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概述
本章主要明确了跨国并购的定义和特点,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入手,归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论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趋势、机遇和挑战,对如何应对提出建议。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跨国并购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并购一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阐述跨国并购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等基本内容,并分析近年来跨国并购风起云涌的动因。
一 企业并购含义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统称,国际上习惯将两者联用——Merger & Acquisitions,其缩写形式为“M&A”,中文简译为并购。
企业兼并(Merger)根据《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
企业收购(Acquisition)是指收购企业以现金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购买或者置换目标企业资产或股票、债权,进而获得经营管理权的经济行为。
从法律形式以及产权结构上的区别来看,兼并的最终结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成为一个法人,而收购的最终结果并没有改变法人的数量,而是改变了被收购企业的产权归属进而影响该公司的经营管理权。然而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兼并和收购在定义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换一个角度考察,收购也可以被看成广义兼并行为的一种,收购和兼并实质上都是一种企业产权的交易,在许多企业收购和兼并的操作过程中,很难对二者进行区分,因此,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习惯于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并购(M&A),本书也即论述并购这一内容。
二 跨国并购概念
跨国并购既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一种,又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一种经济现象,跨国并购的概念是从国内并购概念引申扩展而来的,其英文为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s,又称为跨境并购或国际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渠道或支付手段,将外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份额的资产或股份买下来,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控制的经济行为。
实施并购行为的企业可称为并购企业,对方则称为目标企业或被并购企业,相应地跨国并购投资输出国可称为并购国或投资国,跨国并购投资接受国可称为目标国或东道国,定义中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和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跨国并购同国内企业并购一样,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或国外企业的资产或经营活动被融入一个新的实体或并入已经存在的企业,其最终结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为一个法人;跨国收购指的是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股份,其最终结果不是改变法人的数量,而是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产权或经营权归属。
跨国并购是在国内企业并购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更为复杂的跨国性并购现象,是企业国内并购在开放经济中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跨国延伸,由于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及其在国际间的经营活动,因而它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一般的企业国内并购相比,研究起来更加复杂,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三 跨国并购动因
跨国公司并购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原因。
(一)追求利润
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目的,跨国公司亦不例外。并购作为一种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它产生的最初动力就是源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通过并购,跨国公司可以提高经济的规模与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家总是乐此不疲地用并购的形式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提高竞争力
跨国公司并购的另一动力源于竞争的巨大压力。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因此,跨国公司想尽办法降低企业的单位成本,以图获得更多取胜的机会。为了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追求增长率
增长是跨国公司并购最重要的原因。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讲,增长对任何企业的福利都很重要。并购为跨国公司迅速增长提供了机会,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浪潮中独占鳌头。
(四)获取技术
技术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并购的因素之一。技术上有优势的企业可以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并购;技术上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有优势的目标企业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五)多样化经营
多样化经营为企业利用优良的信誉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上进行扩张,并形成规模化效应提供了条件。同时,多样化经营有助于企业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中扩大优势,避免因为产品结构单一而受到影响。
(六)规避政府管制
政府的政策、法规在许多方面都会影响跨国公司的并购。东道国为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而建立的有关限制性措施,如关税和配额等,给跨国公司的出口造成困难。但是,这些限制往往有助于跨国公司以并购形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跨国公司母国也常常依据本国的有关法律左右跨国公司并购,为其并购提供或宽松或严格的法律环境。
(七)汇率的影响
外汇汇率也从多个方面影响跨国公司并购,尤其是跨国公司国际并购。由于外汇汇率能够影响收购的实际价格、筹集资金、管理成本以及利润的返回,所以当本币对外币相对坚挺时,跨国公司并购大量发生;当本币对外币相对疲软时,外国跨国公司以并购形式进入本国市场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八)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
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是吸引跨国公司国际并购的主要因素。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将会大幅度增加并购的风险,而这是跨国公司极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只有在充分考虑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和经济增长的乐观程度等因素之后,跨国公司才会做出反应。
(九)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会直接引起跨国公司并购行为。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是生产中的重要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跨国公司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较高的生产率刺激下,以并购形式占领市场也是相当可能的。
以上是跨国公司并购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对跨国公司并购有直接或间接方面的影响,如股市的繁荣、跨国公司确保原材料来源、市场等。
第二节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近二十年来,中国公司在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也必须通过走向世界才能获得发展。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中国公司开展跨国并购有了良好的外部基础。
一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以其卓有成效的生产有利地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优化组合,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经济,带动了投入产出的提高。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总数6.3万家,共有约70万家国外分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里,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全球产出和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出口的增长速度。在市场方面,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25%。
在跨国公司从微观层次上驱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并购是其配置资源、铸造一体化国际生产网络的战略手段,是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深刻的表现形式。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交易内部化、生产过程跨国化和国际生产企业化,从而实现使世界经济跨国公司化的目的。当今跨国公司并购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变迁,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来实现对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整合,使世界经济从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的排列组合变为跨国公司的排列组合。
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和逐渐开放的世界市场,一方面给跨国公司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市场容量,使其有必要和可能展开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使跨国公司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跨国公司面临重组的压力。跨国公司为追求其全球战略与全球经营策略,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低成本生产和最高价格销售,尽可能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而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和并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跨国公司并购是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国际规模集中的一种垄断形式,事实上,它更多地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积累的规律——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国际化、长期化、稳定化,其物质基础在于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并购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这一过程积聚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储备资源、金融技术、法律手段、政府功能。它不仅关系到发达国家经济,而且也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企业的发展。
二 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
2008年以来,欧美陆续出现的债务危机对全球投资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经济动荡导致资产价格不断走低,给中国企业海外抄底,带来绝好的出手机会。当然,另一方面,也会给投资带来不利影响,合作洽谈的时间可能会延长。总的来说,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
(一)全球经济震荡导致资产价格走低
经过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国际跨国公司的市值已经较低,欧美的债务危机也进一步打击了企业市价。经济困境大大降低了收购方的成本,也促使跨国企业为生存而增强出售股权的意愿。
(二)经济全球化下产业转移现象加剧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产业转移现象加剧。大量制造业继续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继续萎缩,中国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收购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
(三)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带来新的商机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要实现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复苏,客观上要求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优配置。全球各国为应对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家加大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巨大商机。
三 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结果
在过去10年当中,中国一直在吸引世界的眼球,并推动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是世界上表现最佳的经济体。这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可信度,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促使中国企业的购买力不断增强。
当前,美国经济面临政府财政性债务透支过大、失业率居高不下、房价持续下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巨额债务、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业经济提振作用非常有限等一系列问题。与美国一样,欧共体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也都遇到债务危机等不少困难,这导致许多欧洲企业的品牌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是个很好的机会。
此外,我国国内由于外汇储备很大,特别是投资美国国债的占比太大,正面临资产转型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也十分支持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全球化也是中国企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目前,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购买力大大增加,中国人到国外去投资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另外,由于中国国内人才费用的提升,海外一些高精尖人才的费用慢慢地就变得更加低更可以为中国公司走出去所利用。从这几方面看,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也较低。
第三节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概况与特点
中国企业跨国兼并收购,是指国内企业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收国外企业的产权,改变对方企业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1979年,国务院进行经济改革时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中国企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但真正走出去办企业是2000年以后,企业“走出去”的口号才逐步开始落实,跨国并购开始大规模发展。
一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概况
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境外投资始于1979年。当年的8月13日,国务院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把境外投资作为政策正式确定下来。这项政策的确立,为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中国公司以并购形式向外投资占全部海外投资的一成左右。
20多年来,在走出国门、迈入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方面,中国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各类信息,扩大中国对外经济交流和进行进出口贸易,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公司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9 ~1984年。这一时期,拥有进口权的专业外贸公司及各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机构,在对外开放政策鼓励下,开始在以往海外业务联系的基础上尝试着进行对外投资。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在日本合资成立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境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第二阶段:1985 ~1990年。1985年,国家外经贸部做出“只要是经济实体、有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业务专长、有合作对象的,均可申请到国外开设合资经营企业”的决定后,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内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开始在国外直接投资兴办企业。这一时期,除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等贸易型公司外,以首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生产主导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开始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1991 ~1999年。1992年,中国政府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在“利用两个市场、开发两个市场”的战略指导下积极探索到海外投资办厂的路子,许多地方和企业都把发展对外投资提高到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认识,这使对外投资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后,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众多中国企业纷纷强化意识,树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观念,对外投资再掀高潮。
在顺应潮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公司积极采用新建和并购两种方式对外投资。这其中通过新建方式的对外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利用并购形式的仅仅占投资总额的10%左右。尽管如此,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经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建立海外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例如,1988年首钢公司以340万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购买了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权益;1992年其又全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其中秘鲁铁矿是首钢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以2亿美元的投标价格购得的。1984年底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始在美国购买森林,供应国内木材市场。1986年9月与加拿大鲍尔公司合资购买并经营塞尔加纸浆工厂。1986年成立中信香港集团。1990年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公司,取得控股权,并注入中信(香港集团)已有的香港国泰航空公司、港龙航空公司及部分房地产等资产,进行重新整合。1990~1994年短短4年里,中信泰富进行了6次发行新股筹集资金、收购资产的重大行动,规模迅速扩大,其价值已从1990年的7亿港元猛增为1995年底的530亿港元,跻身于香港恒生指数33个成分股的行列,被誉为“泰富模式”。1989年中信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权,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1990年最佳融资项目。1993年,中信澳大利亚公司全资收购了在澳洲经营肉类加工出品商中名列榜首的麦多肉类联合加工厂。1996年4月中旬,美国西林公司与两家新西兰公司联合收购拥有新西兰12.5%的林地的新西兰林业公司(FCNZ),以20亿新元的价格一举中标。中信西林公司控制37.5%的股份。除此以外,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土木建筑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保利集团等近年来在中国香港、美国、欧洲等地也并购了一批企业,其中有一些已经经过重新包装后上市融资,其总市值达到数百亿元。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毕竟起步较晚,并且受限于企业管理能力、内外部政策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2005年以前,发展速度较慢、并购规模较小、非市场因素影响较多。
(一)并购活动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世纪初,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扩张实力的时间则更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奋起直追,积极开展并购活动。近20年的时间内,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以中国家电产业为例,改革初期,我国家电行业完全依赖进口。而今,我国家电产业不但能够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部分产品甚至返销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家电行业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跨国性企业,如海尔、海信等。
(二)并购规模较小,项目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一、第二产业
与国外跨国公司动辄上百亿美元的并购相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规模在开始阶段一般比较小。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尚处于起步后的初级阶段是基本相适应的。由于我国绝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目前远没有达到世界公认的跨国公司组织水平,并购规模较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外,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范围主要集中于林业、矿业、渔业等资源开发及产品制造、加工装配等第一、第二产业。虽然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进出口贸易、商业服务等也有所涉及,但是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并购的投资方式也多为利用国外贷款以现汇投入或以技术、设备和材料等作价出资。
(三)早期并购目标主要是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去经营选定的项目
尽管我国早已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中国企业现有的经营项目多数仍然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向国内、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去经营选定的项目。这种不适当的行为致使我国企业在境内并购时需要特别考虑许多本来应该由政府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而在境外并购企业时则经常受到东道国政府的特别“关怀”,有些项目被迫下马。再者,由于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这使其对外投资的权利经常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限制。20多年来,我国对外经贸体制虽然进行了重大改革,但是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从事跨国并购的问题上仍然是困难重重。例如,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型企业集团至今尚无海外承包工程权,没有海外投资设点权,没有海外融资权,没有派人出国的审批权,没有外汇的支配使用权等,而这些权利对于我国企业开展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是非常重要的。
(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目的主要在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投资企业数目最多的国家及地区分别是:美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其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投资额约占海外总投资的75%。中国企业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并购活动比较活跃与它们本身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并购法律制度、较低的政策风险以及完善的投资措施有助于我国企业实施并购,因此,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企业青睐的目标。此外,我国政府一贯实施的通过对外投资、扩大我国影响力以便有助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也使得我国企业偏重于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五)并购多采用协议并购和控股合资方式
当前,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式多为协议并购和控股合资。这两种并购形式的采用有助于企业与并购目标所在地的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并购的政治风险;亦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尽快收回投资,增加产出。
三 近年来跨国并购趋势特点
2005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趋势开始转变,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行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3年以来,我国境内投资者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比上年同期实现20%的增长,而且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投资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3年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近90%流向了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这五大门类。除了对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投资有所下降外,2013年我国企业对其他行业的投资增长都非常强劲。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并购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以及国家并购重组政策的激励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并购总额逐年增长。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兼并收购达到新的高点,兼并收购总额达到186.69亿美元。2009年,海外兼并收购交易达到61宗,交易金额212亿美元。2011年前11个月,跨国兼并收购案例106起,披露金额的78起兼并收购案例涉及金额234.28亿美元。另一方面,个体兼并收购案例涉及金额也逐步放开,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兼并案例,特别是中铝、联想、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兼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也排在前列。其中,2011年中化集团以30.70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的股份,是当年国际市场上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例。
二是并购领域日趋扩大。一直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兼并收购以资源行业为主,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或行业的兼并收购。其中,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海油等公司开展的石油资源、矿产资源领域的跨国兼并收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2002年和2004年完成的跨国兼并收购中,资源行业所占比例是91%和64%。2011年,中国企业完成了25起资源行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涉及金额达到132.81亿美元,占比46%。当然,近年来,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充分竞争领域或行业的兼并收购,如机械制造业、服务业、家电行业、电脑硬件行业、汽车行业、通信电子行业等。2011年,中国企业完成了18起机械制造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涉及金额达到19.49亿美元。此外,在金融行业,中国企业也逐步开始走向世界,如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平安集团参股比利时富安集团等。
三是并购的对象多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指向特征明显。所谓指向特征是指并购行为发生的国别方向、区域方向等。从已发生的并购案例来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象多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以往的跨国并购都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主,因为一般的认识就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实力比较强,发生并购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中国的海外并购都指向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联想就是并购了IBM PC,这一并购让国人和世界都感到震惊,原因就在于联想实施了逆向并购行为,这让西方国家认识到中国强大了的同时,也被它们怀疑中国企业并购成功的可能性。
四是多数跨国并购案例集中于资源采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此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浪潮具有鲜明的产业分布特征,即多数跨国并购案例集中于资源采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为中国在这两个行业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联想并购IBM PC等。这些并购案例的收购企业都是国内家电、通信和IT等高技术行业以及油气开发等资源型企业的“领头羊”,被并购的目标企业也都同属于这些产业。而占中国制造业近半壁江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帽等还没有出现重大的跨国并购案例,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在做生产,而在价值链占据大比例的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则被国际企业掌握,中国企业还不具备并购的能力。
第四节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机遇和挑战分析
近5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越来越快,民营企业也逐步发展成为并购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购行为出现了新的趋势。同时,随着并购行为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本节主要分析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 跨国并购新趋势
中国已经是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而中国的对外投资还在进一步加速增长。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新亮点,交易快速增长。
2008~2011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合计1063亿美元,年均增长44%。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27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7%,并购领域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由单个项目建设逐步向区域化、集群式模式稳步发展,如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截至2011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
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也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分别为66.4%、47.8%、52.0%和32.9%。从境内投资者构成来看,地方对外直接投资281.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6.5%,同比增长38.9%。广东、山东、江苏、辽宁、浙江等位居地方对外直接投资的前列。
2013年以来,对外投资增长更快。据商务部的统计,2013年1 ~8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35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1 ~8月,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7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到391.1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9.2%,同比增长3%。除对中国香港和日本的投资分别下降11.4%和25%外,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东盟的投资分别实现了260.3%、109.3%、85.1%、36.4%和24.2%的高速增长。1 ~8月,中国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1%,高于全国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山东、江苏位列前三。近九成的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五大门类。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一是跨国并购方式以横向并购为主。通过对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并购的收购方与被收购方所从事行业都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较少。二是并购的主体、对象日趋多样。首先,国内参与的主体多样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初,一直是国有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随着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和逐步饱和,以及民营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中国民营企业开始积极参与跨国兼并收购,并购范围和金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例如,华为公司收购美国3com公司、中国吉利汽车收购Volvo汽车、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都是近年来的经典收购案例。其次,兼并收购的对象也多样化。随着中国对海外资源行业需求的增加,跨国兼并收购开始向非洲、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倾斜,在上述地区的兼并收购案例和金额逐步增多。三是并购领域更为广泛。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37%。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四是地方投资活跃。2011年地方对外直接投资203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4%,同比增长24.4%,远高于全国增幅。其中中部地区同比增长64.1%,是对外投资发展最快的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同比增长42.9%。浙江、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位居地方投资的前列。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碰到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窄
在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不发达的情况下,现金或其他资产并购方式长期存在,跨国并购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一般通过母国的外汇汇出来实施跨国并购的资金不到整个跨国并购金额的10%, 90%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集的。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中,主要以现金收购为主,并购活动中的融资效率十分低下。
(二)政府政策支持乏力
纵观世界各国并购行为的发展,其企业并购行为都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坚强后盾。而我国海外并购的政府政策服务方面,一方面,信息服务不到位,企业无法从政府得到足够的信息资源支持,只能通过个体获得相关并购信息,效率十分低下,成本也很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有关海外并购的管理体制,主要强调的是事前审批,且审批体制不统一,审批手续烦琐,审批内容简单等,有关企业国内并购行为的政策供给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高素质跨国并购人才缺乏
我国企业中懂得跨国并购的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是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企业规模小,跨国经营经验缺乏,人员素质很难适应现代跨国经营要求,很难选派到通晓外语、熟悉国际惯例、有良好经营策略胆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将直接影响到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事关整个跨国并购的成败。
(四)中介机构不规范、不专业
跨国并购需要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而目前我国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中介人为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及相应的融资服务;律师事务所则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东道国有关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而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了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投资银行格局,但其规模普遍较小,难以为跨国并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此外,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尤其缺乏通晓外语、精通外国法律的涉外律师,使得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五)缺乏并购后的整合能力
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事实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并购浪潮,最初仅在国内涌起,只是到了后来才突破国界,成为跨国并购。迄今为止的全球五次并购浪潮,前三次属于国内并购,只有最近两次,才带有跨国并购的强烈特征。这个演进过程意味着西方大部分企业是在经历了频繁的国内并购之后才涉足跨国并购的。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尚未掀起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企业普遍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并购后的整合能力欠缺。
三 如何应对挑战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应该更多地看到各种推动因素后面所隐含的风险,认真分析跨国并购行为对企业的好处和弊端,采取谨慎的政策。
首先,要分析并购的成本和收益。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劳动力;而欧美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劳动力短缺型经济,我国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或并购一个资本密集类的产业,投资回报率一定会比较低。对于企业投资战略来讲,这样的并购从回报率来看是不合算的。而且我国企业收购的外国企业大多已经在经营上存在困难,我国企业不得不为这些外国企业的品牌效应、市场渠道、技术核心付出超额的成本。
其次,企业文化的冲突不可忽视。我国企业为获得跨国市场或先进技术所选择的并购对象都是一些老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有深厚的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的成本很高,要想获得并购的协同效益十分困难,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并购案例失败的主要原因。
再次,正确看待外在宏观形势。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确使许多企业的股价下跌,但选择出售自己的企业往往是在发展前景上不容乐观,因此低成本绝不能成为选择并购对象的主导因素。跨国并购是一项高度风险、高度系统、高度专业的活动,要成功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宏观上要有战略思路支撑、政策支撑、外汇支撑等,微观上要有详细的目标考察、谈判能力以及事后的整合能力,必须摒弃那种因为外在条件优惠就盲目扩张的机会主义行为。
又次,注意控制管理者的并购冲动。因为管理者往往是并购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但是并购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却是主要股东。管理者出于对自身的信任和建立业绩的冲动往往会做出比股东更冒险的决定。经验证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导致并购发生和结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最后,要注意设立并购止损线。虽然所有的海外并购都开始于美好的预期,但当并购成本超出预期或预期目标不能实现,止损出局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目前有实力进行海外并购的我国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其并购往往会被赋予很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即使并购之后整合未成,为了某些非市场化因素的“门面”,我国企业往往不能及时承认失败、停止亏损。从这一点来说,设立止损线并严格执行,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必做的功课。
四 案例分析
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0%是一家企业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标志
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发展突飞猛进。据统计,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数和并购总额再创新高,平均增长了1.8%和6.1%。
大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力量。但无论是位居榜单前列的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还是其他大企业,它们的影响力基本限于国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0%是一家企业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标志,但达到这一水准的中国企业目前只有25家,并且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以贸易和中间产品为主,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据统计,2013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只有13.98%,不仅远低于2013年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61.06%,而且远低于2013年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37.91%。
将中国企业500强和美国企业500强进行纵向对比后发现, 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增速都高于2013年美国企业500强,但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明显低于美国企业,这说明两国大企业的规模差距在缩小,但经营质量差距却在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