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秦汉时期的农村
按照战国时代的主要作物来分类,燕、齐、韩、魏、赵五国产小米,楚国产米,秦国(包含四川在内)产米跟小米。楚汉之争可以说是北方产小米地区跟南方产米地区的兵力之争,秦汉时代,华北产小米区的人口占压倒性的多数。根据前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统计,华北约有九百万户,华南有一百万户,九比一。古代农村生活经常要受到自然环境跟栽培作物的限制。因此,前后汉时代,人口已达饱和点的华北渐渐向产米的华中、华南发展,华中尤受注目。当然,农村也划入政府的行政组织中,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一户约有五口。农村虽有自由农民,但是因为战争和天灾,加上官吏的苛虐,农村逐渐分化为豪族跟佃农,农村甚至也出现了农民流亡的现象。前汉末期跟后汉末期,由于农民穷困,发生了暴动,以致动摇了汉代的政治基础。
关于当时农村的实际状况所知不多,现根据近年考古学调查的结果,略述当时的农村情形。华北主要作物是小米,此外还产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稗子、大豆、小豆等。稻米在长安跟洛阳等地的汉代坟墓也曾发现,文献上也有记载。稻米只有华北涌水一带生产。在渔阳郡狐奴县(位于今北京市顺义区),郡守张堪曾开垦稻田八千多顷。高粱产于洛阳跟辽阳等地。小麦从西域传来,而逐渐普及。但小米(即粟)产量最多,所以当时以“粟”来作谷物的总称。耕作的单位是步、亩、顷。农民若有一顷地就算是上等农民。汉武帝搜粟都尉赵过奖励代田法,也就是说鼓励农民用二犁、二牛,三人耕种五顷地。这是大土地经营法。宣帝时,范胜之奖励以亩为基准的区田法,这是小规模的耕种法。前汉时,铲、锄、镰、犁等铁具已用到农村里。但华北土地跟生产力已达饱和点。
辽宁辽阳太子河西岸曾发现前汉的村落。其中,有用黏土跟木头造的六间房的家屋,家屋附有炉灶、地窖、井、厕所、木栅围住的方形家畜房及垃圾场。
华北的生产达饱和点之后,汉代就倾力去开发华中。在这以前,华中、华南是“火耕水耨之地”,虽然是产米区,但也是落后地区。春天时,烧草后播稻,夏天灌水,以除杂草。北方使用铁制农具,虽然稻作面积狭小,农耕技术仍不断进步,到后汉已采取分苗移植的方法。华中是新开垦的地区,所以郡守等官吏及地主常集聚北方流入的农民,给予铁器,治陂池,开水田,使他们能够安定居住。南阳是其根据地,秦时已经有大量移民。梁人孔氏在这时移到南阳,大量铸造铁器,挖陂池。汉宣帝时,南阳郡守召信臣兴水利,开田三万顷。后汉光武帝时,太守杜诗铸造铁制农具,治陂池,开水田,农民称便。这种开拓方式是从淮水、南阳往南逐渐拓展的。安徽寿县安丰塘,后汉时称为芍陂,近年来从这地方发现了当时的农具跟捕鱼的渔具。后汉时,淮水以南地区一直在开发,人口激增,因而出现了大豪族。三国吴便以华中的产米区做根据地。
长沙是战国时代的楚都,是当时汉人活动的最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兵南下,于今之广东、广西置南海、桂林、象郡,移犯人于此,开始与越人来往。到前汉,广东赵佗建南越王国。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遣军攻南越,第二年陷南越首都番禺(今广州)。当时,有罪人跟江淮以南的楼船十万师从征,战后定居此地,占据了河川一带跟平原地区。越人有的逐渐和汉人混血,有的被赶到山里。长沙以南,气温高,湿气大,适于种稻,这跟华北种小米极为不同。家屋的建筑以木造为主。广东佛山所发现的汉墓有家屋、人物、牛、马、羊、鸭的俑,还发现犁田、插秧模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