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和环境卫生:成效与挑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评价:农村改水改厕

一 农村改水改厕现状

(一)改水现状

通过多年持续的农村改水工作,中国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09年底,农村改水累计受益总人口为9.03亿人,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4.3%。中国农村严重缺乏生活饮用水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被调查地区农村居民饮用水类型主要是深井水(受保护和未受保护),占到了用水类型的58.36%,自来水的普及率也达到了21.92%(见表1-2)。分地区看,江苏的农村饮用水条件最好,被调查地区饮用水主要是以受保护的深井水和自来水为主,两者占比为91.96%,其次是陕西,受保护深井水和自来水的比例为56.54%,不过,陕西还有35.02%的农村居民饮用水窖水;需要注意的是,山西的农村饮水条件最差,用水类型仍然以未受保护的深井水为主,比例为86.89%。

表1-2 调查样本的居民用水类型

评价饮水条件除了关注用水类型外,还要看供水可及性,我们用供水频率衡量。总体看,87.4%的居民能获得不间断的供水或每天至少一次的供水(见表1-3),不过仍然有3.97%的农村家庭承受着不定期的供水。分地区看,江苏的供水频率最高,99.6%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不间断供水或每天至少一次的供水,陕西是92.82%,山西只有69.67%,而且山西还有11.48%的农村居民是不定期供水,无法定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表1-3 调查样本的供水频率

家庭环境中饮用水的储存对疾病预防具有重要影响。在许多国家,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很容易在房屋内及周围小的储水器中繁殖。儿童是主要受害者。然而,要使这些家庭储水器没有蚊子繁殖,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将储存的饮用水覆盖,使蚊子不能在那里产卵。家庭主妇作为家庭的照料者,在采取此类简单行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行动可对她们自身以及她们子女的健康产生巨大好处。为此,在调查中,我们了解了农村居民对饮用水的储存方式。从表1-4中可以看出,42.19%的农村居民都用加盖的水缸或水桶储存饮用水,没有加盖储存水的农户只占到了3.29%,不过江苏这一比例还占6.83%。

表1-4 调查样本的饮用水的储存方式

(二)改厕现状

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的重点是厕所,世界卫生组织把农村改厕列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八大要素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将农村改厕纳入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大潮中,但是那时对于改厕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能达到干净整洁的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对农村改厕的认识提升到了防病高度。因此在1996年,我国将农村改厕受益户数任务目标列入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中,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目标组织实施。截至2009年,农村改厕总户数为2.54亿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06年的32.3%增加到2009年的40.5%。在被调查地区,卫生厕所类型主要是双瓮漏斗式和三格化粪池。北方地区以双瓮漏斗式为主,南方地区以三格化粪池为主(见图1-4)。表1-5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1.65%,低于全国平均63.2%,不过本次调查数据与《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三省的卫生厕所普及率的数据有所差距,这主要是抽样所引起的。分厕所类型看,陕西和山西以双瓮漏斗式为主,而江苏主要是三格化粪池式。分地区看,江苏的卫生厕所普及率最高,为73.89%,陕西次之,山西最低,只有52.46%,可见,农村改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图1-4 卫生厕所类型对比

注:卫生厕所的主要类型还包括完整下水道水冲式、粪尿分集式和双坑交替式厕所;其他类型包括共用厕所、公共厕所等。

表1-5 调查样本居民的厕所类型

注: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2009年陕西、山西、江苏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是40.9%、49.3%、76.7%。

农村改厕是为了降低介水性传播疾病,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而不仅仅是把旱厕改成卫生厕所。从被调查地区农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频率看,88.48%的农村居民一直使用改厕后的卫生厕所,但仍然有2.83%的居民从不使用或偶尔使用卫生厕所。分地区看,江苏卫生厕所的使用频率最高,陕西次之,山西最低,只有75.68%居民一直使用卫生厕所,20.95%的居民经常使用(见表1-6)。造成居民卫生厕所使用频率低的主要原因:第一,卫生厕所需要用桶提水冲洗,很多居民嫌麻烦,所以就放弃对卫生厕所的使用;第二,改厕并没有改到居民的院子里,仍然在院子外面,降低了居民对卫生厕所的使用频率;第三,一些农村居民觉得拥有干净整洁的卫生厕所很体面,因此自己舍不得使用,只是让客人或外出打工子女在家时使用。

表1-6 调查样本居民卫生厕所使用频率

为了保证厕所粪便不污染水源,厕所选址应该远离取水源30米以上,因此本章用此指标考察被调查地区居民修建的卫生厕所是否符合规定。表1-7显示,虽然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85.75%农村居民的厕所和取水源的距离小于30米,可见,目前中国农村在改厕过程中,忽视了厕所和取水源的距离。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居民都采用直接推倒旧厕所,在原地建造新厕所的方式改厕,而没有考虑厕所和取水源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表1-7 调查样本卫生厕所和取水源的距离

二 被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卫生厕所的需求

(一)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资金投入情况

关于农村改厕的资金投入政策,2010年中央对农村改厕的资金投入是中西部地区每户补贴400元,东部地区每户补贴300元。

中国农村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拨款、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和农村居民投资以及贷款、捐赠款等(比如世界银行贷款)。多方筹资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改厕是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多年实践的成功经验。据全国爱卫办统计资料,1996年至2000年末,农村环境卫生改厕总投资135.91亿元,2001年至2002年为66.20亿元,2008年为91.06亿元(见表1-8)。从投资结构看,个人投资占到了一半以上,不过最近几年,个人投资比例略微下降,而各级政府投资比例上升(见表1-8)。

表1-8 1996~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卫生改厕投入情况

如表1-9所示,对于陕西而言,省里的补贴是每户增加50元,耀州区的补贴是每户增加150元,有的乡镇和村再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给予农户补贴。有些条件好的镇和村,把中央、省和区里补贴之外的改厕费用全部承担。而对于山西而言,省里的补贴还没有到位,目前只是中央政府投入的一部分资金用来改厕。江苏的两个县市,一个是徐州市的铜山县,另一个是扬州市的高邮市,铜山县对合格卫生厕所的补贴是每个农户600元(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补贴400元,铜山县补贴100元,乡镇补贴100元)。

表1-9 调查样本农村改厕资金投入情况

注:由于某些区县以下政府对于改厕资金并没有稳定的筹资机制,因此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统计数据时间截止到2010年12月。

基于目前农村改厕的成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贴,以及农村居民改厕的支付意愿,可以计算出当前农村改厕资金缺口有多大。同样分省分地区分别计算当地农村改厕的资金缺口,计算结果见表1-9。表1-9结果显示,被调查地区农村改厕资金缺口平均为533.93元,根据当地卫生厕所类型的不同,改厕的成本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调查了双瓮漏斗式和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的成本。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成本清单:挖坑50元,砌砖300元,安装瓮150元,水泥60元,沙子90元,砖288元,蹲便器、弯头、4个瓮和排臭管共400元。总成本1338元。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1.8平方米的厕屋)成本清单:挖坑120元,砌墙570元,水泥90元,沙子90元,砖432元,厕所顶102.5元,坐便器200元,弯头40元。总成本1644.5元。

(二)人员投入

关于农村改厕的人员投入情况,我们对山西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山西有119个县级爱卫办机构,1397个乡镇,平均每个县级爱卫办机构工作人员(包括负责人)为2.93人,具体如表1-10所示。平均每个县级爱卫办机构负责11.74个乡镇的农村改厕工作。

表1-10 山西农村改厕的人员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山西省卫生厅爱卫办。

(三)政策投入

政策是执行项目活动的保障,为此,我们从政策角度考察被调查地区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的投入情况。政策投入,主要体现于各地对于农村改厕的支持,包括制定的各项奖惩措施等。

陕西省在“十五”期间制定了《陕西省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十五”规划》,明确规定“十五”期间,力争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有1~2个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 5~10个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2002年全省107个县、区(已建成改厕示范县除外)各建成1~2个卫生厕所示范乡、镇。《陕西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规定,到2010年陕西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饮用安全水的比例达到70%以上。并且陕西省政府领导很重视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工作,以卫生县城的评比带动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开展。在我们调查的铜川市耀州区,农村改厕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负责、财政补贴、群众动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建立组织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门负责改厕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的改厕领导体系;实行目标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同时,陕西耀州区还出台了卫生厕所改造工作的考核奖罚措施,通过奖励的形式促进农村改厕工作的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江苏省在2006年将农村改厕工作列为“农村新五件实事”中“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的内容之一。《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2006年至2010年,全省农村完成改厕试点50万座(均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其中2006年完成改厕试点任务10万座。具体情况如下:苏北地区试点改厕5万座,其中徐州0.3万座、连云港0.2万座、淮安0.3万座、盐城4万座、宿迁0.2万座(均为血防改厕),苏中地区试点改厕5万座,其中南通1.5万座、扬州2万座(均为血防改厕)、泰州1.5万座。2006年江苏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0.2亿元。对苏北地区按每户250元、苏中地区按每户150元给予补助。另外,江苏省《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规定改厕率达到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四)调查样本农村居民的改厕支付意愿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采用国际上普遍推荐的双边界二分法进行设计的。即就改厕成本询问被调查者是否愿意改厕,如果被调查者回答“是”,则提高成本继续询问被调查者;如果调查者回答“否”,则降低成本,当确定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的区间时,询问其愿意支付多少钱。考虑到厕所改造的实际成本和国家的补贴情况,询问被调查者的成本最高为800元,最低为200元,被调查者面对800元成本时表示愿意改厕,则直接询问其愿意支付多少钱;被调查者面对200元表示不愿意改厕,则支付意愿的调查结束。

支付意愿调查部分生成两种类型的变量:一种是被调查者面对某一成本时是否选择改厕的二元离散变量;另一种是被调查者对改厕的支付意愿,为连续变量。表1-11显示,农村居民改厕支付意愿的平均值为425.69元,但这一平均值并不包括那些观测不到其支付意愿的农村居民。根据调查问卷设计,观测不到改厕支付意愿低于200元以下居民的支付意愿。因此,需要进一步测算,获得全样本的改厕支付意愿。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得到支付意愿的拟合值(见表1-11)。

表1-11 分地区支付意愿以及重要影响因素描述统计

从表1-11的测算结果可知,全样本的改厕支付意愿拟合值是365.30元,针对不同地区,东部和中部、西部支付意愿差距显著,东部省份的支付意愿最高,达到了587.09元,中部和西部的支付意愿差距不大,分别是252.67元和284.75元。

三 农村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改善效果评估:KAP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用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改善来带动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knowl-edge)的提高、健康知识态度(attitude)的改变和卫生行为(practice)形成率的提高是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的目标之一。在19世纪排污设备很差的伦敦,有一半的婴幼儿夭折。当人们拥有了厕所、排污系统以及习惯了用肥皂洗手后,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1/5。这是英国历史上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已有文献显示,环境卫生设施改善能显著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变居民的卫生行为习惯等。在被调查地区,我们调查了农村居民的与饮水和卫生厕所相关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于饮水和卫生厕所相关知识的态度,以及居民个人的卫生行为等。基本情况指标见表1-12。从表1-12中可以看出,对于已改厕和未改厕家庭而言,无论是家庭平均人口,还是家庭的教育水平、年龄和日常生活支出等,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调查样本KAP的改善主要是家庭参加改厕活动的结果。

表1-12 调查样本家庭基本情况

(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关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我们设计了8道关于供水和饮水方面的健康知识题、7道关于卫生厕所使用以及粪便处理方面的健康知识题,每题10分,满分150分。本报告关注已改厕和未改厕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因此,将730户受访家庭分为已改厕家庭和未改厕家庭,分别计算健康知识知晓率(实际得分/150分),计算结果见表1-13。

表1-13 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情况

从表1-13可见,已改厕家庭的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显著高于未改厕家庭。已改厕家庭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5.33%,未改厕家庭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0.62%,已改厕家庭比未改厕家庭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了4.7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陕西省已改厕家庭比未改厕家庭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了6.71个百分点,山西省提高了3.36个百分点,江苏省提高了4.62个百分点。可见,农村改厕带动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高效果显著。

(三)健康知识态度情况分析

认知理论表明,人们获得和利用信息的全部过程和活动步骤是,首先感知信息,其次认同信息内容并产生行为意愿,最后改变其行为。根据认知理论,改变人们行为之前应该是让人们认同信息内容,因此我们考察了农村居民对于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态度,共设置10道题,每道题目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考察居民对相关健康知识说法认同情况,用Likert-5级量表作为答案,非常认同的得分为1分,非常不认同的得分为5分,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14。从总体情况看,已改厕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态度与未改厕居民的态度差异显著(P=0.006);分地区看,对于健康知识的态度,已改厕与未改厕家庭差异最显著的是陕西省(P=0.001),说明陕西省的农村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的效果最显著,通过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真正改变了农村居民对一些健康知识的态度,江苏省的效果次之,山西省最差。而且从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陕西省的耀州区的改厕工作受到政府领导的重视,连续4年被作为“民生工程”执行。

表1-14 调查样本健康知识态度得分情况

(四)个人卫生行为情况分析:简单的描述统计

通过改变个人卫生行为来降低人群的疾病发病率,延长人类寿命,是现代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目标。凡是有良好环境卫生设施的地方,人们都更加健康和干净。因此,通过改善饮水条件和环境卫生设施来改变个人的卫生行为,是农村改水改厕的首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调查了已改厕和未改厕家庭的个人卫生行为情况,从四个方面衡量个人卫生行为的改变。

1.吃饭前是否洗手

关于吃饭前是否洗手,我们给出的选项是“每次都洗” “经常洗”“偶尔洗”和“洗手后做饭,吃饭就不用洗了”。我们关注的是选择“每次都洗”的居民。对比已改厕家庭和未改厕家庭居民选择“每次都洗”的比例,观测它们之间是否有差异。表1-15的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对于具有“每次都洗”行为的居民占全部受访居民的比例而言,已改厕家庭要显著高于未改厕家庭;分地区看,除了江苏外,陕西和山西的差异非常显著。可见,环境卫生设施的改善对带动居民吃饭前洗手的效果非常显著。当然,我们除了关注吃饭前“每次都洗”的居民外,还需要关注“经常洗”“偶尔洗”和“不洗手”的居民,这部分居民是我们以后重点改造的对象。加强对这部分居民家庭卫生厕所的建设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表1-15 个人卫生行为:吃饭前洗手

2.上厕所后是否洗手

关于上厕所后是否洗手,我们给出的选项同样是“每次都洗”“经常洗”“偶尔洗”和“不洗”。令人兴奋的是,通过改厕活动,居民上厕所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大大增加,比“吃饭前洗手”行为的改变效果更大(比较表1-15和表1-16)。总体看,已改厕居民上厕所后每次都洗手的百分比提高了4.17个百分点,比“吃饭前每次都洗手”多提高了0.4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陕西省的改厕效果最好,已改厕居民比未改厕居民上厕所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提高了12.29个百分点。山西省和江苏省的效果差不多,分别提高了8.5个和7.57个百分点。

表1-16 个人卫生行为:上厕所后洗手

3.家庭打扫厕所的频率

卫生行为不仅要关注个人卫生习惯,还要关注家庭环境卫生。我们用家庭打扫厕所频率衡量家庭环境卫生的整洁程度。将打扫厕所的频率分为“每天都打扫”“每星期打扫一次”“每月打扫一次”“不打扫”。从分析结果看,就“每天打扫厕所”比例而言,已改厕家庭比未改厕家庭提高了15.1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江苏、陕西和山西分别提高了18.32个、18.1个和17.35个百分点。

表1-17 个人卫生行为:家庭打扫厕所频率

4.家里吃隔夜菜的习惯

由于隔夜菜中含有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不利,具有良好卫生行为的居民,不会吃或偶尔吃隔夜菜。因此从居民吃隔夜菜的习惯也可以看出,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居民各种卫生行为的形成。表1-18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对于“不吃或偶尔吃隔夜菜居民占全部受访居民的比例”而言,已改厕居民比未改厕居民的比例提高了4.93个百分点。同样分省看,各省的提高比例不一。陕西省提高的比例最大,为10.35个百分点,而江苏省和山西省的比例分别为4.32个和2.19个百分点。

表1-18 个人卫生行为:家庭吃隔夜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