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心向智慧,智慧生活——《超越时空的大智慧》序

孙伟平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旷世奇书。全文虽然仅仅五千言,然则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玄奥无极,令无数思想者为之沉醉,为之痴迷,流连忘返。每位认真研读过《道德经》的人,虽可能有自己迥然不同的诠释,但几乎都能获得深刻的感悟,受到深刻的启迪。

时至今日,学术界关于《道德经》的解读和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了,挖掘得不可谓不深,阐释得不可谓不准,演绎得不可谓不透,然而,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破译”了《道德经》,真正把握了《道德经》的真谛。或许应该说,《道德经》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常读常新,有时甚至是一个难解之谜。也正因为如此,多少年来,它一直对人们具有无穷的魔力或巨大的吸引力,令人们不断地重读、反思、穷索、应用……

在众多诠释和研究《道德经》的著作中,本书有点“特别”,甚至有点“另类”。它不是一位学院派书生皓首穷经的杰作,而是一位有追求、有思想的学者型官员解读、阐释《道德经》的作品。作者明哲先生曾经长期从政为官,但一生痴迷《道德经》,为《道德经》几乎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热忱。综观这本呕心沥血之作,可以发现,作者对《道德经》的解读可谓慧眼独具,对《道德经》的应用可谓别具一格。作者不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阐释了自己关于道德经的理解,而且以其独特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道德经对人们的启示,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如果说,《道德经》的价值在于“用”,那么,明哲先生结合生活实践的解读和应用自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在本书中,明哲先生立足现时代的视野,运用确切、平实与通俗的语言,全面、准确地诠释了《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内容,如修身的智慧、处世的智慧、为官的智慧、管理的智慧、和谐的智慧以及养生的智慧等,并将这些思想整合成一个包容万物、统摄一切的思想整体,注意凸显老子智慧跨越时空的适用性和生命力。而且,在诠释的过程中,明哲先生总是力图独辟蹊径,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言,表现出自己不落俗套、锐意创新的可贵精神和品质。

就方法而言,明哲先生特别重视“循着产生思想的那种思维方式”(即老子的辩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例如说,老子辩证思维的一大特征是逆向思维。于是,在明哲先生的读解中,“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勇于不敢”等反映逆向思维的命题,都有浓墨重彩的论述,并结合实际加以阐发。至于老子为何如此注重逆向思维?明哲先生指出,这是因为老子深谙辩证法,善于从反面观察和解决问题,知道相反相成与物极必反的道理。

此外,在尊重《道德经》本身结构、全面反映原著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明哲先生还特别注重体例的编排。他将全书分成两大板块:一块是基础篇,遵循《道德经》八十一章之顺序,条分缕析。他笔下的“注释”释疑解难;“译文”注重直译与兼顾文气通畅顺达;“简析”忠实原文原意作本源性解读,力图真实地表达《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思想意旨,令读者对此篇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启示”遵循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原则,明古之理,治今之事,把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古为今用;“案例”在每一章末尾,与本章内容相对应,将古今中外的故事人物穿越时空地嫁接到作品中,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原文,掌握老子思想的真谛,吸纳老子智慧的精髓。另一块为专题篇,包括自然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为官之道、管理之道、和谐之道、养生之道等。该篇分门别类、细致深入地阐释了老子的大智慧。如果把基础篇的每一章原文比喻为颗颗璀璨的智慧珠宝,那么专题篇则是一线串珠,把老子的智慧精髓系统、深入地进行了发掘和归纳。如果说,老子的思想是一座光耀千秋的智慧之塔,那么,基础篇则是塔的基座,专题篇则是塔的顶尖。两者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将《道德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智慧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当然,本书远非关于《道德经》阐释与研究的盖棺定论,而是明哲先生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超越历史时空“与先贤的对话”,立足人生体验“与先贤的互动”。或许,这不能算是一部严格、考究的专业性学术著作,但正是这种对传统老子研究单纯训诂、注疏模式的颠覆和结构重塑,才凸显了本书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铸就了一座多维度、立体化的智慧之塔。无论读者诸君是处于这座智慧之塔的塔基、塔尖,抑或是置身塔的内部,大体都能够从中汲取养料,汲取智慧,受到感染和启迪。就此而言,本书可以算得上是读《老》、解《老》、喻《老》、悟《老》系列中的一朵奇葩,值得读者诸君在百忙中抽空一阅。

2014年4月1日

(孙伟平,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