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
1929年在巴勒斯坦建立的阿拉伯银行(Arab Bank)标志着中东现代银行的兴起。历经石油美元繁荣和时代变迁,中东金融部门相对其他部门较为完善。中东大多数国家是伊斯兰国家,金融体系呈现明显的伊斯兰特色。伊斯兰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石油美元息息相关。中东海湾国家已经成为伊斯兰世界并辐射欧洲、亚洲的伊斯兰金融中心。后危机时代,中东金融变迁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需求为辅;主动开放、适度自由,加强监管和保护;以地区整合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活动的前提。因此,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金融活动也是在最初的信用活动中萌芽和发展的。马克思曾经谈道,“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也日益增大了”。在以交换为基础经济的现代经济中,金融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由此从金融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权力也日益增大。相比农业和工业部门,中东金融部门出现时间较短,却已经发展成经济体系中相对成熟的部门。当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中东金融体系仍处于边缘地带。伊斯兰教既是一门宗教,也是一套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它的伦理和道德体系反映了这门宗教及其所据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伊斯兰国家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还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受到伊斯兰教的直接影响。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性因素。然而,伊斯兰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为解决伊斯兰教的不利因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伊斯兰世界在寻求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和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也出现了要求宗教适应时代潮流和民族复兴的宗教改革运动,被称为“伊斯兰现代主义”。“现代化既为时代的精神,势必成为宗教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驱使宗教沿着社会自身的运行轨迹发展,引起趋同性、适应性为主的变化。”20世纪初,伴随西方世界的殖民活动,商业银行操纵了伊斯兰世界的金融活动,自由收取利息,这与《古兰经》教义背道而驰。一些穆斯林商人虽然是被迫参与利息交易,但仍产生了道德罪恶感。为摆脱这种良心上的困境,特建立了遵循伊斯兰金融原则的伊斯兰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竞争。伊斯兰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禁止收取和支付利息,同时它也遵循伊斯兰教义所倡导的其他原则。与强调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西方金融制度相比,伊斯兰金融制度更具社会公益色彩。
一 中东国家金融体系发展历程
从1929年阿拉伯银行建立以来,中东现代银行逐渐兴起。历经两次石油繁荣,中东金融部门发展迅速。然而,中东金融体系仍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外围。
(一)中东现代银行的兴起(19世纪中后期至1973年)
1929年在巴勒斯坦建立的阿拉伯银行标志着中东现代银行的兴起。然而,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东阿拉伯国家的金融活动几乎被限制在国内市场。独立以后,阿拉伯国家积极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国内经济,带动了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贝鲁特、科威特、阿曼这些银行业务发展较快的金融中心。这一时期建立的国家银行,后来都发展成本国大银行。传统金融机构(货币兑换所)和现代商业银行并存,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这种二元金融结构,是当时中东地区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二)中东金融体系雏形建立时期(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
石油美元繁荣为中东传统金融和伊斯兰金融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获得对石油美元回流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阿拉伯国家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控制,有的阿拉伯国家实行银行业国有化政策,由私人家族所有的商业银行与政府银行合并或合作,以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新建的金融机构大多为国家所有或由政府财政部直接管辖。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阿拉伯金融业务发展的有利资源。阿拉伯银行业迅速崛起,银行、投资公司等不断涌现,货币、资本市场纷纷建立。阿拉伯银行机构投资业务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并逐步国际化。更为重要的是,1980~1984年欧洲债券市场上,86%的辛迪加贷款、70%的欧洲债券、49%的直接投资,都有阿拉伯银行参与其中。1979~1983年,由阿拉伯银行牵头的欧洲辛迪加贷款中,前20名大银行的贷款占所有贷款的88%,剩下的12%由30家规模较小的银行运作。这一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是伊斯兰银行的出现,金融体制伊斯兰化得到发展。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也是中东经济留下光辉记录的十年。
(三)中东开启金融自由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理论和实践,对中东阿拉伯国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埃及、约旦、海湾各国以及主要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普遍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改革,旨在实现金融体系自由化,取消金融压制和过度监管,代之以更具竞争力的金融环境。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制定相关银行法律法规,取消利率和外汇管制,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措施,减少对货币兑换的限制,银行私有化并对外资银行开放,拓宽银行资金来源,提高资本充足率以符合巴塞尔资本协议国际标准,引进审慎监管。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朝着“体制私有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网络化,业务全能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中东金融自由化进程比较缓慢,也不够彻底,银行体系仍在阿拉伯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资本市场刚刚起步。
(四)中东金融体系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石油美元膨胀和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致使中东金融进入第二轮快速生长周期。一些中东国家继续金融部门改革,包括金融机构私有化、允许设立私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提高银行监管水平等。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统计,2000~2008年,中东地区金融部门累计私有化总额56.82亿美元,占该地区私有化总额的18.94%,占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私有化总额的3.8%。就宏观经济指数而言,例如存贷款占GDP比例,M2/GDP比例,中东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然而,中东地区较高的金融深化指数并不意味着较高的金融竞争力。世界银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东地区金融部门竞争力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地区,仅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很有限。金融部门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信贷信息环境恶化、私营部门信贷不足、管制过严、新银行进入市场门槛高、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以及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落后。总之,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缓慢且不彻底,与国际金融体系联系不深,这增强了中东金融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体系不存在任何绝缘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油价的传导机制对中东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然而,中东产油国和其他亚洲主权财富基金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伊斯兰金融成为当今国际金融界的投资新宠,令世界瞩目。
二 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
(一)伊斯兰金融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伊斯兰银行发展之初,政界和金融界均对其前景保持怀疑。曾于1975年协助建立迪拜伊斯兰银行的埃及伊斯兰教法学家谢赫·侯赛因·哈米德·哈桑(Sheik Hussein Hamid Hassan)回忆道:“那个时候,没有人真的认为伊斯兰银行业务有朝一日会成长壮大,人们觉得这是个奇怪的想法——与谈论伊斯兰威士忌一样怪异!”30年之后,曾被视为金融界奇特领域的伊斯兰金融迅猛发展,激起国际银行家的极大兴趣,不仅宗教意识浓厚的伊斯兰国家,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纽约也是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传统金融体系纷纷遭受重创,唯伊斯兰金融一枝独秀。根据《银行家》杂志2009年发布的《伊斯兰金融机构500强》,伊斯兰金融机构302家,分布在48个国家,另有191家设有“伊斯兰窗口”的传统银行。伊斯兰金融专家和教法学家认为,正是因为伊斯兰金融绝离了有毒资产,才能在危机面前巍然挺立。那么,伊斯兰金融是如何在怀疑中茁壮成长的,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伊斯兰金融兴起和发展的宗教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高涨,“伊斯兰教法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传统伊斯兰经济理论出发,结合当今世界的金融、贸易体系,针对伊斯兰现代主义对利息禁令所做的狭义解释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金融理论,为伊斯兰国家建立伊斯兰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伊斯兰金融的基本思想均发源于伊斯兰教义,时至今日,任何一种新的伊斯兰金融产品都必须经过伊斯兰教法学家的认可才能获准发行。然而,伊斯兰金融思想和体系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变迁中与传统金融逐渐调和相容,并成为传统金融管理不足之处的良好补充。伊斯兰金融,顾名思义,就是完全遵从伊斯兰教规(沙里亚-Shariah)的金融交易活动,英文称作Shariah-complaint Finance”,而我们所熟悉的金融活动则称为“传统金融”(Conventional Finance),也有学者将之译为“普通金融”。伊斯兰金融原则是伊斯兰教规的各项原则在金融领域的适用,是西方现代经济理论与伊斯兰经济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由伊斯兰教法学家做出的法理解释和判决构成,实际上就是现代金融体系在伊斯兰世界的本土化。伊斯兰金融活动必须遵循一些“天命”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①严禁利息;②风险共担、利润共享;③货币是“潜在的”资本;④禁止投机行为,对高风险投资也有一定限制;⑤合同的神圣性;⑥沙里亚法批准的活动;⑦资产的支持;⑧社会公正。总之,伊斯兰金融只从事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商务活动,禁止从事诸如酗酒、投机、武器、烟草、猪肉、赌博,涉及人类、动物基因工程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活动。
2.伊斯兰金融兴起和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伊斯兰国家的广大穆斯林,尤其是下层群众宗教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这正是伊斯兰金融存在的广泛社会基础。在伊斯兰世界中,政府对待伊斯兰金融的态度反差也很大:一方面,政府为保持政权合法性,通过建立伊斯兰银行来安抚伊斯兰组织;另一方面,伊斯兰金融也需要政府的资助与传统银行竞争。总之,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国家所给予的政权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伊斯兰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伊斯兰复兴运动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伊斯兰文明向西方做调整的最新阶段,它是在伊斯兰教而不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中寻求“解决方法”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沙特亲王费萨尔竖起泛伊斯兰主义的大旗挑战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积极推动伊斯兰金融,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以“费萨尔”亲王命名的伊斯兰银行。一些国家甚至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以沙里亚法来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例如伊朗革命后实行的全面伊斯兰化,巴基斯坦对无息制度的立法保证。“政治伊斯兰主义者不断通过演讲、媒体报刊的报道,指出伊斯兰银行的成功表明伊斯兰不仅仅是局限在精神领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总之,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到了所有国家的穆斯林以及大多数伊斯兰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的大多数方面。由于政府和伊斯兰反对派都利用伊斯兰银行的存在来取得政治优势以及虔诚穆斯林群众的支持,伊斯兰银行发展得较为顺利。
3.伊斯兰金融兴起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伊斯兰金融的兴起可以看作是中东等伊斯兰世界伴随政治独立后的经济独立。20世纪70~80年代,石油美元的迅速膨胀以及石油美元回流,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流动,为伊斯兰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伊斯兰国家独立之初,伊斯兰金融不仅能够满足一些虔诚穆斯林的金融需要,还是对传统银行配置资金的有力补充,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伊斯兰金融还是石油美元和泛伊斯兰主义结合的产物,沙特费萨尔亲王通过将石油财富配置到伊斯兰银行,巩固了沙特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费萨尔之子曾说过:“伊斯兰银行的主要目标是为穆斯林提供社会经济利益,这和传统银行的利润最大化截然不同。”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福利经济,是伊斯兰金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指出,穆斯林人口比例、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是否净石油出口国是伊斯兰金融发展的决定性变量,中东国家的贸易以及国内经济稳定对伊斯兰金融的扩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海湾国家和马来西亚。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繁荣是伊斯兰金融兴起的助推器,而伊斯兰金融的全球发展则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结果。
4.伊斯兰金融兴起和发展的国际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金融主导国际金融体系激发了伊斯兰世界建立自己的金融体系的愿望,从而出现了伊斯兰金融的第一波发展浪潮。伊斯兰金融的迅速发展不仅在于其独特的金融制度满足了穆斯林群体和其他顾客的需要,还在于它体现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金融自由化、去监管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全球化,为伊斯兰金融的海外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从而出现了伊斯兰金融的第二波发展浪潮。21世纪伊斯兰金融借石油美元和金融全球化之力蓬勃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伊斯兰金融机构超越国界和宗教界,走向全球化。为吸引伊斯兰资金,各地区争相建立伊斯兰金融中心,从而成就了伊斯兰金融的第三波发展浪潮。2008年以来,伊斯兰金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显示出伊斯兰金融的独特优势:宗教信仰、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收入、供不应求的高质量伊斯兰资产。
因此,伊斯兰金融的兴起最初是与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伊斯兰国家石油美元膨胀相伴而生的。但随着对石油收入的侵蚀以及第三次石油危机,伊斯兰金融的持续增长则反映出其他因素,例如对建立在伊斯兰原则基础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期望以及强烈的伊斯兰特色等的影响。此外,宏观经济改革以及在金融系统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私有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也为伊斯兰金融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二)中东伊斯兰金融发展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宗教激进主义的兴起和石油美元大增,伊斯兰金融理论的实践——伊斯兰银行才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伊斯兰银行的呼声最早来自巴基斯坦。然而伊斯兰金融运动则是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以及石油收入的大幅增加而展开的,伊斯兰银行是伊斯兰金融活动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形式。1972年埃及纳赛尔社会银行在开罗成立,成为“战后第一家面向城市客户的伊斯兰银行”。此后成立的阿联酋迪拜的伊斯兰银行是第一家私人的伊斯兰银行。1975年成立的伊斯兰开发银行和1977年成立的国际伊斯兰银行业协会,进一步促进了伊斯兰金融业的发展,海湾地区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兴起了一股创建伊斯兰银行的热潮。随着伊斯兰世界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伊斯兰银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联合发展,沙特发挥了主导作用。埃及费萨尔伊斯兰银行、苏丹费萨尔伊斯兰银行和沙特-菲律宾费萨尔银行等,都包含有40%以上的沙特官方和私人资本。1980年沙特在日内瓦建立伊斯兰投资社,从而使伊斯兰银行打入西方金融市场。此后,沙特陆续在伦敦、伯明翰、土耳其、突尼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办分行,大大拓展了伊斯兰银行市场。20世纪70年代末,巴林离岸金融中心出现后,一大批伊斯兰银行被吸引至巴林,从而成就了巴林的世界伊斯兰金融中心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国家还建立了一批国际投资银行。从第一家伊斯兰银行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伊斯兰金融机构发展到近40家,主要出现在中东地区,禁止涉猎一些金融衍生品,例如期权、期货、政府债券、固定收益债券以及股票等。这个时期被称为伊斯兰金融的“第一次现代化”(the first aggiornamento),主要围绕伊斯兰教法学家的解释、合法性等文字工作展开。
1990年是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分水岭,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标志着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即将建立。以新自由为理论基础的金融自由化、去监管化、私有化对伊斯兰金融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降低或取消了伊斯兰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西方国家穆斯林人口日益增多,穆斯林中产阶级地位上升,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主义再次抬头,等等,都促进了伊斯兰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受金融全球化影响,伊斯兰金融机构自身也日益多元化,伊斯兰保险、投资基金和伊斯兰债券等非银行金融工具迅速兴起,伊斯兰银行发展速度相对放缓。除了中东地区,东南亚的伊斯兰金融活动也迅速展开,其中马来西亚在政府主导下,以其灵活务实的经营原则,成长为新的伊斯兰金融中心。马来西亚的无息债券促进了伊斯兰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期保守的阿拉伯海湾地区还对此持怀疑和反对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银行改变了对传统银行的敌视态度,开始进行合作。第一,表现在传统银行开设伊斯兰分支机构或伊斯兰窗口;第二,非伊斯兰国家的金融机构建立伊斯兰分支机构或提供伊斯兰产品;第三,一些伊斯兰金融机构开始对非穆斯林提供伊斯兰金融产品;第四,非伊斯兰国家的伊斯兰银行数量日益增多;第五,越来越多的伊智提哈德(ijtihad)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伊斯兰金融机构合作的产物,且在非伊斯兰世界比较明显。截至1997年,全球已有170多家伊斯兰银行和金融机构,伊斯兰金融资产达到1477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是伊斯兰金融的第二次现代化,强调伊斯兰的“道德经济”或“精神原则”,以评估现代金融工具与伊斯兰教法的相容性。
进入21世纪,随着石油价格飙升,伊斯兰国家的石油收入滚滚而来,尽管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对伊斯兰金融产品和石油美元的渴求并未就此打住,伊斯兰金融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出现了第三次现代化,2006~2010年伊斯兰金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46%。传统银行不断开设伊斯兰窗口、推出伊斯兰金融产品,伊斯兰金融也逐渐从伊斯兰世界向非伊斯兰世界扩展,以中东和东南亚为中心,辐射至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近50个伊斯兰国家及非伊斯兰国家均设有伊斯兰金融机构,达到302家。这些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另外还有191家由传统银行设立的伊斯兰窗口。美欧大型传统银行为分割伊斯兰金融市场这块大蛋糕,吸引穆斯林客户,纷纷开设伊斯兰专柜、窗口和分支机构,或者设立投资基金。一些国际伊斯兰金融组织纷纷成立,以加强对全球伊斯兰金融行业的统一监管和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由于伊斯兰金融的蓬勃发展和金融潜力,各国争相成为伊斯兰金融中心。受益于政府对伊斯兰金融业的支持、有利的监管环境以及国内民众与伊斯兰教法的紧密联系,海湾国家成为中东地区的伊斯兰金融中心。马来西亚也以完整的金融体系、相对灵活的教法解释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成为东南亚伊斯兰金融中心的不二选择。穆斯林以外的地区,英国伦敦是最强的伊斯兰金融中心,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美国、法国和德国也为吸引穆斯林资金,大力发展伊斯兰金融业务。亚洲的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均有意将本地建设成为国际伊斯兰金融中心。可以预见,未来伊斯兰金融中心争夺战将是十分激烈的。总之,伊斯兰金融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仅仅服务于虔诚穆斯林的边缘产业,成长为涵盖各类金融活动的全球产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伊斯兰金融参与者日益广泛,伊斯兰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涵盖了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及基金管理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对宗教的依赖程度不同,各国对伊斯兰金融机构的看法、允许经营的范围和参与的程度呈现差异化发展,伊斯兰金融体系在各国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第一,有国家政权主导下的金融体系伊斯兰化,例如巴基斯坦、伊朗、苏丹等国。1979年巴基斯坦成为第一个银行体制伊斯兰化的国家,随后,伊朗和苏丹也在1983年和1991年完成了银行部门的伊斯兰化。然而,伊朗国有银行更像是一个官僚机构,缺乏创新和活力。第二,是以沙特为代表的伊斯兰金融系统形式,沙特政府曾于20世纪40年代宣称其国内金融机构都是根据伊斯兰金融原则创立和发展的,因此没有必要冠以伊斯兰的名称。未来,沙特将取代伊朗成为伊斯兰金融资产最大的国家,这是因为海合会国家的伊斯兰金融活动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第三,是以巴林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的政府支持型,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程度与政府的态度正相关,政府越支持,发展越顺利。第四,在一些世俗国家,政府并不热心伊斯兰金融业的发展,但由于国内宗教反对派拥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有可能利用经济伊斯兰化来获得公众的支持,政府为保持政权合法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建立伊斯兰银行来安抚伊斯兰组织和广大的穆斯林群众,以土耳其、也门、突尼斯、埃及等国为代表。第五,一些非伊斯兰国家,通过设立伊斯兰金融机构或传统银行伊斯兰窗口来开展伊斯兰金融,例如英国和法国。总体来说,伊斯兰金融不断扩展的事实表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自由的。因为,一个备受质疑的金融体系如果能迅速成长,必须在政府严格控制之外给予试验和发展的空间。反过来,政府也会要求伊斯兰银行严把人员关,避免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者通过银行的支持诉求政治权力。
时至今日,从全球范围来看,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是伊斯兰金融最活跃的两个区域,中东的海合会国家(GCC)和伊朗主导中东地区伊斯兰金融活动。2010年,中东地区伊斯兰金融资产达到7104亿美元,占全球伊斯兰金融资产的79.4%。其中,GCC国家和非GCC国家伊斯兰金融资产分别为3724.8亿美元和3379.5亿美元,增长率6.3%,相比于2008年和2009年43.9%和30.8%的增长率,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地区伊斯兰金融的后续影响还是很明显的。GCC国家伊斯兰金融发展也不均衡,沙特伊斯兰金融资产位居第一,约占36%。阿联酋、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分别占24%、19%、13%和8%。非GCC国家伊斯兰金融资产93%集中在伊朗,其次是埃及和约旦,分别占2%和1.5%,其他国家的伊斯兰金融活动非常少。无论如何,海合会国家已经成为伊斯兰世界并辐射欧洲、亚洲的伊斯兰金融中心。随着国际经济复苏、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反弹以及国内经济回暖,海湾国家金融部门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将继续大踏步前进。此外,年轻人消费贷款需求强劲、政府的支持、金融指标的良性发展,以及金融活动日益多元化,也将对伊斯兰金融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正如罗德尼·威尔逊所说,有些机会可能已经错过了,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惊喜。
三 后危机时代中东金融体系发展态势
中东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特征,决定了中东金融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边缘化。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海合会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救市”行为,引起世人瞩目。学界普遍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拉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世界经济权力逐渐向东转移,金融活动日益向东倾斜。那么,后危机时代,中东金融体系何去何从?
(一)政府引导为主,市场需要为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改革就是金融制度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也就是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由于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金融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因此这些国家的金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或金融当局推进的,尽管许多制度创新的需求来自微观金融主体。刘易斯指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越落后,一个开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围就越大”。然而,金融自由化形成了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思维,中东一些私营银行以及股票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和特定范围内体现出市场需求的特点,这在海合会国家尤其突出。未来中东国家的金融改革还应该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制定金融政策,还表现在能否处理好政府间接调控的职能转换以及协调各种市场力量的能力,解决传统的市场失灵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主权国家作为金融体系总监管人的角色还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放自由与监管保护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自发选择,如何降低金融脆弱性、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保护措施脆弱,更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主动开放、适度自由、加强监管和保护。
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渐进式金融改革提升了中东国家的金融绩效,对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由于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不紧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东金融部门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但是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则严重许多。股市暴跌、外资抽逃、流动性紧张、房地产下滑、迪拜债务危机,都说明中东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减弱,暴露出较强的金融脆弱性。再加上该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大,国内冲突不断,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还很落后,更应该加强金融防火墙的建设,保护本国金融主权和利益,不能盲目自由化,不能随意扩大外资渗入的比例。与此同时,中东各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以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安全;对国内金融机构则适当放松管制,以免破坏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加强合并监管与国际合作,尤其是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资本监管方面的合作。
(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国际金融危机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提供了契机。全球治理的路径依赖使得霸权和跟随霸权的习惯依然根深蒂固,国际经济新秩序仍然摆脱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桎梏,新参与者的权力诉求往往被忽视。金融自主是重新构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先决条件。体现在区域形成、深化区域合作以及建立新的跨区域合作联系上。
中东国家具有相似的地理、文化和宗教特征,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曾是阿拉伯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属地,经济发展政策比较相似。中东各国之间在经济和金融资源上的互补性为地区金融整合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一些国家出口资本,另一些国家则进口资本;一些国家(海合会)劳动力缺乏,另一些国家(石油进口国)劳动力富余,失业率高。2010年6月,世界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在阿布扎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便利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金融流动,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会者认为,在世界经济秩序多极化演变中,阿拉伯国家的金融整合议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促进阿拉伯经济体更好地利用丰富的金融资源。其次,提高追踪跨境金融交易的能力。最后,大力发展金融地区一体化,即金融地区主义。金融地区主义有利于促进地区贸易整合、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竞争和扩展融资渠道。中东各国势单力薄,金融地区主义是中东地区抗衡国际霸权、抵御金融危机,参与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要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给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带来机遇:①“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海合会国家区域内投资比例增加。②2011年1月第二届阿拉伯经济峰会召开,与会阿拉伯领导人共同发表了《沙姆沙伊赫宣言》,强调将继续推动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③2010年3月马格里布投资外贸银行BMICE正式成立,此举将加快马格里布联盟金融一体化的步伐。
目前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区局势不稳定、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政府管理体制僵化等。阿拉伯国家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贫富差距明显,石油进口国和落后国家,能否顺利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值得关注。在这方面可借鉴欧盟和东盟的经验教训。此外,中东金融地区主义还要充分考虑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内生作用,传统金融和伊斯兰金融相互协调补充。中东最大经济体沙特,是适应21世纪需求的新多边体系成员国(G20)之一,应作为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领头羊,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议程中,在地区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伴随金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金融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确保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世界经济金融权力出现东移,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上升,如何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升自身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地位,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后危机时代,包括中东各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变迁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需求为辅;主动开放、适度自由,加强监管和保护;以地区整合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逐渐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力争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
(四)伊斯兰金融的二律背反决定了它只能成为传统金融的补充
伊斯兰金融是伊斯兰原则与世俗事物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国际金融日趋全球化,伊斯兰金融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伊斯兰金融毕竟是伊斯兰宗教文化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其所倡导的禁息、公平正义、伦理、提倡福利的基本道德精神以及受伊斯兰各国自身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必然导致其不能完全融入金融全球化之中,在理论、文化和实践上有许多因素与全球化相悖,体现出金融全球化与伊斯兰金融发展的二律背反。
首先,西方金融理论与伊斯兰金融原则的二律背反。西方现代银行和金融理论恰是以利息为根本出发点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借贷关系,现代伊斯兰银行和金融体系则以禁止利息为基础,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以“共享利润、共担风险”为原则,禁利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伊斯兰银行业的发展,以利润、租金或佣金来代替利息,只不过改变了一下形式,但其条款冗长而复杂,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会在业务上造成极大不便,从而影响与他人的合作,例如伊斯兰资本不能投资西方国家的政府债券以获得流动资产。从传统上说,伊斯兰银行在吸收穆斯林存款方面占有优势,但是这些机构缺乏进行有效投资的技术和经验。现在虽然在西方银行帮助下,已能涵盖90%的银行业务,但由于两层中介,往往降低穆斯林投资者的收益。此外,根据沙里亚法,长期投资账户只能用于投资,活期存款应该用于短期金融活动,这限制了资金的效用。而且,一些实践问题,例如利润分成制下如何正确计算运营资本和消费贷款的利润与亏损?如何界定与计算风险?现在伊斯兰国家的银行已经明确地向储户做出了最低正面回报的保证,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沙里亚的立场还是有疑问的。伊斯兰金融的发展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以金融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是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的集中反映,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以自由竞争为市场机制,属于利益至上型文化。伊斯兰经济文化则属于伦理型文化,体现了义利并重、公正平等的道德福利精神,反对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人类的最终目标,“伊斯兰急切地呼唤在实实在在的竞争和利他主义之间有一个完美的和谐”。然而这种“和谐”在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强力攻击下却显得力不从心,其金融理念及文化体系不断遭受异质文明的冲击,出现了宗教与发展的二律背反。
其次,伊斯兰金融自身发展的二律背反。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一样,都是资金中介者,不过比传统银行更多地参与了资金的经营管理,但伊斯兰教本身寻求社会正义的伦理规范无形中约束了银行的这种职能,出现了自身发展的二律背反。伊斯兰教禁止投机、赌博和不确定性,因此诸如期货、股票、保险等交易是不被容许的。然而,几乎所有伊斯兰学者都允许股票市场的存在,也允许期货交易。问题在于,如何建立没有投机行为的股票市场,如何使股票价格只随经济形势和企业潜在的投资利润而波动。理想的伊斯兰股票市场中,股票能够在公众中进行交易,其价格应围绕最初的投资而波动。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伊斯兰国家建立起真正的伊斯兰股票市场。全球已有40多个伊斯兰股票指数,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伊斯兰金融市场助益有限。伊斯兰国家的保险深度很低,不足1%,并非是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根据伊斯兰教法,传统保险是违法的。然而保险与索赔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伊斯兰国家对保险既没有完全开绿灯,也没有完全禁止,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只是没有西方国家发达,人寿保险业务受“天定论”的影响,发展水平很低。近年来,伊斯兰保险发展迅速,15亿穆斯林是伊斯兰保险潜在的庞大客户群。然而,伊斯兰保险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不少障碍,包括行业法律的欠缺、监管的滞后以及再保险市场的不足,等等。此外,伊斯兰机构和伊斯兰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伊斯兰金融的顺利发展。例如,未能形成类似《巴塞尔协议》的统一监管和法律框架,创新步伐较为缓慢,缺乏健全的会计方法和标准等,因此未来应在统一监管等方面加强伊斯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