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1.2.1 物流系统的结构
1.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
物流节点和线路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物流的网络结构。节点与线路的相互关系和配置形成了物流系统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就是物流系统的结构。
1)物流节点
物流的过程,如果按其运动的程度即相对位移大小观察,它是由许多运动过程和许多相对停顿过程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过程或相同形式的两次运动过程中都要有暂时的停顿,而一次暂时停顿也往往连接两次不同的运动。物流过程便是由这种多次的运动—停顿—运动—停顿组成的。物流节点是指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物流过程按其运动的状态来看,有相对运动的状态和相对停顿的状态。货物在节点处于相对停顿的状态,在线路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物流节点包括仓库、车站、空港、港口、码头、货运站、包装公司、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这些节点都以一定的节点形态而存在,在物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按照节点的功能,大致可分为转运型节点、储存型节点、集散型节点、配送型节点、综合型节点。
现在物流系统中的物流节点是物流网络的中枢和纽带,它不仅实现着一般的物流功能,而且越来越多地实现着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功能。因此,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灵魂所在。具体来讲,物流节点在物流系统中具有联结、信息、管理等功能。
2)物流线路
物流线路是运输工具的载体和通过的途径。物流活动中货物的空间转移,是通过运输工具在线路上的移动实现的,没有线路物流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线路是运输功能实现的客观条件。
线路在物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线路决定着物流系统的结构。节点是伴随线路的产生而存在的,没有线路也不会有节点。不同类型线路的比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点的配置,线路和节点结合起来形成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其次,线路决定着物流的范围和能力。物流范围的发展是随着线路的延伸而扩大的,线路延伸到哪里物流才能随之扩展到哪里。同时,线路的长度、密度及质量还决定着运输的能力和效率,从而也决定着物流的能力和效率。
按照线路存在的物质形态来看,包括公路、铁路、水路、空路和管道五种线路。
2.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
物流系统有五个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物流系统样本都要具备这五要素,缺一不可,只是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在任何一个物流系统样本内,这五个要素都是相关的: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载体的类型和规模,社会属性决定流向、流量和流程;流体、流量、流向和流程决定载体的属性;载体对流向、流量和流程有制约作用,载体状况会影响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对一个物流系统来说,可以根据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确定流向、流程的远近及具体运行路线,根据流量的大小与结构来确定载体的类型和数量。
网络型物流系统中,在一定的流体从一点到另一点转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载体的变换、流向的变更、流量的分解与合并、流程的调整等变化,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变换的时间、环节,降低变换的成本。
3.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
对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来说,其基本功能要素包括:运输、仓储、包装、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这些基本要素有效地组合、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系统总功能,构成了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系统总目标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3所示。
图1-3 物流系统功能结构
一般而言,物流链各阶段的必备功能首先是运输,然后是仓储。装卸搬运功能随着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的变换(如从公路运输换装到铁路运输)、物流作业功能的转换(如从运输作业转换到仓储作业)而产生。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功能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但并不是每个物流系统都一定要进行的。
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流通模式。直销模式的物流系统比较简单,它省略了大量中间仓库和以仓库为基础进行的各种物流作业,但因为没有中间库存可以缓冲,承诺的送达期限必须遵守,所以对时间的要求也就很高。因此,直销系统中必须提高运输的集约程度,路线规划、货物组配等物流管理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以中间商为基础进行生产销售的传统模式的物流系统,由于环节的增加导致中间作业增加,物流效率受到影响,同时,它的功能结构也更加复杂,在环节转换中需要进行运输、仓储、包装、配送、装卸搬运、物流信息处理等作业,在最后一个环节还可能要进行流通加工作业。
在特殊情况下,系统功能结构还受其所用物流载体的影响。例如,在一些直销广告的发运条款中会有“某些地区的用户需加收340元的运费”之类的话,“某些地区”就是指交通不方便或订单很少的偏远地区。这类地区的订货必须与邻近城市的其他订货一起组配发运,先到达邻近城市,再经其他运输方式将订货送到用户手中,或是从发货地点直接委托速递公司送货到收件人手中,这两种方式都会改变公司原有的作业系统结构。
从以上功能结构来分析,不同的物流系统需要进行的作业是大同小异的。从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作业进行得越少,物流系统就越好。所以,判断物流系统功能发挥是否合理,不是取决于系统中进行了多少作业,而是取决于它为生产和销售降低了多少成本。由此可知,生产和销售系统决定了物流系统所要进行的物流作业,所以,应该将物流系统与生产、销售系统集成,在保证实现生产和销售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进行较少的物流作业,降低作业总成本。
1.2.2 物流系统要素
1.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装备手段就是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决定了物流系统的水平,其结构和配置决定着物流合理化及物流效率。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节点。物流节点包括货站、货场、仓库、公路、铁路、港口等。
(2)物流装备。物流装备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
(3)物流工具。物流工具包括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4)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通信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
2.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包装功能要素。包装功能要素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对包装活动的管理,根据物流方式和销售要求来确定。
(2)装卸功能要素。装卸功能要素包括对输送、保管、包装、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活动,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伴随装卸活动的小搬运,一般也包括在这一活动中。
(3)运输功能要素。运输功能要素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对运输活动的管理,要求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运输方式及联运方式,合理确定运输路线,以达到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要求。
(4)储存功能要素。储存功能要素包括堆存、保管、保养、维护等活动。正确确定库存数量,明确仓库以流通为主还是以储备为主,合理确定制度和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损耗,加速周转。
(5)加工功能要素。加工功能要素是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辅助加工活动。为满足客户的需求,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这种加工活动。
(6)配送功能要素。配送功能要素是配送集经营、服务、社会集中库存、分拣、装卸搬运于一身,是物流系统重要的功能要素。
(7)信息功能要素。信息功能要素包括进行与上述物流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运量、收、发、存数)的信息,要求正确选择信息,做好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使用,并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支撑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协调与其他系统的关系。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制、制度。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管理方式,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
(2)法律、规章。物流系统的运行,必须遵守限制和规范物流系统活动的法律、规章,责任的确定也要依据法律、规章。
(3)组织及管理。物流系统的组织及管理起着联结调运、协调、指挥各要素的作用,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
(4)标准化。物流系统标准化是保障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障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1.2.3 物流系统要素集成的结果
物流要素集成的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1.要素一体化,即纵向一体化
要素一体化是指将物流系统需要的要素纳入一个资本的控制之下,由该资本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并对这些要素进行经营管理(这在需要大量关系性、专用性资源的物流系统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实现专业化经营,通过并购或内含式自我扩张来达到要素集成的最高形式。
2.建立战略联盟,即建立供应链的方式
物流系统中有许多专用性资源,如专门处理某一类商品的车辆、仓库、信息系统等,这些要素分属于多个所有者,它们可以通过互相投资、参股、签订长期的战略联盟协议等方式建立供应链从而实现集成。
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通常所说的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的横向一体化联合,即在不改变要素产权关系的情况下,将企业各自拥有的物流资源向物流要素集成者开放,并与其他要素的所有者开展物流业务合作,共同利用这些资源。例如,共用车辆和仓库等,在实现内部资源要素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了物流资源与其他物流要素的集成。第二种,即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的纵向一体化联合。企业不同部门之间都有物流资源,如生产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仓库,这些部门之间在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上也是很有潜力的。
1.2.4 物流系统的分类
物流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物流功能或流转环节来分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方法。
1.按照物流功能分类
按照物流功能的不同,物流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系统。
(1)运输物流子系统。运输物流子系统是指承担着商品物流位移功能的系统,通过空间变换帮助商品完成市场价值交换并实现商品增值,完成商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传递过程。
(2)仓储物流子系统。仓储物流子系统是承担商品储运、保管职能,通过时间变换帮助商品实现其价值甚至实现价值增值的物流系统。
(3)装卸搬运子系统。装卸搬运子系统是在物流节点上承担货物装卸搬运职能的物流系统。装卸搬运子系统的装备水平和工作效率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包装、加工子系统。包装、加工子系统已被称为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领域对商品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包装能够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与对商品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5)配送子系统。配送子系统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把选货、配货和送货结合起来,通过迅速、准确、周到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实现业务增值。
(6)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整个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是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基础条件,也是各子系统之间衔接和配合的桥梁与纽带,是整合全社会物流资源的关键所在。
2.按照物流活动的范围和业务性质分类
按照物流活动的范围和业务性质,物流系统分为五种类型。
(1)生产物流系统。生产物流是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车间送料、装卸,半成品的流转、分类拣选、包装,成品入库,一直到销售过程的物流。
(2)供应物流系统。供应物流是物资(这里主要指生产资料)的生产或持有者,经过物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分类或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直到用户收到物资的物流过程。
(3)销售物流系统。销售物流是指生产工厂或商业批发、物流企业或零售商店,从商品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加工或包装、拣选、配送、销售,到客户收到商品过程的物流。
(4)回收物流系统。回收物流是伴随货物运输或搬运中的包装容器、装卸工具及其他可用的旧杂物等,通过回收、分类、再加工、再使用过程的物流。
(5)废弃物流系统。废弃物流是对伴随某些厂矿产品共生的副产物(如钢渣、煤矸石等)以及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垃圾)等进行收集、分类、处理过程的物流。
1.2.5 物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流系统的关系包括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1.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物流过程中,主要环节是物品的储存保管和运输,其他各构成要素都是围绕这两项活动进行的。首先,根据订货信息,对物品进行订货采购活动,然后经过验收进行储存保管,待发送运输,或组织配送,送往消费者,达到最终服务的目的。为了保证运输、储存保管的质量,物品需要进行包装,或进行集中单元处理,以方便装卸搬运、输送和储存保管。同时,为使物品从生产所在地向消费所在地迅速移动、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就必须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实行经济运输,对储存物品进行定量控制,发挥仓储调控作用,以便提高物流系统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由于整个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物流信息的指挥、调节作用,因此,在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2.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物流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开放型系统。物流产品的社会需要量、供应量、运输量和资金拥有量等方面制约着物流系统活动,并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关系。
作为物流功能的运输,与运输量多少有很大关系,而运输量的多少受运输设备能力、输送能力和收容能力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运力是物流系统的约束条件之一。供应量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的数量,它是物流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物流系统的直接对象。也就是说,没有足够数量的物质产品供应,就难以保障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物流系统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供应的物品从数量、质量、品种规格、配套性和及时性方面制约着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需求量是反映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要情况,做好社会需求的科学预测,是保障物流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影响着物流系统满足社会需求作用的实现。资金拥有量体现着物流系统本身能量的大小,它是影响物流系统功能大小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外部因素,也是影响物流系统功能发展的约束条件。
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这种复杂关系,使物流系统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因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广度。物流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是通过从生产厂家的产品输入,经过转换又向消费市场输出,并以信息反馈的形式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关系。同时,外部环境的各种约束条件也不时地对物流系统加以“干扰”,使物流系统内部原本相对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产生产销脱节现象,或供大于求形成积压,或求大于供形成脱销。为了恢复、保障系统的平衡状态,必须协调供、产、运、销,克服外界干扰,对物流系统实行有效管理,不断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增强系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