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命的吉光片羽:慧灯·问道(第一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慧灯·问道》“生活篇”第2期

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慧灯·问道》节目。上期节目中,堪布为我们进行了以生活和佛法为主题的开示。因为我们对生活和佛法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再次有请慈诚罗珠堪布与大家进行互动和交流。让我们掌声有请慈诚罗珠堪布!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踊跃举手了。

1

Q 堪布您好。我刚刚接触佛教,有朋友劝我皈依。但我很担心皈依后就不能吃肉了,我实在是戒不掉怎么办?

A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很多人都认为皈依了就要吃素。确实,吃素在大乘佛教里非常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把吃素和学佛等同起来。并不是说你不吃素就不能学佛了,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如果能够吃素的话,那是最好的选择,实在不能吃素就选择吃三净肉。“三净肉”就是超市出售的肉,市场上出售的肉,不是专门为了我一个人宰杀的肉类。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样的肉叫作“三净肉”。吃“三净肉”,然后学佛,就可以了。如果因为不能吃素就不学佛的话,确实是有点不划算。所以没有那么严重,你可以学佛,吃素暂时不行的话,可以吃三净肉,只要别去吃活的就可以了。

Q 谢谢堪布。我还有一个担心,好多人都说学佛要清心寡欲,那我还可以结婚吗?

A 如果你准备出家就不能结婚了,在家人则没有这个要求。最原始的佛教中,释迦牟尼佛就有四众弟子。“四众弟子”包括出家人的比丘、比丘尼,有男女两种;另外就是在家人,也有男女两种,这四个就叫作四众弟子。在家人包括已经结婚的和即将要结婚的。所以,这个没问题的。

2

Q 堪布您好!我的问题也是关于吃素的。让我感到比较困惑的是,像日本、韩国和南亚的一些出家人,他们也不吃素,难道他们就不能成就吗?在您刚刚的开示中,您说过吃素和皈依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吃素和成就之间是不是存在这种必然的关系?

A 也没有。释迦牟尼佛早期的戒律,也就是出家人的戒律里有明显的记载,讲得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肉可以吃,什么样的肉不可以吃。只要是三净肉都可以,包括鱼肉这些都可以吃,这是小乘佛教的要求。所以南传佛教——泰国、缅甸这样佛教非常兴盛的地方的出家人,他们都是吃荤的。但是大乘佛教就不一样了,大乘佛教里有明显的规定要吃素,还讲了很多吃素的好处。

但是不是不吃素就不能成就?没有那么严重。你不吃素,暂时确实没办法戒肉,也同样可以去学习,去修行。但是如果吃肉的话,那在修慈悲心的时候,慈悲心的发展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我们的饮食跟心情还是有关系的。

科学家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让50只鸽子全部从小就吃素,让另外50只鸽子吃肉。因为鸽子是杂食动物,吃肉吃素都可以。这两群鸽子长大以后,就发现它们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区别。从小吃素的这50只鸽子,性格特别温柔;50只从小吃肉的鸽子特别暴躁。这就证明饮食跟我们的心情确实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佛在《楞伽经》里面也讲到,如果我们吃肉,修慈悲心就难。但也并不是说,吃肉就根本没有慈悲心。吃肉了也可以修,可能就要多费一点工夫,但还是可以有慈悲心的。

那是不是吃肉就不能开悟呢?也不是不能开悟、不能成就,但吃素是大乘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能够吃素就尽量吃素,实在不行,最低限度就是不吃活的。比如你要吃海鲜,那就去吃冰冻的海鲜,活的都不要去吃,不要点杀,这样也可以。这样你也算是一个标准的佛教徒,而且可以是一个标准的大乘佛教徒。

虽然大乘佛教里有很多的要求,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全部做到,但我们尽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当然有些严重的、非常原则性的东西,比如戒杀,这个一定要做到,必须要做到。除此以外,其他尽量按要求去做。实在是做不到,还有一些选择,那就是忏悔,努力地去修慈悲心,这样吃肉也不会变成修行的阻碍,同样也可以解脱。

Q 明白了,谢谢您。那么作为一个以素食为主的佛弟子,我们应该如何跟家人和朋友相处呢?我们自己吃素,有时候看到大肆吃肉的人会觉得心里有点不开心,甚至对这些以肉食为主的众生产生一种轻视的感觉。请您开示,应该如何对治自己的这种心态?如何在自己吃素和理解他人的饮食方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A 在佛教里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如果是一个严格遵守戒律的人,当看到一个破戒的、不清净的人时,不能轻视他,更不能去侮辱他,不然比自己破戒还严重。吃素也是一样,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比如你自己坚持吃素,在吃素方面他们不如你,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他们未必比你差,甚至可能做得更好,或者已经远远超过了你。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认为,他们不能吃素我能吃素,那他们就不如我,这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看到他人吃肉,尤其是吃活的东西的时候,如果他是你很好的朋友、家人,能够劝的话就劝,劝不了那就不要去管他,只能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素食者。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时候,印度还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当时佛陀经常来来往往,他所在的城市里大概有70万人。这70万人当中,50万人是学佛的,10万人什么都不学,另外的10万人是学外道的。70万人的城市,我们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而佛陀这么一个伟人天天生活在这里,却没有把这个小城市的人都变成佛教徒。连佛陀的力量都不能改变所有人的选择和想法,那我们怎么有能力让所有人都吃素、学佛呢,这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能劝就劝,不能劝的话就尊重他,这是他的饮食习惯。如果他以很残忍的方式去吃各种各样的生命,那的确是不对的、是错误的。但他现在就是这样子,没办法。而你内心当中也不要有什么不高兴,你要告诉自己:我没有必要不高兴,因为佛陀经常在的这个小城市里面,也并非所有人都是素食者、佛教徒,那我算什么呢?一个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学佛人,怎么可能让全家人以及我圈子里面的所有人都成为素食者、佛教徒呢?不可能。但是,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给他们灌输一些东西,这样我的心态就平衡了。以后家里吃饭时,大家相互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谁也不干涉谁的饮食习惯——我吃我的素,你就吃你的肉就可以了。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猎人一起生活。那段时间里,猎人吃肉,他就吃肉边菜。他说:“人吃菜边肉,我吃肉边菜”,在一个锅里面,大家就这样吃。所以我们也这样,家庭就比较和谐。

H 就是能劝就劝,不能劝的话互不干涉、互相尊重。

A 对,这是最好的方法。

3

Q 堪布您好!佛教讲究因果,要积累福报资粮。我平时也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然后也去寺庙捐钱供僧,参加放生。为什么我挺善良的,却还是没有钱呢?为什么做了好事,没见到好报?

A 这个因果,你们可以在百度里面去搜一下“四业”,就知道这个果报是怎样成熟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种庄稼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种水果有可能两三年后才可以丰收,而很多粮食四五个月后就会成熟,有些蔬菜则可能几个星期就可以吃了,这是它自己的一个规律。但无论什么作物,都不是我们今天种了明天就可以吃,或者今天上午种,下午就可以吃,几乎没有这样的。因果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快乐与过去的业有关系。举个例子,我们每年9月之前吃的米都是上一年种的:我们当年9月之前种的米,虽然已经播了种子,但不能马上就吃,而是9月以后或是明年才能吃。因和果也是一样,这是自然规律。善恶的因果,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没有钱不等于以后没有钱,慢慢地等,就会有的。

H 听了您这一番话,我突然想到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A 对,时候未到。

H 大家等一等,做善事还是有善报的。

A 对对对。

4

Q 堪布您好!非常开心能够见到您。现在很多人都去寺里烧香拜佛,去祈求让生活更顺利一些,为什么有的人祈求就灵验,有的人就不能灵验呢?

A 很多人也说,什么佛很灵、什么佛不灵;什么寺庙很灵、什么寺庙不灵。其实这不一定是灵或不灵,而是因为里面有我们看不见的一些因果。比如说他到某个寺庙去求,然后达到了他的目标,那这个真的是因为他求了吗?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这个灵和不灵,不好说。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对佛菩萨的祈祷一定会灵,一定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或者是加持,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信心。

Q 佛教经常说,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还说不管祈求什么事情都会实现,那用什么方法去祈求可以实现呢?

A 观世音菩萨就是救苦救难,我们去祈祷是灵的,比其他的菩萨离我们还要更近一些,佛教里面也是这么讲的。菩萨都有慈悲心,但因为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的慈悲化现,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显现出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所以我们去求观世音菩萨的话就是很灵的。但这必须要有很强大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是没办法的。佛教里有句话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河里有水,空中的月亮一定会在水里显现,我们可以看得到它的影子;但如果河是干枯的,没有水,那月影就没办法显现。同样,如果没有信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也不灵。另外,虽然有很强大的信心,但过去造了非常严重的罪过,这时也只能去面对它的果报。有时佛菩萨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现状,所以我们平时说“佛是全知,但不是全能”,也就是这个意思。

H 感谢堪布。我们经常说“心诚则灵”,这个“诚”是不是就是您刚提到的,对佛菩萨要有信心?

A 对,虔诚。

5

Q 堪布您好!我觉得看看佛学的文章,可以使人的心态平和,也更加睿智,但我这么年轻就去修行是不是太早了?我是否应该先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然后等老了,时间充裕了再好好去修行?

A 不会太早的。学佛在二十岁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七八岁的时候都可以。如果你有善良的心,那越早学佛越好。佛教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那学智慧和慈悲当然越早越好了,所以不会过早。

而且,也不是赚很多钱就能体现出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当中,觉得有钱就叫成功人士,有钱就可以充分地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没有钱的话,不管他做什么都不算体现人生价值。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错了,我们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肯定是错的。而且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那个时候肯定不会用现在的这个标准来衡量谁成功、谁不成功;谁体现了人生价值、谁没有。三十年后不会这样,这只是一个阶段。因为人类历史一直都在变化、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两千年前,大多数有学位、层次比较高的人,都比较注重内在的东西。唐朝的时候,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修禅,那个时候,禅和内在的东西就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现在我们是用钱来衡量,但以后不一定是这样。

所以,人生的价值就不能仅仅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而是有很多的方面。一个人可以去赚钱,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赚很多钱,然后拿钱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同样,你也可以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利他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个问题,“我这么年轻的时候去学佛,会不会妨碍事业的发展?”也不会的。乔布斯不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修禅了吗,人家事业多好啊,所以没问题的。

H 堪布,您刚才提到“什么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从佛教的角度来判断的话,怎么样的人生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呢?

A 佛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是提升自己生命的级别,主要是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另一个就是利他,为他人付出。只要有这两个,那有钱没钱,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很重要,你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如果没有这两个,那你做再大的官、有再多的钱,当然这些在有些地方还是有用的,但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足以说明你体现了什么人生价值的。

H 所以还是您之前提到的智慧和慈悲。

A 对。还是智慧和慈悲。

H 感恩您。所以其实学佛也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

A 对。一步一步来。

H 好的,非常感恩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我们做的答疑和开示。我相信大家还是意犹未尽,但是因为时间有限,这期节目只能先告一段落了,更多的精彩互动,下期节目我们接着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