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全六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5章 蒙卦《彖传》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

《彖传》是天下第一传,其完成比《大象传》、《小象传》要晚,既谈卦又谈爻,不仅整个卦的结构分析得清清楚楚,还点出最重要的爻,以及次要的爻和主爻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还可能来一段赞易,发扬光大,甚至超越经文卦辞原有的格局。可见《易经》是生生不息的活的学习。

“蒙,山下有险”,山水蒙的外卦为艮为止,内卦为坎为险。山下有险,那就不能乱动了,“险而止”,遇险就要停下来,因为被套牢了,险象环生;而且外面也出不去,会碰壁,当然要停下来。“止”也有“止欲修行”的意思,要调整心态,节制欲望,说不定有希望止于至善。险能止,然后开始一段摸索的过程。这一段是讲卦的结构。

接下来就解释卦辞了。“蒙亨”,蒙为什么亨呢?很简单,“以亨行时中也”。“君子而时中”就是“君子能时中”,这是《中庸》的名言。《中庸》讲中道,中道就是阴阳和合、刚柔互济,是最恰到好处、最具有创造性的解法。“中”才能“生”,“偏”就不能“生”,因为没有恰到好处。“中”也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卦、不同的爻,动荡起来的变化高达四千零九十六种,每一种情境都有最佳应对之道,可见,“中”不是固定的,是随时变动的,那就是“时中”。潜龙的时候“勿用”就是“时中”;飞龙的时候“勿用”就不是“时中”了。每一卦、每一爻,甚至那种加乘的变化都是不同的时,不同的时机有不同的应对之道,所以完全是活的。懂得“时中”之道,然后要“行”,要实践出来,才会亨通。“以”就是告诉我们所以然,蒙为什么能亨通呢?就是因为你在无知的情况下,在心慌意乱、意乱情迷时,在欲望充满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内心一片清明,把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会亨通,因为你确实履行时中之道,随时去找“中”,找到正确答案就确实去做,这样就会创造亨通。

蒙有亨通之道,“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对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只以“志应”两个字来诠释。佛经讲心心相印,《易经》讲“志应”。“童蒙”跟“我”、老师跟学生、求道的人跟传法的人之间一定要心心相印;你的心跟佛心、天地之心、圣贤之心相印,要是不相印,就没有通上电。所以好老师要找好学生,不能随便传衣钵。不够格的人受了法,很可能就会造就魔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就是求“童蒙”和“我”、师生之间心中所主的“志”必须相应;“六五”跟“九二”相应;不相应表示没有机缘。“志应也”,“应”很重要,一阳一阴互补,你虚他实,你需要的他刚好有。“初筮告,以刚中也”,把包蒙的第二爻点出来了,这是全卦之主,是最重要的爻,代表最好的老师,是师范,懂得爱的教育。

“初筮告,以刚中也”,“以”告诉你所以然,为什么“初筮告”呢?学生诚意求道的“初”心,老师感应到了,就有最好的回答。“刚中”就是“九二”,作为老师,阳刚居下卦、内卦坎险之中,“九二”这个好老师本身就在坎卦之中,这个意义很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果老师未曾在坎中熬磨过,怎能指导别人脱离坎险?地藏王菩萨发愿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经过坎险、了解人生忧患所在的人,在坎险之中没有倒下,对于人性的贪嗔痴慢疑一定有深入的体察,他才能够教人离苦之道。不到现场,怎么渡那些深陷苦海的人呢?难道用遥控器,从天堂发电报、发E-mail到地狱?不能与百姓共患难,怎么了解民间疾苦、怎么解救众生呢?观音菩萨能够“闻声救苦,循声救苦”就是如此。“刚中”就说明“九二”本身也在坎中身体力行。

“再三渎”,如果“求”的一方心态不对,“渎则不告,渎蒙也”,亵渎了蒙卦之道,心不对了,不必强求。“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解释“利贞”。“贞”就是正。“利贞”很重要,可以调整偏差的心态。

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以养正”,“正”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慢慢养。“正”不是老师从外面带来的,是众生、童蒙本来就有的,而且在乾卦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每个人还不一样。“止于一”为“正”;“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止”;“正”就是每个人寻寻觅觅,最后赖以安身立命的归宿。适合学医的学医,适合做检察官的做检察官,适合当兵的当兵,行行出状元,每个人路子不一样;但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路子,然后一门深入,修习一辈子,必有所成。

“蒙以养正”就是寻找自我,看你到底适合什么?应该琢磨成什么?“圣功也”,这么审慎的态度,成圣成贤、成功立业都基于此。“圣功”二字在《易经》蒙卦《彖传》中出现,是很值得注意的。一般来讲,“圣”偏重内圣的功夫,指德行的修为,因此很多宗教家、慈善家、思想家受封为“圣”;“功”一般偏重事功的层次,例如政治、经济、军事上面的成就。庄子讲儒家“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圣”,“外王”就是“功”。所以“圣功”是体用、内外兼修,是人生的圆满境界。与《系辞传》讲的进德修业一样,德与业圆满俱足,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内在的心性修为能够发而为各种形式的事业创造,这就叫“圣功”。《大学》讲“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是从内而外、从下而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是“圣”的功夫;“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这是“功”的境界。像印度国父甘地被誉为“圣雄”,虽然偏重他建功立业的成就,但大家尊他为“圣”,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主张节制欲望,并且身体力行。不然,像他的大弟子尼赫鲁,虽然在后续的“功业”上也有成就,但“圣”的成就差太远了,所以才会种下印度、巴基斯坦的民族仇恨。

“圣功”之人难得有。有些人偏重在事业的成就,就像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在德行修为上却往往是有瑕疵、甚至是很成问题的,像唐太宗有“功”,大概不会有人把他看成是“圣”。有些人虽然是“圣”,修行讲道都不错的人,历史上多得很,但未必能建功立业。所以能两者合一的,就非常罕见了。勉强说来,汉代名相张良算是一个;康熙也是难得的例子,故其谥号为“圣祖”,必有服人之处。成吉思汗绝对有建功,但他杀人如麻。可见,从“蒙以养正”到“圣功”,从初学到最高成就,中间需要很多内外条件的配合,并不容易。

蒙卦的错卦是洗心革面的革卦就施展开了。鼎卦中特别强调“圣”,还强调先圣、后圣代代相传的关系。换句话说,蒙卦的“圣功”并不是空头支票,经过错综复杂的人生修炼之后,的确有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