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瞬间+西方历史的瞬间(套装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0章 平淮西——唐宪宗的中兴伟业

自“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变成了胡化藩镇的天下,大唐帝国开始进入风雨分崩的局面。到了唐宪宗在位时期(公元805年至公元820年),宰相杜黄裳力主强硬对付抗命中央的那些藩镇。于是宪宗也下定决心,誓雪前朝的耻辱。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开始,十多年间,他不断发兵进攻西川、镇海、淮西及河北诸镇,使他们重新归顺中央,历史上称之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对藩镇用兵,其中最艰苦的一役,就是平淮西之战。唐室调集了十六镇的兵力,费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把它平服。

淮西节度使本为李忠臣(原名董秦),后李希烈将其逐走,自任节度使。代宗为了安抚李希烈,只好默认。其后,淮西将领吴少诚、吴少阳等镇守淮、蔡地区,也都分裂山河,专横不法。淮西地区经过这些叛将的长期割据,跟中央日渐疏远,变成了黄河南岸的高度胡化地区。

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自领淮西军务。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吴元济纵兵杀掠,侵及东都洛阳附近,唐室派遣了宣武等十六镇的兵力前往讨伐。吴元济向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及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求援。朝廷中的主和派主张安抚吴元济,只有宰相武元衡及御史中丞裴度力主以武力解决。

唐宪宗对吴元济决心打到底。当时主战派的领袖李吉甫已死,因此讨淮西的战事就由武元衡主持。但就在这时,王承宗和李师道暗中派遣了侠客暗杀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在上朝的途中被射杀于长安城南靖安坊的东门,连头颅都被取去了。接着这批刺客又到通化坊重创裴度,裴度身中三剑,一剑伤在头部,从马背上跌落到水沟中。刺客以为裴度已死,匆忙逃去。幸亏裴度头上的毡帽很厚,剑伤不足致命。但这件事传出之后,立刻震动了长安城。

武元衡死后,宪宗便以裴度为相,继续主持讨伐淮西的军事计划。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室又派遣李愬出代连战皆败的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李愬是讨伐吐蕃的名将李晟之子,极善用兵。他来到唐州之后,见军中甚为畏惧吴元济,便借机故意示敌以怯,私下与心腹诸将商议对策,并且暗中向朝廷请兵援助,然后用计连擒淮西勇将丁士良、陈光洽、李祐等人,并委以重任,刺探敌情。这些人都被李愬的义气所感,不复反叛。唐邓军士气大振,然而淮西镇始终未能攻下。

在这种情况之下,师老财竭,朝廷中主和派的李逢吉等人,又争向宪宗建议休兵,以暂且安抚百姓。宪宗只好问计于裴度,裴度脸色凝重,默无一言。

最后,裴度以必死的决心,向宪宗请求亲自前往前线督战,并请派韩愈为行军司马,载笔相随。临行,裴度告诉宪宗:“如果此行能平定淮西,我将立刻还朝;如果不平淮西,我就不再回来。”宪宗大为感动,因执裴度之手而泣下,又亲自登长安城东门的门楼,送裴度出征。

裴度到达淮西地区,便驻扎在郾城。他命令诸将各专军事,撤除了监军的宦官,以免贻误军机。十月里,裴度与淮西精锐相遇,战于洄曲之北,大败而还。于是李愬决心采用李祐的奇计,冒险偷袭淮西总部所在地——蔡州城。

李愬率领了一支军队,向蔡州城进发。在一个大雪的夜里,疾行七十多里,沿途杀了不少吴元济的烽火戍卒,并且在路上留下一支部队,以阻断吴元济在洄曲的精兵,其余的军队就连夜直到蔡州城下。

蔡州城自吴少诚抗命以来,官军不到城下,已经有三十多年。因此,当李愬率军来到蔡州,城中竟无一人知觉。当时约是四更时分,李愬攻上城头,吴元济犹在梦中。待闻得李愬号角,淮西部众才仓皇走告吴元济。吴元济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官军能在寒风裂旗的清夜来到此地。

第二天早上,雪停止了,李愬攻破吴元济的外宅,生擒吴元济,然后遣使告捷于裴度。

于是,裴度亲至蔡州城抚慰百姓,不杀一人。凡是吴元济的帐下官吏,甚至厨厩小卒,都不使更动,以安定人心。裴度又准许淮西州县的百姓免除赋役二年,以休养生息。从此,淮西镇才再度归顺中央。

裴度和李愬平淮西之役,功劳甚大,因此宪宗命令韩愈撰写一篇《平淮西》的碑文,以赞颂诸将的功业。这座石碑高三丈,字大如手,碑的两旁盘着龙螭,极其壮观。可惜不久之后,石碑就被人用长绳拉倒,磨去字迹。

然而,石碑上的字迹虽已磨灭,韩愈所写的碑文却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裴度和李愬平淮西的事功,也就随着韩碑而永垂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