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络与脏腑关系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由此形成一个大系统。而且从人体功能的实际运动来看,整体功能的作用大于各器官、各系统作用的总和,失去了整体,也就无局部可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与人体生命整体功能密切联系。
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经络为气血流注的通道与枢纽。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经脉为阴,络脉为阳。《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与脏腑内外相通,相互为用,互为影响,紧密关联、不可分割。五脏者,心、肝、肺、脾、肾为三阴之所主。厥阴主肝,少阴主心、肾,太阴主肺、脾。肝、心、脾、肺、肾分属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肝木为风,心火为热,脾土为湿,肺金为燥,肾水为寒,是五脏合五运,即有风、火、热、湿、燥、寒之六气。而六气与五运合者,以少阴、少阳二火而合五运。五脏有形,形中有气,其气通于六腑,而行于经隧;行于经隧,则皮、肌、脉、筋、骨,为五脏之外合,如肺合皮,脾合肌,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通于六腑,则五脏与六腑相为表里,如肺与大肠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此为五脏之大概。六腑则三阳之所主。少阳主胆与三焦,阳明主胃与大肠,太阳主膀胱与小肠。而胆与三焦,少阳木火之气;胃与大肠,阳明土金之气;膀胱、小肠,太阳水火之气。此木、火、土、金、水、火之气,乃合三阳而主六腑。故六腑亦有形,而形中亦各有气,其气则内通五脏,外行经脉,所谓五脏有俞,而六腑亦各有俞,五脏有合,而六腑亦各有合。此为六腑之大概。
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之为呼吸。呼吸过程是指人体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气体出入交换,吐故纳新的过程。呼吸运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周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包括“吸清”与“呼浊”两方面的内容。吸清过程,是肺通过肃降作用,籍鼻腔或口腔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再途经喉咙、气管等呼吸道而进入肺中。天气通于肺,口鼻者为气之门户,喉咙是清浊之气呼吸出入升降的要道。吸入肺中的清气在胸中与脾上输的水谷之精气互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一方面温养肺脏自身和喉咙等上呼吸道,以继续维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另一方面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布散周身,内灌脏腑经脉,外濡肌肤腠理。其中清气通过经脉下达于肾,由肾封藏摄纳,使气有所归依,同时也不断地充养了肾气。呼浊过程,是指吸入体内的自然之清气被周身组织器官所充分利用,并在新陈代谢的活动中产生浊气,其大部分通过经脉又复上行至心入肺,在肺的宣发作用下,再经历气管、喉、鼻(口腔)等呼吸道而呼出体外。有一部分浊气则通过皮毛汗孔的开合作用,由“气门”而排泄。“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皆由之吐纳也”。肺主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出,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篱。肾主纳气,肺所吸入之清气赖肾的摄纳,防止呼吸浅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为刚脏而主疏泄,肺为娇脏而主肃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脾主运化,水谷精气由脾上升,与肺的呼吸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脾脏不仅调节气的运行,而且调节气的质量。心主血,血为气之母,气非血不和,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营养。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因为五脏都参与呼吸气机的调节,所以五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异常,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故《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消化吸收是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人以水谷为本,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以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水谷精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生气血阴阳的物质基础。消化是指饮食物通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别成清者和浊者的过程。即人将摄入的饮食物转变为可以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的过程。清者,指水谷精微;浊者,指食物残渣。吸收,是指饮食物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所转变成的精微物质被吸收,并进而转输至心肺的过程。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运动是紧密联系的,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也是相辅相成,密切协调的。先师云:“人之于饮食也,唇以摄收之,齿以咀嚼之,舌以转掉之,使之往复周回,然后咽入。会厌居食管气管之间,气出则张,食入则掩盖气门,使食桥渡而过……传送至胃之上口贲门,入胃,脾以磨之,肝以疏之,而后蒸化腐熟,由胃之津门泄出水分,其汁由幽门传入小肠,至小肠之阑门,是时谷已成糟粕,传入大肠,经所谓大肠为传导,至直肠则结为粪,由肛门而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关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是脾、胃、小肠、大肠、肝、胆、胰等脏腑功能互相配合而进行的,其中与脾(小肠)、胃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说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肠以“分清泌浊”。浊的部分再传大肠转变为废物排出体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运送全身,发挥营养作用。脾主运化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肝主疏泄,调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土得木而达,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还表现在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帮助脾胃运化。肺居上焦,职司宣发,“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饮食精微由肺的宣发而布达全身。肾主命门,脾阳根于肾阳,水谷运化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蒸腾,故肾阳被誉为釜底之薪,所谓后天水谷之气得先天精血之气则生生不息。心主血属火,心有所主,则脾气健旺。《医碥·五脏生克说》亦说:“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寒则凝滞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火生土”。水液代谢平衡是维护人体五脏系统功能的阴阳平衡关键。人体之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水液被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水液来源于饮食,是通过胃、脾以及大小肠等消化吸收而生成。水液的代谢过程,则是以脾、肺、肾三脏为中心完成的。故《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论》说:“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之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水液生成以后,首先由脾通过升清作用,将其向上转输到心肺,同时一部分未被吸收的水液,则与食物残渣一起下传于大肠,从粪便中排出体外。肺接受脾上输的大量水液,通过宣发肃降作用,将其敷布至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经肺的宣发作用,随卫气而运行于体表,外达四肢官窍,以濡养肌肉,润泽皮肤,代谢以后的废料和剩余水分,又通过阳气的蒸腾,化生成汗液从汗孔排出。另一部分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以心脏为动力,随营气循经脉而运行于体内,以濡养五脏六腑,灌注于骨节和脑髓之中,在被机体组织器官利用之后,又集聚于肾。另外,在肺的呼气运动中,也排出少量的水气。肾为主水之脏,集聚于肾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之下,被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其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又复上归于肺,由心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其浊者,则通过肾中阳气的温化推动作用,不断地化生成尿液,并且向下输送至膀胱。当膀胱内尿液积到一定量时,就产生尿意,从而及时自主地经尿道而排出体外。水液代谢,阴阳并需,尤以阳气为要,阳旺则气化,气化则水自化。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心主血脉,行血而利水运。饮水入胃,中焦之水经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散精于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水为清水,清中之清者经肺气宣发,心脉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代谢废物即变为汗液等排出体外;清中之浊者得肺气肃降而输达下焦;归肾之水为浊,浊中之清者复经肾气的蒸腾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参加代谢,浊中之浊者经肾气开合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需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协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为主的,《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其中肾的气化作用又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并且对脾、肺等脏腑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起着促进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通脏腑、外络肢节、循环无端、周而复始的经脉的总称。有着“行气血、营阴阳、养脏腑、调虚实、濡筋骨、利关节、处百病,决死生”的生理功能。“行气血”意即:人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是通过经络系统输运的。经络受损,导致经络内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经脉中各种信息、物质、能量传输的阻塞,从而产生按压相关穴位(阿是穴)时产生痛感和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经络证候规律。“营阴阳”就是协调和运行的意思,即脏腑“阴阳五行”和“相生相克”规律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协调的。“阴”指脾、肺、心、肝、肾和心包所属六条经脉;“阳”则是指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和三焦所属六条经脉,这六个腑是受制于六个脏。经络是调控各个脏腑生理运行的网络,如果某个脏腑因内外因素的干扰,出现衰退或亢奋,经络即会实时地进行调控,使其回复到协调的平衡状态。“调虚实”意即:人体各个组织、脏器生理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能量、物质,是靠经络来分配、调节的,如果分配失调,即产生“虚证”或“实证”。“处百病”意即:经络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足以克服因阴阳虚实失调而产生的各种疾病;“决死生”意即:强调经络系统在人体内的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体的生死存亡,如果经络系统一旦损毁,整个生命体也就解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