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周边是一个文化多姿多彩、政治复杂多变、经济千差万别的地区,同时又是中国为了维护和延长发展重要战略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依托。2014年11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通过何种路径实现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书拟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维视角,着手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谋划周边战略是首要。“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面旗帜,并成为中国构建周边战略的主要抓手。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将丰富周边战略内涵,建立周边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地。
第二,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是核心。中国与周边虽然文化各异,但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比如和谐、包容、团结、互助等。在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时,需要强化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国际行为准则,平等互利、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同舟共济的治理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第三,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发展是关键。周边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面临的共同任务。建设中国与周边发展共同体,是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建设中国与周边发展共同体时,必须贯彻联动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
第四,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安全是保障。中国与周边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打造中国与周边安全共同体,将给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建设中国与周边安全共同体,必须贯彻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新亚洲安全观。
第五,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社会文化交流是基础。中国与周边社会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需要打造中国与周边社会文化共同体,培育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在打造中国与周边社会文化共同体时,必须遵循“以社会文化体为行为主体”“以人本主义为价值观”“以本地区所有社会文化体的共同利益为目标”。
因此,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是一个多元共同体,在多元共同体的推动下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从“立体、多元、跨时空”视角出发,把“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落到实处,为营造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应该与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乃至未来的亚太共同体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亚洲的复兴,实现21世纪的“亚洲梦”,乃至“亚太梦”。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初,该创新项目启动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化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欧亚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权威专家、学者对项目论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为了本书的写作,创新组成员还到国内的东北、西南等地调研,此外,部分创新组成员还远赴东北亚和东南亚进行了实地考察,增强了创新组成员对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感性认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的写作主要由本创新组成员完成。第一章,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周边战略构建,由王俊生副研究员撰写;第二章,中国与周边价值认同构建,由屈彩云博士撰写;第三章,中国与周边的发展共同体,由许利平研究员撰写;第四章,中国与周边的安全共同体,由杨晓萍博士撰写;第五章,中国与周边的社会文化共同体,由王晓玲副研究员撰写。
另外,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的石岚副所长、王富忠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富景筠副研究员,中国现代化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王世达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周一川等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李向阳院长、王灵桂书记、韩锋副院长、李文副院长,本项目从设计、立项到最后完成,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特别是科研处的朴光姬处长和郭靖秘书,没有她们的鼎力支持,该项目也难以顺利完成。
由于本书从立项到考察和撰写、修改总共近两年时间,时间比较仓促,难免出现一些错误,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作为本课题的主持人,本人愿意对书中所有错误承担责任。
著者
2015年8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