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多看一眼的情缘

第一回里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甄士隐,因为女儿被拐,家里失火,所有的田庄变卖,他终于听懂了《好了歌》。作者一直想让我们感受到,在整部小说里,《好了歌》一直是在耳边的。问题是,听不懂的时候是因为还没有可以听懂的机缘。作者是从宽容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他一直让我们看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牌坊,告诉我们时机没有来临的时候,你是走不过去的。文学里面所谓的宽容,是相信人性有一定的机缘。我们平常在阅读小说、看画、听音乐、看戏时,可能是在准备或者储蓄着一些可以了悟的资源,什么时候了悟,或者在什么状态下了悟,还需要其他条件。

在《好了歌》之后,甄士隐出家了。此时,他有一个动作,就是把跛脚的疯道士身上的褡裢抢过来搭在自己的身上。他放下人世间的一切,却抢了一个出家人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符号。

他走了以后,小说又回到非常现实的一面。太太哭得死去活来,不晓得丈夫哪里去了。街坊邻居把这件奇怪的事情当成一个八卦在谈。岳父封肃觉得倒霉得要死,女儿好不容易嫁出去,现在又得养活她。然后话题就转了,转到甄家的丫头娇杏身上。

娇杏曾经多看了两眼贾雨村,贾雨村对她有印象,她也对贾雨村有了印象。甄士隐出家后,这个丫头一直陪着甄士隐的太太封氏。有一天天气还不错,她正到门口买针线,看到一队一队的刀斧手过去,抬着一个轿子,轿子里面坐着一个戴乌纱帽的大官。她觉得这个大官很面熟,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了。所谓的缘分,从神话的世界来讲,可能要好几世去累积,可是也有一些在现世当中不经意留下的缘分,这个丫头回头多看了一眼,贾雨村留意了这一眼,他们的命运竟因此有了特别的牵连。

这一段写道:“那甄家大丫头在门前买线,忽听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新太爷”就是刚刚上任的地方官。这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因为凡是有男性或者大官出来,女性要躲起来。她第一次看到贾雨村的时候没有躲起来,是一个不合规矩的状态。现在她隐在门后,要回避。“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纱猩袍的官府过去。”乌纱,是指一种黑色透明的纱做的官帽。猩袍,是大红的袍子,就是做官的穿的红袍子。这个丫鬟就呆住了,她想这个做官的人好面善,她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可她已经想不起来了,于是进入房中,丢过不在心上。

章回与悬疑

这是第一回要结尾了,“至晚间,正待歇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这是很重的话,因为刚刚到任的地方官忽然派衙役来敲门,而且是晚上。“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小说到了这里就结尾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们把古代小说叫作章回小说,就是一章一回的意思。《红楼梦》是写出来的一部小说,而《红楼梦》之前的大部分小说,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说给别人听的。因为过去能够认字的人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说书人发挥了很重要的文学传播功能。我们把它叫作说唱文学,不但能说,而且还能唱。过去,这一类活动都是茶余饭后到酒楼、茶楼里去,坐下来买一杯茶,听人说书。因为听众听一段时间就要回家睡觉了,所以说书人在结尾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东西让你觉得明天还要再来,叫作“吊胃口”,在现代文学里叫作悬疑手法。作者说听这一片敲门声,“不知道发生什么祸事,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所有的结尾都是:你要知道以后的事情,你再来听,而不是看。这种小说叫作话本小说。话本小说的结构跟一般书写的小说结构非常不一样。因为它是口述的,所以它可以讲东讲西,串来串去。它的结构不像现在的小说主线这么清楚,但是它可以包容很多事情。而且不同的说书人,手上有一个话本,只有回目,但他自己说书时可以添油加醋。这一回叫作“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就是讲林黛玉的妈妈要在扬州死掉了,内容只有大纲,所以他只凭着他的口才,把这一章讲得非常好听,来吸引大家。

说书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变化的。古代话本小说里,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观点跟版本。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有一个新闻事件:有一个长相糟糕、个子矮矮的男人武大郎,在街上卖烧饼。他娶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太太潘金莲。潘金莲后来有了外遇,跟西门庆在一起,变成街坊邻居的八卦了。武大郎的弟弟武松,一个打虎英雄,回家后发现嫂嫂跟奸夫西门庆合伙下毒药,把哥哥害死了。为了给哥哥报仇,他杀死了潘金莲,活活地把她的心脏挖出来祭哥哥。这个故事出现在两部不同的小说里,一个是《水浒传》。在《水浒传》里,潘金莲被写成淫妇,所以该死,武松是英雄。可是另外一部小说也写到这个故事,就是《金瓶梅》。你看《金瓶梅》的时候会发现,它的写法完全不一样。它会告诉你潘金莲小时候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丫头,因为漂亮,长成以后就被他的主人逼奸了。逼奸后大太太就很恨她,认为她是狐狸精,就把潘金莲故意卖给武大郎这样一个矮矮小小的人,以此侮辱她。她的命运就被带出来,读者对于她后来跟男性的性关系会抱有一种同情。同样的故事,可是角度不一样。《水浒传》里只是把她当淫妇杀死,《金瓶梅》里就让你看到潘金莲成长背后整个的命运,她是一个完全操弄在有钱人手中,被卖来卖去的漂亮女孩子。她只是因为长得漂亮,命运就变得很悲惨,所以你不觉得她淫荡,她只是一个被玩弄的女人。可以看到,两个说书人听到同一个故事,会讲出两段不同的东西。因为角度不同,它可以提供你对一个事件两个不同的看法。潘金莲、武松、武大郎、西门庆的故事,绝对是当年发生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说书人会把它演变出来,因为说书人各有各的才华,会加重不同的地方。我母亲说,当年她们那个地方说书人讲得最精彩的,就是武松拳头举起来要打老虎,结果打了一个月,拳头都没有落下去。她每天一吃完饭就跑去听,总是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因为一拳头打下去之后,你可能就不来了。他一直在吊你的胃口,这就是说书的方法演变出来的话本形式。

《红楼梦》是写出来的,并不是话本,我们叫它仿话本,是模仿话本的小说。在它之前都是话本小说。我们说施耐庵、罗贯中写小说,其实他们可能只是最后整理的人,并不真的由他们创作。话本小说应该是集体创作的,你说一段,我说一段,慢慢演变出来一个故事。这种小说的形态跟今天的小说,尤其跟西方小说,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它分的每一章、每一回都有很强的独立性。你今天吃完饭没事来听,听了以后觉得蛮好,你明天想听就再来。也许你觉得不好听,不想听了,也无所谓,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说书的人为了引诱你再来,会在结尾时弄得总是有一个什么事要发生,然后又不告诉你是什么事。大家读到第一回结尾就会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半夜做官的人来敲门?其实不是祸事。你翻过来看第二回,发现原来是好事。

贾雨村的心机

新任的太爷,就是贾雨村,他在轿子里也看到那个丫鬟在买线。丫头认不出他,可是他认出了就是当年曾经回头看他,好像有意于他的甄士隐家的丫头。在落魄时有过的那个情缘,大概是最难忘掉的。这个女孩子曾经慧眼识英雄。贾雨村后来真的一考就中了进士,最后外放做官。他觉得这个女孩子跟他有一个很好的缘分,所以他就想要找这个女孩。可是他到地方做官,刚刚上任时,走过一条街看到一个好女子,就表示想要,不太好意思,所以他不会这样做事。贾雨村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第一,这个丫头是甄家的,他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来找她,因为甄士隐当年封了五十两银子送他进京赶考。所以他就来找人了。找人的时候他叫人说要找甄爷,那封肃吓得半死,晚上忽然披着衣服爬起来说我不姓甄,我姓封,以前的女婿姓甄,已经出家一两年了,也不知道在哪里,到底你们新任的老太爷要找谁。那些衙役当然说,我们不管你姓甄姓贾,你跟我们到官府里去面报太爷。

封肃去了以后,家里人非常紧张,担心到底会有什么祸事发生。大概到了半夜,封肃回来了,欢天喜地。因为这个新任的太爷给了他二两银子。他向封肃打听甄士隐,封肃就讲了甄士隐如何丢了女儿,家里失火,变卖田产。新太爷贾雨村就觉得很难过,感伤一回,表示自己曾经受人家恩惠,拿了五十两银子,现在金榜题名,应该报答人家。贾雨村表示说,我刚刚到任,要负起这个责任,一定要把英莲找回来。

贾雨村很有趣,他在人情世故方面滴水不漏。他说了要报甄士隐之恩和要去找甄士隐的女儿之后,叫封肃回家。可是他紧接着就送了一封密信给封肃,说很想讨娇杏做他的二房。这件事情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可是他必须先把封肃这边打点好。作者很小心地在写过去的社会伦理,人在社会上的那种小心。作为一个刚刚到任的官,这个时候最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家挖出一大堆事情,所以贾雨村很小心地处理这件事情。作者的叙述当中带出了人情细微的地方,也透露出贾雨村做事的心机。

封肃当然非常高兴,因为这样的丫头在他家里多一个少一个根本不重要。把这个丫头献给新任太爷,他就可以攀附到官府去。贾雨村又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给他们家,封肃连夜就雇了一顶小轿子,把娇杏送到贾雨村那边去。

在这本书里面娇杏是一个有趣的角色。“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女儿下落。”这一段讲到娇杏(侥幸),你会发现很少人意外地命这么好,可以一连串来好运的。“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这个丫头就是一回头,整个命运就改变了。

作者意在表明,很多事情不是人可以刻意安排的,有很多无意间的缘,你根本无法了解其中的天机。后面讲娇杏的下场:“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在古代,女人生了一个儿子是不得了的事。一个家庭可能就靠这个儿子,而且女性的地位在家里也完全靠儿子。以前,一个女性结婚以后自己是没有身份的,我们永远不知道甄士隐的太太名字叫什么,只是封氏。如果女人生了儿子,将来在祭祀中才有名分,她才是儿子祭祀的母亲。如果没有儿子,她是不能入宗祠的。一个女人有了儿子之后,身份和地位立刻就不同了,整个命运就改变了。再后来,娇杏就不见了。

贾雨村在得到甄士隐的资助之后,就“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从各地来的考生每三年有一次重大的考试,有武的也有文的。贾雨村“中了进士”。在清代,会试中了进士,除了留任京官,就是选入外班。外班就是发往外地任官,贾雨村选入外班就相当于等着做地方官了。“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被派到这个地方来做官。可是这个贾雨村刚入仕途,还不太会做官。“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他非常有才,可是贪财,而且有时候太过严苛。“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他靠着自己有才华,对于长官也不太放在眼里。

一个不会做官的人,再有才干在官场也待不久。“不上两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一本”就是把所有的罪状做成一个奏书呈给皇帝。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他因此被皇帝革职。革职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此时起,贾雨村开始学习了。他内心虽然十分惭愧、憎恨,但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这有点儿像伟人下野,不做官了就去游历名山大川。可贾雨村并不是在游名山大川,他是假借游览,探访所有将来可以东山再起的关系。他到了苏州,碰到了林黛玉的爸爸,所以就自荐做了林黛玉的家教。因为林黛玉的爸爸是当时的巡盐御史,等于是皇帝最亲信的人。他以家教为由攀附了一个重新做官的机会。

作者不喜欢儒家这一套东西,喜怒不形于色,表面上担风袖月,其实背后隐藏的是努力求官。很多隐藏的封建社会里人际关系的一些小事件,今天不太容易懂,因为当今的人情上没这么复杂。贾雨村的性格至此就慢慢显露出来了。

林黛玉出场

贾雨村要带出一个重要的人,就是林黛玉。记不记得那棵绛珠草,即将枯死的绛珠草受到甘露之恩,为了报答还眼泪,她就下凡投胎转世,如今已经五岁了。她的爸爸叫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他是在整个考场上考得非常好的一个人,“升至兰台寺大夫”,而且是由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这个就跟贾家的官位有关了。巡盐御史主管江南盐务,是个肥缺,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人来担任。林如海祖上已经封过列侯,而且已经世袭到了第五代。当初只封了三代,因为皇帝隆恩盛德,所以就额外加恩,到了林如海的爸爸第四代还是世袭。古代的贵族有两种,一种是靠世袭的,就是你的曾祖父、祖父对国家有功,是开国元老,你就可以世袭这个官位。另外一种就是靠自己的本事去考试的。林如海是世家,四代都是世袭。可是到第五代的时候,就由自己读书来考官。所以作者给了林如海很高的评价。这个评价是说他一方面是世家的子弟,有一个身份,有贵族的血液;另外一方面,他读书又读得好。这两个东西常常不在一个人身上,祖父、老爸都是大官的,儿子常常不肖。可是林如海竟然靠着自己的本事考到探花,然后做官,两方面的优点集合在他身上。当然这是为了要点出林黛玉出身非凡,大概是仙界的人投胎也不乱投的,总要选一个好一点的家庭。

作者在这里讲的是“钟鼎之家”,做官的家庭是钟鼎之家,同时又是“书香之族”。钟鼎之家常常看不起书香之族,因为钟鼎之家是富贵,书香可能是寒门。书香之家可能也看不起钟鼎之族,因为觉得他们有钱可是不读书。可是林如海兼具钟鼎之家跟书香之族两种好处。下面讲“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说他们的子孙不够繁盛,跟如海都是旁族而已,没有他们同一个父母传下来的嫡派,人丁非常不盛。而且林如海已经到了四十岁,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就是林黛玉的哥哥,可是这个儿子又死掉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了一女”,荣国府的第一个人,林黛玉的妈妈贾敏出场了。

这个贾氏生了一个女儿,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因为夫妻二人没有儿子,就特别疼这个女儿,这个女儿又非常聪明清秀,所以就让她读书。那个时候,女孩子是不受教育、不读书的,可林黛玉当时就读书识字。父母有点想把她当儿子带大。这个时候贾雨村生了病,在旅馆里面休息了差不多一个月。身体慢慢好起来时,盘费已花得差不多了,他想找个事做。

恰好以前的老朋友在旁边,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林如海家想要聘一个西宾。西宾就是家教。我们说做东,东是主人,请来的老师是最尊贵的,坐西席,所以说是西宾,西边的贵宾就是家教。古代真正能到学堂里读书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女孩子,不可能到学堂读书。如果要读书的话,就请一个家教到家里来教。这种家教通常是一些暂时不做官的读书人。过去读书人都是为了做官。最重要的,是因为所有请得起家教的家庭都是重要官员,可以借这个机会东山再起,特别是林如海家。所以贾雨村看起来无意,其实也好像都已经探访好了,他知道去做这样一个家教的重要性。

贾雨村做这个家教也做得很轻松。这里说他托了几个朋友“谋了进去”,注意这四个字,绝对不是偶然登个报你就去应聘,然后做了家教。“谋了进去”,一定是打探、计划了很久。他也很高兴做这个工作,因为他只教一个女孩子,两个伴读丫鬟。

以前的丫鬟是要跟着小姐读书的。在《游园惊梦》里面,小姐杜丽娘要读书的时候,丫头春香就要伴读。“春香闹学”那一段戏非常有趣。春香是一个丫头,她觉得读书对自己一点用处也没有,她不知道读《诗经》干吗,所以就一会儿举手说我要去上厕所,一会儿又要去干什么,跑来跑去,把课堂闹得一塌糊涂。

明朝之后,很多戏里面的主角常常是丫头。《红楼梦》中十二金钗都是小姐,可是十二副钗都是丫头,就是袭人、晴雯、紫鹃这等人。最后做妾的香菱也是丫头出身,她们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这里点出了林黛玉,这个时候是侧写:“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爸爸妈妈只是让她读书解闷。所以贾雨村教起来就非常省力。“堪堪又是一载的光景”,大概教了一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林黛玉的妈妈贾敏生病去世了。“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这个女学生哀痛过度,本来身体就很弱,“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贾雨村就更轻松了。他就“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他到了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看到一个庙。

庄子的禅机

前面讲到甄士隐梦中看到一个牌坊,要进进不去。现在贾雨村在人间落难,官职被参革,他看到一个庙,庙上写着“智通寺”三个字。凡是《红楼梦》里出现庙的时候,其实都有一些点化人的意思。可这里很好玩,甄士隐后来听了《好了歌》就了悟了,而贾雨村还没有到了悟的时候,他一心想着做官,根本看不懂。所以他就看到一副破旧的对联,对联上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其实是讲人最后的绝望之处,就是你如果给自己留一点余地,不至于到绝境。眼前如果没有路,你就回头是岸吧。这其中隐含一点禅机。

贾雨村看了以后,觉得这副对联好像大有来历,而且觉得这名山大刹里面可能住着一个翻过跟斗过来的人。“翻过跟斗过来的人”意思是说经历过人生的繁华幻灭,有过兴衰变迁的。他自己落魄了,所以就很想进去看一看。结果进去就发现一个脏兮兮的老僧在煮稀饭。贾雨村跟他讲话,他言不及意,答非所问,贾雨村失望地出来了。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所有《红楼梦》里面点醒别人的人物,都是脏臭的、癞头的、跛脚的。可是如果到了领悟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些人就像八仙一样。八仙不是有跛脚铁拐李吗?民间一直相信,真正点醒你的人其实是其貌不扬的,绝对不是你想象的有一个光圈。可是这个时候贾雨村看不出来,他觉得这个老和尚又脏又臭,也没有什么深度。

甄士隐最后是跟一个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走了。癞头、跛足反而是一种天机。有一个传统要追溯到庄子。庄子认为哲学里面所有讲道和悟道的人都非常奇怪,都是五官四肢不齐全的人。他不让人家看出来。这跟我们认为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刚好相反,因为佛、道都是在讲生命经历过一些幻象之后,不在意自己的形貌了,他会化身为一个怪里怪气的人出现。

贾雨村走进庙堂,仿佛要接受一种领悟的时候,其实他心里没有领悟,所以他看到的只是一个懵懂的、答非所问的老和尚。他很失望,就出来了。出来以后去酒楼喝酒,碰到了以前在都中认识的一个人,叫作冷子兴。冷子兴变成一个重要角色,他开始给贾雨村介绍荣国府是怎么回事。

贾府的萧疏

注意这个人的名字——冷子兴——有点冷眼旁观的感觉,冷眼看人世间的兴亡。他是贾雨村在都中的旧识,做古董生意。一般人不太知道,做古董生意的人对很多东西非常敏感。因为古董的价格根本没有定数,一件陶瓷、一尊商朝的鼎,要卖到多少钱,都没有价码。可是玩古董的人,结交的全是非同寻常的人,因为要有许多的闲钱,才玩得起古董。这些人可以看到兴亡,而且最明显的是,所有的古董都有一个来历。

我曾在一个朋友家吃饭,他拿出几件东西给我看,说这是定远斋最近拍卖出来的东西。大家知道,定远斋是张学良家的堂号。在张学良移居夏威夷前,把很多东西卖了,里面有皇室的扇子、他的印章等等,这里面就有我刚才讲的兴衰。也只有买卖这种东西的人,才会知道这个时代里面哪些人发达了,哪些人衰落了。这些古董会从谁家到谁家,他们非常清楚。做古董买卖的冷子兴,开始讲贾家的故事。贾家外面看上去堂堂皇皇,不得了的一个家室。可是管家王熙凤,会偷偷地拿东西到当铺去卖,卖到古董店去,换一点钱来周转一下。这件事情只有冷子兴这种人知道。做这种生意的人最敏感,他马上可以感觉得出来。所以,作者用冷子兴带出贾家。

冷子兴跟贾雨村提道:“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异事。”这就讲到贾府了。这个异事到底是什么?贾雨村也觉得好奇,就说我家族里没有人住在京城里。冷子兴说你们同姓,难道不是同宗一族吗?在旧时代的封建关系里,同姓就是同宗。当然这个时候贾府是朝廷大官,贾雨村是一个没落的官僚,他觉得高攀不起。贾雨村笑起来说,如果论起他们家来,“自东汉贾复以后,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能逐细考查?”可是荣国府这一支的确跟贾雨村他们是同一个宗谱,是有一些亲戚的关系。只是因为他们如此繁盛,所以谁也不敢去认。这是从贾雨村的口中讲出来的。但是,冷子兴一直提醒他说,你不要说他们繁盛,“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贾雨村有点吃惊。他去年到了金陵地界(就是南京),走到最繁华、最热闹、地价最贵的地方,有一条街,东边是宁国府,往西走是荣国府,一个家族两府就把一条街占满了。怎么可能萧索了,怎么可能没落了?他有一点怀疑。子兴说,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种大家族虽在败落,可外面看不出来。

这里有一点讲作者的家族,经历了第三代、第四代,其实外面已经有点撑不住了,但它必须维持一个样子。一般人看不出来,可是玩古董的冷子兴,就知道这个家族已经不行了。他提到家族琐事,讲他们的日用排场多么大,又不能省俭,因为这种家族需要摆门面,不管嫁女儿、娶媳妇都要摆出很大的排场,花费也比一般人更多。所以“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个话我们白话里面不用,可是形象上大家很容易懂。布袋叫作囊,布袋内囊里面都翻出来了,表示已经空了。贾家如果是一个口袋的话,这个口袋已经掏空了。这里就用很形象的话来讲这样的家族,儿孙一代不如一代。

贾雨村听了就吓了一大跳,说怎么可能,宁国府、荣国府这种好几代的书香世家、钟鸣鼎食之家,应该非常讲究教育的,怎么会不懂得教育呢?这时冷子兴就要跟大家介绍这个家族了。

贾府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非常复杂,有三百多个人。我们把几个主要的角色串联一下,大概了解一下这两府家族名字的关系。

两个对国家有功的兄弟,被封为公爵,一个封宁国公,一个封荣国公,这两支绵延下来,形成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大家族。到了第二代就是贾代化和贾代善,可是这一代也都去世了,只是尊封了一个名字。以世袭制度来讲,宁国公去世以后公爵位置由儿子贾代化来继承,荣国公死了以后公爵位置由贾代善来继承。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贾代化和贾代善都死了。可是有一个人活着,就是贾代善的妻子,当时史侯的女儿,这个小说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贾母。她是这个家族里面辈分最高的人,所有人就围绕着她转。中国古代的女性是以子为贵的。她生了贾赦、贾政,位置非常特殊。

贾代化这一支,就是宁国府这一支,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贾敷,一个是贾敬。贾敷很早死掉,整个小说跟他无关。贾敬非常重要,虽然他出现的场次非常少。

贾敬的儿子贾珍,也是吃喝玩乐的大阔少,太太尤氏很听丈夫的话,丈夫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贾珍有一个儿子叫贾蓉,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从贾母算起来的话,贾蓉已经是第四代。

我在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经验。就是贾母这一代,他们的男性都是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下一代全都是文字辈,单名,都是文字偏旁——贾敷、贾敬、贾赦、贾政。林黛玉的妈妈贾敏也是文字旁。再下一代是玉字辈,名字都跟玉有关——贾珍、贾珠、贾宝玉、贾琏。再下来一代是草字头,贾蓉,还有贾珠的儿子贾兰。你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哪一辈,从代字辈到文字辈,到玉字辈,再到草字辈。

荣国府这边是主线,就是从贾母这一支出来的几个人物。在荣国府里,文字辈的就是贾母生的贾赦、贾政和贾敏。女儿贾敏嫁给林如海,她是林黛玉的妈妈。

贾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贾琏,娶了王熙凤。

贾政娶的太太是王夫人,也就是贾宝玉的妈妈,她的戏份非常多。她的妹妹就是薛宝钗的妈妈,薛姨妈。所以这里边有四个大家族,一个是贾家,一个是薛家,第三个是王家,就是王熙凤和王夫人家,还有一个就是贾母的史家。

在古代,都是用亲上加亲的方法一直联系所有家族的关系。书里面说一族兴盛,三族一块起来;一族败落,三族一起败落下去。王夫人把哥哥的女儿王熙凤嫁给贾琏,亲上加亲。这些家族本身全都在官场里,后来变成一种官官相护的关系,全成亲戚了。

如果作者真是曹雪芹的话,曹雪芹家族跟当时的李煦家族,的确是被一起抄家的。所以这几个家族是一起兴起,一起没落的。

最重要是贾政跟王夫人这一边。他们生了第一个儿子贾珠,这个儿子非常好,读书认真。二十岁时娶了太太李纨。李纨是十二金钗之一。结婚以后没有多久贾珠就死掉了,李纨年轻守寡,而嫁到这种家族一辈子也不可能改嫁。还好有一个儿子贾兰,就只好把这个儿子一直带大,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李纨在大观园里住的地方叫稻香村,好像是最朴素、生活最简单的一个家。她木讷寡言,带着儿子好好地过日子。可是《红楼梦》里后来有一个暗示——“兰桂齐芳”——这个家族全部败落,唯一起来的一支就是贾兰。他重又考取进士做了官。贾珠之后,贾政和王夫人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生在正月初一,生在这一天命是很重的,他们高兴地给女儿取名元春。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元春长大以后,大概十五岁就到皇宫里去选秀。过去的世家女子,读过书,长相也好,经过太监探访以后,全部集中到皇宫里面,等待皇帝来选。最后元春做了贵妃,当时女孩只要嫁到皇宫里,就一辈子不能回来。

本来正月初一生了一个女儿,这已经是奇怪的事,更奇怪的是,第二年生了一个含玉的男孩宝玉。可是又讲宝玉小的时候是这个姐姐带大的,如果只差一岁怎么带?很多人认为小说有很多问题。等到高鹗补的时候,就把它改成了几年之后。手抄本的小说有很多漏洞,比如年龄和岁月的变迁,可是作者也不太在意,后来高鹗补的时候就把很多东西合理化了。

因为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就叫元春,所以这个家族的女孩子后来都叫春,元春之外还有三个女孩子。贾赦这边生了一个女儿迎春,贾政跟妾赵姨娘生了一个女儿叫探春,宁国府贾珍有一个妹妹叫惜春。把四个女孩子的名字连一起,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元迎探惜”,也就是“原应叹息”这四个字。元春嫁到皇宫,一辈子见不得亲人。迎春是一个二木头,有一点憨憨傻傻,后来嫁给一个外号叫作“中山狼”的男人,每天打她。探春呢,是庶出的,在家族里面地位非常低。在这个家族里面,她的身份一直很特别,她很能干,非常聪明,做人处事都非常好,可是她妈妈永远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她,说你是小姐了,你就看不起你妈妈,后来探春远嫁。惜春的结局是出家做了尼姑。“原应叹息”,大概是作者回想自己几个姐妹的下场,有一点感叹吧。

贾宝玉抓周

回到小说正文。“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就是刚才提到贾珠的命运。“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这个小姐就是元春,生在大年初一。“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这个手抄本已经改过了,已经不是原始手抄本上的第二年又生了一个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这就是宝玉的诞生。也就是前面神话故事里面那一块儿经历修炼,成为人形的顽石。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石头,现在转世变成了宝玉,这块玉上还有很多的字迹。冷子兴说,你看是不是奇怪的事?

贾雨村点头称是。冷子兴冷笑道,大家都说奇怪,可是还有奇事发生。中国古代有抓周的习惯,小孩子满周岁的时候,父母亲会为他准备许多东西让他抓,看他要抓什么。他爸爸一定在前面放什么《四书》、《五经》、剑、笏板、官印这些东西,最远的地方一定放的是大人希望他抓不到的东西。贾宝玉却抓了女人的钗环胭脂。所以父亲贾政觉得儿子是酒色之徒,从小就不喜欢他。

我每一次读到这一段都觉得恐怖到极点。因为他抓了一些女孩子的钗粉胭脂,父亲就始终觉得他是一个纨袴子弟。于是他就在宝玉身上特别加重压力,让他一定要读《四书》、《五经》,纠正他亲近女孩子的毛病。这反而逼迫他要跟姐妹们混在一起。这是叛逆时期,他有一种对抗,而这种对抗使父子之间变成对立关系,不能再沟通。当然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宝玉后来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吃女人的胭脂。“悼红轩”、“怡红院”中的红字,有一部分也是在说他身上带有某种女性性格。

人性的中间地带

贾宝玉在一岁的时候抓周,好像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走向。在小说中,贾雨村开始为他做人生辩护。

在现实的人生里,我们常常把人分成好或者不好两种。甚至我们在转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忍不住会把自己的褒贬加进去。要使自己像一面镜子那样,清澈干净地去呈现一个现象,大概是非常难的。每次读到这一段都有种感觉,就是贾宝玉的行为让一般人都觉得他是淫魔色鬼。贾雨村下面讲的这些话对儒家的善恶是非价值观提出了异议。

他讲到人世间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是应劫而生的。应运而生的是在太平治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人物都是在儒家的道统里一再被宣扬的。其实尧和舜在历史上很难考证,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一个叫作“禅让”的政治也未可知。尧让舜、舜让禹的这个故事,好像只是一个伟大道统里面的理想,或者是一个虚拟出来的梦想。我读书时感觉这个道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有的教育让你往这边走。可是你又会想:如果这是一个宿命,如果我不是这个道统里面这样的圣人的话,我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作者后面又列举了孔子、孟子、董仲舒。乱世中没有圣贤人物出现,董仲舒之后几乎是空白,三国、魏晋南北朝就没有。一直到唐代出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以直接从董仲舒跳到韩愈。接着就是宋朝的几个重要哲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还有张载、朱熹。这些人是应运而生的,他们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清明的时代,然后修治天下。

下面又举出另外一些人。共工,就是打仗把天柱撞断的那个人,还有夏桀、商纣、秦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这些都是坏人。

儒家的文化习惯于把人分成善、恶两种,而且这善、恶几乎是定规的东西,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人性中一大段黑跟白中间的灰色地带就被忽略掉了。事实上,当你一直在下判断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真正对人性的本质做深入的了解。西方也有这样的问题,可是启蒙运动的时候,他们提出了很多人性的中间地带,就是在善与恶之间游离的这种状况。人对善的向往,以及恶的沉沦的吸引力,其实是两个力量一起在走。在教育当中,人性的游离被考证出来以后,人性的讨论就比较多面。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学里面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绝对好和绝对坏都很难成为文学。

贾雨村讲的这些都是所谓应劫而生的人,是坏人。然后他又补充说:“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他讲到所谓的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就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气,这个气可以秉持在不同的人身上。如果正气秉持在你身上,你就可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如果是恶的浊气秉持在你身上,你就可能是共工、桀、纣,好像很宿命。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运”是很兴隆的时代;“祚”是福气的意思,“祚永”就是福气长久。所以他说:“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意思是整个城市当中都是清明灵秀之气,总是看到人所形成的善良或者温和的东西。

他又提到这个清明灵秀之气“所余之秀气”,比如我们说高雄都是好的气,没什么空气污染,没有水污染,也没有登革热,所以都是一片秀气。多出来的“清明之气”怎么办?他说:“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

后面他又讲到“彼残忍乖僻之邪气”,讲到这宇宙之间酝酿的正气跟邪气两种力量。所有的邪气没有办法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清明之气成为主流的时代。所有的邪气就被关在深沟大壑,它出不来。可是“偶因风荡”,就露出了一点点。他要说人性基本是好的,都是善良温和的,但是偶然间他的欲望和邪念便慢慢动荡出来了。

我过去讲人性历史的时候,会用到圣洁跟沉沦。我们向往圣洁的东西,同时我们有一个向下的东西。早上应该起来,可是不太想起来;今天应该很认真工作,可是有一点懒懒地不想工作;觉得这个东西不该拿,可是又有一点儿想拿。作者要讲的是:人不是绝对没有一丝欲望。这个深沟大壑里的邪气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它就偶然透露出来。他在讲人性,它是两个不同的气交错着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好或者坏的力量。

美国爱荷华州曾发生过一个有名的凶杀案件,中国的一个留学生,在拿博士学位前枪杀了主考官和老师。这个案子发生以后,我一个朋友搜集了所有资料,访问了很多人,并写了一篇报道。他发现,所有跟这个学生有关的中国朋友都说,我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坏人。可当他问到西方学生的时候,他们说我没有想到,觉得好意外,因为他平常对我们很好。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在转述一个人的时候,结果是那么不同。我看到那个文章时真的吓了一跳。如果他不搜集,我想不到不同的文化,对同样的事件的认知会这么不同。

回归人性的本质

小说里讲到,灵秀之气刚好过来,邪气刚好透露出来,正和邪两气交融在一起,“正不容邪,邪复妒正”。这有点儿像我坐在家门口,涨潮的时候蓝色的海水会荡起来,跟黄色的河水交错,长达三四个小时。你会看到两股水是不交融的,但是会一丝一缕地交错,经过很长时间最终会融汇在一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这两种力量其实是纠缠的,有一个拉扯的关系。所以他说:“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在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人身上,会看到矛盾与挣扎,是因为他本能的欲望跟他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我常常听有的父母讲,孩子才十二三岁就开始喜欢班上哪一个女孩子。我说他如果不喜欢也很麻烦。本来就是这样,因为这是本能,问题是这个本能怎么去疏导。有时候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所有的父母大概到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觉得孩子恋爱太早,因为这是他的儿子,在孩子身上看到情欲这个东西很奇怪。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在十二三岁时已经发育了,他身上本来就有这个部分。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现代的人性观讲这两种气。

“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这里的男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所有因为这两种力量生下来的男女。作者颠覆了传统的讲法,认为人不一定非得是仁人君子或大凶大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是在中间地带,是游离的。

孙中山在我们心目中很伟大,可是他在追求宋庆龄的时候甚至不要革命了。这是他传记里非常人性的部分。可在所有道统文章中这个部分都不见了,因为伟人是不可以有私欲的。常常是一个伟人去世以后,人们才知道他有私生子。道统文化使得人们要去塑造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往往是假的。

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回归到人的本质,人应该像人。人应该有更自在的人的状况,而不是一个虚伪的假象。所有的本能或者欲望,如果流露出来,基本上就不是大凶大恶;如果不流露出来,则是最危险的状况。所以他说:“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实已经批判了一分为二的二分法。

“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意思是这样的智商很高,很聪明,贾宝玉就是。爸爸让他背的《四书》、《五经》他永远背不出来,《西厢记》却倒背如流。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小孩这么奇怪。他爸爸更气了,说考试做官的书你都不会,那些什么淫诗艳词却会得很。其实他是真性情,一碰到那样的东西,他就懂了。

宝玉跟他父亲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他对父亲要他读的那些书一直在背叛和颠覆。他说这些人的聪明俊秀在万万人之上,可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在万万人之下。“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我们大概很怕这几个字。在一个团体中,大家窃窃私语说这个人好怪僻的时候,这个人就完了。可是在《红楼梦》里面,作者希望为每一个人的怪僻找到理由。其实每个人都怪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就是这里要讲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红楼梦》里面,那些努力要把人情做周到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反而像林黛玉这样没有目的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所以作者一直把林黛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薛宝钗有一次劝贾宝玉说,你好歹也去读读《四书》、《五经》,将来总是要考试做官的。贾宝玉马上翻脸,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你们这种混账话。因为他看不起考试做官的事情,觉得薛宝钗才十三岁半,就功利到这种程度,没有真正青春的性情。“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在这里要讲的是在现实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里面,当每一个人都努力遵守共同规则的时候,他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的个性,是了不起的,因为封建道统之下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敢做特立独行的人了。

为自己而活

他说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贾宝玉正是这一种人。一般人认为若生在富贵公侯之家,则天生就要去搞政治,要玩这一套做官的游戏,可他偏偏是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这种人可能是文人,像韩愈、苏东坡这一类。“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优跟倡在古代都是演戏的戏子,是靠卖艺为生的人,古代歌伎都要会作诗作词。在这里讲这一群人,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人性的空间。在现实的伦理社会里,他们地位低下,但有特别的身份。

现在讲了三种:生在富贵豪门,生在书香世家,生在穷人家的。大家可能还是不知道是谁,于是作者就举例说明。很多人看《红楼梦》里一大串名字时都是草草带过,今天我们花一点时间,看看《红楼梦》为什么要讲这几个名字。对作者来讲,就是这些名字转世投胎,变成了宝玉、黛玉这些人,就是他们世世代代活在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世界里面。

第一个人,许由。尧舜时代,许由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高士。许由在河边,尧去找他,说听说你是贤良之士,想请你来做官。许由觉得做官这种事听到都感觉脏,于是赶快用水洗耳朵,“颍水洗耳”成了一个典故。民间后来就编出一个结尾,说许由洗了耳朵,水流到下面,结果有一头牛刚好喝了那个水死掉了。意思是说那水有多么肮脏。这个故事似乎荒谬,可里面有一种悲痛,就是民间觉得政治很恐怖,认为这些要做官的人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西方也有这样的人。一个叫第欧根尼的人在晒太阳,国王亚历山大去找他,要请他来做官。他就说国王请你让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他在希腊哲学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这些人觉得,生命里面最重要的那个东西自己要把握,他不想出卖自己最美好的生命。所以作者把许由列在第一。

其次是陶潜,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生命里面有一些很特殊的东西。他写下了非常重要的文章《归去来辞》。他有一天忽然问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说家乡的田都荒芜那么久,没有人种了,我怎么还不回去?他生当乱世,对当时政治的腐败恶劣,他用《归去来辞》做了一个提醒。陶渊明更重要的一篇文章是《桃花源记》,说的是晋朝武陵这个地方有一个打鱼的人,有一天他迷路了,看到一片开满了桃花的树林,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他就一直走进去,发现这条河流的上游有一个小洞。他很好奇,就扒开树叶进了洞。发现里面很平旷,有很多人住在里面。这些人是秦朝时躲避战争逃进去的。他们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朝代,住在那里过着非常美好的生活。他们招待打鱼人吃饭,他走的时候人们交代说,出去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发现了我们。桃花源的人希望生活不受干扰。这个渔夫很坏,出来时处处做记号,准备带人去看这个地方,发一笔财,却怎么都找不到。很多人听到了传说也去找,都找不到。最后一个人是南阳刘子骥,一生寻找桃花源,也没有找到,直至病死。以后就没有人再去找桃花源了。这篇文章看上去荒唐,可是年龄越大,读这篇文章时越心痛。其实他是在讲人不再相信桃花源,不再相信人间有净土,是最大的悲哀。陶渊明代表了另外一种特殊的性情。他没有做伟大的事情,也不是大凶大恶,可他留下的是一个生命的风范。他提醒人们,应该怎样为自己活。他的诗写得极好,《归去来辞》之后他就退隐了,回到老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最早告诉世人,秋天开的菊花不要去跟春天和夏天的花争艳。在所有的花都开完之后,你自己可以孤独地开放。

陶潜、许由,作者一个一个慢慢带出来的人,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圣大仁之人,但他们始终让人无法忘怀。更明显的是第三个和第四个人——阮籍、嵇康。

阮籍与嵇康

前些年,南京的一个墓葬出土了一块砖,上面刻有“竹林七贤图”。在乱世当中,有七个人住在竹林中谈诗唱歌,人们喜欢他们。老百姓把他们的故事刻在砖画上作为一种纪念。阮籍是七贤之一,不过阮籍到底留下了什么东西?我们脑海里有时候会有一点空白。有没有一句诗是阮籍的,或者有没有一些阮籍做的什么文化上重要的事情,不是很清楚。可是阮籍留下很多故事,这正是他有趣的地方。阮籍喜欢长啸,就是大叫。他没事或郁闷时就跑到山里长啸。那声音连绵不断,山鸣谷应,很多人常常跑到山里等他长啸。他有一点疯疯癫癫,可是人们觉得在他的叫声里有某种把忧郁一扫而空的感觉。另外一个奇怪的故事是说,阮籍有时独自驾车出走,不选择路径,直到没路可走了,他就坐下来大哭。这就是“穷途之哭”的典故。大仁大恶之人不会如此。

还有一些留在他传记里的故事。阮籍的时代非常讲究“礼”,儿子要孝顺父母,这是一种礼。你心里孝顺不孝顺没有关系,可是你必须要人家知道你是孝顺父母的。譬如给父母办丧事时,儿女要哭、要磕头,都要磕到额头流出血来,自己哭不出来要花钱请人来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所有的人都来看,可是阮籍一滴眼泪都不流。丧事办完,人都开始骂阮籍,说阮籍是不孝的孩子,母亲死了他竟然一声不哭。宾客退尽,一个好朋友在旁边看到,阮籍吐血数升。对阮籍来说,悲哀是他心里的悲哀,当别人要逼着他去表演的时候,他是不表演的。在传统文化的正统里,阮籍并没有被推崇为伟大的人物,可是阮籍的真性情都在这些故事里得到表现。

还有一个故事。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漂亮女人走过你不能看的,以表示你没有欲望,很守礼。阮籍当然不管这种事。隔壁有一少妇长得妩媚动人,他就常常跑过去跟人家聊天,有一天聊得很开心,他聊着聊着就趴在茶几上睡着了。在现实当中我们都不敢做阮籍,因为太难了,他要用个人孤独的力量去对抗整个社会礼法道德的规矩。鲁迅赞赏阮籍,他说阮籍的忧愤诗自古以来都认为不可解,其实心情是可解的,他写的东西都非常悲郁。

嵇康与阮籍是同一个时代,所有的书讲到嵇康,一定讲他的俊秀,他是一个帅哥,身长八尺,面如冠玉。他被招为驸马,娶了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在当时,当你攀附到皇族的时候,你就不知不觉搅进政治的旋涡里去了。所以他变成一个很奇怪的人物。夏天热得不得了,他穿一件很厚的棉衣,在柳树底下摆一个火炉打铁。所有人都吓坏了,觉得这个人一定是疯了。其实嵇康不是疯子,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大概他为了要对抗自己政治上的困境,干脆装疯。很多人认为嵇康很不近人情,可是嵇康为什么不近人情?从他与钟会的故事中可知一二。钟会非常想做官,于是作了一篇文章,希望让嵇康看看。他找嵇康时,嵇康正穿着棉衣在村头打铁,满身是汗,对钟会的造访不加理睬。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忽然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嵇康知道这是一个小人,是有目的而来的,要利用自己,所以他就做出不近人情的样子。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后来借机搜集所有能给嵇康罗织的罪名,置其于死地。

我常常会写嵇康的罪状给大家看,因为我觉得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罪状:“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说他从来不把当官的、有权势的人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活着有什么用,必须拖上刑场砍头。他有一个朋友,就是竹林七贤里的向秀,在晚年时写了一篇《思旧赋》,最美的一段是讲嵇康赴刑场。黄昏时,夕阳在天,人影在地,嵇康走出来。嵇康是中国最有名的音乐家,善弹《广陵散》,当时有三千太学生赶到刑场,求他传《广陵散》。嵇康看了后就哈哈大笑,说:“《广陵散》从此绝矣!”然后就被砍头了。嵇康留下来的是他生命里的一种坚持。

人们常常觉得这是乖谬的个性,是不近人情的。可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给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一个空间,这个社会的文化大概就会越来越走到堕落的路上去。《红楼梦》的作者是有感而发地来列举这些名字的。他让我们再一次回溯历史,回顾走向悲剧刑场的这些人,他们是在完成自己,可这种完成是如此地困难。

这个时候再去读《红楼梦》,就可以明白贾宝玉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他也不过就是对抗他父亲一直想让他读书、做官这件事情而已,可在那个家族里变成了一个孽障。许由、陶潜、阮籍、嵇康,他们变成了一种人格上的美学,他们用个人悲剧式的生命,对抗巨大的时代压力。

竹林七贤与自我实现

竹林七贤第三个出场的人物是刘伶。他更没有做什么事了,就是一个酒徒。他喝酒喝到太太都要跟他离婚了。太太说,你每天喝酒,我实在受不了了。他就说好吧,那就不喝了,可是不喝之前,一定要庆祝一下。然后他又喝了,喝得醉醺醺的,写了一篇很有名的《酒德颂》。这大概是他唯一留下来的文章。不晓得这个太太到底跟他离婚没有,刘伶就是一个有点装疯卖傻的人。

他很重要的一个故事是有关裸体。在古代社会里裸体是蛮奇怪的事情。朋友们到他家里,看他赤身裸体很生气,骂他没有礼貌。他哈哈大笑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内裤,你怎么跑到我的内裤里来了。他不像嵇康和阮籍那么悲愤,比较幽默。

竹林七贤里每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用自己的方法活出自己。七贤,不再是伟大的人,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人性空间。这些人性空间彼此并不相仿。竹林七贤都是隐逸高士吗?也不尽然。有一个去做官的,叫作山涛,号巨源。嵇康给他写了一封信,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说到当年与山涛一起在太学里读书,曾共同标榜清高,表示一生不要去搅政治这摊肮脏之水。山涛后来却去做官了,所以他要跟他断交。可是山涛官做得很好。嵇康后来上刑场的时候,一对儿女抱着他的腿哭,他当时讲了一句话,说山涛会把你们养大,不要怕。后来山涛真的把他的一双儿女带大。

竹林七贤各自的性情、生命的情操都不太一样。可是他们彼此相知,都明白怎么去完成自己。除了较小的阮咸没有生命的表现以外,其他人的生命都很完整。《红楼梦》的作者在这里列出这些名字,用意是非常明显的。

生命的真性情

王、谢二族跟竹林七贤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东晋的时候发生永嘉之乱,北方的一些世家就南迁。王导、谢安两家在江南建立起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品格。王家这边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敏之。王羲之最后在山水中潇洒度日,写非常漂亮的书法,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内容就是关于怎样活出真性情的。

王羲之的故事也很多,成语“东床快婿”就是讲王羲之。当时有一个大官叫郗鉴,要为他的女儿挑女婿。很多人都努力表现矜持自重,只有王羲之与众不同。因为天气很热,他就把衣服解开,在东边的床上袒腹,谈笑自若。所有的人都很紧张,心说这个人真没有礼貌。结果郗鉴就选了他做女婿,因为别人在作假的时候,他流露出来的真性情非常难得。

《世说新语》里面记录王导后来做到宰相,永嘉之乱逃难,别人问起他家里那么多的珍宝,到底带了什么。他哈哈一笑,从袖子里拿出来一卷书法,就是钟繇的《宣示表》。他告诉后代说,我逃难的时候什么都忘了拿,就拿了一卷书法。后来这个家族出了很多大书法家。在他心目中文化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权力一下子就空了。这里讲的王、谢二族,就是王导、谢安这两家后来出来的子弟,他们都是特别优秀的,人品特别好,文化特别高。

下面讲到一个叫顾虎头的人,就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画家顾恺之。他有一张最重要的画《女史箴图》,藏在大英博物馆,是当年乾隆皇帝的镇宫之宝。英国兵看到这个画卷是皇宫里面最珍贵的收藏,两边的轴是翡翠,就把它带到了伦敦。据说当时他们把翡翠拆下来,却把画丢了,后被一个汉学家发现收藏。顾恺之另外一幅非常重要的画作是《洛神赋》,表现曹植跟嫂嫂甄妃的一段故事。现在全世界有四十五种不同的《洛神赋》摹本,可原件已经不见了。人说顾恺之是“画绝”、“才绝”、“痴绝”,就是说他画得极好,才华极高,而且是情痴情种。当生命里出现一个自己所爱好的东西,你会完全忘掉了所有现实的利益而专注于那个东西,这叫作痴。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功都因为有这个痴,感情上也是如此。

《红楼梦》作者列出来的人物都是活出真性情的人物。也许在古代社会里,一个画画的人,其实就是奇优名倡,根本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是他完成了自己。所以在封建时代,在清朝乾隆年间,这个作者竟然为所有这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人物正名,说出了他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红楼梦》很明显地为所有想活出自己的人树立了榜样。这些人也许很辛苦,可是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极限。

关于亡国之君

接下来列出来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三个皇帝,他们都是亡国皇帝。陈后主当皇帝,国将亡时,他还觉得与己无关,在宫廷里做一朵朵金色莲花,让女孩子在莲花上跳舞。

历史从来不会认为这些人是仁人君子,可我有时感觉很矛盾。比如宋徽宗,他是亡国之君,但其实他很无奈。本来轮不到他做皇帝的,但是他前面那些人都死了,就剩他了,他只得做了皇帝。每次我读他的传记,都觉得宋徽宗去做皇帝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他长得极美,画得极好,书法也极好,完全是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可惜被放错了位置。这到底是他的错,还是皇室制度的错呢?我常讲,没有宋徽宗,就没有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宋徽宗可以说是第一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第一个把所有皇家的收藏编出目录、盖章,整理成一套东西,然后传给后代的皇帝。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是非常惊人的。他的博物馆意识诞生在一千年前,而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的出现都是在十八世纪初期。宋徽宗很早就有了艺术收藏的观念,还把艺术引进翰林院,鼓励绘画。宋徽宗不是大仁,也不是大恶,可是因为亡国,他在政治上是被批判的,连带他的艺术也受到批判。我小时候看到瘦金体很着迷,觉得那个字真漂亮,我就写,可是我父亲死也不让我写瘦金体,他说那是亡国的字。

唐明皇是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开元之治发生在唐明皇统治前期,可以说,能够把一个国家治理到如此繁荣的皇帝历史上没有几个。在五十岁以前他是一个勤于政事、努力工作、把国家带到历史上最好状态的皇帝。五十岁时,唐明皇也许忽然怀疑自己这一辈子在干什么,看到十六岁美女杨玉环时,他几乎疯了,谈了一场惊人的恋爱。白居易写《长恨歌》,说唐明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痴情种。他会在“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讲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话。我们今天很难想象一个总统会讲这样的话,可是在《长恨歌》里,你忽然发现这个帝王的心灵深处,有这么大的一个深情渴望。这刚好是曹雪芹想要讲的,欲望忽然跑出来,他颠覆了自己原来的角色,去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可是因为这场恋爱,他把国家都整垮了。我们很难原谅他,因为战争使很多人妻离子散。可是你又会觉得他真倒霉,竟然不能自由地恋爱一场,只因为他是皇帝。他们留下的东西是复杂的。作者有意把这些人列出来,让我们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人。

颠覆体制的英雄

后面列出的米南宫(米芾)是书法家,温飞卿(温庭筠)、石曼卿(石延年)是诗人,然后是柳耆卿,柳耆卿就是柳永,原名柳三变。大家都知道柳永的词,有句叫“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在唱柳永的歌。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大众歌手,这个人很有趣。大比之年,他去应试,可是词作得好不一定论文写得好,结果没有考取。柳永很不服气,就写了一首词叫《鹤冲天》,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要用一生做官的名拿来换跟歌伎一起喝酒唱歌。这个词传布很广,最后皇帝有所耳闻。第二次柳永又去考试,据说皇帝说他“何不去浅斟低唱”,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他又落第了。第三次他又去考,再次落第。直到五十岁时,他第五次参考,才与其兄同登进士榜。

从许由一路列下来,大家已经知道这本书要写什么东西了。这本书所要触碰的人性,绝对不是尧舜禹汤的人性,你不是在读《正气歌》。小时候,父亲一罚跪就让背《正气歌》,觉得很恐怖,因为所有的偶像都是割头吐舌的悲惨例子。那个时候偷偷读《红楼梦》,其实是在找一些补偿。在那个年龄其实很清楚,我怎么可能是岳飞、文天祥?我每天回家都很害怕我妈妈会突然跟我说,跪下来我帮你刺字。这里的人性不是一定要把自己设定到悲壮的程度。而在什么时代你才可以做那样悲壮的人呢?你希望你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你要去制造这个时代的悲剧吗?还是你要活出你自己?

作者列出这些人来是希望大家知道,历史上还有一些人是真正活过。我们有时候常常会问自己,到底一生有多少时间是活给别人看的。有一个朋友说他从小就是第一名,一直到长大,然后出国留学,现在又回来。有一天,他坐在我家里掉泪,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我跟他说,你可以不扮演。他说我没有办法,因为好像所有人都认为你是那个角色。这时候你忽然觉得他的内心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呼唤他。这不是第一名好不好的问题,只是第一名并不是他自己渴望和追求的,而是所有人共同压迫形成的。

《红楼梦》的作者希望把人的真性情一一透露出来,让这个部分能够产生一点平衡。

下面他又讲到倪云林,也就是倪瓒,元朝四大家之一,四大家是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倪瓒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他很讨厌臭味,听到有人吐痰,不知道痰吐在哪里,他就发动所有的人把家里的梧桐树全部洗一次。因为他很怕脏,又很爱他的梧桐树。粪便这个东西他就更受不了,于是发明了一个厕所,很高,要走楼梯的,底下衬最轻的鹅绒。粪便下来的时候,气流往上,鹅绒就会上去把粪团包住,然后掉下来,底下立刻有流水冲走。他的画最大的特色是画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人。有人问他怎么不画人,他给那人一个白眼说:“当代哪里有人?”可见他的孤傲与孤僻。有一次朋友邀他喝酒,结果那些人喝着喝着就召妓,把女人小脚的鞋子脱下来,在里面倒酒传饮。他简直不能忍受,掀翻桌子大骂龌龊,愤然离席。

接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伯虎。唐伯虎流传最广的故事是点秋香。秋香是个丫头,以唐伯虎这种风流才子,要娶一个丫头,花几个银子就可以办到了。可是他追秋香竟然那么难,追来追去还追不到。在一个男性和女性、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那么不平等的时代,唐伯虎完全用现代追女朋友的方法在追秋香。而秋香也不觉得一定要嫁给他,还一直整他。唐伯虎也是一个颠覆性的人物,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就是解元。你要是有机会看唐伯虎的画,上面常常盖一方印叫“南京解元”,这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可这个人命好运不好,赴京会试时因徐经科场作弊案受牵连,两人均被削除仕籍,终身不得再考。所以唐伯虎永远只有那一方印,再也没有其他机会了,只好变成一个民间卖画、卖诗、卖书法的文人,潇洒倜傥。他的叛逆跟这段经历有关。他五十岁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他说你们大概不相信,我这么有名的人,想要去喝一杯酒,口袋里连钱都没有。他在整个社会里变成一个上不去也下不来的人,一个体制外的人。

作者列出来的所有名单里的人,基本都是体制外的人。或许他觉得一生不可能做体制内的人,对他们来讲,那太高了,太伟大了。他宁愿做一个有真性情的人,就是陶潜、许由、阮籍、嵇康、宋徽宗这样的人,不管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希望能够活出自己。这些人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身份,可是他们都在颠覆体制。

曾经活出过自己的女性

下面可以看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女性。《红楼梦》把女性跟男性搁在一起来谈论,这是过去很少有的现象。历史当中,有几个活出自己来的女性?第一个列举的是卓文君,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列出来的一个女人。卓文君婚后没多久,丈夫死了。似乎她未来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等着最后皇帝给你一个贞节牌坊,一辈子不可能再有爱情,也不可能改嫁。可是卓文君不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她爸爸卓王孙是四川的有钱人,请了诗人司马相如来家里住。司马相如英俊潇洒,才华极高,见年轻漂亮的卓文君守寡,甚觉可惜,就弹了一首曲子叫《凤求凰》,“凤兮凤兮求凰兮,终夜相从又有谁”。卓文君被打动了,爱上了司马相如。她爸爸感觉自己引狼入室,就对卓文君说,如果你要跟司马相如在一起,我就把你逐出家门,万贯家财一毛钱也不给你。个性很强的卓文君,就跟司马相如私奔了。私奔到哪里去?她在爸爸家门口摆了一个酒摊卖酒,老爸差不多被她气死。司马相如后来做了大官,卓文君老了,司马相如又爱上另外一个女子,卓文君写了非常美的一首《秋扇赋》,说我当年是扇子,你一直拿在手中的,现在是秋天,扇子不用了,就要收起来了。写出了一个女子被遗弃的那种哀伤。很多人会说你看卓文君最后还不是很惨,可是我觉得如果真正爱过,也不会觉得那么遗憾。卓文君是一个活出了自己的女性。

在过去,女性始终不被当成圣贤的典范来看,女性被讨论的情况只有一种,在史书里面叫作“烈女传”。在国家危急的时候,如果敌人来了,女人怕被敌人奸污,纷纷跳井、上吊,死掉的那些女人叫作烈女。然后她们会被记录下来,道统鼓励女性走向这样一条道德节操的路上去。作者对这样的意见并不赞同,他提出了几个女性,除了卓文君,还有薛涛、朝云等。

薛涛是唐朝女子,她爸爸是一个读书做官的人。有一次父亲叫她读书写诗,很想试试她,看看这个小孩子如果写一首诗可能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志愿。爸爸随口念出一句“庭中有奇树”,叫薛涛接着讲后面的两句,薛涛看了那棵树就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爸爸勃然大怒,觉得这诗意味着这个女孩子将来会变成妓女,因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里面完全没有道德操守和伦理。后来薛涛真的落难,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歌伎。她的诗写得很好,她很重要的创作是“薛涛笺”,就是在春天的时候摘下桃花,泡在井水里,然后用它做成一种纸。薛涛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女性。

传统认为,薛涛不是像烈女一样的典范,她本来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女性,嫁了人以后遵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作者在书中标举出薛涛这样的人,因为他对于这个文化的道统和价值观有很多不以为然的地方。

朝云,也是一个歌伎。苏东坡一生有过两段不同的感情,第一段是跟王弗,他在四川家里的原配。王弗死了,苏东坡写出这样的诗句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王弗去世,苏东坡四处流离,政治上也不如意,照顾他的人就是朝云。朝云的诗词写得非常好,常常会把苏东坡写的词拿来唱,对苏东坡也照顾得很好。她跟苏东坡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知己的感觉。朝云是苏东坡的续弦,没有明媒正娶,只是住在一起,照顾晚年苏东坡的生活。可是曹雪芹也把朝云列进来了。儒家非常在意名分,对于曹雪芹来讲,活出自我远比名分重要。《红楼梦》在第二回结尾时把这种人性的历史写得非常清楚,甚至可能比今天的道德观念还要前卫和现代。社会里有些事件发生时,被责备的常常都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甚至连女性都是去责备女性。

对于贾宝玉那种喜欢跟姐姐妹妹混在一起的小男孩的青春期反应,作者不觉得那是大罪恶,他只觉得那是人性里自然的状况。

第二回里提到宝玉,他常常跟书童讲,“女儿”两字极尊贵,极清净,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宝号还更尊贵。这已经非常离经叛道了,因为元始天尊是道教的教主,阿弥陀佛是佛教里最尊贵的佛。宝玉特别叮咛小厮们:“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净水香茶漱了口才可。”只有小说会写出这么荒诞的东西,我们在儒家的经典里面从来读不到这样的内容。文学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写无法无天的颠覆性的东西。

《红楼梦》绝对是一本非常女权主义的书。几千年来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即使现在,很多家里都还以生男孩为荣。而《红楼梦》的作者竟然认为,女孩子比男孩子尊贵多了。以今天新的两性平权或者性别跨越的观点来讲,这是非常前卫的。

回到十二三岁

《红楼梦》里宝玉、黛玉这些人物的年龄是十二三岁,如果我们回忆当年,你就知道自己当年的情形与他们并没有太多差别。十二三岁本来就是孩子刚刚要长大的时候,很多东西还没有办法弄清楚,会很孩子气,很天真,因为正处在摸索人生的状态。

《红楼梦》对我帮助最大的地方是让我能够回到十二三岁。当你回到那个年龄再看人生,你对于眼前正在成长的下一代就不会觉得那么奇怪,你会比较容易了解他们。我一直觉得,这本书今天不能被青少年阅读是非常可惜的事。这本书绝对是最好的青少年读物,甚至西方写青少年的书,我都觉得没有像《红楼梦》写得这么好。它完完全全是用小孩子的口吻在写。如果你以为宝玉是已经长大的男孩,会觉得他讲这种话不伦不类,可是如果回到十三岁,当他被爸爸打的时候,他姐姐妹妹地乱叫,你完全觉得是合理的,因为那就是一个小孩子的状态。

这也是他的天性,因为跟这些姐姐妹妹在一起的时候,他没有压力。过去世家文化的家庭中孩子所受的压力,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他从小就要背负一个家国的重担,一个大的道统,他要背诵的都是《正气歌》、《朱子治家格言》之类的东西。宝玉其实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而他一直想要背叛这个东西,一直想逃开。在跟这些姐姐妹妹在一起胡闹胡玩的时候,他会觉得人生比较轻松。

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儒家的。儒家永远让你觉得在人伦道德上要背负一个重担。还有一个是老庄的,逍遥自在,主张个人解放。《红楼梦》后面会有两个女性出现,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薛宝钗是处处都让大家喜欢的,做人周到之极。可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贾宝玉永远觉得他真正爱的是林黛玉。薛宝钗长得漂亮,做人又好,林黛玉每天哭哭啼啼,使小性子,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薛宝钗而喜欢林黛玉呢?薛宝钗有一次劝贾宝玉好好读书,将来也去做官,这一句话使宝玉立刻感觉到,薛宝钗还是跟那些男人一样,满脑子想的就是做官和道德文章。他看不起这些,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在现世里攀缘附会的人。他喜欢和林黛玉在一起,因为林黛玉完全是在自我世界里面完成自我。林黛玉是体现老庄思想的角色。

这部小说所传达的颠覆与叛逆,有时候不太容易看出来,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慢慢地离开了我们的十二、十三岁,接受了社会给予的正统价值观。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跳脱了时代和社会的限制,让人可以活泼自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