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近代法律史研究(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新式司法机构筹建与群体组合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官制改革中,清廷新设法部、大理院,“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沈家本出任大理院正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196、198~199页。以沈氏为首的大理院可谓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司法审判机关。由于司法权限不清,大理院与法部矛盾日剧,引发“部院之争”,光绪三十三年四月清廷以沈家本与法部右侍郎张仁黼对调的“平衡术”息止此争。张从容:《部院之争:晚清司法改革的交叉路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离任之前,沈家本言及筹组大理院的艰辛,云:“自去年十月以来,仅就素所深知者,于法部及各衙门前后奏调七、八十员,以为开办之基础,绸缪数月,粗有端倪。”《大理院奏谨就司法权限酌加厘订折(并清单)》,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第1卷,李秀清、孟祥沛、汪世荣点校,商务印书馆,2010,第371页。在选官没有制度规定的情况下,沈氏只能在“素所深知者”中调用,这项工作主要包括甄留原有的大理寺人员和奏调其他部院的人员。

张仁黼任职大理院时间甚短,是年七月调任吏部右侍郎,以英瑞继任;同年九月清廷任命定成署理大理院正卿,十一月正式补授。定成任职至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即清帝逊位前夕,其后由少卿刘若曾代之。大理院长官虽有变动,但队伍组建未曾中辍,以下这份任命名单可见大理院人员情况之一斑。


开缺法部安徽司郎中乐善拟请补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陕西司郎中顾绍钧拟请补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陕西司郎中联惠拟请补刑科第二庭推事;

开缺法部浙江司郎中荣宽拟请补刑科第四庭推事;

开缺法部四川司主事许受衡拟请试署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云南司主事余和埙拟请试署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安徽司员外郎王仪通拟请试署刑科第二庭推事;

法部候补主事史绪任拟请试署刑科第二庭推事;

法部候补主事汪忠杰拟请试署刑科第二庭推事;

前刑部员外郎降选主事文霈拟请试署刑科第三庭推事;

开缺法部福建司员外郎唐烜拟请试署刑科第三庭推事;

留学英国大学校毕业生候选知府金绍城拟请试署刑科第三庭推事;

开缺法部河南司员外郎王景浚拟请试署刑科第四庭推事;

开缺法部浙江司员外郎梁秉鑫拟请试署刑科第四庭推事;

开缺法部陕西司主事周绍昌拟请试署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山西司主事李传治拟请试署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安徽司主事蒋德椿拟请试署民科第一庭推事;

开缺法部广东司主事姚大荣拟请试署民科第二庭推事;

开缺法部浙江司员外郎治良拟请试署民科第二庭推事;

法部候补主事蔡桐昌拟请试署民科第二庭推事。《大理院为本院奏请试署推事各缺期满各员补授事致民政部咨文》(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下文简称一档馆)藏民政部档案,档案号:1509/6/002、006。


由此名单可见,大理院人员来源于三部分:原大理寺、法(刑)部及各衙门、留洋归国者,但绝大部分来自法部。当时法部就奏曰:“臣(法)部实缺人员经各衙门奏调者不少,而以大理院奏调为尤多,大理院职司审判,创立伊始不能不取材于法部。”《法部改补员缺奏折清单》(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七日),一档馆藏刑(法)部档案,档案号:138。关于大理院选官标准,上述奏折也指出,“必须法律精熟,才优听断者,方能胜任”,换言之,即法律学识与审判经验并重(实情不尽然,详见下文)。此后,大理院的制度设置没有大变化,至光绪三十四年,人员也基本完成配置。在清末大理院这一司法机构中,宣统元年之前奏调人员可谓早期人员,他们构成了该机构人员的“基本盘”。韩涛:《晚清大理院:中国最早的最高法院》,法律出版社,2012,第65页。

清末官制改革包括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奕劻等人上奏地方官制改革方案,此案重点有二:“分设审判各厅,以为司法独立之基础”,即各省设立高等、地方、初级审判厅,作为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专门司法机关;“增易佐治各员,以为地方自治之基础”,即各省府厅州县增改佐治官员,使其组织议事会和董事会,作为地方自治机构。具体落实到地方司法体制改革,要点是:改各省按察使司为提法司,原按察使改称提法使,掌管地方司法行政事务;各省分设高等、地方、初级审判厅,负责地方各级司法审判事务。《总司核定官制大臣奕劻等奏续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附清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第503~510页。实际上,这是中央司法机构设置改革在地方的延伸。方案旋即获准,并从东三省“先行开办”,直隶、江苏两省“择地先为试办”,其余各省“统限十五年一律通行”。《各直省官制先由东三省开办俟有成效逐渐推广谕》,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510~511页。

在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下,推行司法独立、筹设各级审检厅作为(法部会同)各省督抚必须办理的、事关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开始付诸实施。此项事务,直隶、京师(除大理院外的各级司法机构)、东三省走在全国前列。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继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积极推行新政。对司法改革,袁氏曰:“司法独立,万国通例。吾国地方官兼司听断,救过不遑。近今新政繁兴,诸需整顿,亟宜将司法一事,分员而治,各专责成,以渐合立宪各国制度。”袁氏重视网罗包括法政人在内的新式人才,于光绪三十二年就组织相关人员拟定章程,在天津府和天津县筹办新式司法事宜。次年二月十日正式开办,天津府设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县设地方审判厅,天津城乡分设乡谳局四处;将诉讼案件分为民事、刑事两类;等等。关于司法人员,袁氏奏曰:“所有两厅及谳局办事人员,就平日研究谳法暨由日本法政学校毕业回国之成绩最优者,并原有府县发审各员,先令学习研究,试验及格,按照分数高下,分别派充。故人争濯磨,尚无滥竽充数之事。”对新式司法的成效,袁氏也得意地说:“现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奏报天津地方试办审判情形折》,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第1492~1494页;《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第4卷,京城益森印刷有限公司,光绪丁未年(1907),第1~7页。事实上,袁氏所言存自我粉饰之意。从一份天津各级审检厅司法官简明履历档案来看,63人中,受过新式法政教育者7人,此中包括从日本毕业者3人,所有人员无不拥有传统功名,不过多数是较低级功名者。若仔细分析,其中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到厅任事者33人,宣统年间到厅任事者30人;受新式教育者7人中,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到厅者仅2人,其中1人为日本毕业生,宣统年间到厅者5人,其中2人为日本毕业生。《法官任用(附书记官)》(原表无时间,截止时间约在宣统三年),一档馆藏法部·宪政筹备处档案,档案号:32203。显然,事实上天津司法机构中新式人员很少。

京师司法改革也在推进中。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法部预保京师高等、地方审检厅长官人选,《法部预保裁判人才》, 《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三日,第9版。接着,指派“高等裁判员六人,地方裁判员二十人,检察厅员六人”,很快又“续派地方裁判、高等裁判各三人”。《高等地方裁判官派人》, 《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第11版。十一月,京师各级审判厅“已组织完全,预备定期开办”。《各级审判厅之成立》, 《大公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三日,第4版。法部在奏陈京师各级审判厅成立情形时,对任用司法官一项,奏道:“任用法官较之别项人才倍宜审慎,其有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者,自应酌加遴选以备临事之用……此项人员不分京外实缺及候补候选,均经采访确实,并次第传见,详细甄择。”《法部奏各级审判厅定期开办情形折》, 《政治官报》第48号,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八日,第4~6页。京师各级审检厅完备的人员名单,无从详考。从一档馆藏的一份名单看,共87人,调派时间是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各厅官员履历册》(宣统朝),一档馆藏法部·举叙司档案,档案号:31724。由此可推断这是一份较早期的京师审检厅人员名单。87人中,除3人外,84人均有履历信息,几乎均为候补候选人员,很多人拥有出身功名:无进士者,举人8人,其余多为较低功名者,如监生、生员(廪生、附生)等,很明显,他们多为官僚体制中品级较低者。值得注意的是,87人中无法政毕业生,可见在早期京师各级审检厅(除大理院外)中,新式人员也很少。

东三省为清廷“龙兴”之地,清廷自是格外重视。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任命徐世昌为总督。筹组审检厅是东三省新政的重头戏,徐氏认为“司法部分,关系至重,法律改良,此为缘起,极其效力,可以平熄乱党,收回法权。奉省初立法庭,外为列邦所注目,内为各省所取资”。徐世昌:《退耕堂政书》第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562页。基于东三省实情,徐氏决定设厅步骤:由奉天始,次为吉林,最后为黑龙江。奉天审检厅之筹设安排,先于省城设立高等审判厅1所,于奉天府设立地方审判厅1所,于承德、兴仁两县地方按巡警区域分设初级审判厅6所,各厅均附设检察厅。关于司法人员,徐氏奏:“有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者,不分京外实缺及候补候选,或是奏咨调用,或是留俸当差,人员均经切实考察,详细甄择。”《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开办各级审判厅情形折》, 《政治官报》第97号,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第11~13页;徐世昌:《退耕堂政书》第2册,第684~685页。至光绪三十四年底,共有35人被派署为奉天各级审检厅司法官。《奉天省各级审判检察厅统计书》(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印行,出版地不详,第11~12、38~39页,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书。清末,奉天共设高等审检厅各1所,地方审检厅各7所,初级审检厅各9所,详见张勤《中国近代民事司法变革研究:以奉天省为例》,商务印书馆,2012,第133~134页。吉林审检厅筹设于光绪三十四年,筹设方式与奉天大同小异,各厅人员均经“详细甄择”,呈请札委。《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朱家宝奏吉省开办各级审判厅遴员试署折》, 《政治官报》第335号,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第6~7页。从宣统元年三月吉林在职各级审检人员资料来看,共41人。《吉林提法司第一次报告书》,出版地、时间不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书。黑龙江情况有些特殊,鉴于该地“人民本稀,词讼尚简”状况,各级审检厅“应请暂缓设立”,解决办法是“于各府厅县各设审判员,帮同地方官审理词讼案件,并于各道设司法股委员,帮同各道核转该管所属地方各案件,以期分理,而归详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江省续设道府厅县酌拟设治章程折并清单》,《大清新法令》第5卷,商务印书馆,2010,第40页。可见仍是行政兼理司法,黑龙江审检厅的筹设实际上延至宣统年间。

大体而言,宣统元年之前,地方各级审检厅已初设,但数量甚少。据宪政编查馆宣统元年四月报告,筹办审检厅的省份,“其早经开办,则惟直隶、奉天”,新式司法官自然也很少;不过,宪政编查馆对新式审检厅的司法成效,自诩云:“以臣等闻兼所及,该两省审判立于州县之外,不独断结迅速,人民称便,即教民外人遇有诉讼亦多照章陈诉,就我范围尚无窒碍。”《宪政编查馆奏考核京外各衙门第一届筹办宪政并胪列第二届筹办情形》, 《政治官报》第590号,宣统元年五月三日,第4~7页。

在清末各种公文中,法部、大理院等部门往往宣称,司法官选用标准是“熟谙新旧法律、于审判确有经验者”。显而易见,这一标准很笼统,弹性很大。从任用实际过程看,主要由相关机构(如法部、大理院、提法司等)长官通过分派、奏调、札委等方式进行。在这种无章可循、制度准则缺失的状况下,长官个人主观因素凸现;加之,清末新政时期各种职官改制、裁并等原因,确实带来司法官任用上的诸多弊端。时任大理院推事的唐烜观察到:大理院“新设各庭,除正审官外,大半由夤缘而来。或调自外衙门者,或调自京外官者,即法部旧人亦非平素勤事者流”。《唐烜日记》(手稿本),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大理院司法官选任情况尚且如此,京外各地可想而知。

清末司法改革之初期,司法官任用出现这些弊病,其实是清末新政中人员任用紊乱的局部体现。时人观察到,清末新政之前,人员任用基本有章可循、依规分发,但新政后,先前人员任用规则受到很大冲击与破坏,“自总署改外部,商部、警部、学部接踵而兴,用人行政本无轨辙之可循,移文提取动辄数十百万,指名奏调动辄数十百人,奔走小吏夤缘辐辏于公卿之门,投其意向所趋,高者擢丞参,次者补郎员,人不能责其徇私……于是造谋生事,外扰乱郡县,内攘夺六部之权”。胡思敬:《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第74页。此时供职于学部与巡警部的许宝蘅也察觉:“近来办事外观似较旧时各衙门为振作,而无条理,无法度,任意为之,其弊尤大也。”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1册,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二日,中华书局,2010,第144页。清廷也承认:新政中所任用者很多为“奔竞之人”。《吏部奏酌拟考核调用人员切实办法折并清单》, 《大清新法令》第5卷,第56页。可见,人员任用紊乱是清末新政中的常见现象,这就不难理解前述司法官任用弊病了。

但通过考试规范司法官选任问题,已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了。光绪三十四年八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及“九年筹备清单”,《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附清单二)》,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54~67页。清单规定:各省省城及商埠审检厅必须于宣统二年设立。宣统元年十二月,宪政编查馆奏准《法院编制法》,明确考试为选任司法官的主要渠道,同时奏准配套的《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规定:嗣后考试任用司法官时,务须遵守此章程,不得稍存宽假;京外已经设立的各级审检厅也应于宣统二年举行第一次法官考试后,定期将各厅员按照章程所定科目补考,分别淘汰或留用。针对各地审检厅初设的实际状况,法部也规定了过渡性举措:凡非推检者,未经照章考试,无论何项实缺人员,不得奏请补署司法官各缺;现有候补推检者,由堂官查验,以其是否“通晓法律,长于听断”为依据,奏请任用;现悬各缺,如无前项人员,仍须“钦遵定章任用”,即经过考试才能任司法官。《宪政编查馆奏核订法院编制法并另拟各项章程折(并单)》《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 《政治官报》第826号,宣统二年一月九日,第3~24页。

经多方筹备,清政府于宣统二年六月至九月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司法官考试,主考场设在京师,较偏远的四川、云南、广西、新疆、贵州、甘肃等地设立分考场。过程详见李启成《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97~119页。考取情况如下:京师,录取561名,最优等是诚允等83名,优等是沈桂华等193名,中等是庄枢元等285名;《审判检察各厅等缺职员衔各清单及考生统计册等(考试法官题名录)》,一档馆藏法部·举叙司档案,档案号:31677/3。四川,录取130名,最优等是王秉璠等5名,优等是张仲孝等40名,中等是王开棣等85名;《四川考试法官录取各员拟请照章授职任用缮具清单》,一档馆藏法部·宪政筹备处档案,档案号:32175。云南,录取26名,最优等是郑溱等8名,优等是吴起銮等12名,中等是周葆忠等6名;《云南第一次考试法官闱文》,宣统二年九月排印,出版地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广西,录取32名,最优等是刘庚先等9名,优等是杨家瑄等6名,中等是陈用光等17名;《法官官册》,一档馆藏法部·举叙司档案,档案号:31704。新疆,录取8名,优等是廖振鸿等2名,中等是方常善等6名,无最优等人员;《新疆审判厅筹办处报告书》(共4册,无页码与册次),宣统三年一月印,出版地不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贵州,录取42名,最优等1名(杨焜),优等是梁清等3名,中等是韦可经等38名;《法部奏贵州考试法官录取各员拟请授职任用折(并单)》, 《政治官报》第1186号,宣统三年一月二十二日,第5~7页。甘肃,录取42名,最优等是王国柱等11名,优等是金星拱等8名,中等是胡镜清等23名。《法部奏甘新滇三省考试法官授职任用折(并单)》, 《政治官报》第1208号,宣统三年二月十四日,第6~9页。总计录取841名。这些考取人员,除少数人外,10 《法部奏李鵾龄等愿就原官应准注销法官片》, 《政治官报》第1341号,宣统三年六月三十日,第17页。10绝大部分被派往各地审检厅实习,1据清政府统计,截至宣统二年,各省审检厅各155所,加上京师审检厅,共160余所,但实际上应少于此数。欧阳湘:《近代中国法院普设研究:以广东为个案的历史考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第54~56页。1成为清末新式司法官群体的主体部分。可惜实习期未满,清廷即被推翻,此次司法官考试的绩效未能得到充分呈现,但其开启了中国司法官考选的先河,标明了现代中国司法官选任的规范化、制度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