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后汉的读书人
后汉光武帝提倡名节以后,下级官吏对长官尽忠,弟子为师服劳,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因此,学者们都争声名,张门户,以纳弟子,隐然成为地方上的一大势力。
朝廷为了对抗外戚跟宦官,有意利用这股势力。桓帝时,读书人集团的代表,反对宦官参政、反对桓帝即位的李固,被梁太后所杀。读书人集团虽然受到宦官、外戚的压制,但是,反宦官、反外戚的读书人势力并没有被压制下去,反而比以前更为激烈。
梁氏在顺帝、质帝、桓帝三代都以外戚掌政。梁氏的代表是梁冀。当时,梁氏族人中有七人封侯,三人被选为皇后,六人为贵人,二人为大将军,其他官职有五十七人,几乎独占了朝廷政权。梁冀本人不学无术,无德无行,夺人财产,收人珍宝,造广大庭院,又抢民女,过着极其豪奢的生活。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桓帝跟五个宦官勾结,动员一千多卫士,包围梁家,逮捕梁氏族人,不分老幼都处死刑,重要官吏被捕杀者数十人,被罢免的达三万人,朝廷为之一空。这时,梁氏被没收的财产达三十亿钱,因而天下租税得以减半。梁氏倒,宦官起,朝政又被宦官把持。这时,读书人中最得人望的是郭泰跟李膺。桓帝又厌恶宦官专制,想利用洛阳的太学生三万人来为对抗宦官,任用郭泰为太尉,李膺为司隶校尉。他们跟当时的学者与太学生取得联络,猛烈揭发、批评宦官以及跟宦官勾结的豪族官吏的不良事迹。宦官党徒大为恐惧,于是宦官上书桓帝,称郭泰、李膺等人组织太学生三万人酷评朝政。公元166年,桓帝以李膺等两百人为党人,悬赏逮捕,终身禁锢,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外戚窦武得势,赦党人,李膺等复归中央。窦武欲乘势谋诛宦官,为宦官所知。宦官便颁假诏,杀陈蕃、窦武,并捕李膺等百余人,牵连者达六七百人,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后汉提倡名节,崇尚儒学,因而对儒家亦极尽保护之能事,太学生大量出现,这是造成清流评政的原因。当时,洛阳太学时时扩建。到后汉末期,洛阳太学共有两百四十栋,一千八百五十个教室。达官与地主的子弟计有二万人来此从学。但是,真正解读经书的太学生并不多,浮华结私反成为当时的学生风气。这些学生也都参加反对宦官的政治运动。他们还曾组成几百人的示威队,向天子上书。宦官为制裁太学生,于灵帝时创办了属于宦官自己的鸿都门学,课程以文学、艺术为主,跟太学专以经书为主的课程正好相反。
号称三万的太学生,大部分都不是为学问才进太学,他们的目的是想借此获得进身之阶。学者方面,真正的学者也不多,大都互相争夺门生,当时最受学生欢迎的学者有“三君”(窦武、陈蕃、刘淑)、“八俊”(李膺等)、“八顾”(郭泰等)与“八及”等等。
总之,后汉崇尚名节,提倡道德的结果,不仅没有确立个人的伦理,反而造成虚伪浮华、自命君子的恶习,终于形成魏晋时代逃离道德、崇尚自由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