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末讲坛——船政文化系列讲座 [1]
第一专题 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
(原定2009年6月9日,后改为2009年7月14日,周六上午9:30-11:30,在福建省图书馆开讲)
说起严复、詹天佑、邓世昌,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说起他们的母校,可能有很多人不甚明了。
说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家都会翘起拇指——他们确是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但第一个真正符合近代教育制度的高等学校是哪一个呢?
——赵启正《船政学堂》序
第一个问题 船政是怎么办学的
一 船政学堂的创办
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深受林则徐、魏源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设局造船。
1866年6月25日(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左宗棠上奏清廷《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7月14日上谕批准。
12月完成征地200亩(后扩大到600亩),23日开工建设。求是堂艺局同时开局招生。
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的学堂——求是堂艺局诞生。
二 船政是怎么办学的
(一)船政教育的组织管理
1.船政教育的学堂设置
共有八所学堂,即造船学堂、绘画学堂、艺徒学堂、匠首学堂、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电报学堂。
2.船政教育的办学体制
(1)工学紧密结合的厂校合一体制;
(2)灵活配套、形式多样的办学体系;
(3)与留学深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3.船政教育的管理体制
(1)配备高规格、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2)钦定的领导班子,船政大臣是正一品,知府、知县只能当局员、委员,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3)中西结合的管理制度(契约形式与等级制度相结合):①纳入衙门官僚管理体系的赐衔制度;②通过清廷授权明确船政大臣和洋监督的管理权限;③建立论功行赏的褒奖制度。
(4)分工分权的管理办法:①教学、训导、行政分开;②中、外管理分开。
(5)洋监督与导师责任制:①实行洋监督包教包会的责任制度;②责任到人的导师责任制度。
(6)船政教育的经费投入:①船政经费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②学堂经费列入船政衙门预算。
(二)引入近代教育的教学模式
1.专业设置
造船学堂:设造船和造机两个专业,培养造船工程师和造机工程师;
驾驶学堂:设航海驾驶专业,培养具有近海和远洋航行理论知识的驾驶人才;
管轮学堂:设航海管轮专业,培养舰船轮机管理专业人才;
练船学堂:设实际航海专业,培养具有近海和远洋实际航行能力的驾驶人才;
电报学堂:设电报专业,培养电报技术人员;
绘图学堂(绘事院):设船体测绘和机器测绘专业,培养测绘技术人才;
艺徒学堂(艺圃):设船身、船机、木匠、铁匠4个专业,培养技术工人;
匠首学堂:设船身、船机、木匠、铁匠4个专业,培养技术监工。
2.课程设置
前后学堂各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堂课(理论课)、舰课或厂课(实践课)。
堂课又分为内课、外课(军训、体育等)和中文三部分,其中以内课为重点,内课包含外语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3.教学管理
(1)教学计划既严肃又灵活;
(2)教材以引进为主,部分自编;
(3)高度重视实习与实训;
(4)学籍管理不完善但很严格。
4.实践性教学
(1)实验课程国内首创,船政学堂建有物理、化学、气学、电学等一系列实验室。
(2)厂课实习与跟班劳动结合。
(3)航行实训严定。
(4)课程,稽核日记。
5.学业考核
实行严格规范的平时考核;高度认真的毕业考试;独特的练船毕业考核;讲求实效的厂课考核。
(1)教学设备:高投入的实验设施;以厂为依托的实习设施;昂贵的练船设施 前后安排“福星”号、“建威”号、“扬武”号、“平远”号、“靖远”号、“通济”号、“元凯”号七艘舰船作为练船。
(2)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联系实际的现场教学;因材施教、分班教学。
(三)借船出海的师资战略
船政学堂的师资队伍初创时以洋教习为主,后期以自己的教师为主。坚持外籍教师以私人身份受聘的原则,与日意格签订了外籍教师“五年内包教包会”的协议,达到了既“权操诸我”,又引进科学技术的目的。
船政学堂的教习前后选聘四次:第一次由日意格代聘,原计划是37人,实际聘用52人,最多达75人;第二次在1874~1895年间聘洋教习10人;第三次于1896年聘用杜业尔等6人;第四次于1903年聘用柏奥镗等16人。前后四次共聘用洋教习、洋匠107人。
船政学堂中国教师名单如下:
罗丰禄、魏才、方伯谦、陈兆翱、刘步蟾、林泰曾、陈季同、林永升、严复、黄建勋、蒋超英、詹天佑、吕翰、林钟玑、古之诚、陈文濂、林滋汉、郑毓英、郑清濂、魏瀚、黄庭、王回澜、郑守箴、林振峰、王寿昌。
(四)权操诸我的学生管理模式
艺童入学从船政衙门开印日(正月初四日)开始,到封印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回家,即春节放假10天外,均要上学。艺童统一作息时间。艺童免费食宿,患病的医药费用,均由学堂发给。艺童每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
(1)军事化管理。
船政学堂实际上是一所军事院校。日意格称其为“兵工厂”,英国外交部称其为“水师学院”。
船政学堂的军事管理主要体现在军事教育与训练,以及军队供给制方面,军事训练后以学堂为主。学生堂课毕业后派往福建水师实习舰课,接受军事教育与作战训练。
(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3)船政文化的熏陶。
(4)学生兼习策论,以明义理。
(5)校园文化建设。
船政衙门头门楹联: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仪门楹联:
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大堂楹联:
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
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旰勤求之意,敢惮艰难。
(五)开创先河的留学教育
(1)船政学堂的留学教育;
(2)船政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3)船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开创了中国近代学生留学教育的先河;
(5)奠定了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方式和基本制度。
1872年派遣幼童留美,是中国政府正式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但幼童留美,实际上并不成功:
(1)幼童留美,学制15年,时间长,成效慢;船政留学生是成年人,任务是深造,时间短,见效快。
(2)留美幼童出国留学计划欠周密,学习目标不明确;船政学堂留学计划周密,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3)留美幼童学习差距大,监督不善,问题较多,提前撤回;船政留学管理严格,学习期满通过最后考试,学成回国。
(4)留美幼童可塑性强,模仿西方生活方式引起清廷的不安;船政留学生“深知自强之针”,富有爱国心和强烈的使命感,都能刻苦学习。
日意格的报告——七年艰辛不能废
沈葆桢的奏折——窥其精微之奥,宜置之庄岳之间
大臣广议——均表支持
留学首批派遣 38名
1877年3月31日出发,5月7日抵达法国马赛
华监督李凤苞、洋监督日意格
制造学生12名,驾驶学生12名,艺圃学生9名,已在法国实习的学生2名(魏瀚、陈兆翱)。
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
留学第二批派遣 10名
1881年12月出发,1882年1月抵英、法两国
华监督许景降、洋监督日意格
翻译吴德章(1届留学生)
制造学生8名,驾驶学生2名
留学第三批派遣 29名
1886年4月6日出发,1886年5月到达
华监督为原提调周懋琦、洋监督斯恭塞格
翻译李隆芳
制造学生14名,驾驶学生15名
(另有北洋水师学堂学生5名)
留学第四批派遣 7名
1897年6月2日出发,1897年7月到达法国
监督吴德章
翻译沈希南
制造学生6名(其中将卢学孟调任比利时学习兼任使馆翻译,把自费留学的魏子京改为留法公费生)
因经费困难,于1900年11月提前回国。
留学零星派遣 25名
光绪六年(1880年),在北洋水师担任要职的船政学堂毕业生刘步蟾率命到马尾,从船政中抽选生徒、舵工、水手等共计60多人前往英国伦敦,上船练习,准备从英国接收订制的军舰。(未计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海军衙门选后学堂驾驶15届学生王麟、张哲培赴日本留学,改学陆军。
船政学堂毕业自光绪元年(1875年)遣赴欧洲游历起,至民国五年(1916年)最后2名学生学成回国止,在41年间,陆续派遣出国留学生计111名,其中有多人留学2个国家以上。
留学成就概略
派遣留学生,要求习英学者可期为良将,习法学者可望为良工。
魏瀚,留学英、法、德、比四国,获法学博士,精通造船、枪炮、铁甲制造诸法,任工程处总工程师,总司造船。
陈兆翱,留学英、法、德、比四国,精通制机诸法,任工程处总工程师,总司造机。
郑清濂,留学英、法、德、比四国,精熟造船和制造枪炮,在德国监造北洋水师主力舰“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任工程处总工程师,总司快船和铁甲制造。
吴德章、杨廉臣、李寿田,在英、法、比三国留学,精通快船、铁甲和轮机制造,分任工程处造船、制机总工程师。
英国格林尼次官学(即格林威次海军学院)
留学生在思想文化、外交与法律等领域,卓有成就。严复是个典型:他突破了“中学西用”的框框,引进了触动“中学”的“西政”观念;
透视西学,提出了西方国家“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精辟论断;
抨击时局,破天荒地揭露专制君主是窃国大盗;
传播西方进化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影响了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人物;
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救国方略,提倡“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
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科学与民主方向发展。
陈季同将游历所见写成《西行日记》《三乘槎客诗文》,并将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本,有法文著作《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娱乐》《中国拾零》《黄衫客传奇》《一个中国人笔下的巴黎人》《中国故事》《吾国》和喜剧《英勇的爱》等,在文坛上享有盛名。
王寿昌与林纾合作,将法国名著《茶花女》译成中文本《巴黎茶花女遗事》,由魏瀚出资在福州出版发行。
马建忠著有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陈寿彭译著《中国江海险要图志》,成书32卷,插图208幅,对国防、航运、经济等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还翻译《格物正轨》等著作多卷,写成《太平洋诸岛古迹考》。
郑守箴译有《喝茫蚕书》,最早介绍西方国家选种育蚕方法。
罗丰禄,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同时担任驻英国、比利时、意大利三国公使。译成《海外名贤事略》《奥斯福游华笔记》等著作。
吴德章,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任驻奥匈帝国公使。
陈兆翱,在留法期间,“创制新式锅炉,法人奇之”,发明抽水机,为西方技术界所推崇,以他名字命名。他又改进轮船螺旋浆,大大提高效率,外国竞相效之。
池贞铨用白石粉制成耐火砖。
林日章为中国采用西法炼银第一人。
池贞铨、林庆升、林日章、张金生、游学诗等系中国最早矿务专家,他们先后参加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安徽、山东、台湾、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煤、铁、铅、银、锡、铜矿的勘探与开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六)船政学堂的成就
◆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造就了一批急需的人才
1.培养了近代的驾船、驾舰人才
福建水师的张成、吕翰、许寿山、梁梓芳、沈有恒、李田、陈毓松、叶琛、陈英、林森林、谢润德、丁兆中、梁祖勋;
广东水师的林国祥、李和、黄伦苏;
南洋水师的蒋超英、何心川;
北洋水师的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邓世昌等。
2.提供了海军主力舰队的骨干力量
任北洋舰队要职者(1894年)如下:
左翼总兵 林泰曾 镇远,铁甲旗舰
右翼总兵 刘步蟾 定远,铁甲督舰
中军中营副将 邓世昌 致远,钢甲快舰
中军右营副将 叶祖珪 靖远,钢甲快舰
中军左营副将 方伯谦 济远,钢甲快舰
左翼右营副将 林永升 经远,钢甲快舰
左翼左营副将 邱宝仁 来远,钢甲快舰
左翼右营参将 黄建勋 超勇,巡洋舰
右翼右营参将 林履中 扬威,巡洋舰
后军参将 林颖启 威远,练船
后军参将 萨镇冰 康济,练船都 司 李和平远,钢甲快舰
诞生了一批中国近代海军的高级将领
叶祖珪(驾驶第一届) 1904年总理南北洋水师,清廷授振威将军。
萨镇冰(驾驶第二届) 1909年为筹备海军大臣,1917、1919、1920年三次任海军总长,1920年5月兼代理国务总理,1922年5月授肃威将军(上将)。
蓝建枢(驾驶第三届) 1918年3月任海军总长,1921年8月授澄威将军。
刘冠雄(驾驶第四届) 1912年3月、1917年二次任海军总长兼总司令,1912年11月授海军上将。
李鼎新(驾驶第四届) 1921年5月任海军总长,1922年继任,1917年1月授曜威将军(上将)。
程璧光(驾驶第五届) 1917年6月任海军总长(未到职),同年任广州护法政府海军总长。
林葆怿(驾驶第九届) 1917年任海军总长。
黄钟瑛(驾驶第十一届) 1912年4月任海军总长兼总司令,1912年11月授海军上将衔。
3.在抵御外侮中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抗御外国侵略势力的是船政
在中法马江海战中英勇抗敌的是船政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的主力也还是来自船政
◆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
在船舶制造方面
从同治七年(1868年)起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船政共计建造大小兵船、商船40艘。当时全国造50吨以上的轮船仅48艘,总吨位57350吨,船政占40艘,47350吨,分别占83.33%和82.56%。1890年,中国有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水师,有舰艇86艘,其中向国外购买的有44艘,自制42艘,船政制造的就有30艘,占全部的34.88%,占自制的71.43%。
在矿业开采冶炼方面
在近代交通事业中(船舶民用、铁路建设、电信事业)
◆近代教育的先驱与榜样
(1)船政学堂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2)诞生了许多近代教育家
沈葆桢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
严复 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北大第一任校长
在《教育大辞典》上名列近代教育家的除严复外,
还有马建忠、陈季同、詹天佑、萨镇冰、蒋超英、魏瀚、叶祖珪等
第二个问题 船政学堂是不是高等学府
1.从培养目标看
船政学堂的培养目标:
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
培养能自造舰船、船用机械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能独自近海和远洋航行的船舶驾驶人员;
国家紧缺的高级人才;
属于精英教育。
2.从教育内容看
设置专业:符合近代高等教育分系科、分专业培训专门人才的特点;
课程体系:各个专业,都有其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基本配套;
师资水平:一流人才,可任教高等教育;
学制时间:最长8年4个月,每年355天(相当1.8学年,8年4个月相当于15年)。
3.从教育效果看
毕业生水准:可当舰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工程师、翻译等;
留学情况看:可信任,跟得上;
留美幼童回炉:詹天佑16人编班学习;
发挥的作用:近代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高等教育史权威专家评价
潘懋元:福建船政学堂堪称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
潘懋元:福建船政学堂在建立高等教育体制、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上,比之清末许多高等学校,影响更深,作用更大。.第三个问题 船政学堂是不是高等学府的第一家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
(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
(3)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一所培养通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开办时按原先的俄罗斯文馆旧例办理。而俄罗斯文馆建于乾隆年间,它的前身还可追溯到明代的“四夷馆”(后改称“四译馆”)。这类学校,早已有之,并不是一件创举。
京师同文馆不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旧式的书院,只不过增加了外国语课程,程度也只相当于小学。直到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术馆才可以说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
京师同文馆的天文算学馆也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无论从创办时间、分科设置专业以及专业课程体系,都应让位于福建船政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5年。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
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分别早其29年和32年。不言而喻是最早的一家。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军事院校
中国近代首创留学生教育制度的高等学府
中国近代第一个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教育机构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
近代西方先进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典范
船政办学传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船政办学传统有其深刻的内涵
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为我所用的办学原则
以契约形式合作和独立自主的组织原则
突破传统、高位嫁接和改革创新、土法上马的办学理念
厂校一体化和工学紧密结合的办学形式
集普教、职教、成教于一炉和高中低结合的办学体系
科技与人文结合、培养爱国情操的教育形式
人才为本、精益求精、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权操诸我的学生管理模式
引进外教、外文教学与留学深造的培养模式
船政教育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
从教育目的上看属于精英教育模式
从教育功能上看属于传承教育模式
从教育内容上看属于生活准备模式
从教育组织上看属于弹性教育模式
从教育主体上看属于师本教育模式
从教育方法上看是文本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船政办学意义深远
1.船政办学的政治意义
其一,它是思想观念大变革的产物
其二,它是中国近代化先驱性的创举
其三,它培养了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行者
其四,它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办学原则
2.船政办学的军事意义
首先,它是维护海权的实践者、先行者
其次,它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再次,在抵御外侮中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3.船政办学的经济意义
一是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为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船政办学的教育工作意义
第一,创立了近代教育模式,成为各地纷纷效仿的样板
第二,走出了近代教育的新路子,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滥觞
第三,建立了近代留学制度,促进中国青年对西方文明的了解
第四,船政办学经验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第二专题 中国近代海军发祥地
(2009年8月11日,周六上午9:30~11:30,在福建省图书馆开讲)
一 中国的海防
(一)古代中国的海防
1.上古时代 先民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海岸线长,港汊和岛屿多,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之一。
《周易》记述“伏羲氏刳木为舟”。甲骨文有舟字,说明实物更早。中国是世界上造船技艺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以瓠济水 下:刳木为舟)
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舟山群岛出土的陶器、环渤海湾出土的文物,证实了7000年前就已出现了舟楫,在5000年前就往返于大陆与舟山群岛、辽东半岛之间。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技艺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开封干船坞
徐福东渡
说明先民早已掌握了航海技术
日本蓬莱山
2.2500年前就有了海战
战争从陆战到水战,舟船是重要的工具。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渡过黄河,组织47艘船,运4万兵。
恩格斯:“海军是一个国君和国家所拥有的军舰的总称。”
公元前525年,吴楚长江大水战是历史记载最早的水战。吴败楚胜。俘吴之王舟。
公元前485年吴齐黄海大海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
3.海上势力范围的争夺
汉时平定朝鲜。朝鲜,周时封给殷室箕子,几次不臣,几次平定。
南征交趾。交趾是九州之一。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楼船,兵10万平之。最早的中日海战
公元663年日本犯唐。
日本是“汉委奴国”,但不安分,常侵朝、犯唐。
战于锦江口,四战四捷,火烧日船400艘。日本此后900年不敢来犯。
元代的远征。元军东征。元朝6次遣使赴日通好被拒,第7次遣使被杀。
1274年,忽必烈派战船900艘远征。日史称“文永之役”。大败日军万余人,矢尽遇风,冒雨回国。
1281年,分两路进军,大败日军,史称“弘安之役”。日本从此遣使朝贡。
元军征南。
1284年,战船200艘,降缅甸;又征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与安南(今越南北部),使臣服。
1292年,发兵2万,舟千艘,从泉州出发,征爪哇(今印尼爪哇岛)。
4.世界古代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郑和“比哥伦布(1451 ~1506)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迪亚士(1455~1500)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达·伽马(1460~1524)发现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1480~1521)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吴晗语)。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主旨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但也有不得已的海战,目的是维护和平。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访问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被诱,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暗地派兵5万劫掠舟师。攻战六日,亚烈苦奈儿反被郑和所擒并献于朝廷。明成祖悯其无知将其释放。从此恃强凌弱的锡兰山改善了与邻国的关系。
5.明代抗倭
倭寇是日本海盗集团,14世纪至16世纪活动猖獗,嘉靖(1522 ~1566)时,江浙一带被杀数十万众
谭纶(1520~1577,嘉靖福建巡抚)戚继光(1528~1587,总兵)俞大猷(1503~1579,总兵)抗倭。16世纪中叶平定沿海倭犯。
泉州抗倭铁炮、敌楼 崇武古城
戚继光1561年平定沿海倭犯
于山有纪念他的戚公祠和平远台
6.古代中国全盛时期的海疆
北:库页岛,东:对马岛、济州岛、琉球群岛,南:苏禄群岛、曾母暗沙、新加坡、安达曼群岛
7.古代的海权意识比较淡漠
在古代,地理气候条件恶劣,各国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宽阔浩淼的大海成了天然屏障。海权意识淡漠。
历代封建统治者历来推崇儒家学说,主张和为贵,总体来说是以防为主。
甲午战争前几年,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发表了海权理论,震动了世界。马汉的海权理论,是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高度。
海权的实质就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在全局上对海洋的控制权力。
(二)近代中国的海防
1.明代中叶后,闭关锁国
清代海禁愈烈。顺治十八年,迁界30里,“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
2.西方工业革命,进入船坚炮利的海军时代
美国发明用蒸汽机转动舵——芬奇船(1786年,约翰·芬奇)
美国造世界第一艘汽船(1907年,“克雷蒙德”号)
1819年,美国“萨凡纳”号,首次横渡大西洋
1838年,英国造“西利亚士”号,蒸汽机为动力,横渡大西洋
法国造的“格罗尔”号(1859年,5000吨级)世界最早的装甲舰
荷兰海军防卫舰“Buffel”号(1868年),各国海军普遍采用
3.西方列强入侵
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来广东海面。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强行上岸,租占澳门。
1626年(天启六年),西班牙人侵占基隆。
1629年(崇祯二年)占领淡水。
1642年(崇祯十五年),西班牙人战胜荷兰人,独占台湾。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兵2.5万人、战船900多艘,收复台湾。
1662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战船230艘,在澎湖决战,大获全胜,统一了台湾。康熙采纳施琅“断乎其不可弃”的意见,将台湾纳入版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后改名嘉义)。
4.再次禁海
康熙的出海限制:双桅、40吨、28人,华人不得充当外轮管驾。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重开禁,但只准往东洋,海外华侨不得归国,外轮只能停在澳门。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准在广州一处通商,设十三行统一对外。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使团700人访华,要求放宽限制。盛情接待,要求被拒。
1816年,英再次派使臣来华,因不行跪叩礼,被驱逐出境。
中外贸易,中国顺差。英国输出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在虎门销毁鸦片1188吨
5.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清廷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
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
第三个问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海防
6.林则徐虎门销烟后的防范
战略思想 他在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认为“器不良”“技不熟”是重要原因,而取胜的八字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并说:“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购舰建军 1840年购入美国商船“甘米力治”号,并改装成兵轮,装载了34门英制大炮。还购入了2艘25吨的仿欧式战船——双桅纵式帆船和1艘外轮小火轮。
购买了适用于兵船和炮台的三四千斤或八九千斤的大炮共200多门,自造大炮数百门。
筹划造舰 林则徐离开广东时,携带了战船图式8种,到浙江讨论过造舰问题。
西方学者罗林森在《中国为发展海军的奋斗》中指出:“在有些西方人看来,林为了驱逐侵略者已在筹建新式海军。”
7.变革思潮的形成——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
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和海防的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强调“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提出了制造船械、聘请夷人、设水师科等设想,建议建立一支拥有百艘军舰的海军。
继《四洲志》《海国图志》之后,留心洋事的著作还有,1844年梁廷枬的《海国四说》,1846年姚莹的《康輏纪行》,1848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和稍后的《中西纪事》等。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姚莹《康輏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桂文灿《海防要览》、梁廷枬《夷氛闻记》、何秋涛《朔方备乘》、林福祥《平海心筹》、严如煜《洋防辑要》。
8.师夷长技的实践——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慈禧,趁机联合恭亲王奕等人密谋政变,一举夺取了朝政大权。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趋于平息,洋务派利用国内外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培养新型人才,建设新式海军、陆军,引发了一场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9.买舰队的尝试
1861年,咸丰帝大板一拍,决定向西方购买一支现代化的舰队。
掌管中国海关大权的副总税务司赫德怂恿中国政府从英国购买军舰。委托正在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一手经办。
李泰国无视中国主权,擅自代表清政府与阿思本签订合同,任命阿思本上校统领这支舰队。中国人花钱购买一支悬挂外国旗且中国人不能管辖的舰队,朝野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不得不遣散了这支不伦不类的舰队,同时也为此付出了67万两白银的代价。
二 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
(一)船政的创办——海防建设可喜的一步
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深受林则徐、魏源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设局造船。
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清廷《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在折中他首先提出了“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的精辟观点。
认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主张在闽设局造船。
同治五年六月初三日(1866年7月14日),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就形成上谕,作了批准,要求“必尽悉洋人制造、驾驶之法”。
沈葆桢(1820~1879)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外甥,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年),任江西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授总理船政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年)奉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次年调任两江总督兼督办南洋海军事宜。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六日(1879年12月18日)病逝,终年60岁,追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肃。
主政船政期间,建造“万年清”等15艘船舰,建立第一支海军舰队,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和海军人才。
船政衙门
福建船政创建表明,加强海防建设的主张,已由鸦片战争时少数先进分子的议论,成为清政府的国防政策,并开始付诸实践。这是近代中国海洋军事观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
(二)第一支海军舰队的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萌生了建立新式海军的思想。阿思本舰队流产后,清政府开始探索建设新式海军的途径。福建船政的建立是清政府在海军建设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计划自船政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之内成船15艘,建成一支新式海军。
“万年清”号1370吨级长79.3米、宽9.27米,1869年6月下水
“湄云”号550吨级长54米、宽7.8米,1869年12月下水
1869年6月21日沈葆桢奏报,第一号船拟名“万年清”,破格使用渔民出身的副将衔游击贝锦泉为管驾(舰长),用通晓轮机的中国舵工水手80余人,不用外国人。
“福星”号545吨级长54米、宽7.8米,1870年5月下水
“伏波”号1258吨级长72.6米、宽11米,1870年12月下水
“扬武”号轻型巡洋舰
1876年2月5日“扬武”号访问日本。《万国公报》报道,日本人感到“艳羡”“骇异”“殊足壮中朝之威”。
清廷直属第一支舰队成立
1870年船政第三艘兵轮下水后,清廷批准沈葆桢的奏请,成立轮船水师,以李成谋为统领,由船政衙门统辖。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支与旧式水师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式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端。
福建船政建造的兵轮调往各港口执行任务。
(三)海军认识的深化
沈葆桢:铁甲船不可无。
裴阴森: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不久,船政局就造出了铁甲舰“平远”号,遂了沈葆桢生前建造铁甲之愿,但距沈葆桢提出要购置铁甲船已迟了10年。它深化了建设新式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
建造铁甲舰和增加巡洋舰船,与敌在海上交锋,克服了不争大洋冲突的消极防御思想,采取积极的海防战略思想,已经萌生了制海权意识。
海权认识的深刻变化
重陆轻海——海陆并重
单一海防——全方位防范
守土御侮的被动防范——争海权的主动防范
(四)海上争衡的实践——沈葆桢甲戌巡台
1874年2月,日本政府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番地事务都督”,率兵“征台”。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把海军建设作为第一要务。
1872年,设立海军省(比我们早10年)
日本侵台路线,1874年5月,日军在台南琅峤登陆
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台务
沈葆桢率舰队赴台
1874年6月14日“伏波”“安澜”“飞云”“万年清”“济安”各轮船在闽海集中。
沈葆桢、日意格及布政司潘霨、帮办斯恭赛格等率舰队出发,先后到达台湾。
沈葆桢积极备战
还提出购置铁甲舰2艘,清廷没同意
日本见台湾防务强大,自己羽毛未丰,“不得大逞于台,遂罢兵归”。
这是近代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抗御外国侵略势力入侵台湾的军事行动。它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迫使侵台日军同清政府进行谈判,最后达成了从台湾撤军的协议——《中日北京专条》。
日本被迫撤军,腐败的清政府却承认日本“保民义举”,偿付给白银50万两。
甲戌巡台是中国近代海军自创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出航巡逻台湾海域,它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日军对侵台的嚣张气焰,是中国近代海军保卫海疆、保卫台湾的壮举,也显示了船政的成就和功绩。
连横先生高度评价沈葆桢巡台,他说:“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三 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一)船政足为海军根基(孙中山)
1.船政建立了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其影响十分深远
中日战争之后,英国专栏作家干得利(R.S.Gundry)撰写了《中国的今昔》一书。他写道:“在名城福州开办兵工厂与造船所之事。这些事例很快就为各地所仿效。这就是中国海军的发端。”
2.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基地
设立船政,目的就是整理水师。船政造军舰,制炮,生产鱼雷,为的是武装水师。学堂培养的人才,也是为造舰和水师服务。
洋监督日意格就称其为“The Foochow Arsenal”,即福州兵工厂。
从同治七年(1868年)起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船政共计建造大小兵船、商船40艘。
当时全国造50吨以上的轮船仅48艘,总吨位57350吨,船政占40艘,47350吨,占83.33%和82.56%。
1890年,中国有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水师,有舰艇86艘,其中向国外购买的有44艘,自制42艘,船政制造的就有30艘,占全部34.88%,占自制的71.43%。
3.在抵御外侮中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1)中国海军舰队赴台抗御日本侵略势力。
1874年2月,日本政府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公然无视中国主权,率兵“征台”。沈葆桢率领船政自造兵舰为主的舰队开赴台湾,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2)在马江海战中抗敌法国侵略者。
当时的福建水师21艘舰船中的有14艘是船政建造的,占了2/3。舰船的全部管驾人员也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船政各厂工匠也“均著力于办防,赶制水雷、炮弹、炮架等事”,以支持抗法战争。
船政培养的水师官兵奋起抵抗,“福星”号着火,管带陈英毫无惧色,带头跳入火海。吕瀚、许寿山、叶琛、林森林、梁梓芳等管带也都英勇奋战,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中法海战,我方死亡近千人,列入名册的736人,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
(3)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坚贞不屈。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船舰多数购自英德,只有“平远”号是船政制造的。
支援的船舰,船政制造的有“开济”“镜清”“寰泰”“福靖”“广甲”“广乙”“广丙”等。
北洋水师舰船的管带多数是由船政培养的。
左翼总兵 林泰曾 镇远、铁甲旗舰
右翼总兵 刘步蟾 定远、铁甲督舰
中军中营副将 邓世昌 致远、钢甲快舰
中军右营副将 叶祖珪 靖远、钢甲快舰
中军左营副将 方伯谦 济远、钢甲快舰
左翼右营副将 林永升 经远、钢甲快舰
左翼左营副将 邱宝仁 来远、钢甲快舰
左翼右营参将 黄建勋 超勇、巡洋舰
右翼右营参将 林履中 扬威、巡洋舰
后军参将 林颖启 威远、练船
后军参将 萨镇冰 康济、练船
都司 李和 平远、钢甲快舰
船政培养的海军将领英勇抗敌,以死报国,与战舰共存亡。
致远管带邓世昌命舰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时,中雷舰沉。与爱犬同没水中。
“定远”管带刘步蟾,在提督丁汝昌受重伤后,督阵指挥,变换进退,发炮伤敌督船,船中弹沉没时,“遂仰药以殉”。
林永升誓死奋战,中弹牺牲。
黄建勋、林履中舰沉落水,拒救助。
(二)闽堂是开山之祖(李鸿章)
船政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继之而起的其他学校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船政学堂的影响,船政学堂的办学方针、教育规模和教育体系成为当时中国创办近代教育的重要蓝本。
天津水师学堂创办时,李鸿章就说:“此间学堂(指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略仿闽前后学堂规式。”
张之洞于1887年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时也说:“其规制、课程略仿津、闽成法,复斟酌粤省情形,稍有变通。”
其他如昆明湖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实际上也是“略仿闽前后学堂规式”。
沈翊清:“船政制造、驾驶两学堂,自左宗棠、沈葆桢创设以来,规模皆备,人才辈出,为中国南省开学风气所最先。”
马尾船政学堂不单成为各地纷纷效仿的样板,而且其教师和毕业生,很多被派到各地担任要职。
1879年,天津设水师营务处,李鸿章即派马建忠在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
次年,天津水师学堂设立,李鸿章先调曾任船政大臣的吴赞诚筹办,后派久任船政提调的吴仲翔为总办,聘船政留学生严复为总教习(后任会办、总办)。船政首届留学生萨镇冰亦在此任教。
1887年,广东水师学堂成立,吴仲翔又被任总办。
1890年,设立江南水师学堂,调蒋超英为总教习。
1904年设立广东水师鱼雷学堂,魏瀚为总办。
1904年设立南洋水师学堂,叶祖珪为督办。
(三)船政学堂成就之人才,实为中国海军人才之嚆矢(清史稿)
(1)船政培养海军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1100多名,占中国近代海军同类人员的60%。
(2)船政学生和闽籍海军人士在海军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所谓马尾系和闽系。
马尾系是马尾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骨干。
晚清和民国时期船政毕业的海军高级将领:
叶祖珪(驾驶1届):1904年总理南北洋水师。
萨镇冰(驾驶2届):1909年为筹备海军大臣,1917、1919、1920年三次任海军总长。
蓝建枢(驾驶3届):1918年3月任海军总长。
刘冠雄(驾驶4届):1912年3月、1917年二次任海军总长兼总司令。
李鼎新(驾驶4届):1921年5月任海军总长。
程璧光(驾驶5届):1917年6月任海军总长(未到职),同年任广州护法政府海军总长。
林葆怿(驾驶9届):1917年任海军总长。
黄钟瑛(驾驶11届):1912年4月任海军总长兼总司令。
闽系是指在海军界的闽籍骨干。
谢葆璋:北洋政府时期曾担任海军部代理总长、海军中将。
杨树庄: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
蒋拯:北洋政府中国总司令,海军中将。
林永谟:护法军政府海军总司令、中将。
饶怀文:北洋时期民国海军总司令、中将。
总而言之,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在海军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作为后来者,必须鉴史通今,弘扬船政文化,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
第三专题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2]
(一)第一个问题 关于近代化
1.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转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人类的出现。
第二次: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
第三次: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
社会学者、历史学者一般把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转变理解为现代化(或近代化)。
2.近代化是一场社会变革
近代化就是向近代文明进化。它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
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自强”“求富”,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困境的运动。
3.福建船政就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4.在近代化进程中船政成就卓著
在洋务运动中,船政是“开山之祖”。
船政的成就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二)第二个问题 船政与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
1.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船舶工业是机械工业的集大成者,是机械生产水平的综合反映。
船政的船舶工业水平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
从同治七年(1868年)起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船政共计建造船舶40艘。
船政建造的舰船40艘:
万年清、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杨武、飞云、靖远、振威、济安、永保、海镜、琛航、大雅、元凯、艺新、登瀛洲、泰安、威远、超武康济、澄庆、开济、横海、镜清、寰泰、广甲、平远、广乙、广庚、广丙、广丁、通济、福安、吉云、建威、建安、建翼、宁绍。
当时全国造500吨以上的轮船仅45艘,总吨位57805吨。
船政占37艘(吉云是拖轮未记入),47388吨,分别占82.22%和81.98%。
江南制造局7艘,9917吨,分别占15.55%和17.16%。
广东军装机械局1艘,500吨,分别占2.22%和0.86%。
江南制造局所造舰船8艘(1868~1905年):
惠吉、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驭元、金瓯(195吨)、保民。
前十年造了7艘,1876后近十年未造船只,1885年造了“保民”号。直到1904年成立造船厂,基本上未造新船。所造之船均为仿制,没有独立创造。总吨位10112吨。
船政技术在国内领先:快速引进吸收;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船型不断改进:木壳→铁胁→钢壳。
机式装备不断改进:常式立机或卧机→康邦省煤卧机→新式省煤立机或卧机。
船式不断改进:常式→快船→钢甲船。
1875年开工建造的十七号“艺新”轮船,由第一届毕业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设计监造的。
此后,船政建造的船舶大多数由毕业留校学生自行设计监造。
据统计,自己设计监造的舰船共有18艘之多。
影响深远:成为国内最大的造船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廷直属第一支舰队成立。
1870年船政第三艘兵轮下水后,清廷批准沈葆桢的奏请,成立轮船水师,以李成谋为统领,由船政衙门统辖。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支同旧式水师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式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端。福建船政建造的兵轮调往各港口执行任务。
1890年,中国有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水师,有舰艇86艘,其中向国外购买的有44艘,自制42艘,船政制造的就有30艘,占全部的34.88%,占自制的71.43%。
(二)地矿冶金工业的早期开拓者
1.煤矿的开采
船政需要的煤量大,英国煤太贵,本地煤不足,迫切要求机器生产,选择在台湾基隆开采煤矿
1868年派监工去台湾,调查煤的储藏和开采情况,提出用近代机器生产和运输,并形成采煤报告。
1875年,沈葆桢派英籍工程师翟萨赴台查勘,并派叶文澜任矿务督办。投产当年产煤1.4万吨,1881年达5.4万吨。
1885年裁撤外国煤师,派学矿务的留学生张金生为基隆煤矿煤师。
福建本地煤矿的开采
船政在19世纪80年代计划自行炼钢开采附近煤矿,船政首届留学生林庆升、池贞铨、林日章等发现了福州穆源(闽侯、闽清、永泰之间)煤矿。1898年,船政学生到古田、穆源一带再次勘探,计划开采。
1897年,船政留学生杨济成参加厦门林培、湖头勘探活动。
2.石油的开采
1877年,在台湾淡水勘探煤炭时发现石油,购买小机器试开采。
虽然没成功,但它标志着中国跨出了开采石油的第一步。
3.其他矿产的开发
福州石竹山铅矿,由船政学堂学生任矿师,于1885年试办,因资本不足,1888年停办。
4.国家重要矿藏的勘探开发
在国家重要的矿藏勘探开发中,船政学生是重要的骨干力量。他们参与勘察设计和开发建设。
(1)参与勘探。
1880年10月,林日章参加著名的开滦煤矿(开平矿务局)的勘探工作。
1882年5月,池贞铨、林日章随盛宣怀赴山东烟台查勘铅矿,在登州府属宁海、栖霞县、招远等处查勘铝矿。
1901年,邵武煤矿的勘探。
湖北汉阳铁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最大钢铁企业。
湖广总督张之洞派船政留学生张金生、池贞铨、游学诗等人,分赴衡州、宝庆、辰州、永州等府,暨毗连鄂境之四川夔州、陕西之兴安、汉中等府,毗连湘境之江西萍乡、贵州青溪等县,查勘煤、铁。
并委赴素产煤铁之山西省泽、潞、平、孟等处采取煤铁各式样,以资比较。
张金生到湖北兴国大冶之百泉湾探勘铝矿。
池贞铨到湖北兴山千家坪勘探铜矿。
(2)参与开发建设。
林日章参与开平煤矿的开采建设。
林日章任烟台铝矿监工。1882年林日章随盛宣怀赴山东烟台查勘铅矿后,提出开采、淘洗、锻炼、提银四点计划,被任命为监工。
游学诗督办宁古塔矿务。1882年,吉林调船政留学生游学诗“督办宁古塔等处”的矿务事宜,后因整顿台湾基隆煤矿需人未成行。
罗臻禄任矿务委员,主持广东省矿务工作。
池贞铨、沈瑜庆,于1907创办赣州铜矿。
5.冶金工业的开风气之先
船政铸铁厂有铸铁炉3座,月产铁件90吨。铁件送英国化验,称“铁质良好,可称上等”。
船政铸铁厂能铸大的铁件(3万斤)、铜件(1万斤)。1868年建天后宫,铸铜钟425千克,铁鼎600千克。
1904年,设铜元局生产机制铜钱,有熔炉52座,印花机20架,是我国最早的机制造币工厂。
(三)近代交通事业的开拓促进者
1.船政制造的商轮在民用航运事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船政成立前后,不少商人欲购船设公司兴办近代航运业。1872年6月,李鸿章提出“闽厂似亦可间造商船,以资华商领雇”。船政在制造兵轮时,亦间造商轮8艘。
船政让招商局承领“福星”轮;
让招商局免租金使用商轮“永保”“海镜”“琛航”三艘轮船,为招商局采办米石北运天津;
将船政制造的最大商轮“康济”号,由轮船招商局“承领揽运”,行走于上海与香港一线
马建忠担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实际履行总办职责。
参与民用航运事业
船政制造的“琛航”“永保”等船,定期往来于福州和台湾之间,名为渡送官兵,可“既准搭客,且准运货”,“俨然与商船无异”,海关因此按商船要其纳税。
“海镜”轮往来烟台等地时,“附搭客货,亦授‘永保’‘琛航’成案,照章稽查完税”。
2.船政培养的人才在铁路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铁路建设的技术中坚
在铁路建设上建奇功的尤推郑清濂和詹天佑
铁路建设的技术中坚
船政毕业生到铁路部门任职,推动了铁路建设
1907年,邮传部尚书岑春煊说,邮传部“创设伊始,百端待理。举凡轮、路、邮、电诸务”,要有“提纲挈领之员,以资佐理”。
他称魏瀚“于轮、路诸学极为讲求”,将其调部“在左丞、参上行走”。
调丁平澜到部“差妥,以备任使”。
调陈寿彭到部,“以主事补用”。
调郑守钦“归臣调遣”,
调林贻游去部任职。
郑清濂任汴洛铁路总办
魏瀚任广九铁路总理
丁平澜任广九铁路提调
李大受任京汉铁路养路副总管
卢守孟任京汉铁路行车总管
李大受和曾毓隽、关赓麟等船政学生被派去勘测川汉铁路
京汉铁路是沟通南北大动脉的主要干线,亦是外国势力争夺的主要工程。1908年,邮传部以京汉路事繁重,又专筹议赎路,急需娴习外交,熟习路务人员,乃调郑清濂为京汉路总办。邮传部称郑清濂“品端守洁,不染习气,熟谙路政,兼精工程艺学”。
铁路之父詹天佑
1888年,入中国铁路公司任职。
1905年任为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次年升任总办。京张铁路工程困难重重,他以惊人的毅力,攻克险峻的关沟段,凿通号称天险的八达岭隧道,解决青龙桥坡道难题,提前两年于1909年全线通车,成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同年秋,赴宜昌任川汉路总工程师。1910年任粤汉铁路总理。
1912年任交通部技术监督等职。同年任中华工程师会会长。
他曾发明火车车厢间挂钩,国际上称为“詹天佑挂钩”。
周恩来曾称赞他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人的光荣”。
3.电信事业建设的先声
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等电磁系统传送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也包括利用光学通信系统传递信息。电通信发生于19世纪。光学通信,20世纪才有。
中国的烽火台是最古老的光通信。
率先使用电灯探照灯
船政于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9月)试用电灯。爱迪生1878年9月才发明钨丝灯,1880年取得专利。比上海早使用3年,比天津早使用9年。
1885年国外有了抛物面的探照灯,当年12月,船政制造的铁胁快舰“镜清”号(第26号舰船)装上探照灯,后来船政建造的舰艇都装有电灯、电风扇、探照灯。
自己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台湾于1877年敷设电线时,福建巡抚丁日昌就派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毕业生苏汝约、陈平国“专习其事”。
1874年,日本借故派兵入侵台湾。清廷急派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处理台湾事务。沈葆桢赴台后,深感军务紧急,电信重要,于是奏请清廷,自设闽台海底电缆。培养电信人才。
丁日昌在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到1882年,学堂共培养电信人员140人,为闽台海底电缆的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1887年,川石岛—淡水的海底电缆终于铺设成功。同年10月11日投入对外营运。马尾川石岛—台湾淡水的海底电缆,全线长117海里。是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作为技术人员使用自己的“飞策”号船进行海底铺设的。这是中国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它的铺设成功,标志着近代中国的电信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说明船政学堂培养人才是卓有成效的。
(四)近代航空工业的先行者
1917年,国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在马尾增设“福州飞潜学校”,任命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兼任校长。
学生由艺术学校选送,编为甲乙班,又在福州公开招收中学生50名编为丙班,于1918年春开学。由留学归来的巴玉藻、王孝丰、王助、曾贻经讲授飞机制造专业知识。随后又开办航空班,培养海军飞行员,学制4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培养飞机、潜艇制造和飞行员、潜艇驾驶人才的学校。
1918年1月,设立“飞机制造工程处”,由巴玉藻为主任,王孝丰、王助、曾贻经为副主任,着手制造水上飞机。
1919年8月造出了取名“甲型一号”的双桴双翼水上飞机(所谓水上飞机,就是利用水面滑行继而升空的飞机,美国波音飞机厂首制飞机即为此型),这就是我国国产的第一架飞机。该机总重量1055千克,100马力,最大时速120千米,配有双座双操纵系统,供飞行教练用。
共制成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甲、乙、丙、戊型号的飞机17架。
是不是最早,几种说法。
一是冯如首制说。冯如,生于1883年,广东恩平人。1895年赴美国。1907年,受美国莱特兄弟首创动力飞机的影响,在华侨资助下,在旧金山设厂研制飞机。当年就造出第一架飞机,到1910年10月冯如已造出了第三架飞机。飞机时速达60英里,最远飞20英里,在当时算是拔尖的航空器。1911年1月,他携机回国。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郊外飞行时不幸罹难。
二是北京南苑航空学校首制飞机说。南苑航空学校飞机修理工厂1913年设立。翌年,潘世忠(留学飞行家)任厂长期间,请来外国技师指导,仿制了螺旋桨和飞机机身、机翼等。据说,在1916年利用外购的80马力航空发动机,自行设计、制造出一架飞机。事实上,该厂是利用损坏的几架飞机部件(购自国外),拼装整合成一架教练机,而非新造产品,也未见飞行记录,谈不上首创中国飞机制造业。
三是“乐士文第一号”飞机说。数年前曾有数家报刊登载:广州大沙头飞机修理厂1923年6月制成的陆上双翼教练机,为中国自制的第一架飞机。这架由留美飞行家杨仙逸主持制造的飞机是成功的。孙中山和宋庆龄主持了试飞典礼。试飞时,宋庆龄一同乘飞机上天。这架飞机就以宋庆龄读书时的英文名字“乐士文”命名为“乐士文第一号”。孙中山为此题了“航空救国”四字,然而,“乐士文第一号”是1923年制成的,比马尾船政局生产的飞机晚了4年。
西北工业大学姜长英教授所著的《中国航空史》一书指出:设在马尾的“海军制造飞机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席龙飞教授在《中国造船史》一书中指出,“福州船政历史地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马尾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已成共识。
(五)近代科技和管理的引进吸收创新者
科技的引进吸收创新
管理的引进吸收创新
科技的引进吸收创新
陈兆翱在留法期间,创制新式锅炉,法人奇之,发明抽水机,为西方技术界所崇,以他名字命名。他又改进轮船螺旋浆,大大提高效率,外国竞相效之。
造船、造飞机:引进、吸收(自己设计制造)、创新(改进)
詹天佑挂钩、解决人字坡道难题
池贞铨用白石粉制成耐火砖
管理的引进吸收创新
船政食洋能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权操诸我”的原则,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化管理模式:
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为我所用;
突破传统、高位嫁接、大胆改革创新;
引进管理、契约合作与独立自主、土法上马结合;
厂校一体化、工学紧密结合;
熔普教、职教、成教于一炉,高中低结合的办学体系;科技与人文结合、培养爱国情操的教育形式;人才为本、精益求精、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权操诸我”的学生管理模式;引进外教、外文教学与留学深造的培养模式。
近代科技人才的摇篮
船政培养了大批有关海军、造船、轮机、航空、机械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派出的留学生攻读西学时涉及的工业技术领域更广,举凡航运、邮电、枪炮、鱼雷、矿务、铁路、桥梁等众多技术领域多所涉及,回国后均成为中国新兴部门的骨干力量。
洋务运动期间以船政学堂模式为蓝本,清政府相继于1880年、1890年和1902年分别在天津、南京和烟台创办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和烟台海军学校,其总教习和校长分别是福州人严复、蒋超英和谢葆璋(谢冰心之父)。全国各地新创办的海军学校的负责人多为福州船政文化人,且招去大量福州籍的学生,从而又造就了一大批福州籍的科技人才。
受船政文化因素的熏陶,不少名人晚年回到故里均努力办学
陈宝琛创办师范学堂、拓展政治学堂,创设商业学堂和全省中小学堂
黄乃裳创设简易师范,在家乡闽清办高、初小学34所。福州还有教会办的英华、福英、培元三学堂,黄乃裳曾任三书院教务长。
华桥商人林白水创办蒙学堂。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创设乡村师范及众多小学。
这些都是沈葆桢培育科教兴国人才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由于这批乡贤的努力,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使福州在培养了大批船政技术人才的基础又出现了一批福州科学人,把福州文化人的层次大大提升了一步。福州籍的中科院院士就有43名,按福州人口的比例算,10万人中出3.2个院士,这不仅居全国之首,在世界各国也甚为罕见。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科技人文景观”。这是船政文化积淀的强烈放射。
福建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名科学家
张钰哲 天文学家
傅鹰 胶体化学家
虞宏正 胶体化学家
邓叔群 真菌学家
刘崇乐 农业科学家
严恺 水利工程专家 严复侄孙
侯德榜 化学工程专家
李俨 数学史学家
邓拓 社会科学家
郑振铎 社会科学家
王善源 微生物学家
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家
王绶琯 天文学家 马尾海军学校(1943年)
冯端 物理学家
沈元 空气动力学家
陈彪 天体物理学家
陈景润 数学家
林同骥 流体力学专家
陈茹玉(女)化学家
黄维垣 化学家
王世贞 原子核医学家
郑作新 鸟类学家
唐仲璋 寄生虫学家
黄祯祥 病毒学家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学家
王仁 地理学部
卢衍豪 古生物学家
高由禧 气象学家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学家
林兰英(女)物理学家
郭可信 金相学家
梁守槃 航天工程专家
陈建生 天体物理学家
陈俊武 石油化工专家
庄巧生 农业科学家
王世中 农业化学家
谢联辉 农业科学家
吴孟超 肝胆外科专家
陈可冀 医学家
唐崇惕(女)寄生虫学家
阙端麟 半导体材料专家
王乃彦 核物理学家
林群 数学家
林家翘数、理、天文学家
高鲁 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世人
蒋丙然 天文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创世人,1922年中国气象学会首任理事长
萨本栋 物理学家,1947年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林幾 医学家、中国近代医学奠基人
陈陶声 中国工业微生物学奠基人
石美鑫 心胸医学家
赵修复 昆虫学家
高士其 科普作家
林一 化学家
林同炎 桥梁结构工程专家
戴文赛 天文学家
邓昌黎 核物理学家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
陈乾晃 结构病专家
李来荣 园艺家
林尔康 原子物理学家
陈心陶 寄生虫学家
总而言之,船政在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中发辉了重要作用。作为后来者,必须鉴史通今,弘扬船政文化,把我们的海西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四专题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旗帜
(2009年10月20日,周六上午9:30~11:30,在福建省图书馆开讲)
第一个问题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科学观念的传播,崇尚科学的风气开始形成
(一)科技和工艺水平迅速提高
引进“西艺”,高起点嫁接,迅速地提高了造船、航海、飞机、潜艇、枪炮、鱼雷、矿冶、机械、无线电、天文等科技和工艺水平。
(二)崇尚科学的观念空前高涨
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的科学观念迅速传播,使崇尚科学的观念空前高涨。
1.崇尚科学的体现
船政的组织、设计、生产、管理过程是讲求实际、崇尚科学的过程
船政衙门头门楹联: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仪门楹联:
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大堂楹联:
见小利则不成,去苟且自便之私,乃臻神妙;
取诸人以为善,体宵旰勤求之意,敢惮艰难。
意思是要人们勇敢地摒弃传统的陋习,认真追求科学真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关键时刻,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求实求精,刻苦探索;要去除私利,顾全大局,勤奋工作,排除万难,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科技人才一定能涌现,中国的将来一定有希望。
体现的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2.在实际生产中,西方的制造理念、设计理念、工艺方法得到吸收改进,也激发了船政学子的发明创造热情
如陈兆翱在留法期间,“创制新式锅炉,法人奇之”,发明抽水机,为西方技术界所崇,以他名字命名。他又改进轮船螺旋浆,大大提高效率,外国竞相效仿。
1875年吴德章等独出心裁,建造的十七号“艺新”轮船,实中华发轫之始。自己设计监造的舰船共有18艘之多。
詹天佑发明人字坡、铁路挂钩。
池贞铨用白石粉制成耐火砖。
3.出现了大量介绍泰西和西艺的著作
船政引进的科技书籍、教材
船政自编的科技书籍、教材
船政出版的工具书,如《英汉对照小词典》、日意格编的中法文对照的《船政学堂常用技术词典》(中国最早的一部中法词典)、《法汉袖珍词典》
詹天佑《华英工程词汇》(中国第一部工程技术词典)
陈季同《西行日记》
陈寿彭《格致正轨》《八十日环游记》《中国江海险要图志》
罗丰禄《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
马建忠《艺学统纂》
郑守箴《喝茫蚕书》
(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
大胆自造
国内顽固派认为“雇买代造”
外国多方阻挠,暗中使坏
左宗棠坚持“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大胆引进 冒着“非常之举,谤议易兴”风险
大胆改革 史无前例的事业,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大胆创新
(四)学到了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
契约形式
聘请洋监督鹤洋教习,约定以5年为期包教包会,并通过合同方式明确双方在建设期间的职、权、利
法律意识
按合约办事。外籍教习违反合同,提前解聘,如同治十年(1871年),英国海军教官逊顺侮辱后学堂学生,被提前解雇回国;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管轮教习理格教绩不佳,被提前解聘回国
工资制度
组织形式
计划管理
技术管理
财务管理
质量管理
第二个问题 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
船政学堂引进吸收西方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办成一所按技术分设专业的近代高等院校
聘任洋监督鹤洋教习,与之签订了五年包教包会的合同,同时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
厂校一体化、工学紧密结合
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组织教学
各个专业都有比较完整的工程教学课程体系
“窥其精微之奥,宜置之庄岳之间”,实行留学深造的培养模式
实践性教学
实验课程国内首创 船政学堂建有物理、化学、气学、电学等一系列实验室
厂课实习与跟班劳动结合
航行实训严定
课程,稽核日记
教学设备
高投入的实验设施
以厂为依托的实习设施
昂贵的练船设施
前后安排“福星”号、“建威”号、“扬武”号、“平远”号、“靖远”号、“通济”号、“元凯”号七艘舰船作为练船。
船政学堂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严复、魏瀚、詹天佑、陈季同、邓世昌、萨镇冰、黄钟英、陈兆锵等
(一)船政学堂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闽堂是开山之祖(李鸿章)
(二)诞生了许多近代教育家
沈葆桢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
严复 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北大第一任校长
在《教育大辞典》上名列近代教育家的除严复外,还有马建忠、陈季同、詹天佑、萨镇冰、蒋超英、魏瀚、叶祖珪等
第三个问题 引进西方军事思想,提高海权意识,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
(一)师夷制夷的实践到制海权意识
东南大利在水不在陆
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清廷《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
在折中他提出了“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的精辟观点
防海之害非整理水师不可
左宗棠上奏清廷《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还提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海军认识的深化——制海权意识
沈葆桢:铁甲船不可无
裴阴森:“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不久,船政局就造出了铁甲舰“平远”号,遂了沈葆桢生前建造铁甲之愿,但距沈葆桢提出要购置铁甲船已迟了十年。它深化了建设新式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
建造铁甲舰和增加巡洋舰船,与敌在海上交锋,克服“不争大洋冲突”的消极防御思想,采取积极的海防战略思想,已经深化了制海权意识
海权认识的深刻变化
重陆轻海——海陆并重
单一海防——全方位防范
守土御侮的被动防范——争海权的主动防范
(二)第一支海军舰队的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萌生了建立新式海军的思想。阿斯本舰队流产后,清政府开始探索建设新式海军的途径。福建船政的建立是清政府在海军建设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为我国的军事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晚清和民国时期,船政毕业的海军高级将领,如叶祖珪、萨镇冰、蓝建枢、刘冠雄、李鼎新、程璧光、林葆怿、黄钟瑛等都为我国海军的军事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严复、马建忠、陈兆锵、许崇智等也都很有建树。
马建忠对中国近代海军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他依据西方的模式,起草《上李相伯复议何如璋奏设水师书》,提出中国海军建设的系统主张:
建立建军制度,
确立军旅武装原则,
建立沿海防御网,
系统培养海军人才,设立海军大学。
马建忠的海权主张,有若干是超前的,至今仍有启发性。
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孙中山
船政建立了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其影响十分深远。
中日战争之后,英国专栏作家干得利(R.S.Gundry)撰写了《中国的今昔》一书。他写道:“在名城福州开办兵工厂与造船所之事。这些事例很快就为各地所仿效。这就是中国海军的发端。”
第四个问题 引进西方政治法律理论,突破“中学西用”框框,推动中国社会向科学与民主的方向发展
严复是个典型
《天演论》中冯君豪“此书是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突破了“中学西用”的框框,引进了触动“中学”的“西政”观念;
他透视西学,提出了西方国家“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精辟论断;
抨击时局,破天荒地揭露专制君主是窃国大盗;
传播西方进化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影响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
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救国方略,鼓吹“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
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科学与民主方向发展。
船政的译著惊人
严复《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并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陈季同《拿破仑法典》(泰西律之祖,律目有八,每律数百数千条,陈谓之“泰西立国之始基,富强之根本者”,在《求是报》连载)《法国民法典》
马建忠翻译《法国海军职要》(辜鸿铭40年后仍感谢马建忠在新加坡的教诲)
陈季同运用国际法,提出保台的主张。
第五个问题 引进吸收西方文学、语言学成果,开辟了翻译外来文学和汉语文法研究的新天地
王寿昌与林纾合作,将法国名著《茶花女》译成中文本《巴黎茶花女事》,由魏瀚出资在福州出版发行。
马建忠(1845 ~1900)江苏人,1877年留法,主修国际公法国际政治。在欧洲从事外交工作多年,精通英文、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得以根据外文文法,研究古汉语文法,撰写了《马氏文通》,开辟了近代汉语文法研究的新领域。
第六个问题 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贡献
船政学子介绍中国,在外期间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陈季同。他将游历所见写成《西行日记》《三乘槎客诗文》,并将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本,有法文著作《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娱乐》《中国拾零》《黄衫客传奇》《一个中国人笔下的巴黎人》《中国故事》《吾国》,以及喜剧《英勇的爱》等,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
总而言之,船政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和科技的发祥地,创办了第一家高等学府,在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中发辉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
第五专题 船政文化及其启示
(2009年11月3日,周六上午9:30~11:30,在福建省图书馆开讲)
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船政文化
(一)船政的特定含义
“船”是水上运输工具。
“政”,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三,一曰政治;二曰事务,如校政、家政;三曰主其事者,如学政、盐政。
“船政”的一般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一是有关轮船方面(主要是造船、航运、港务、监督)管理事务的统称;二是主其事者,船政也可理解为和学政、盐政一样的主其事者。
从马尾船政的实际情况看,它主要指的是掌理船舶事务的行政机构。从遗留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船政衙门上方竖匾写的是“船政”二字,刻的公章是“总理船政关防”,船政石制界碑刻的是“船政官界”。第一任总理船政大臣是官居一品的沈葆桢。船政大臣有权直接向皇帝具奏。
这些都说明,船政是当时清政府的官署,是一个高规格的专门掌理轮船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但仅从这些层面理解还是不够的
缔造者本意不光是造船,船政一开办就有造船、办学和整理水师三重任务。
从船政创办的情况看,一是地域性很强,地在马尾,而且船政衙门有一定的处置权,更像个官办特区;二是造船、办学、水师三位一体,是个由造船系列工厂、船政学堂和福建水师构成的一个近代海军系统。
从船政实践的结果看,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造船和办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论
船政是中央直属的专门管理机构
船政是具有一定独立处置权的特区
船政是以造舰为主的工业基地
船政是引进近代教育的高等学府
船政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产物
船政是专有名词
(二)什么是文化
1.文化是相对造化而言的
造化 自然
文化 社会化的自然
被改造的自然
属于第二自然
2.人化的自然
物质层面的(改造过的山河、城市建设、人文景观、各类商品和产品、社会人及其衣食住行等);
精神层面的(思想、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虚拟世界等);
政治层面的(体系、制度、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
这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基础,
政治层面的文化是统帅,
精神层面的文化是灵魂,
而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3.文化还有中概念、小概念
中概念 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并重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小概念 文化部门管的那些内容,如文学艺术、文体活动、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等。
(三)什么是船政文化
用大概念来理解:
①物质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的各项成就、船政遗迹、与船政有关的各种文物等;
②政治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及其成效等;
③精神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组织者、参与者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宗教信仰、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等。
结论:船政文化就是船政历史人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
(二)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
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包括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方面,而其精华是精神成果。
一是爱国自强精神。
在列强要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的爱国自强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
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的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二是改革创新精神。
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在它的一系列举措中,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船政人开创了数拾个第一,正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尤其是思想领先,更是难能可贵。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严复。他是船政精英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三是重视科教,人才为本。
船政,师夷长技,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派出去考察、派出去留学,紧追世界科技前沿。
同时引进近代教育模式,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从而使船政成为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山之祖”。
四是重视海权。
左宗棠充分认识到“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
沈葆桢一再强调“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船政为海防水师根本”。
船政设立本身就是重视海权的体现。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都围绕着海权做文章。可以说,船政就是谋海权之政,而且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孙中山称赞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结论: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等几个方面,其核心是强烈的爱国自强精神和强烈的海权意识。
这种精神是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升华。
第二个问题 船政文化的启示
启示之一
船政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激励着正在进行的伟大振兴。
(一)船政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重镇,有着民族觉醒的大背景,体现的是一种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
(二)船政的发展也充分说明,她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成为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
(三)一百多年来,正是中华民族这种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在支撑着这个民族的复兴,也正是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在激励着这个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振兴。
禁烟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国内革命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启示之二
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
(一)当年的船政也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清朝政府在福州马尾划块地盘,给些政策,允许引进外国的管理和技术,引进外国的人才和设备,进行“改革开放”的实验。这是非常之举,是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大举措。
(二)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实验,许多是开风气之先的:
如第一艘千吨级舰船“万年清”号、第一艘巡洋舰“扬武”号、第一艘铁协木壳船“威远”号、第一艘铁甲舰“龙威”号、第一艘水上飞艇等都是在马尾建造的;
中国近代的第一支舰队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使用电灯、电报、电风扇、探照灯、生产鱼雷、机制铜钱等也都是师生们的首创;
铺设了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川石岛—台湾淡水的海底电缆,全线长117海里);
设立了飞机制造工程处,采用国产材料成功地制成了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工业新纪元。
(三)科教兴国是当代的重要思想,也是前人的历史经验。
船政顺应了国家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自办“特区”,开辟试验窗口,窥视西方“精微之奥”和立足创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中国近代化贡献了力量,从而推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启示之三
船政是维护海权的先行者,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其经验教训为中国海防建设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船政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都围绕着海权做文章。可以说“船政就是谋海权之政”,而且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二)重视制海权建设,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对海岸线长、海洋面积大的国家来说,始终是不可忽视的要务,在霸权主义恃强凌弱与恐怖主义向全球曼延的今天,尤为重要。
(三)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来说,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防建设、加快港口建设和海洋开发也是刻不容缓的。
对祖国统一事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海洋的开发利用是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我们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大有文章可做。
启示之四
船政翻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崭新一页,造就了一代精英,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科学与民主的方向发展。
(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他海纳百川,广收博取,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的精华。
晋唐 佛教的传入,本土化(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
宋明 新儒学糅合佛学成理学;
明清 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
(二)船政文化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1)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科学观念的传播,形成崇尚科学的新风气
西方科学技术是世界近代化的根本动力,他冲击和动摇了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2)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
(3)引进西方军事思想,提高海权意识
(4)引进西方政治法律理论,突破“中学西用”框框,推动中国社会向科学与民主的方向发展
(5)引进吸收西方文学、语言学成果,开辟了翻译外来文学和汉语文法研究的新天地
(6)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贡献
(三)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扬其精华,提升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性任务。
(四)船政举起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旗帜,值得我们大力挖掘、认真研究、细心分析、发扬光大。
启示之五
船政文化已成为人们熟悉的热点,也越来越受到高层的重视,但弘扬船政文化仍任重道远。
(一)船政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船政文化活动的开展(船政文化年活动、研讨活动、纪念活动、文物保护、船政旅游、船政文化城建设、复办船政学院、《船政风云》开播)
专家学者研究的深入(成立研究会所、研究深入、成果增多)
台湾政要的到访(连战、萧万长、郁慕明)
国家高层的重视(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了船政文化博物馆)
(二)弘扬船政文化任重道远
1.历史很辉煌,知名度却不高
船政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是很高的,但知道它的人却不多。有些历史人物知名度很高,如严复、詹天佑、邓世昌、萨镇冰等,但却很少人知道他们的母校是船政学堂。船政学堂几乎有被尘封的尴尬(2005年6月,国际教育工作者大会上,一家学院介绍校史最早,我纠正后,他感到茫然)。
2.史实很清楚,结论却大相径庭
对于洋务运动及其创办的工厂、学校,史学界的评价是越来越尊重史实,越来越少用政治标签。多数认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规律和作为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的变革思潮要求的。
但史学界也有不同看法,如近几年出版的一部专著就从质疑“洋务运动”一词开始,到“制人民有余、御外侮不能”的半殖民地官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止,强调的多是洋务远动的失败与破产。讲船政学堂是“典型的半殖民地教育体制”。
辉煌的历史为何封尘
(1)极“左”思潮的影响,不能正确评价这段历史;
(2)政治需要,史评禁区,学校停办;
(3)经济活动推进中的缺失,对船政文化认识不到位,船政品牌的经济潜力远未挖掘,复办船政学院的缺憾;
(4)文化层面的欠缺,思想僵化,文人相轻,研究肤浅,文物散失和难以收集;
(5)船政自身的不足,船政的历史局限性;
(6)宣传力度不够,全国性宣传更少,还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在介绍甲午海战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时,竟然只字不提他是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介绍刘公岛上的水师学堂时,说这是继北京、天津之后的第三家,只字不提“闽堂为开山之祖”(李鸿章语)的第一家。
《复兴之路》政论片开头,选取了一个马尾港的镜头,但却说了一个不准确的概念“马尾造船厂”,不讲“船政”。
3.大力弘扬船政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全国性宣传的力度。
把区域性研究逐步升格为全国性的研究、国际性的研究。
船政文化积淀深厚,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善于锻造船政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
马尾历史悠久,人文品位很高,旅游资源丰富,又是紧靠省城,开发旅游产业的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搞好规划,建设好船政文化城。
加快在马尾复办船政学院(1981年,省委书记项南说“这个学校不在我们这一代恢复起来,那是非常惭愧的事”)。
如何实现“大手笔”?
总而言之
要用历史唯物史观来看待船政,要站在民族的、国家的立场上来看待船政。
船政有兴有衰,也有自身的局限,但掩盖不了她的历史光芒。
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篇章,也是福建历史和福建文化不可或缺的辉煌一页。
让我们共同来弘扬船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