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对策 兴利除害: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加快推进菏泽现代水利发展的战略研究

菏泽市水利局 王尊亮 王庆斌 耿廷柱

菏泽市系黄河冲积平原,除黄河滩区379km2为黄河流域外,其余11849km2均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近年来菏泽加快推进现代水利发展,进入水利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1 菏泽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形势分析

1.1 菏泽水利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具备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的基础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菏泽以提升防灾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以服务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河道治理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书写了菏泽水利事业的壮丽诗篇。

1.1.1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系调整和后来的4次河道治理,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东鱼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为骨干,以东鱼河北支及南支、胜利河、团结河、郓巨河、鄄郓河、洙水河为重要支流,排水行洪基本畅通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了以市闫潭、谢寨等8个大中型灌区为基础,以36个万亩以上小型灌区为辅助,渠道自流灌溉与河渠远程输水提灌相结合,机井保有量13.5万眼的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抗旱灌溉能力显著提升。

1.1.2 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高

在骨干河道上建成33座大中型节制闸,先后组织实施了张衙门、赵楼等多处平原河道拦蓄工程,形成了2亿m3的河道拦蓄能力。建成巨野宝源湖水库、单县浮岗水库、曹县太行堤水库和界牌水库、鄄城电厂水库、牡丹区西城水库、开发区南湖水库等9座水库,蓄水能力达到2.3亿m3;东明洪源水库和菜园集水库、定陶刘楼水库加快建设,另有10座水库于年内动工兴建,地表水源地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1.1.3 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实施6处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连续多年开展夏季和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实施25批次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小麦产业县项目,农用机井平均达到77亩地1眼,有效灌溉面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786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农田灌排体系日趋完善,为全市粮食生产“十连增”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大力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2.37%,受益人口484万人。

1.1.4 生态水利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3处国家级及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获得批复,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顺利完工,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2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5万t;菏泽城区“碧水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市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11处人工湿地工程,21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加快建设,通过水利工程联合调度与引黄调水相结合,实现了大中型河道连续11年不断流,水系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1.5 水资源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实现了市级水务统筹管理,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出台了《菏泽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试行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构建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框架体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配,严格取用水许可审批管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1.2 菏泽水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在机遇和内生动力,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已成为普遍共识

1.2.1 国家出台系列宏观政策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发出了加快现代水利发展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水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丰富了现代水利内涵,拓展了水利行业发展空间。各级先后召开高规格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水利体制机制创新、投入政策落实、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均取得重大突破。各级党委政府对水利工作认识的高度和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集中社会财力对水利建设倾斜的力度和投入的强度前所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利事业关注的程度和期盼的热度前所未有。

1.2.2 区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菏泽纳入了国家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20条扶持政策,今后菏泽水利建设项目将享受更加利好的省级以上投资扶持政策。多重机遇的叠加,多方力量的支持,使菏泽水利改革发展真正步入了黄金发展期。

1.2.3 经济社会发展大力促进了供水需求

菏泽始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重点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富民兴菏“八大战略”,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对水利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水利必须先行。

1.3 菏泽水利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尽快破解

1.3.1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菏泽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市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仅为243m3,低于322m3的全省人均水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8,人多水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提高大规模集中供水保障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果不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预计到2016年,全市水资源供需缺口将达7亿多立方米。

1.3.2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明显“短板”

与交通、能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建设局面相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明显短板。目前,水源工程数量少,南北水系连通不够,防汛排涝不能跨流域分洪,抗旱调水难以互补调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70%,尚有400多万城乡居民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一些中小河道未经系统治理,城市防汛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难以有效应对频发、多发、并发的水旱灾害天气。

1.3.3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理顺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尚待完善,水利历史欠账较多;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和服务组织仍需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彻底理顺,水利人才队伍亟须更新补充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水利发展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恶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水利战略地位的认识,及时调整完善治水思路,力求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新跨越。

2 菏泽加快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基本思路

菏泽加快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目标,以现代水网工程建设为基础支撑,以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战略举措,坚持统筹治水、依法管水、文化活水,大力推进以“一二三四五”为标志的治水方略,努力打造“和谐之水、安澜之水、滋养之水、清净之水”,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菏泽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2.1 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任务

把水资源管理置于水利工作的核心位置,全面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激活增量、优化存量、减少排量、改善质量,显著提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

2.2 把握两个规律,即水的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既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保护江河湖库的健康生命,抑制社会对水资源环境的过度索取,维护其自我循环系统,保障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又要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做到三个坚持,即统筹治水、依法管水、文化活水

2.3.1 坚持统筹治水

注重除害兴利共举,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结合,妥善处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建设兼具防洪、供水、生态功能的复合型水利工程体系。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及不同地区的治水需求,对各类水资源实行统一调配。

2.3.2 坚持依法管水

把水行政执法作为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涉水权益的基本手段。进一步完善涉水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综合执法和联动执法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强化水行政执法权威,全面提高水利依法行政水平。

2.3.3 坚持文化活水

注重水的文化承载、传导功能。大力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叫响花城“水邑”品牌,力争使水利成为发展、宣传、推介菏泽的文化符号。加强菏泽水文化的发掘、保护、创新、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着力塑造亲水、爱水、惜水、护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引导全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推进现代水利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

2.4 突出四项重点,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公共服务

2.4.1 加强水资源管理

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引导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与水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

2.4.2 加强防汛抗旱保障

建设“库河相连、水系连通、多源互补、蓄排兼顾、丰枯调剂”的现代防汛抗旱水网工程体系,实现跨流域分洪调水,实施末级渠系治理,开展洙赵新河、万福河等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平原涝洼地综合治理,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调整机井布局,加强引黄送水、防洪除涝调度系统建设,不断完善防控结合、蓄泄兼顾的防洪工程体系,保障解决防洪、供水、生态需求。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防止城市建设挤占填埋河湖水域。不断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和应急水源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2.4.3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保护自然生态。通过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回灌补源、库河连通、湿地净化等综合措施,构建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积极发展水利风景区,努力营造亲水休闲、陶冶情操、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4.4 加强水利公共服务

加强水事综合管理,健全完善乡镇水管站、防汛抗旱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协会“三位一体”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实现城乡公共供水全覆盖,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水;建成“三化六统一”高标准农田,实现土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达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调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健全抗旱专业服务组织,让群众用上方便水;健全防汛抗旱组织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强化预案执行能力建设,让群众远离水灾害。

2.5 强化五个支撑,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水利五大体系

2.5.1 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实现供水无虞

建立多工程串联、多水系联网、多水源调配的水源保障网络,新增供水能力2.4亿m3,年供水能力达到24.75亿m3

2.5.2 基本建成工程配套、集约高效的雨洪资源利用体系,实现调配无阻

建成一批河道拦蓄工程,城镇及城市规划区建成功能配套的雨水收集、中水回用设施,新增雨洪水、再生水利用量1.5亿m3

2.5.3 基本建成调控自如、应对有序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实现旱涝无忧

建立与城乡发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体系,市区、城镇防洪标准分别达到100年一遇,50年一遇。建成旱能浇、涝能排农田灌排系统,耕地灌区化率达到85%以上,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能力显著增强。

2.5.4 基本建成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水生态环境体系,实现碧水无恙

加强水系生态治理、保护与修复,建成水系沟通连接、水源互相调剂、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漏斗区基本消失,逐步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城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5.5 基本建成制度完备、运转高效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无隙

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成覆盖全市的水利信息化网络。

3 菏泽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保障措施

3.1 强化政策落实

落实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落实提取水利建设基金和土地出让收益10%的政策,确保足额用于水利事业。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水利建设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保护、水库河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责任制,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增强水利发展活力。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人才,改变水利事业后继乏人的现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职工教育和培训力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和选拔一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水利科技投入,组织水利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力争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研究和专利成果;大力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建立机关领导、中层干部帮扶基层制度,改造一批基层闸管所,落实基层水利职工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解决好基层水利管理队伍不稳等问题。

3.3 积极培育水务产业市场主体

牢牢把握供水市场,大力发展公共供水,提高公共供水覆盖率。在继续做好农业灌溉用水服务的同时,紧紧抓住工业经济迅速膨胀的机遇,积极开拓工业企业供水市场。充分依托水利行业优势,围绕水土资源做文章,实现水利资源由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变,潜在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尽快做大做强水利经济。积极开拓经营领域和空间,使企业逐步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打造一批在周边区域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水利企业。

3.4 深入开展水利宣传

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加大水情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惜水、节水、护水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支持水利事业发展,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