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为五脏所主,即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官窍是五官九窍的统称。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为五脏之外喉。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人的九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及前后二阴(前阳尿道和后阴肛门)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故形体官窍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阴阳盛衰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观察形体官窍的外部表征异常变化,可以测知脏腑病变之所在,为脏腑辨征提供参考。
一、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脉,其华在面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司味觉,助发音,为心之外候。心与舌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心有一支络脉与舌直接相连。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保持舌的红润光泽,活动自如。心的阴阳,气血盛衰之病变容易从舌上反应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起刺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见神昏谵语,舌不灵活,语言障碍。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脉为血行的通道,它能约束和促进血液沿着一定的血管和方向循行。脉为血之府,血液通过脉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因为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脉也”。脉中的血液循环往复,运行不息,又靠心气的推动。全身的血和脉均由心所主,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故心主身之血脉。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心的功能异常,则血行障碍。如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脉象虚弱;心气不足,血脉不充,则脉来细小;心脉瘀阻,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血运不畅,胁下痞块,脉律不齐,则发紫绀。
面部是血络集中的体表部位,面部色泽的变化,可测知心脏的功能。如心气正常,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心气不足,血不足以充盈脉络,则面色淡白无华;只有心功能健全,血脉冲盛,循环通畅,面色才红润光泽,奕奕有神。
二、肺开窍于鼻,其充在皮,其华在毛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是气体呼出吸入的门户,故鼻为肺窍。鼻的主要功能是通气和嗅觉。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正因为鼻为肺窍,邪气犯肺,多由口鼻而入。在病理上如风寒束肺,肺气不宣,便鼻塞流涕,嗅觉不灵。
肺主气,输精于皮毛。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全身,以温养皮毛。皮毛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作用。皮毛的营养,虽然与脾胃的运化有关,但必须赖肺气的宣发,才能使精微津液达于体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若肺气虚弱,其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或出现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由于肺与皮毛相合,外邪侵袭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及肺,导致肺气不宣;而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肺司呼吸,而皮毛上汗孔的开合,有散气或闭气以调节体温,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故汗孔不仅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同时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袭表,毛窍闭塞,又常见无汗而呼吸气喘的症状。皮肤通过排泄汗液,以调节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恒定。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或不及,则体温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气之丢失。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
三、脾开窍于口,其充在肉,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脾胃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灵枢·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口淡乏味;湿邪困脾则口腻口甜。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故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四肢为脾之外候。人体的四肢,需要脾气输送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痿弱不用。口唇也能反映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状况。《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口为脾之外窍,能进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呼吸,发声音,五脏六腑之贯通。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如脾虚而运化不健旺的人,则口唇淡白或萎黄不华。
四、肝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
肝开窍于目,目为眼,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组成司视觉通五脏。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运注于目。肝与眼的关系,是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肝受血而能视。因肝藏血,眼睛的营养来源于肝血,眼睛得到肝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力。《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干涩,视物模糊,甚则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生翳;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目斜上窜。
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肌腱和韧带),爪系指甲,为筋之余。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之荣枯。肝血充足,则筋之有力,爪甲坚韧,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爪甲软薄关节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
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五、肾开窍于耳,其充在骨,其华在发
肾开窍于耳,耳为清窍,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司听觉,主平衡,为肾之外候。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精髓充足,听觉敏捷。《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精髓亏损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肾主骨,骨为人体骨骼,有储藏骨髓,支持形体,保护内脏,主管运动的功能。肾生骨髓,髓养骨。骨为髓府,髓藏骨中,充养骨骼。肾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骨骼刚健。如肾精虚少,骨髓空虚,则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如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老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均与肾精不足有关。人以骨骼、脊椎骨为主干,脊骨有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骨有206块支撑身形,维持人体的形态,防卫外力对内脏的损伤,保护体形。若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肢体痿弱无力,不能久立,行则腰脊酸痛。齿为骨之余,牙齿的生长坚固、松动脱落与肾精盛衰有关。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早脱,都为肾精不足所致,用补益肾精法治疗,每多获效。
精与血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毛发的滋润来源于血,发为血之余,毛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发为肾之外候。《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毛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亦与肾精盛衰有关。肾精充沛,毛发光泽;肾精亏虚,毛发稀疏,白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