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理论与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也许是一种缘分,与协商民主的结识至今已十四年有余。犹记十四年前,贵州大学(花溪北校区)边上有一家十分特别的书店,取名“红烛书屋”,要晚上7点以后才开门营业。2004年夏,在即将告别贵州大学而赴南京大学继续学习之际,很偶然地在这家书店翻阅到了中央编译局陈家刚研究员编译的《协商民主》一书,映入眼帘之际便被书名所吸引,旋即翻阅和购买。当时,尽管对书里各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不甚了解,也不大看得懂,但直觉告诉自己这是一本非常前沿和重要的作品。之后,这本书便被我带到了南京,但真正关心和认真研读协商民主的一些作品是在考虑将“政策制定中如何运用协商民主”这一问题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这一选题促使我对协商民主有了真正的近距离接触和省思。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后,我仍对“协商民主”念念不忘。通过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的支持,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我有幸在英国约克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接触到了大量一手的国外协商民主研究成果,大大拓展了自己对协商民主的认知并对其产生了更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并且持续至今。可以说,闯入协商民主这一研究领域对我来说是十分偶然的,但持续关注协商民主的研究动态并试图在政策过程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视野中来审视协商民主则是一种情结。

毋庸置疑,协商民主在中西方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现实诉求。西方从1990年前后出现民主理论的“协商转向”到2000年前后“协商民主时代的来临”,再到2010年前后协商民主“全面的制度转向、系统转向、实践转向、经验转向”的发生,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成为一种“潮流”。以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为标志,协商民主在中国开始进入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视域,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21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时至今日,协商民主的研究与实践议题已广泛地涉及民主理论发展、国家治理、政策分析、公共治理、公民参与、全球治理等。面向未来,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必将不断走向深入与精细。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学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国外理论动态》《求实》《理论探讨》《天府新论》《行政论坛》《党政研究》《观察与思考》《浙江学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的论文经系统整理而成,是试图审视协商民主的理论主张、中国语境及其发展的典型议题的一种努力。在此,尤其对上述学术期刊深表感谢。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GL038)、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0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6M600746)和四川省软科学项目(2017ZR0086)的资助,特别致谢。

李强彬

2018年1月于川大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