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率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劳动生产率的总量特征

(一)劳动生产率呈长期不断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

全国劳动生产率采用按不变价计算(以2015年价格为基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年末全部就业人员数的比率。另一种方法是以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通过加权平均得到总劳动生产率,即按三次产业在GDP中占比作为权数进行调整的总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定基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上年=100)调整为以2015年价格为100的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平减得到。在计算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年末就业人员数,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全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现长期上升趋势。1952~2016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从1760元/人增至95175元/人,增长了53.1倍,年均增长6.43%(见图3-1)。改革开放前(1953~1978年),劳动生产率从1760元/人增至4047元/人,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3.25%;而改革开放后至2016年,劳动生产率从4047元/人增至95175元/人,增长了22.5倍,年均增长8.67%。其中,1991~2016年从6947元/人增至95175元/人,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速高达11.04%(见图3-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现下降,年均增长9.27%。

图3-1 全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1952~2016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从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1953~2016年,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达到6.74%,其中值也有8.44%,标准差为0.077。不过,在不同时期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出阶段性特征(见表3-1和图3-2)。

表3-1 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统计特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图3-2 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1953~2016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在改革开放之前(1953~1978年),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标准差高达0.096),上下波动幅度较大(极差达到44.5%),该时期的最大值(17.44%)和最小值(-27.06%)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峰值和谷位,但增长率的均值只有3.7%,低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率的历史平均水平3.04个百分点。图3-2也显示出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大起大落”波动变化的走势。

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2016年),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性大幅度减小,标准差降至0.054,只有前一时期标准差的1/2,并且上下振幅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收敛,谷位有所上升(-8.06%),极差也降至26.17%。同时,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8.8%)不仅高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平均水平,而且也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率的历史平均水平,分别高出5.1个百分点和2.06个百分点。

其中,在1991~2001年和2001~2008年两个时期,全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入“黄金时期”。两个时期的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均值都在10%以上,分别达到10.81%、13.2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与此同时,两个时期的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性在不断减少,分别只有0.026、0.027,远低于标准差为0.077的历史平均水平,并且极差也在逐步缩小,从之前的极差21.36%降至两个时期的极差7.65%与7.75%。

不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2008~2016年的全国劳动生产率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9.53%)有所收窄,相比前一时期下降了3.72个百分点。图3-2显示这一时期的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下行趋势。

(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由劳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共同推动

这一部分主要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1.模型设定

从劳动生产率的表达式出发,对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总量生产函数Y=A KαL1-α进行变换。

第一步对总量生产函数两边同时除以L,得到:

其中,y=Y/L, k=K/L, Y是总产出,K是资本存量,L是就业人口,0<α<1。

第二步是对上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

其中,y代表劳动生产率,A 代表全要素生产率,k 代表劳均资本存量。

第三步是对上式两边取全微分,得到:

由此可见,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由该国劳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两者的增长共同决定。

基于前面的定性分析,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其中,被解释变量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glpt),解释变量是劳均资本存量的增长率(gperckt)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tfpt), εt表示残差项。

我们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预期实证估计结果的假设命题是:随着劳均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改善,预期两者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系数影响均显著为正。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依据要素投入弹性设定为常数或者可变系数的不同情况,共给出三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指标。其中,TFP1是使用白重恩的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2是使用改进的白重恩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3是使用本书采用总量C-D生产函数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2.实证分析及结论

表3-2显示了基本的估计结果。第(1)~(2)列的基准模型显示,分别提高劳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将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接着,同时加入两个变量,且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三种指标进行逐一回归,第(3)~(5)列的估计结果显示劳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前的系数均显著为正,符合预期。可见,以上结果证实了假设命题,即随着劳均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会有明显改善。

表3-2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按主要解释变量的基准模型)

注:括号内是标准误差;∗∗∗、∗∗、∗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资料来源:根据估计结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