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三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沙坪水煮杂鱼

这是一种精致的吃法。

小刁子鱼、小鲫鱼、小黄鸭叫、小嫩子鱼,一律文火香煎两面转色,青椒切圈、姜拍扁切碎、蒜切段,煸香,放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细煮,煮出白色浓汤,再撒入紫苏、盐、醋,一顿杂煮就成了我们要的水煮杂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寒潮席卷星城的“雨水”节气,我们在湘绣之乡沙坪觅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心神不安,应心静平和、舒畅为上。少吃生冷食物,多食韭菜、香椿、百合、山药、芋头、藕、萝卜、甘蔗等。看菜点菜,小炒山药、百合炒韭菜、水煮杂鱼……一一点来。

老乡的水煮杂鱼用火锅上席,泥炉炭火驱走了寒潮,也滚烫着杂鱼,有一种“一滚当三鲜”之妙。老乡用的是河水煮河鱼,杂煮的味道纯真、鲜美,怡旷舒爽。

先喝一口杂鱼汤,香腴浓鲜。再吃那鱼,条条娇小鲜嫩,各富丰滋。小鲫鱼吃起来虽刺多,但肉软嫩,而且富含蛋白质;黄鸭叫充满野性,一条鱼整排独刺肉紧细嫩,火候到位的小鱼放进口里从头嗍到尾,肉刺自然滑落分开,满口鲜滑;刁子鱼形如柳叶,肉质嫩美,小心细品,也是鲜滋滋的。

千百年来,勤劳的沙坪人创造并传承了湘绣,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他们看来,水煮杂鱼和湘绣一样普通寻常,虽然是一味朴实的乡村生活食俗,也要用心烹调。或许,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成就了湘绣的精致与非凡。

这样的吃法,在城市里,湘府曲园也有。一口美味下肚,回望窗外,九曲回廊,荷塘月色,鸟语花香,美景美食醉人醉心。

湘菜中的鱼,特别讲究一个“鲜”字:嫩鲜、干鲜、咸鲜、辣鲜、肥鲜。这正如清代名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的:“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为了“鲜”,代代湘厨可谓敬业尽责,不舍追求,精益求精,吃法繁多。从烹调技艺不同分,有烧、煮、炒、焖、煎、蒸、熘、炸、烤、汆、酥等吃法。

“煮”是湘人最经典的吃法:青椒煮,微辣而鲜;萝卜丝煮,微甜清鲜;豆腐煮,嫩香出鲜;酸泡菜煮,酸中添鲜,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湘菜大师陈杰说,鱼煮的时间越长,味道越浓。俗语“鱼煮千滚,越煮越紧”,“千炖豆腐万炖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煮鱼”重在火候,讲究嫩鲜,强调本味。苏东坡“煮鱼”煮出本味就有一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教过一招“清水煮鱼”的方法:“取笋、蕈、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莱菔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此味,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不难看出,苏东坡教给友人的“清水煮鱼”强调的就是取笋、鳜、蕈、菘的本味鲜。

这些技艺烹制出的鱼肴,或嫩、或香、或辣、或酸、或脆、或酥,一菜一味,百鱼百味。

这样的美味,其实是早年长沙乡下干塘时老乡们的饮食发明。

每到村上干塘捉鱼那天,全村大小全出动,看的看热闹,车的车水,捉的捉鱼。大鱼是村上负责的大人们捉。捉大鱼的时候管得很严,塘边画有警戒线,闲杂人员不得进入。一旦大鱼捉完,水塘开放,围观的男女老少一齐跳入水塘中捉小鱼。运气好的,技术高的,很快就能捉上半桶子小鱼:刁子鱼、鲫鱼、泥鳅、鳝鱼、黄鸭叫、大河虾、螃蟹等,品种繁多。有的甚至弄出个团鱼来,那时的村民似乎对团鱼不太感兴趣,谁要就会给谁。但那桶子里的小杂鱼谁都不会给。留着干什么?为的是回家一顿杂煮。这几乎是乡亲们难得的一年一次的牙祭美食。

那一天,村子里的山坡上的野紫苏最受青睐,煮杂鱼的最佳搭档,去腥提鲜,老乡们都会摘上一把。还有,谁家园子里的青椒长得好,就到谁家的园子里摘辣椒。为什么这么喜欢杂鱼?只因每家每户捉到的每个单一品种的鱼不足以单独做一份菜。谁料把所有的小鱼弄到一起,一顿杂煮,汤鲜味厚。

当年的充饥牙祭,现在的怀旧玩味。这是饥饿猎物的遗产、跨时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