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志怪:魏晋人的幽明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胡粉情缘

从前有户富裕人家,家中只有一个男孩。老两口对家里的这棵独苗,自然从小娇生惯养、宠爱非常。这天小公子闲来没事就到集市上溜达,无意间走到一个胡粉小摊前。

说到胡粉,这里得啰嗦几句。胡粉也就是铅粉,具体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呈白色粉状。由于它白且细腻,可以用于傅面,使脸色更加白皙,因此成为古代重要的化妆品。我们常说的一个词“铅华”,原就是指这种化妆品。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不加,铅华不御”的名句。“洗去铅华”也就引申成不作妆饰的意思了。这种胡粉由来已久。张华在《博物志》里说“纣烧铅作粉”,在纣王的时候就知道用烈火烧铅,可以得到这种能够用于化妆的白色粉末。但此时的铅粉只流行于宫闱之中,只有妲己那样的宠妃才可以享用,以此来取悦君王。慢慢地,经历了数百年,胡粉逐渐传出宫去。《古今实采》记载:“妇人傅粉,始于秦时。”到了秦朝前后,一般妇人也逐渐可以用胡粉了。虽然一般人家也可以使用,但售卖权却在官府。到了魏晋前期,曹魏的刘放曾奏请停止官方售卖,他说:“今官贩粉卖胡粉,与百姓争锥刀之末利,宜乞停之。”他认为卖胡粉为小利,还是让利于民吧。从此市场上卖胡粉的多了起来,成为魏晋时比较常见的一种商品。

再回到故事。小公子走到胡粉摊前,打动他的不是琳琅满目的胡粉,而是卖胡粉的姑娘。这个姑娘生在小商之家,别有小家碧玉的韵味。打这时候起,这姑娘算是长到这位公子的心坎里面去了。小公子不知道该如何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意,无奈使了一招天底下最笨的求爱方法:天天去买胡粉,借此来和姑娘搭讪。

这招最笨,但却最有效。男女之间的爱情总要先有个由头来开始。男子借口买东西而与女子接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早在先秦时代,《诗经》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诗句。意思是说,那个人呀,一副敦厚老实的样子,他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他哪里是来和我换丝呀,他是来借此接近我,和我谈婚论嫁的。想来这位公子也熟读《诗经》,受到前辈的启发了吧。

我们说过,魏晋时期流行女态的美男子,胡粉是这些爱美男士的日常必备品,一个男人光顾胡粉摊是不稀奇的,所以小公子头几次买胡粉并没引起这位姑娘的怀疑。时间长了,小公子和姑娘自然也就熟络了。但作为化妆品,胡粉的消耗量是非常低的。要是每天都买一大包,姑娘可就起疑心了。这一天,小公子又来到这家胡粉摊前,姑娘终于忍不住开口发问了:“公子,你每天来光顾我的生意,我很感激。但你买这么多胡粉拿去做什么用啊?”小公子一听此言倒也实诚,索性和姑娘开诚布公地表白:“我爱慕姑娘已久,无奈一直不敢对你说,只想天天能见到你,所以每天来这里买胡粉,借着买胡粉的机会好接近你。”

姑娘听了小公子的话怦然心动,见面前的小公子对自己有情有义,沉思半晌之后,终于芳心暗许,答应在第二天夜间到公子的家中与他相会。小公子心情有多激动自不必说。在等待幽会的整整一天中,他的精神都处于亢奋状态。等啊盼啊,终于等到第二日红轮西坠、玉兔东升,姑娘果然来了。小公子很欣喜,与姑娘成就了好事。乐极生悲,可能是激动过度,小公子猝死在了床上。姑娘很害怕,一时没了主意,慌乱之下赶紧把衣服等随身之物整理好,趁着夜色偷偷离开了小公子家。第二天假装没事仍旧去店中继续做生意。

姑娘可以假装没事,小公子家可乱了套了。第二天,老员外夫妻俩正等着儿子起床一起吃饭,左等不来,右等不到,派人去卧室叫公子,孰料公子已经死了。悲痛之余,老两口给儿子准备发丧。在收拾遗物的过程中,仆人打开箱子取衣服,才在公子的箱子里发现了上百包胡粉。这么多胡粉足够使上几十年的,出现在小公子的箱子中,自然是件蹊跷事。家里人怀疑儿子的死因必和这胡粉有关系,于是把市场上所有的胡粉都买了个遍。

等到看见那位姑娘卖的胡粉,和小公子存的胡粉不管颜色、质地还是包装样式都一模一样。老员外一把抓住姑娘不放,并大声质问为什么杀了自己的儿子。卖胡粉的姑娘把以往经过诉说一遍,老员外不相信,于是报了官府。

公堂之上,姑娘已经心如死灰,对控诉自己的言辞也不狡辩,看来小公子死后,她也不想再活在世上,她对县官的唯一要求就是让自己再看小公子一眼,扶尸大哭一场。县官答应了她的要求。姑娘走到小公子的尸体旁,抚摸着小公子的头痛苦地说道:“我怎么这么不幸啊,如果你的灵魂有知,即使我含冤受屈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不料话刚说完,公子突然醒了。原来昨日夜里公子由于太激动,出现了假死,这时缓过来了。公子便当着县官和父母的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陈述了一遍,洗刷了姑娘的冤屈。县官当场做主,小公子和姑娘结为夫妻。

一桩奇案以皆大欢喜结局。

《卖胡粉女子》是魏晋志怪中最动人的章节之一。其中虽无半点笔墨谈及鬼怪,读来却令人拍案称奇,远比那些只会描写某鬼青面獠牙云云的粗制鬼故事高明百倍。该文最奇处便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在悲喜间的快速转换,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最终以大团圆收尾。令读者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体悟到世事是如此无常,悲与喜只在转念之间。

在这个故事中,后世民间文学经常运用的大喜——大悲——再大喜的情节安排已经展现无遗。当女子答应来私会,本来是件好事,但在见面的时候,小公子却突然死亡,造成了悲剧。接着,女子又被告到官府,人物的命运跌至谷底。在事件不可收拾、万念俱灰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让小公子突然复生,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大悲大喜的剧烈反差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大团圆的结局也符合民间受众的心理。

《卖胡粉女子》的离奇情节,被后世很多小说所借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聊斋志异》中的《阿绣》。故事的开头是海州男子刘子固对杂货铺“姣丽无双”的少女阿绣一见钟情,就借买扇子和其他杂物亲近阿绣。阿绣不肯随便结交男子,刘子固只好把他从阿绣那儿买来的扇子、香粉、胭脂、手帕之类,秘密放到一个小箱子里,待没人的时候,悄悄把玩。故事的情节和《卖胡粉女子》完全相同,只不过,阿绣虽然容貌美丽却已经没有了卖胡粉女子那样大胆、率真、奔放的性格。卖胡粉女子敢于和情郎私会,阿绣却只能“止乎礼”。这正是魏晋时人与明清时人的差异。精神上的拘泥使得《阿绣》一章虽情节比《卖胡粉女子》更加跌宕起伏,但那只不过是明清工艺品般的繁缛刻作。至于魏晋时代的古拙与天真,是你很难在字里行间寻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