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企业管理理论和传统电厂管理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理论,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近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风电场的建设管理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并综合我国经济体制而逐步形成体系的。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第二阶段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第三阶段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
2.1.1 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并执行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进行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风电场建设管理现行模式与这一管理理论一脉相通。在现行的风电场建设管理中,仍然大量用到了定额管理、网络进度控制技术、专业分工模式等技术经济方法。
2.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
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中,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为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对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风电场建设管理现行模式最常用到的是项目管理模式,这一组织模式将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是对管理组织学派的有力佐证。
2.1.2 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生产迅速增长,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干预经济力度也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管理理论观点和流派。鉴于当时的理论观点和流派较多,此阶段被管理学家孔茨称其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丛林阶段的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系统、组织体系和管理决策。本书重点介绍的现代管理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较适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管理理论。
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可以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明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
风电场的建设环境条件及制约因素,使科学理论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人的潜能激发使风电场的建设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2.1.3 当代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企业再造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他们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工程”。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的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彼得·圣吉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风电场正在实现从“少人值守”到“无人值守”的方式转变;风电场的维护正在由单场模式向地区区域化转变,由此也带来风电场建设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2.1.4 传统电厂管理
在我国,电厂由于本身的规模不断增大,涉及领域不断增多,其建设管理也日趋复杂。传统电厂的管理,是从电厂工程项目的策划、选择、评估、决策、设计、施工等开始,直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等整个建设过程的管理。
传统电厂的建设管理主要分以下阶段:
(1)项目建设阶段。
(2)调试及试生产阶段。
(3)生产运营阶段。
(4)项目决算。
(5)项目建设评价阶段。
在这5个阶段中主要涉及的管理工作有工程管理、安全和环保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物资(重点是生产原材料)管理、结算管理、节能减排管理、档案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
传统电厂的建设管理与风电场的建设管理阶段划分基本一致,都是按我国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运作,建设管理的内容也基本一致,有工程管理,安全、环保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结算管理,节能减排管理,档案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其不同的地方是风电场建设管理少了生产原材料的管理,在全寿命期的运行中不受生产原材料(如煤、油、汽)价格和数量波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