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国内产业地理是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即对外开放特别是贸易自由化重塑了国内产业的空间分布,本书拟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下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计量分析中国的贸易开放对国内产业地理的影响机制和因素,侧重于贸易开放与国内产业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为空间经济理论添加新的经验事实,也为解释和理解中国产业地理提供新的逻辑视角。本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理论意义

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以两地区模型居多,如中心—外围模型(CP模型)的2×2×1框架(两地区两产业一要素)(Krugman, 1991a)、Puga综合模型的2×2×2框架(两地区两产业两要素)(Puga, 1998)。两地区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忽略地区内的产业空间结构,着重研究产业在两地区间的分布,两地区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其他模型多是在此基础上放宽假设条件发展而来的,从而衍生出更符合实际和更具解释力的模型。对外贸易对国内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无疑需要构建一个三地区模型:国外地区0、国内的地区1和地区2。Krugman和Livas(1996)构建一个三地区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对墨西哥国内产业地理的作用机制,并在《空间经济学》(Fujita, Krugman, Venables, FKV, 1999)一书中将模型做了简化,但增加了对产业结构的讨论。Krugman等的三地区模型中,国内的地区1和地区2与国外即地区0是对称的,在模型中体现为从国内两个地区向国外出口的运输成本(即代表贸易成本)是相同的。为了更好地解释中国的东部和中西部与国外市场贸易成本不同的现实,笔者将国内两地区对称模型改进为非对称模型,如国内的地区1比地区2更靠近外部市场(国外地区0),在此条件下考察对外贸易成本的下降对国内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黄玖立(2009)利用Murata(2005)的结构转换模型也构建了一个三地区模型,研究对外贸易成本的下降对国内经济地理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国内两地区不对称的情形,但在处理国内两地区对外贸易成本的差别时,采用了T10=T10N+T0T20=T20N+T0T10NT20NT10T20表示贸易成本,T10NT20N表示带有地理优势的运输成本,T0表示关税)的形式,这直接导致了随后数据模拟时均衡突破点的消失。此外,Murata的模型也无法讨论一地区内两产业(不包括同质品产业)份额的变化。笔者将以T02=T01+TT01=T0的简化方式来处理国内两地区对外贸易成本的差异,这可以使随后的数据模拟更有效,也部分符合中国中西部产品通过东部沿海港口出口的事实。同时,笔者改进的模型在FKV(1999)对称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为非对称模型,可以讨论国内两地区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产业分布影响的问题,即国内贸易成本的变化与对外贸易成本共同影响产业在国内两地区的分布,包括国内外市场规模本身对产业地理的影响。上述两点模型的改进正是本文在理论上的边际增量,也是本书的重要理论意义所在。

2.现实意义

是什么因素塑造着目前中国的产业地理?毫无疑问,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对外贸易、交通条件、人文传统、地缘政治、科教优势、军事需要、国家战略,以及历史偶然都是目前中国产业地理形成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对外贸易因素无疑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地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书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尝试利用规范的理论模型和有效的实证分析对此展开讨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本文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产业地理的变化,从而为解释目前中国的经济地理、产业地理、区域经济和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别于传统经济地理学家的研究视野,本书将外生性的贸易政策与自发性、内生性产业集聚相结合,利用数值模型(部分模型无法获得有效的解析解)描述改革开放对中国产业地理的冲击。

第二,笔者将试图分析不同的国内贸易成本(广义的贸易成本,包括以距离为代表的运输成本和以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为代表的政策壁垒)条件下,对外贸易对国内产业地理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已经对该主题做了较为细致的论述,但尚不全面,笔者将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为此做出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再次验证,分析国内外以贸易壁垒减少为特征的一体化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第三,产业地理与地区发展差距密切相关,“集聚租”的存在使得产业集中地获得福利的提升(实际工资的提升)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产品价格的降低),而“边缘”地区却出现了逆产业化的倾向,在劳动力未能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地区发展不均衡由此产生。本书将利用改进的模型再现此过程的形成,并以中国作为样本展开实证。这样的工作能够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地理和地区差异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对外贸易对不同产业地理分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更依赖于进出口的产业在对外贸易开放的条件下会趋向贸易便利的地区。具体到中国的各不同行业,实际的情况如何呢?本书将从产业特征和地区特征的角度考察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不同类型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并计量分析影响产业地理的诸多要素。

第五,为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先要测度中国的对外双边贸易成本;为描述中国贸易出口的空间特征,需要分析产业集聚与产出集聚的关系,借鉴近年来兴起的主流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测量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自相关性,以此来论述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辐射效应。通过城市经济的样本考察以贸易依存度为权数的市场获得(潜能)对国内地区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考察对外贸易与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视角。

3.研究目标

本书拟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下,取得以下目标。

(1)利用已有的理论基础扩展并构建两国三地区一产业单要素模型,解释一国贸易开放后,国内各地区产业地理的演化。模型力求通过数值模拟、稳定均衡以及打破点和维持点的求解,能够更好地解释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国内产业地理的相互关系。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变化。以此作为衡量中国贸易开放程度的衡量标准,并在后文的实证过程中作为因变量,考察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时间变化对产业地理的影响。

(3)寻找并运用有效的方法真实准确地呈现目前中国的产业地理。选取和构建适合中国制造业统计口径的指标体系计算中国产业地理的整体分布特征、行业空间特征和时间演化过程。

(4)实证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的相互关系。首先需要分析影响中国产业地理的因素,包括对外贸易、产业特征和地区特征,然后利用理论模型突出分析对外贸易带来的市场规模扩大和贸易成本降低等效应对国内地区发展的具体作用。

(5)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对外贸易和产业的空间特征。通过对外贸易出口的空间数据分析,了解对外贸易分布特征和空间依赖性,并考察出口集聚与产出集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