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的哨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我的哨所

直升飞机在哨所没有作过多的停留。当时在我国的军队中,直升飞机是非常稀罕的宝贝,很是珍贵。它的使用频率高,常常是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飞行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很少有空闲的时候。机长告诉我,他们还没有飞回去,机上的无线电已发来上级的指示,一个新的任务又在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再者,春季的大漠荒原,冷暖空气交换频繁,天气变幻莫测,特别容易突然刮起沙尘暴。风力强劲的沙尘暴,对停放在野外无遮无挡的直升飞机来说,那可真是灭顶的灾难。夹带有密集石子的沙尘暴,就像机枪猛烈扫射一般,能在短时间内,将一架崭新的飞机机体外部喷涂得的油漆和各种标识,剥落的干干净净,把飞机变成一个真正的“白条鸡”。沙尘暴中强有力的飞石,还很容易打坏飞机的机窗玻璃,损坏内部的机件。如果造价昂贵的直升飞机受损,那可是谁也担负不起的责任,直升飞机迅速卸下我的背包、枪支弹药、书籍、脸盆洗漱用品和大米、面粉、无烟燃料、红烧猪肉、五香牛肉、梅干菜、午餐肉等各种打开即可食用的野外就餐军用罐头和少量的土豆、萝卜、大葱、芹菜、莴笋、白菜绿叶蔬菜以及生活用水等一个月的给养,快速地就飞走了。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这方圆上百公里渺无人烟的大漠荒原上。

望着天空中,越飞越高、越来越小、渐渐远去的直升飞机,一时间,我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无助和寂寞。

但没有过多久,没等这种暂短的孤独和寂寞感生长、漫延,就立刻被迎面扑来的风沙和新的地域、新的生活、新的任务所产生的新鲜感,冲的一干二净,无踪无影。

我迅速把行李、大米、面粉、食用油、生活用水、固体无烟燃料等给养和物资,按照使用顺序搬进哨所,放进厨房和地下储藏室。

我把这一切安放妥当后,又对将要栖身和工作执勤的哨所,里里外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根据混凝土墙壁和建筑材料的新旧程度,我立刻看出来,这是一座刚刚完工不久的哨所。

哨所的设计和布局紧凑、科学、合理。哨所主体共有三层:一层是独立厨房和卫生间,二层是无线电工作室兼宿舍,三层是站岗执勤瞭望的塔楼;另外,哨所还建有一个专门供储备蔬菜和生活用水的地下室。

哨所的基础、屋顶和四周的墙壁,全部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非常坚固、耐用。可以说,大漠荒原上再强劲的风暴,也休想撼动和掀翻它。如果把哨所圆弧形厚实的铁门从里面拴住,整个哨所就变成了一座严密的易守难攻的堡垒。

就在我入住哨所的那年冬天,一个滴水成冰、大雪纷纷的冬日,一头身大如牛,不知为什么没有冬眠,从远处的大山里跑来寻找食物的棕熊,对哨所的墙壁用利爪刨,用身子撞,可着力大如牛的熊劲,整整忙活了大半天,利爪都刨得出血了,屁股上一大块熊毛撞得都快掉光了,可连哨所墙壁上的一小块混凝土,都没能撼动。最后,棕熊看到实在无能为力,只好作罢,悻悻地走了。

从此,它再也没有在这片大漠荒原上出现过。

我的任务,是守护一座孤零零建在大漠荒原上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在我们内部,习惯统一称它为“水泥墩子”。

“水泥墩子”为长方形,有半个篮球场大小,房子的主体部分埋入地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屋顶部分露出地面。站在远处,如果不仔细辨认,是很难被发现的。

为了保护“水泥墩子”的安全,防止外人靠近,在它的四周,严密地围着双道带有锋利倒刺的铁丝网。

凭借着军人的直觉,我只是感到“水泥墩子”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设施。但它到底作什么用,里装有什么样的设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直到今天,我仍然是一无所知。

我独自守护“水泥墩子”,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可我从来没有走进过它的内部,甚至连所规定的最后一道200米警戒线,都没有跨越过一步。

我的使命和具体任务是,保护“水泥墩子”的绝对安全。没有得到上级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它。并且,我还得到了一项特殊的授权——在没有得到上级同意的情况下,任何外人接近“水泥墩子”500米,先是通过设在哨所塔楼顶端的电喇叭进行口头警告,接近300米开枪警告;跨过200米最后警戒线,毫不留情,就地击毙。

哨所大扫除完成后,我认真按照集训时,无线电培训教官讲授的无线电台安装技术步骤和要求,熟练迅速架设好电台主机和天线。接通电源后,我经过调试与总部联系上,并简要报告了“水泥墩子”和哨所的情况。

我完成了进驻哨所首次向总部发报后,按上岗执勤必须全副武装的要求,一丝不苟地背上配备给我的自动步枪和佩戴好“五四式”手枪,登上哨所顶部的塔楼。

在这里,我简单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当时我们特种兵的武器装备。岁月流转,已经过去多少年了,这已经早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了,也没有秘密而言。再说,连过去严格保密的“洲际导弹”等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早已在多次国家阅兵中和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向国人和世界公开展示。

现在的特种兵,仅一个能保护头部、能通话、能摄像等多功能头盔,动辄上万元、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与之相比,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可以说不值得一提,真是太寒酸和简陋了。

我入伍的时候,由于国家工业制造业基础落后和国力不济,部队大多数的普通士兵,配备的是半自动步枪,冲锋枪都很少见。一般只有班长、副班长才有资格配备冲锋枪。

因为我是独自在大漠荒原执勤,工作任务和性质特殊,上级专门特批配备了“一长一短”——一支全自动步枪和一支手枪。另外还有一把双刃匕首、手榴弹、止血带、急救包、一条多功能武装带——关键时刻,把武装带撕开,经过接续,可组成一条能负重100公斤的救生绳。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长枪是用来射击和消灭远距离目标,手枪短小灵活,是近距离杀敌的利器。这也是当时我国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特种部队最初的常规武器装备。

据说,特种兵的这种“一长一短”常规武器配备,最早源于美国的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太平洋战争爆发。

战端初起,美军与日军地面部队短兵相接拼刺刀肉搏时,日军占尽了风头,把美军打得折兵损将、死伤累累、一败涂地。

后来,美国军事专家经过实战观察和反复分析研究后,发现在短兵相接两军拼刺刀肉搏时,并不是所传说的美军士兵胆小害怕,不善于近战拼刺刀,真正的原因是美军士兵所配备的步枪枪身短,而日军士兵所持的“三八大盖”枪体长,常常是美军士兵的枪刺还没有挨着日军,而日军的枪刺可已经插入美军士兵的体内。这是战争初期,美军与日军地面部队近身肉搏战中,美军士兵的伤亡率,往往高于日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军事专家组同时也发现,随着战事的发展和推进,今后要在森林遍布、草木茂密、藤蔓横生的热带海岛丛林环境里作战,如果枪体过长,很容易造成迟缓和限制士兵的行动,影响作战效果。

于是,美国军事专家果断建议,给一线士兵每人除配备一支步枪或冲锋枪的同时,再配备一支手枪。这种“一长一短”的武器配备,最先在美军的王牌劲旅——海军陆战队中开始列装。

这一小小的武器装备改革,马上立竿见影、大见成效。在接下来的中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所罗门群岛战役、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等海岛丛林战役中,美军地面防御或进攻的士兵,凭借这种“一长一短”武器装备的优势,远距离目标用步枪射杀,近战搏斗,用短小灵活的手枪突击,打得日军屁滚尿流、丢盔弃甲、节节败退。为全面执行落实“跳岛战术”,实现快速将战火烧到日本本土的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战结束后,在太平洋战役的总结会议上,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军事专家赞扬说,美军在对一线士兵武器装备上的这个小小改革,最少避免了二十万美军士兵的伤亡。从而,加快了太平洋战争提前结束的步伐。

以上的这段话,只是大众间的口口相传,虽不能作为历史的依据和凭证,但却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事实。我在这里整理写出来,仅供热爱研究二战太平洋战史和部队武器装备爱好朋友们参考。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和大多数的男孩子一样,从小就具有英雄情结,喜欢舞枪弄刀,连做梦都想长大后,到沙场上冲锋陷阵,当一名战士,做一名英雄。

在当时的年月,我家在农村。母亲常年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干活挣工分,只能在家做饭和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姐姐、我和三个弟弟年纪小,都还在上学。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给人看病挣工分养活。家里时常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有闲钱给孩子们买玩具枪玩。有时,我看到一些家里经济富裕、有亲人在外面工作的小伙伴,拿着大人给买的漂亮的玩具手枪,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

家境的困苦,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泯灭我喜爱枪的童心。记得我八九岁时,就学会了给自己“造枪”——在玉米杆上插两条树棍当支架,就是一挺“机枪”;或找一块木板,请人按照手枪的形状,锯一把木头手枪,再向母亲讨一小块红布,系在枪把上,别在腰里,也感到有说不出的威风。

长大后,我参军来到部队,有了自己真正的枪。当战士时,我扛的是半自动步枪;当班长后,配发的是冲锋枪。我出操、军训、上课学习、站岗放哨、连队集体外出看节目或看电影,时时刻刻都枪不离身。枪,是我们军人的“第二条生命”。

由于儿时的喜爱和后来军人职业的使然,我渐渐成为一名枪械、特别是手枪研究的爱好者。

我曾悄悄通过在枪械修理所工作的同乡战友,试打过美国生产的柯尔特左轮、比利时生产的勃朗宁、德国制造的毛瑟等多种手枪。当时,在我打过的众多手枪中,我最钟情、最喜爱的,还是我们国产的“五四”式手枪。

我钟情于“五四”式手枪,对“五四”式手枪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寻根索源,是到部队后,我在所有的手枪中,最早接触的是“五四”式手枪。我与团保卫股的梅干事关系亲密,他配发的就是“五四”式手枪。我们经常悄悄用他的手枪练习打靶。这样,我慢慢地对“五四”式手枪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有了熟悉和了解。另外,就是它射程远,威力大,穿透力强,构造简单,容易操作、拆卸、擦洗和故障排除。特别是它结实耐用,能在多种复杂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使用。在军械所工作的战友介绍说,他们曾做过试验:把“五四”式手枪放入水中连续泡三天,拿出来后,推上子弹,立刻就能射击。

据说,国外的一些黑社会组织,也特别惧怕我国生产的“五四”式手枪的威力。在黑吃黑的火并中,只要一方听见另一方有“五四”式手枪的射击声音,一般都立马撤退,绝不恋战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大量的涌现,现在各国的特种兵装备与传统的特种兵装备相比,在功能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当前特种兵(一些科技发达、国力雄厚富有国家的部队单兵)的主要装备有:微声全自动突击步枪,全自动进攻型短枪管式手枪,集高清视频增强器、平板式显示器、红外线夜视镜、听筒(人造耳)、防护面罩、微型摄像机、视听觉及呼吸保障装置等为一体的防弹头盔,便携式战斗电台;另外还有战术手电、防护镜、护目镜、盔甲式防弹衣、战术护肘、战术护膝、防弹衣式护颈、多功能模块式单兵战术背心、多功能模块式单兵战术裤衩、多功能军用模块式单兵战术皮带、多功能战术型单兵模块式枪套与弹夹套、多功能匕首、多功能生活包、防毒面具、高分子水壶、战术巡逻包、逃生绳、防弹作战靴、手腕式图表夹、微型制冷系统和动力装置等,真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特种兵集训结束,上岗执勤时,最初给我配备的是一支“五九”式手枪。与当时部队普遍装备的“五四”式手枪相比,“五九”式手枪小巧,重量轻、好携带,是“五四”式手枪的更新替代品。

我却决意选择“五四”式手枪。为这,我还专门找到装备处长,打了一个特批报告。

后来实践证明,我选择五四式手枪是何等的正确。我熟悉它的结构和性能,使用起来很是顺手。它强大的火力,曾在危急时刻,帮助我化险为夷,安全脱险。

这也是后话。

我打开哨所二楼与塔楼之间的小铁门,走上塔楼。天地立刻在我的面前无限放大,心情也豁然开朗。

像哨所的其它房间一样,塔楼也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坚固、结实、耐用、抗强风。为了便于坐着或站立观察瞭望,塔楼的四周墙壁上,开着高低大小不一的瞭望孔。塔楼里支着一架可移动、升降、360度旋转的高倍高清望远镜。通过望远镜,“水泥墩子”以及方圆数公里范围内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见、一目了然。

虽然已是阳历四月底了,可春天的脚步还是那么迟缓。除了阳面沙丘上的红柳、骆驼刺、梭梭等灌木爆出了星星点点嫩芽外,点地梅、针茅草,合头草、沙拐枣、盐爪爪、三叶草、白刺、沙蒿、狗尾巴草等其它大部分草木还没有什么动静,仍沉浸在冬天的长梦里。在一些背阳低洼的地方,冬天大风窖藏的残雪还没有完全消融。野地里的风还带着刺,吹在脸上还有点扎人……放眼望去,大漠荒原仍是一片萧瑟和苍凉。

但春天的脚步还是越来越近了。一队北归的雁群,鸣叫着从哨所的天空中飞过。它们是春天的使者,迁徙的路上,把春天信息向四方播撒和传递。

我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停歇,加倍努力地工作,积极做好迎接新的军旅生活和春天到来的一切准备。

我每天严密地监视着防区及周边的各种情况变化,精心地守护着“水泥墩子”的绝对安全。每天早晚两次,我定时通过无线电台,向总部报告“水泥墩子”和防区的安全情况。

如果总部在十二个小时里得不到我的报告,一支全副武装快速反应的特战突击队,就会在短时间内,紧急机降到这片大漠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