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墨子》论水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原为宋国人,后居鲁国,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墨子》一书,共71篇,现仅存53篇。
同其他先秦诸子一样,墨子也善用水譬喻。他善于用水的特性和功能来做譬喻,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提供论据支持,以增强说服力。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爱利百姓”,施惠天下人。他大量征引大禹治水的事迹,说明“兼爱”的主张取法于大禹等古代圣王。“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鱼窦,以汇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入邸,嘑(滹)池(沱)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为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河、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这段话,通过记述大禹不辞辛苦,四处奔波,疏导九州各河,消除各地水患,惠及各地人民的事迹,说明大禹等古代圣王是“兼爱”的倡导者。他还指出:“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他认为只要执政者大力倡导推行“兼爱”之道,就如同火向上窜,水往低处流一样,将在天下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态势。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治政家、军事家
墨子强调执政者加强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道德修养是为人治国的根本,所以君子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反之,危害极大。“本不固者未必几(危),雄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他以水的源头污浊、整条河也必将会混浊的生动譬喻,来形象地说明不注重品德修养的严重危害。
“尚贤”“亲士”也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他认为要治国安邦,执政者必须亲近贤士、使用贤士。为此,他用水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是故溪陕(狭)者速涸,逝(流)者浅者速竭。”他认为执政者只有像江纳百川那样,不拘小流,虚怀若谷,才能广泛延揽使用贤士;只有像江河有多个源头那样,兼容并蓄,才能上下同心,实现天下大治。反之,如果器量狭小,不能包容万物,广布恩泽,就会像狭小、短浅的河流容易干涸、枯竭一样,成为孤家寡人,最终落个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可悲下场。他还以“鲧禹治水,一败一成”的事例,阐明选贤任能方能安邦定国的道理。
墨子极力反对侵略战争或兼并战争,力主并实践防御,即用防御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实现武装和平。仅据《墨子》一书记载,墨子就曾成功地阻止了齐伐鲁、鲁攻宋、楚侵宋三次即将爆发的战争,显示出其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他深知诸侯争霸,有些战争不可避免。为备战防御、克敌制胜,他创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学说。这些学说主要见载于《墨子》中的《备城门》以下11篇,可谓是先秦军事防御的集大成者,而墨子也可谓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防御专家。他在回答其弟子禽滑厘如何对付敌方12种进攻城池方法,即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韫、轩车等问题时,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守城之法:“凡守城之法,厚以高,壕池深以广。”他强调,要有效防卫城池,必使城墙厚而高,护城河深而广。中国古代城池攻防的许多战例证明,在古代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战争中,这的确是非常有效的城池防御方法。
北京故宫(紫禁城)外环绕一条宽52米、长3080米的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池防御的著名案例
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水代兵”战例已非常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墨子在《墨子·备水》篇详细记述了比较系统的如何防备敌人以水攻城的战术方法。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第一,“城地中偏下,令耳(渠)亓内,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即在城中地势较低的地方开挖渠道,在地势更低的地方挖井,使之相互贯通,以便引水泄露;第二,“置则(测)瓦井中,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耳(渠)”。即在井中放置“则瓦”,随时测量井中的水位,如果发现水深达到一丈以上,就开渠泄水;第三,“并船以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计四有方,必善以船为韫。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亓十二人擅有方,剑甲鞮瞀,十人擅苗(矛)”,“视水可决,以临韫,决外隄(堤),城上为射机疾佐之”。即挑选训练有素的300精兵以及快船20只,组成决堤突击队,携带弓弩、长矛、锄头,衣甲戴盔,利用黑夜,在城上“射机”疾速发射矢石掩护下,冲到城外,挥锄挖堤,并用韫船冲击堤坝,以破敌水淹之围。可谓是以攻代守,“里应外合”,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