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构建的“欧洲方式”: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研究(1991~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的创新性

首先,本书致力于对欧盟在西巴尔干的冲突调解和国家构建政策的来龙去脉做深入分析,不只是局限于欧盟对西巴尔干整个区域政策的一般性阐述上,而是从多视角透视和分析欧盟对该区域所实行的政策。具体表现为,将欧共体/欧盟对西巴尔干冲突调解和国家构建的历史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的解体危机,阐释欧共体/欧盟对南斯拉夫问题的战略思考、工具使用以及政策选择,确保对欧共体/欧盟的国家构建政策(从1991年到现在)有长时段的、全面的了解。本著作还避免了目前欧洲化研究文献只注重对欧盟政策的分析以及欧盟政策对西巴尔干国家政治、经济等影响的分析,即所谓的“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分析视角,而是更加突出了欧盟政策吸收者西巴尔干的反应,即所谓的“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分析视角。Arolda Elbasani ed.,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Balkans: Europaniz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13, p.7.总之,该书更加注重从欧盟与西巴尔干国家双向互动的角度来分析欧盟的冲突调解和国家构建政策的进程及效果。

其次,本书对欧盟西巴尔干政策的探讨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和支撑,不流于对西巴尔干整体入盟进程的泛泛研究和论述。笔者认为,梳理西巴尔干入盟的主线仍要仰赖于对该区域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的分析,在不忽视差异性的前提下把西巴尔干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研究分析框架中。总之,只有在弄清楚每个国家的具体状况后,才能提升对这个区域的整体性认识。只有对这些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为综合分析和评估欧盟西巴尔干政策的效果提出全面而有价值的研究发现。

再次,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突出某种研究方法的解释力,进而能够增强对某一事物和研究目标更为科学的认知。经过几年来对西巴尔干问题的研究,笔者总结认为,“国家性”是构成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的核心影响要素。这一研究角度国内学者迄今没有太多涉及,而国际学者虽有阐述,但并不深入和系统。笔者在本书中创新性解释“国家性”这一概念,并且对这一问题的阐释不完全遵循西方的理念和解释路径,而是依据中国学者自身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展开评述,突出创新性。

最后,笔者还加入了对西巴尔干地区发展动态的最新分析,确保成果的现实性与及时性。本书的写作历时多年,在写作过程中,西巴尔干地区和国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如西巴尔干深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2013年克罗地亚加入欧盟,近几年来政治选举频繁导致部分西巴尔干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和调整等,这些新变化都将在本书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