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外学者研究状况回顾
关于欧盟对西巴尔干的政策,西方学界有不少相关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把西巴尔干纳入整个巴尔干区域框架下进行研究,分析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行为体对巴尔干地区的冲突调解与和平建设政策。代表著作有:菲利普·罗德和唐纳德·罗斯柴尔德主编的《可持续的和平:内战后的权力和民主》,该书系统地梳理了欧盟/欧共体、美国、联合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不同国际行为体对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所采取的理论和实际解决方案;马克·威勒和斯蒂芬·沃尔夫主编的《自治、自我治理和冲突调解:对分裂社会进行制度设计的创新性办法》,该书强调了民族自治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自治结合区域一体化是冲突调解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该书为欧盟对巴尔干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著作主要集中对巴尔干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冲突调解办法和理论建构进行了分析,并没有重点研究欧盟相关政策的特色和作用,也没有对西巴尔干地区的区域特性进行分析。鉴于欧盟在巴尔干的冲突调解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冲突解决方法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并且已经将西巴尔干大部分地区的冲突调解纳入欧盟自身的安全框架和制度设计当中,因此,对欧盟政策的关注应该是首要的,这也是本书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
另一种研究取向是西方学者针对西巴尔干的专题研究。近年来,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有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研究方向。
1.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进程的研究
这方面的代表著作较多,主要有:朱迪·巴特主编的《西巴尔干:持续前行》和辛妮萨·库西奇、克劳迪娅·格鲁佩主编的《西巴尔干行进在欧盟之路上吗?》,这两本书的作者均为西巴尔干问题研究专家,他们分析了西巴尔干几个主要国家入盟的进展状况以及欧盟政策投放的效果,属于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动态跟踪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多里安·朱诺的著作《西巴尔干的欧洲化》,集中论述了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的几种途径,主要包括临时性办法(The Terra Incognita Approach, 1990-1995)、区域性办法(Regional Approach, 1995-1999)、综合性办法(Comprehensive Approach,从1999年到现在);弗洛里安·特洛纳的著作《西巴尔干的欧洲化》则论述了欧盟采取的欧洲化相关政策(司法和内部事务政策)在西巴尔干的克罗地亚和马其顿的实施情况,以及这两个国家对欧盟相关政策的适应和接受情况;阿洛尔达·埃尔巴萨尼主编的《欧洲一体化和西巴尔干的转型》系统地探讨了欧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推进西巴尔干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作用。此外,有的著作还对欧盟/欧共体对西巴尔干政策的历史做了追踪,如理查德·卡普兰的《欧洲及其承认南斯拉夫新国家》、索尼娅·卢卡莱利的《欧洲和南斯拉夫的分裂:一场政治失败的学术解释》,将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的研究追溯到南联邦解体时期,详尽分析了欧盟/欧共体对分裂的南联邦及独立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的承认政策,其政策分析较具历史感。另有著作从安全战略角度阐释了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的演进,代表著作是艾米丽安·卡瓦斯基的《扩展欧洲安全共同体:构建巴尔干地区和平》。
2.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的比较研究
这种比较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不同行为体在西巴尔干地区政策的比较,美国、欧盟和联合国都积极介入该地区,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在政策层面存在差异。代表作品是罗莎·奥尔特曼、尤金·怀特洛克主编的《欧洲和美国在巴尔干的政策》和詹姆斯·多宾斯主编的《欧洲在国家构建中的角色:从巴尔干到刚果》,这两部书均认为,美国对西巴尔干的政策偏向于硬实力方面,而欧盟则倾向于软实力方面。第二个层面是对欧盟西巴尔干政策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比较研究,以保加利亚学者格加纳·努切娃的《欧洲的外交政策和巴尔干入盟的挑战》为代表作,作者对西巴尔干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中东欧国家保加利亚的入盟进程进行比较,得出因为国家制度层面存在差异导致各自入盟进展不一的结论;亚当姆·法甘的著作《欧洲的巴尔干困境》,通过对欧盟在波黑、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政策比较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3.欧盟对西巴尔干政策内在机制的研究
这里主要对西巴尔干的欧洲化及其条件限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考察了西巴尔干国家争取入盟进程中,不同机制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西巴尔干问题研究的热点。比较著名的研究是由布鲁诺·库彼特、米歇尔·海瑟恩、塔马拉·克孜莱德、米歇尔·艾默森、格加纳·努切娃、纳塔莉·拓琦所从事的研究项目——“作为冲突调解工具的欧盟制度模式在欧盟周边分裂国家政策的比较研究”,项目成果为《欧洲化和冲突解决:周边冲突解决的案例研究》。这些学者认为,欧盟是通过给予相关西巴尔干国家欧盟成员国资格来实施条件限制,此外还在西巴尔干引入了社会学习等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欧盟推动西巴尔干国家在民主、法治和人权领域的改革。在此进程中,欧盟明确规定了首要的战略目标以及政治和经济标准,相关标准在有关国家被授予欧盟成员国资格前被用来评估其改革进展情况。其他的代表著作有奥桑·阿娜斯塔斯基的《巴尔干的欧洲化》和罗伊·基恩的《伙伴关系和条件限制双重办法在西巴尔干的实施》。在此研究基础上,有关条件限制机制在西巴尔干国家入盟进程中作用的文章,也有比较多的产出。
4.欧盟对西巴尔干国家的国别案例研究
目前西方学界对西巴尔干研究的主流趋势是立足于区域研究,同时兼顾国别研究。但鲜有学者运用某种研究方法对西巴尔干每个国家分别进行系统研究,而不同学者针对不同西巴尔干国家的案例研究则比较多。代表著作有:米莱拉·博格达尼和约翰·卢福林的《阿尔巴尼亚和欧盟:融入欧盟的混乱之旅》,詹姆斯-凯尔·林德赛的《科索沃:巴尔干充满争议的国家性建设之路》,鲍里斯·波哥维奇的《塞尔维亚转型的四年》,以及克里斯托弗·索利兹的《战后波斯尼亚的转折点:本土化进程和欧洲一体化》等。
尽管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这些成果也存在较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科学的视角对西巴尔干每个国家进行全面、细致的案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西巴尔干国家各自存在的问题;二是目前西方出版的能基本体现欧盟西巴尔干政策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均是多人合作的,如埃尔巴萨尼主编的《欧洲一体化和西巴尔干的转型》,布鲁诺·库彼特等主编的《欧洲化和冲突解决:周边冲突解决的案例研究》,詹姆斯·多宾斯主编的《欧洲在国家构建中的角色:从巴尔干到刚果》等。多人合作的优势和缺点均比较明显:优势在于能集思广益,很快形成成果;缺点在于,课题策划者的初衷和目标可能是非常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原有的设想有时候难以完全贯彻,不得不迁就不同经历、水平和学科背景的作者的个人偏好,导致一本著作“拼合”的色彩明显,形式虽统一,但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则多元,事实上很难形成明确的结论,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共识。
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看,中国学者对西巴尔干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产出,论文主要集中在对西巴尔干入盟进程的分析上。主要作品有:刘作奎的《欧盟对巴尔干的冲突调解政策——一种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周弘、贝娅特·科勒-科赫主编《欧盟治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扈大威的《欧盟对西巴尔干地区政策评析》(《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柯静的《西巴尔干入欧盟前景分析》(《国际论坛》2007年第11期),朱晓中的《欧洲一体化与巴尔干的欧洲化》(《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和孔田平的《对东南欧“巴尔干化”的历史解读》(《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鹏的博士论文《对外援助的欧洲模式》,对欧盟的西巴尔干援助政策做了专题研究(2010年完成),该论文目前已经正式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西巴尔干国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案例研究,同时也对欧盟的条件限制机制进行了专门研究。案例研究主要成果包括:《欧盟对塞尔维亚和黑山政策评析》(《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欧盟对科索沃政策评析——欧盟扩大进程中的例外》(《欧洲研究》2008年第2期)、《国家构建的欧洲方式——欧盟对波黑政策实证分析》(《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从“疑欧主义”到“融入欧盟”:克罗地亚的转型进程》(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在对欧盟条件限制机制研究上,笔者与西方学者进行了对话,发表了相关的英文成果——《欧盟条件限制和西巴尔干的入盟之路》。笔者在此文中集中分析了欧盟对西巴尔干实施条件限制的几种模式,以及这几种模式的效果差异和对其采取的修正措施,并将这些条件限制的分析运用到西巴尔干国家的具体入盟进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