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部落问题的历史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一直以来,部落在利比亚的政治与社会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因其沿袭和传承贝都因人的游牧习俗、商队交往,以及黏合部落成员的社会团结而持久存在。利比亚自1951年独立后,虽已在形式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却从未形成单一民族国家。独立前,利比亚与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一些中东地区国家一样,是多个部落的聚居地。其国家的独立并非民族自然发展而来,而是外力作用强加的结果。因此,利比亚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较为淡薄,部落认同意识却根深蒂固。对外,他们以“阿拉伯人”或“非洲人”自居;对内,他们自视为本部落的一员。“利比亚人”这一称谓更多的是外界对他们的认定。

部落问题是利比亚的重要国情。在国家和平发展时期,部落归属操控政治,影响经济建设,更是重要的社会关系纽带。在战争期间,部落关系既是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对战争进程起到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能够改变战况,左右战局走向,还会对国家的战后重建与发展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之,利比亚的发展进程中时时处处显示出部落因素的影响作用。可以说,部落体制是利比亚的一种重大的政治和社会结构。部落则是利比亚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先于国家存在,深深植根于国家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与国家的发展演进相互影响。

其一,利比亚部落制度先于国家制度产生并延续至今。

利比亚领土上最早的居民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的。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利比亚大部分领土先后受到不同外族的入侵,或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出于抵御外来入侵者的需要,部落联盟应运而生。此后至20世纪初,利比亚不同地区分别处于不同异族的统治下。无论是不同异族的争夺,还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其实质是实行摄政制度。当时的利比亚处于多部落并存的状态,民众接受所属部落的直接统治和管理。利比亚在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之前,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和完善的政府组织,仍处于部落散居状态。

20世纪上半叶,利比亚长期处于意大利殖民统治下,部落制度成为殖民统治者征服和统治利比亚人的工具:一方面,殖民者通过贿赂和拉拢大部落首领的方式,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殖民征服;另一方面,殖民者利用或挑拨部落间的矛盾以实现下层部落相互牵制和削弱的目的。利比亚的政治架构便形成于这一时期,并延续至国家独立后。由于国家制度的先天不足和殖民者的统治策略,国家难以实现对部落的绝对掌控。在殖民时期,部落深深植根于利比亚社会,作为非官方组织,部落自身的政治功能并不显著。

异族统治和殖民统治搅乱了利比亚民族和国家正常的历史发展进程,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和自身利益,刻意保留当地的部落制度并加以利用,导致利比亚独立后整个社会的存在基础并非基于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情感认同的统一民族,而是根深蒂固的部落认同或部落联盟。

其二,利比亚独立后的统治方式强化了部落认同。

1951年12月,利比亚在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和多种力量的复杂博弈下实现独立。利比亚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现代化进程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倒退,这给部落认同提供了生存空间。

1951~1969年,利比亚处于王朝统治下,部落认同仍是维系整个社会强有力的纽带。伊德里斯国王曾试图构建一种基于全民平等的意识形态,加快政治、经济发展和削弱传统社会的基础。为维护统治,伊德里斯国王不得不依赖其所在东部地区的大部落,但对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发展情况关注不足,导致民众归属感仍以部落认同和地区认同为主。

自1969年上台到2011年政权垮台,卡扎菲执政利比亚42年。他在执政初期曾推行去部落化政策,但在执政后期为维护政权,推行拉拢部落长老的政策,使得利比亚重回部落统治,部落认同总体得到强化。卡扎菲执政早期深受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反对包括部落制度在内的利比亚旧有政治结构,试图构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忠诚取代旧有部落认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利比亚面临内忧外患。卡扎菲为维持威权统治,寻求有效控制国家的策略。利比亚人口结构高度的同质性——利比亚国民95%以上属于同一种族、信仰同一教派、说同一语言,使卡扎菲难以找到在民众之间实现平衡对抗的突破口,因而他只能回归部落统治:重用本部落亲信,在其他部落间制造矛盾和分歧,打压和边缘化不支持政权的部落,通过频繁调整统治机构,逐渐使部落认同作为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力的唯一途径。卡扎菲将部落主义融入政治机构的运转中,他执政利比亚的几十年间,各地的部落认同得到强化。

2011年,利比亚战争的爆发、发展及结果深受部落因素的影响:利比亚东部地区成为动荡的策源地,该地区的部落长期受到卡扎菲政权的打压;大部落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决定参战双方力量的对比;战后,原支持卡扎菲的部落的权力遗失殆尽,部分部落甚至被追剿或驱逐出原居住地。

纵观利比亚的历史发展进程,该国缺乏独立的政治历史和民众的政治参与,伊德里斯和卡扎菲都将部落制度作为统治工具,部落认同导致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现代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部落因素对战后利比亚局势的发展也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部落是利比亚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元素,是具有权威结构和共同属性的社会交往单位和社会结构单元,其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以部落归属划分。部落认同的一个重要属性为“建立在血缘或亲缘联系基础上的非正式认同”,Haala Hweio, “Tribes in Libya: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 to Political Power, ”in African Conflict and Peacebuilding Review,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 1, Spring 2012, pp.111-121.由此得出:部落在国家中的作用是社会性的,它与国家发展的各方面都有互动关系。部落在现代国家建构、治理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受到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关注。部落问题在利比亚根深蒂固。此次利比亚战争的爆发,以及战后国家陷入持续乱局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利比亚的部落问题,尤其是部落体制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从而涌现出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是,从总体看,国内外对利比亚部落问题的研究尚不系统、不深入。以下是中国、西方国家及阿拉伯世界学者对利比亚部落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

(一)中国学者的研究情况

中利两国自1978年建交以来,双方交往多为经贸合作。由于两国相距较远,各方面差异很大,又因利比亚曾长达十余年遭受国际制裁,被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中国学者对利比亚的研究成果较少。

1.专著

关于利比亚部落的研究尚无专著,只是在利比亚历史研究和中东非洲政治发展问题研究方面的著作中有所涉及。关于利比亚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潘蓓英编著的《利比亚》潘蓓英编著《利比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著,韩志斌译的《利比亚史》〔美〕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利比亚史》,韩志斌译,东方出版中心,2011。;盖宁著,冠奇、萧欣译的《利比亚》〔苏〕盖宁:《利比亚》,冠奇、萧欣译,新知识出版社,1957。;约翰·赖特著,陆茵译的《利比亚》〔英〕约翰·赖特:《利比亚》,陆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菲利普·C.内勒著,韩志斌、郭子林、李铁译的《北非史》〔美〕菲利普·C.内勒:《北非史》,韩志斌、郭子林、李铁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上述著作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利比亚的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关于中东非洲政治发展问题研究方面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韩志斌教授等著的《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研究》韩志斌等:《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的《非洲社会主义新论》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非洲社会主义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林聪研究员著的《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王林聪:《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教授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王铁铮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陈万里教授等著的《二战后中东伊斯兰国家发展道路案例研究》陈万里等:《二战后中东伊斯兰国家发展道路案例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上述著作中都含有对利比亚政治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论述。此外,由卡扎菲著、世界绿皮书研究中心于1996年译成中文的《绿皮书》〔利〕穆阿迈尔·卡扎菲:《绿皮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第三章“世界第三理论的社会基础”对利比亚的部落问题有所阐述。

2.论文

中国学者发表的关于利比亚研究的论文中,有一些与其部落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其中,以利比亚的部落问题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在利比亚战前只有岚沁的《利比亚的图阿雷格人》岚沁:《利比亚的图阿雷格人》, 《阿拉伯世界》1985年第2期。。战争爆发后,中国学者在利比亚部落问题研究方面的论文有所增多,主要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韩志斌教授和闫伟博士联合发表的《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政治重建及前景》韩志斌、闫伟:《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政治重建及前景》, 《国际论坛》2013年第1期。和《部落政治与利比亚民族国家重构》闫伟、韩志斌:《部落政治与利比亚民族国家重构》, 《西亚非洲》2013年第2期。、西北工业大学蒲瑶副教授的《利比亚内乱的部落文化解读》蒲瑶:《利比亚内乱的部落文化解读》, 《世界民族》2013年第1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刘锦前博士的《“部落文化”因素对当前中东政局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国的中东外交方略》刘锦前:《“部落文化”因素对当前中东政局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国的中东外交方略》,《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6期。,以及笔者的《利比亚战争中的部落因素》王金岩:《利比亚战争中的部落因素》, 《亚非纵横》2011年第4期。和《利比亚战后乱局中的部落因素》王金岩:《利比亚战后乱局中的部落因素》, 《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4期。。上述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利比亚的部落问题及其与国家发展的相互作用。

另有一些关于利比亚研究的论文也对利比亚的部落问题有所涉及,如:王林聪研究员的《卡扎菲外交思想与利比亚外交》王林聪:《卡扎菲外交思想与利比亚外交》, 《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贺文萍研究员的《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贺文萍:《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 《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第4期。、陈万里教授的《试析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陈万里:《试析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 《国际观察》2008年第3期。、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研究员的《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田文林:《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 《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2期。、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刘云教授的《利比亚对非洲外交:撬动利比亚对外关系转变的杠杆》刘云:《利比亚对非洲外交:撬动利比亚对外关系转变的杠杆》, 《西亚非洲》2009年第12期。、内蒙古民族大学王泰教授的《论北非文明交往与利比亚城市的历史变迁》 王泰:《论北非文明交往与利比亚城市的历史变迁》,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等。

(二)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情况

1.关于利比亚部落方面的研究

相对于与利比亚相距遥远的中国学者,西方国家的学者与利比亚各界的交往更多,因而对其了解更深入,研究领域更广,分析更深刻,也具有更强的理论性,但具体到对利比亚部落问题的研究,尚无专著。截至利比亚战争爆发前,仅有为数不多的西方学者对其部落体制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有过关注和研究。战争期间及战后,一些长期关注利比亚问题的西方学者将关注焦点转向其部落体制与战争的爆发和战后重建进程的关系,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以下列出从不同视角对利比亚部落研究的几个典型案例。

(1)美国《利比亚研究》期刊的顾问之一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Ronald Bruce St. John)在利比亚问题研究方面共出版了8本专著。其所著的《利比亚史》已被我国历史研究学者译为中文,该书全面、翔实地呈现出利比亚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包括不同时期内利比亚部落的状况。其所著的《利比亚:从殖民形态到独立国家》Ronald Bruce St. John, Libya: From Colony to Independence, Oxford: One World, 2009.从历史的视角叙述了利比亚从古至今的发展演进过程,其中也包括对利比亚部落的述评。他的专著还有《利比亚和美国:两个世纪的斗争》 Ronald Bruce St. John, Liby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wo Centuries Strife, Philadelphia: Pennsyluania University Press, 2009.《卡扎菲的世界构想:利比亚外交政策1969~1987》St. John, Ronald Bruce, Qaddafi's World Design: Libya Foreign Policy, 1969 -1987, London:Saqi Books, 1987.等,均从不同领域和视角阐述了利比亚的国家发展和历史变迁。

(2)贾斯汀·麦克阿瑟在《奥斯曼土耳其人:1923年前的历史》Justin McCarthy, The Ottoman Turks: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to 1923, London: Longman, 1997.中介绍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利比亚领土上的文化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秩序。

(3)1926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瑞和戴维运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中东部落社会。他们合著的《从部落到帝国:古代东方原始社会中的社会组织》Alexandre Moret and G. Davy, From Tribe to Empire: Social Organization among Primitives and in the Ancient East, Alfred A. Knopf, 1926.将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方法相结合,全景式地论述了古代近东社会组织由氏族到部落,进而到王国,最后发展为帝国的演变过程,成为研究古代东方部落社会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认为,原始社会组织是宗教性的,也是社会性的,而图腾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的一种要素,正是因为图腾的宗教性。

(4)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普理查德的《努尔人:尼罗河人生活模式和政治体系的考察》 E. E. Evans-Pritchard, The Nu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odes of Livelihood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a Nilotic Peo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0.和《昔兰尼加的萨努西人》E. E. Evans-Pritchard, The Nuer: The Sanusi of Syrena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以苏丹的努尔人和利比亚的萨努西人为个案,深入分析了在缺乏中央权威的前提下,部落社会如何运转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分裂—宗族体系”(Segmentary-Lineage System)理论,认为这些部落社会总是处于分裂之中,部落组织的相互敌对维持着部落社会内部的平衡,该理论对于中东部落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阿里·艾哈米达在《构建现代利比亚:国家构建、殖民化和反抗1830~1932》 Ali Abdullatif Ahmida, The Making of Modern Libya: State Formation, Colonization, and Resistance, 1830-1932,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4.这本书中探讨了自1830年以来利比亚国家的特性和政治经济情况,着重强调了奥斯曼帝国中央集权对利比亚社会的冲击、撒哈拉沙漠贸易的衰退和欧洲金融资本的渗透等,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昔兰尼加的部落社会结构和利比亚对意大利殖民主义的应对。阿里·艾哈米达在此后所著的《被遗忘的声音:殖民地及后殖民地时代的利比亚的权力与机构》Ali Abdullatif Ahmida, Forgotten Voices: Power and Agency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by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中将上述分析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6)约翰·戴维斯的《利比亚政治、部落和革命:祖瓦拉和政府》John Davis, Libyan Politics: Tribe and Revolution, London: I. B. Tauris, 1987.以祖瓦拉部落为个案,重点剖析了利比亚部落与政府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利比亚部落社会在反对意大利殖民入侵以及墨索里尼法西斯的屠杀中遭受严重破坏。卡扎菲政府强力控制着部落反对派,而阿拉伯民族主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益消沉。作者认为利比亚政治可以归纳为五点:革命、石油、殖民历史、伊斯兰教与部落对国家社会的构想。

(7)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原开罗美国大学校长Lisa Anderson在研究了包括部落因素在内的对现代利比亚国家建构发挥作用的多种因素后,从历史的视角解析出部落认同在利比亚持续存在的原因及其处于上升和衰落的分期。

(8)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范德瓦勒在利比亚问题研究方面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侧重于研究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国内政治。其所著的《独立以来的利比亚:石油与国家建构》 Dirk Vandewalle, Libyan since Independence: Oil and State-Building,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利比亚的国家建构问题。他把利比亚界定为一个石油富国,并将部落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察。他的结论是:从一般情况看,部落与国家的原生关系在弱化;部落认同的增强和其他传统权威都给现代化进程带来挑战;现代化理论认为,各种社会变化都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向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至一般的路径,但利比亚案例是逆向而行。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前,其国内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治理体系和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反而传统的部落权威更加强大。

(9)2003年,两位伊拉克的部落问题专家Faleh A. Jabar和Hosham Dawod共同编著了《部落与权力:中东地区的民族特性与族群特征》一书。该书以人口统计学的方式,通过分析伊拉克人、库尔德人、摩洛哥人和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伊朗人,研究部落与国家关系问题。其中对利比亚人研究的篇幅不大,其结论为:利比亚人口的同质性较高,没有显著的多样性,其人口的绝大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

(10)阿哈龙·拉伊斯翻译的《利比亚部落社会的沙里亚和习俗》Aharon Layish, Shari'a and Custom in Libyan Tribal Society, Brill, 2005.是阿齐齐耶和库法拉伊斯兰法院的文件档案汇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主要提供了72个部落法个案,内容包括利比亚部落个人地位法和继承法,涉及利比亚人的婚姻、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刑事犯罪、妇女等重要问题。作者认为传统伊斯兰法与部落习惯法显然不同,两种法律体系都是不同历史发展的结果。

(11)沃尔夫拉姆发表的《利比亚革命中的家族、部落和城市》Wolfram Lacher, “Families, Tribes and Cities in the Libyan Revolution, ”Middle East Policy, 18, 4, Winter 2011.一文主要分析利比亚大变局的部落组成力量,追寻大变局产生的部落社会根源。作者认为,城市精英家族、部落的地域性忠诚在利比亚大变局中起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比亚大变局就代表部落内战或者利比亚部落争夺政治权威,而是为了推翻卡扎菲政权。

(12)中东研究国际俱乐部(IMES Club)高级顾问、法国国际关系学院教授Mansouria Mokhefi在利比亚战争期间为卡塔尔半岛研究中心撰写题为《卡扎菲政权与利比亚部落的关系》Mansouria Mokhefi, “Gaddafi's Regime in Relation to the Libyan Tribes, ”Al 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 March 20, 2011.的分析文章,该文分析了卡扎菲政权与利比亚众部落的关系,从中揭示出长期积累下的部落矛盾是利比亚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美国乔治敦大学当代阿拉伯研究中心教授Noureddine Jebnoun 于2015年发表在《北非研究》的文章《骚乱背后:利比亚国家建构的难题》Noureddine Jebnoun, “Beyond the Mayhem: Debate Key Dilemmas in Libya's Statebuilding, ”The Journal of North Africa Studies, July 29, 2015.从多个领域深入分析了利比亚战后国家重建进展不顺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其领导人长期依靠部落统治和民众的部落意识是其国家构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2.关于利比亚其他方面的研究

此外,西方学者在利比亚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一些专著和文章,其中对利比亚部落的情况有所提及。

一方面,是关于利比亚及其所在地区历史的研究。

(1)整体介绍利比亚情况的著作有:

①Ronald Bruce St Joh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ibya, forth edition,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06.

②Richard I. Lawless, ed., Libya, Oxford: Clio Press, 1987.

(2)介绍北非早期历史的著作有:

①Alasdair Drysdale and Gerald H. Blak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 Political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②Michel Le Gall and Kenneth Perkins, ed., The Maghrib in Question: Essays i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7.

(3)关于利比亚古代时期的著作和文章有:

①Olwen Brogan, “First and Second Century Settlement in the Tripolitania Pre-Desert, ”in Libya in History, ed. Fawzi F. Gadallah, Benghazi: University of Libya, 1968.

②C. Daniels, The Garamantes of Southern Libya, Stoughton, WI: Oleander Press, 1970.

③David N. Edwards, J. W. Hawthorne, John N. Dore, and David J. Mattingly,“The Garments of Fezzan Revisited: Publishing the C. M. Daniels Archives, ”Libyan Studies, 16(1999).

④D. E. L. Haynes, Antiquities of Tripolitania, Tripoli: Antiquities Depart ment of Tripolitania, 1955.

⑤Mario Liverani, “The Garamantes: A Fresh Approach, ”Libyan Studies, 31(2002).

⑥David J. Mattingly, “Mapping Ancient Libya, ”Libyan Studies, 25(1994).

(4)介绍腓尼基历史的著作有:

①Maria Eugenia Aubet, The Phoenicians and the West: Politics, Colonies and Tra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②Athony Strong, The Phoenicians in History and Legend, Bloomington:AuthorHouse, 2002.

(5)介绍希腊、罗马和拜占庭历史的著作和文章有:

①Antonio Divita, Ginette Divita-Evrard, and Lidiano Bacchielli, Libya:The Lost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Cologne: Kanemann, 1999.

②Paul Lachlan Mackendrich, The North African Stones Speak,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③Sue Ravin, Rome in Africa, thi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3.

④J. Liebare, “Some Aspects of Social Change in North Africa in Punic and Rome Times, ”Museum African, 2(1973).

⑤Kenneth D. Matthews, Jr., Cities in the Sand: Leptis Magna and Sabratha in Roman Afric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57.

⑥B. H. Warmington, The North African Provinces from Diocletian to the Vandal Conque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6)论述伊斯兰征服北非的著作和文章有:

①Dhanun Taha, The Muslim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North Africa and Spain, London: Routledge, 1989.

②C. Edmund Bosworth, “Libya in Islamic History, ”Journal of Libyan Studies, 1, No.2(Winter 2000).

③Roger Le Tourneau, The Almohad Movement in North Africa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④Michael Brett and Elizabeth Fretress, The Berbers, Peoples of Africa, Oxford: Blachwell, 1997.

⑤Michael Brett, “Ifriqiya as a Market for Saharan Trade from the Tenth to Twelfth Century AD,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10(1969).

⑥Ronald A. Messier, “Rethinking the Almoravids, Rethinking Ibn Khaldun, ”Journal of North African Studies, 6, No.1(2001).

⑦Barrie Wharton, “Between Arab Brothers and Islamist Fo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Islamist Movement in Libya, ”Journal of Libyan Studies, 4, No.1(Summer 2003).

⑧John P. Entelis, ed., Islam, Democracy, and the State in North Afric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⑨Geoge Joffe, “Qadhafi's Isla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Qadhafi's Libya, 1969-1994, ed. Dirk Vandewall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⑩John Ruedy, ed., Islamism and Secularism in North Africa,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6.

(7)关于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占领时期的著作有:

①Donald Quataert, The Ottoman Empire, 1700-192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②Justin McCarthy, The Ottoman Turks: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to 1923, London: Longman, 1997.

③Shaw and Ezel Kural Shaw,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2 Vo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④Lord Kinross, 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New York: Morrow Quill, 1979.

⑤Roderic H. Davision, Reform in the Ottoman Empire, 1856-1876,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8)全面深入地描述卡拉曼利王朝的主要著作有:

①Kola Folayan, Tripoli during the Reign of Yusuf Pasha Qaramanli, Nigeria: University of Ife Press, 1979.

②Seton Dearden, A Nest of Corsair: The Fighting Karamanli of Tripoli, London: John Murray, 1976.

③James A. Field, America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1776 - 1882,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④Godfrey Fisher, Barbary Legend: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North Africa, 1415-183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⑤Ray W. Irwin,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Barbary Powers, 1776-1816,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31.

(9)关于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占领时期的历史著作和文章有:

①Anthony Joseph Cachia, Libya under the Second Ottoman Occupation, 1835-1911, Tripoli: Government Press, 1945.

②Lisa Anderson, The Stat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unisia and Libya, 1830-198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③Ernest N. Bennett, With the Turks in Tripoli, London: Methuen, 1912.

④C. R. Pennell, “Political Loyalty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Precolinial Libyaa,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bya, ed. E. G. H. Joffe and K. S. Mclachlan, Wisbech, Cambridgeshire: Middle East & North African Studies Press, 1982.

另一方面,是对近代以来利比亚各方面发展的研究。

(1)较为全面地研究萨努西教团的著作有:

①Knut S. Vikor, Sufi and Scholar on the Desert Edge: Muhammad B. Ali al Sanusi and His Brotherhood,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5.

②Emrys L. Peters, The Bedouin of Cyrenaica: Studies in Personal and Corporate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③E. E. Evans-Prichard, The Sanusi of Cyrenac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④Nicola A. Ziadeh, Sanusiyah: A Study of a Revivalist Movement in Islam, Leiden: E. J. Brill, 1983.

(2)关于意大利侵略利比亚的经典历史著作和文章有:

①Claudio G. Segre, Fourth Shore: The Italian Colonization of Libya,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②William C. Askew, Europe and Italy's Acquisition of Libya, 1911-1912,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2.

③Timothy W. Childs, Italo - Turkish Diplomacy and the War over Libya, 1911-1912, Leiden: E. J. Brill, 1990.

④Lisa Anders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t Sentiment in Libya, 1908-1922, ”in The Origins of Arab Nationalism, ed. Rashid Khalidi et a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3)关于意大利对利比亚殖民统治的著作和文章有:

①Leonard Appleton,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sm and Education in Libya under Italian Rule, ”Libyan Studies, 10(1979).

②Enzo Santarelli et al., Omar al-Mukhtar: The Italian Reconquest of Libya, trans. John Gilbert, London: Darf Publishers, 1986.

③Denis Mack Smith, Mussolini's Roman Empire, London: Longman, 1976.

④R. J. B. Bosworth, Mussolini's Italy: Life under the Dictatorship, 1915-1945, London: Penguin, 2005.

(4)关于利比亚从殖民形态向独立国家转变的著作有:

①Scott L. Bills, Libyan Arena: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Council of Foreign Ministers, 1945-1948, Kent, OH: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②Adrian Pelt, Libyan Independenc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A Case of Planned Decoloniza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③Benjamin Rivli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talian Colonies, New York: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

④John Wright, Libya: A Modern Histor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5)关于利比亚王国时期历史的著作有:

①John Norman, Labor and Politics in Libya and Arab Africa, 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 1965.

②Henry Serrano Villard, Libya: The New Arab Kingdom of North Afric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6.

③Nicola A. Ziadeh,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bya, London: Weidenfeld &Nicolson, 1967.

(6)介绍卡扎菲执政利比亚的著作,其中包括这个时期内利比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情况的著作主要有:

①Dirk Vandewalle, Libyan since Independence: Oil and State -Building,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②Dirk Vandewalle ed., Qadhafi's Libya, 1969-1994,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③John Davis, Libyan Politics: Tribe and the Revolution, London: I. B. Tauris, 1987.

④Dirk Vandewalle ed., Libya since 1969: Qadhafi's Revolution Revisited, New York: Palgrave, 2008.

⑤J. A. Allen, Libya: The Experience of Oil, London: Croom Helm, 1981.

⑥Judith Gurney, Liby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i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⑦Frank C. Waddams, The Libyan Oil Industry, London: Croom Helm, 1980.

⑧J. A. Allen, Libya since Independence, London: Croom Helm, 1982.

⑨E. G. H. Joffe and K. S. Mclachl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bya, Wisbech, Cambridgeshire: Middle East&North African Studies Press, 1982.

⑩M. M. Buru, S. M. Ghanem and K. S. Mclachl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Libya, Wisbech, Cambridgeshire: Middle East & North African Studies Press, 1982.

⑪Ronald Bruce St John, Libya and United States: Two Centuries of Strif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⑫Ronald Bruce St John, Qaddafi's World Design: Libyan Foreign Policy, 1969-1987, London: Saqi Books, 1987.

⑬P. Edward Haley, Qaddafi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69,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84.

⑭Brian L. Davis, Qaddafi, Terrorism, and the Origins of the U. S. Attack on Liby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90.

⑮J. Millard Burr and Robert O. Collins, Africa's Thirty Years' War: Chad, Libya, and the Sudan, 1963-1993, Boulder, CO: Westview, 1999.

⑯Mary-Jane Deeb, Libya's Foreign Policy in North Africa, Boulder, CO:Westview, 1999.

⑰Rene Lemarchand, The Green and the Black: Qadhafi's Policies in Africa, Bloomington: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 1988.

以上英文资料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利比亚部落发展的相关史实和西方学者的视角与立场。

(三)阿拉伯世界学者的研究情况

每个阿拉伯国家都起源于部落社会,虽然现在各有各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但都仍有部落的存在。因此,阿拉伯世界的学者对部落的关注和研究未曾间断,并留下大量著述且多用阿拉伯语写作。具体到利比亚的部落问题,阿拉伯语著作体现出如下研究特点。

首先,阿拉伯各国的部落都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起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利比亚的部落也不例外。当前利比亚的部落主要源于其领土上最早的原住民、入侵的异族,以及在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和伊斯兰教传入北非时迁入利比亚的阿拉伯人。因此,利比亚部落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有很多共同点,主要体现在部落的构成、性格与意识、习俗与规约等方面。阿拉伯世界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阿卜杜·哈基姆·瓦伊利所著的《阿拉伯部落大全》和卡米勒·穆斯塔法·汗达维所著的《阿拉伯部落简介》。

其次,利比亚部落在各个历史阶段皆受到整个阿拉伯世界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和表现特征。利比亚部落的发展也与所处的北非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与其历史经历、自然地理环境、政治进程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大量关于阿拉伯世界及北非历史、政治、地理的著作中也都对此有所提及。主要著作有伊斯·哈桑所著的《倭马亚帝国》、《奥斯曼帝国》和《阿巴斯帝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中有一些关于利比亚部落的专著和论文,描述其起源、迁徙路线及生存现状,如穆罕默德·拉贾卜·扎伊迪所著的《利比亚的阿拉伯部落》、法蒂勒·谢里夫·阿卜杜·阿齐兹所著的《阿拉伯半岛上的利比亚人》、法拉吉·纳贾姆博士所著的《部落、伊斯兰与国家》、哈利法·穆罕默德·特里希所著的《利比亚人口》和穆罕默德·阿卜杜·莱扎格·麦纳厄所著的《利比亚的阿拉伯谱系》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卡扎菲在执政时期,禁止国内出版各类介绍利比亚部落的书刊,原因是卡扎菲出生的卡达法部落本是一个起源于贫瘠土地上的势力微乎其微的小部落,其执政后倾尽全力将该部落发展壮大为利比亚最具实力的三大部落之一,卡扎菲不希望国内民众了解其部落历史。因此,在其执政时期,大量关于部落介绍的著作被禁止出版发行。利比亚战后,卡扎菲战败身亡,关于利比亚历史、人口和部落的著作如雨后春笋,在短时间内大量涌现。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出版物只局限于对利比亚部落的介绍,尚未出现对利比亚部落问题的研究著作。

此外,也有一些阿拉伯籍或阿拉伯裔学者所著的关于利比亚部落研究方面的英文著作和发表的文章,主要有:

(1)Mohamed A. Alawar, ed., A Concise Bibliography of Northern Chad and Fezzan in Southern Libya, Wisbech, Cambridgeshire: Arab Crescent Press, 1983.

(2)Jamil M. Abun-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 in the Islamic Period,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Abdallah Laroui, The History of the Maghrib: An Interpretive Essa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4)Abbas Hamdani, “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Libya during the Fatimid Period, ”in Libya in History, ed. Fawzi F. Gadallah, Benghazi: University of Libya, 1968.

(5)Fawzi F. Gadallah, ed., Libya in History, Benghazi: University of Libya, 1968.

(6)Ahmed M. Ashiurakis,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Libyan Struggle for Freedom, Tripoli: General Publishing, Adverting Company, 1976.

(7)Majid Khadduri, Modern Libya: A Study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3.

(8)Mustafa Ahmed Bin Halim, Libya: The Years of Hope, London: AAS Media, 1998.

(9)Amal Obeidi, Political Culture in Libya, Richmond: Curzon Press, 2001.

(10)Bichara Khader and Bashir El-Wifati,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bya, London: Croom Helm, 1987.

(11)Mahmoud G. El-Warfally, Imagery and Ideology in U. S. Policy toward Libya, 1969-1982,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2)Mansour O. El-Kikhia, Libya's Qaddafi: The Politics of the Contradiction,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7.

其中,有些学者长期在西方国家学习和生活,如Jamil M. Abun-Nasr、Abdallah Laroui、Bichara Khader和Bashir El-Wifati,他们的著作多以旁观者的视角,甚至以西方的视角进行论述和分析。还有一些作者是阿拉伯世界的本土学者,甚至在利比亚土生土长,如 Mohamed A. Alawar、Abbas Hamdani、Fawzi F. Gadallah、Ahmed M. Ashiurakis、Amal Obeidi和Mahmoud G. El-Warfally,他们所著书中内容多为亲眼所见,甚至亲自体察,表达了他们的亲身感受。

利比亚战后,国家的政治过渡和全面重建进展不顺,部落冲突频发,部落体制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随之引发关注。部落体制在国家形成与构建中的作用是什么?部落体制影响国家政治结构的程度究竟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始研究,在此方面涌现出大量资料信息和评论文章,并已做出以下论断:在利比亚,部落认同已成为国家的一种基本联系;部落体制继续保持,甚至会衍生出多种新形式;部落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组织,但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等等。学者们对利比亚部落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

二 利比亚部落的研究价值和几个关注点

(一)研究价值

部落问题是利比亚的政治顽疾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部落问题贯穿于利比亚历史进程的每个阶段,存在于其国家发展的每个领域。部落问题不仅存在于利比亚,而且广泛存在于世界多国,对所在国家的内部问题和国家间的矛盾冲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然而,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对部落问题尤其是部落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尚不足,本书希望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1.创新点

(1)新课题。一直以来,国际问题研究多聚焦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经济方式、社会结构、宗教、民族、边界、能源等问题,而对部落问题少有涉及。然而,很多国家从古至今都存在部落体制或结构,且部落因素是解决上述诸问题的敲门砖。利比亚是一个独具个性但影响力并不大的北非国家,全世界对其国情的研究很有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讲述历史、领导人传记、独特的社会主义国家形式及治国理论、经济合作研究几个方面。对利比亚部落的研究既可以加深对该国的客观了解,也可以为其国家发展中各领域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所得出的部落共性规律也可应用于其他部落体制的国家。

(2)新内容。本书将阐释利比亚部落的起源、衍生过程和现状,这将填补学术界对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至今,外界对利比亚的人口及部落情况尚没有清晰的了解。在利比亚,卡扎菲在执政时期限制出版介绍利比亚部落内容的书刊,这类书刊在利比亚战前未曾出现。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一些相关书籍陆续出版,但大多内容陈旧,且几乎每本书的介绍都局限于或侧重于某个地区,而不能体现当前利比亚的整体情况。笔者通过查阅和汇总大量资料,并与利比亚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相关专家沟通和交流,最终总结出当前利比亚的部落状况及其溯源,从而揭示利比亚部落状况的新内容。

(3)新视角。本书从政治发展的视角研究利比亚的部落问题,以“政治发展阶段理论”“政治发展模式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研究利比亚的部落演变过程与政治发展进程的相互作用。政治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传统社会在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这与利比亚的部落演变进程一致,有助于对利比亚部落问题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

2.理论价值

(1)本书依据民族国家构建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利比亚不同时期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部落因素。利比亚从古至今都处于部落社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部落状况,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共同发展。独立前的利比亚一直处于不同异族的统治下,形成了分裂型的地缘历史遭际。独立之初,即伊德里斯王朝时期,以“部落等级制”为基础的威权主义初步构建。卡扎菲执政初期,实现了革命民族主义对“部落等级制”的超越,后经历了民族认同构建由泛阿拉伯主义向利比亚主义的改变,最终回归部落统治。部落统治的困境间接导致了利比亚战争的爆发,部落因素也时时处处贯穿于战争进程。当前,利比亚面临国家各方面重建和民族意识构建的艰巨任务,部落因素是完成此任务的重要障碍和不可忽视的因素。

(2)依据政治发展理论,研判利比亚新政权的建构模式。利比亚战后至今已6年余,国内局势仍未全面稳定,而是处于从传统落后的不发达社会向先进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和转变的时期。根据该理论,不同政治发展阶段都有相匹配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文化形态、政治合法性、最高权威代表、政党状况等。本书即依据政治发展模式理论,研判利比亚局势走向和新政权的建构模式。

(3)从理论上解读部落因素对利比亚及其所在地区动荡局势的影响。部落因素贯穿于利比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横向涵盖各个方面,纵向深入各个层次。从古至今,利比亚无论是动荡局势的产生,还是政权颠覆的发生,都离不开部落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部落问题也是利比亚所在地区动荡和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本书致力于从理论上解读部落因素对利比亚及其所在地区动荡局势的影响,从而找到中东问题研究新的切入点。

3.现实意义

(1)前瞻利比亚未来发展趋势。在利比亚,部落问题根深蒂固,其影响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长期的部落冲突既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又会危及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甚至还可能成为外部势力干预的借口。本书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国家发展各方面分析利比亚的部落问题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从而前瞻利比亚战后政权建构及国家整体发展趋势。

(2)对中利关系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中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多个领域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经贸关系最为显著。在卡扎菲执政时期,中利经贸合作主要在能源领域、民间商贸往来和中国在利比亚境内大规模的承包工程项目三个方面。战争的爆发必然对中利经贸合作造成重大影响。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中国希望继续发展同利比亚在多个领域的经贸合作,并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利比亚的重建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对利比亚部落的特性、习俗、规约的揭示有助于加强中国各层次对利比亚部落乃至整个国家的了解,从而对中利关系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3)加深对部落问题的认识。部落问题存在于世界很多国家,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在部落问题上存在很大共性。中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部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问题,对利比亚部落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学者加深对少数民族部落问题的整体认识。

(二)研究内容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个部分,上编和下编各包含五个章节。

上编为利比亚历史演进中的部落因素,包含如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利比亚部落和部落社会。本章首先阐述了利比亚部落的起源、发展沿革和现状,然后分析出利比亚部落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利比亚的部落多包含部落名称、部落领地、血缘和地缘、共同的文化心理四个要素。每个部落都有一名首领,首领拥有最高权威,其他为处于平等地位的部落民众。部落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接着具体列出谱系类别与层次,主要有阿拉伯谱系、柏柏尔谱系和少数民族,部落内依照人口规模的大小分为六个层次。最后提炼出利比亚部落社会的文化与规约,其中包括部落性格与意识、部落习俗与规约。

第二章,利比亚独立前的部落状况。本章首先讲述了利比亚东部、西部、南部三大区域在早期独立发展期间的部落演进状况,然后分析了外来入侵对当时利比亚地域上部落发展的影响,最后从多方面分析出部落因素对外族入侵利比亚的影响。

第三章,利比亚王朝时期的部落关系。本章首先指出利比亚在王朝时期的社会形态:实行联邦制国家形式,国王仅依靠东部地区的大部落维持统治,对西部和南部地区甚至极少涉足,致使当时民众的部落意识大于国家意识。然后阐述了王朝时期的部落关系:东部部落处于统治地位,另两个地区的部落处于从属地位,相互间交往不多。最后分析了部落因素在利比亚独立初期国家建构中的作用:阻滞了国家统一意识的形成,也不曾发生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第四章,卡扎菲执政时期的部落因素。本章第一节指出利比亚在卡扎菲执政时期的社会形态,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奉行革命民族主义,后期改行超越民族主义。第二节分析了卡扎菲对待部落的态度:前期力图摒弃部落统治,后期在国家内外交困的重压之下,重回部落统治。

第五章,利比亚战争及过渡政治时期的部落影响。本章首先简要评述了利比亚战争。然后分析说明部落因素是利比亚战争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部落矛盾是利比亚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另一方面,部落因素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部落态度的变化对对战双方力量对比的重大影响。最后剖析了部落因素在战后过渡政治时期的表现和影响。国家在过渡政治阶段基本维持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政治权威在大部落之间的合理分配。

下编为利比亚战后发展中的部落因素,分别从如下五个章节进行阐述。

第六章,部落因素与利比亚战后政治重建。本章先阐述了利比亚战后政治重建的基本情况,包括政治重建的整体进程、核心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而分析了部落因素对政治重建的影响作用,该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迟滞民主化进程和影响政治模式取向两方面。

第七章,部落因素与利比亚战后经济发展。本章首先揭示出利比亚战前的经济状况,包括“地租型经济”的特征,其经济支柱能源产业的状况及其战前的整体经济状况。然后分别阐述了其能源领域和其他经济领域的重建进程,并得出利比亚战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局的结论。最后着重分析了部落因素对利比亚战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第八章,部落因素与利比亚战后安全治理。本章第一节全面透视利比亚战后的安全局势,具体表现为国内陷入混战乱局和“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趁乱进入并大肆扩大势力两方面,并分析出利比亚战后乱局的几点特征和实质。第二节分析得出部落因素对利比亚战后安全危局的影响作用:部落冲突是安全危机的重要原因,部落因素阻碍国家军队的构建,一些部落为极端组织提供庇护。第三节阐述了利比亚战后乱局对其所在地和邻近地区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最后总结分析了部落因素在利比亚地区安全中的作用,其中既有跨界部落的影响,也有部落意识的影响。

第九章,部落因素与利比亚战后对外关系。本章先阐述了利比亚战后对外交往的情况,依次为其与非洲邻国、西方大国和与中国的关系。其中,非洲邻国受其乱局拖累,西方大国因其乱局而竭力远离利比亚,中国与其的经济合作因其乱局而搁浅。后来分别分析部落因素对利比亚与三者关系的影响作用。

第十章,部落在利比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第一节总结出部落因素在利比亚的殖民时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部落被殖民者用作实现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部落民众是反抗殖民者的主力军。第二节分析得出王朝时期采取消极的部落统治产生的结果:不利于国家融合,但也没有发生暴力冲突。第三节总结出部落因素在卡扎菲执政时期的双重作用,尤其体现在其对内统治、对西方大国的态度和与非洲邻国的关系三方面。第四节总结出部落因素在利比亚战后重建和发展中的双重作用:既有阻滞作用,也有协调功能。第五节前瞻利比亚部落发展趋势,得出结论:民众的部落意识将渐趋淡化,但部落因素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仍将存留,这一点在国家处于乱局时尤为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