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中国道路的哲学观念

赵剑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被时间和实践证明了的,也可以从当今中西方发展对比得以印证。中国道路的成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从哲学上思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根据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相结合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胜利。这些哲学观念是破解中国道路成功之谜的精神密码,主要有:实事求是、人民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批判的革新的辩证法、共享与包容、依存共生等。

关键词:中国道路 哲学观念


改革开放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看来,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被时间和实践所检验,而且被当今中西方发展现状对比所印证。从时间上看,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持续了近四十年,而且中高速的增长还在继续,中国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从发展结果来看,中国38年来实现了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大幅提升。从当今中西方对比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遇到危机,新自由主义宣告失败,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和失衡,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不断,各种不确定上升,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经过一个时期的缓和后进入又一个被激化的阶段,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调整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的经济命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和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掠夺和反掠夺的矛盾日益激烈。世界财富集中到少数国际巨商和金融寡头的程度前所未有,世界财富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的现实社会,必然会造成被压迫、被剥削者的不满、反抗和斗争,资产阶级的贪婪不仅受到本国人民的反抗,而且受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民的对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受到强烈质疑。

中国虽然也面临很多发展难题,但是中国的生命力和活力远远要好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的贪婪和资本主义的弊端在中国制度文明下能够被成功化解,因为中国的国家权力不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不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中国的治理有两点一直被西方国家诟病:一是指责我们是非民主国家;二是我们非权利(个人)本位。但事实证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为应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变革和与之相互掺杂的很多全球性极其复杂的国际问题,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维护中国稳定发展的保障,没有稳定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是无从谈起的。当前,我们在“四个全面”,实际就是要在稳定发展中解决这两个问题。

中国发展的成功使我们有理由有底气对我们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我们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强大力量将成为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为世界人民所重视,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贡献智慧。自信来自于对自身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中华民族的自信从根本上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中国道路的选择、理论的创新和制度的设计最根本的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从哲学上思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根据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相结合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胜利。这些哲学观念是破解中国道路成功之谜的精神密码,主要有:实事求是、人民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我革新、共享与包容、依存共生等。梳理和分析这些哲学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智慧,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源。

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道路选择和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当代中国哲学观念。它集中表达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实出发,尊重事实真相和现实情况,把握规律,按照规律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深刻反思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惨痛教训,两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都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注重调查研究,两次都险些葬送中国革命。前者使中国共产党放松了政治上的警惕性,致使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中损失惨重。由于“左”倾教条主义,本来实力弱小的中国红军积极冒进,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开始后不到两个月,红军就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通过对这些教训的反思,毛泽东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进而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但是,在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倾错误路线再度兴起,社会主义建设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具体表现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造成社会生产的停滞,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幕,为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即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基本国情和基本特点出发,中国开辟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三十年,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国家也逐渐强大起来,但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突显;党内部分官员腐败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面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作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再动员。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在提醒全党全国人民,要认清当前的形势,避免重犯脱离实际的错误。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既反对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二、人民主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把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习近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人民主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史观的哲学原理,这一哲学观念在中国具有十分肥沃的土壤,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十分契合的,在当代中国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二是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执政党的力量源泉。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党长期执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三是从价值观上看,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目标。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提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四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将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建议,形成政策,服务于人民群众。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五是党的权力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任何党的干部都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权力,行使任何权力都要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哲学命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描述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以人为目的的发展,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把人从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消除人的异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把贫穷的劳苦大众从被剥削被奴役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政治上的解放,在政治权利上实现了人人平等,这是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被忽视,甚至是被限制的,“单位”的概念湮没了人的概念,有的时期宪法法律甚至也被践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邓小平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一方面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物,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对物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社会建设,通过法律制度保障个人平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

中国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策略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今,这一目标还远未实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还有一部分人仍处于贫困状态,全面小康社会还未建成。现在仅有一部分人富裕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还没有富裕,并且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现有的社会发展,还存在少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同时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追寻幸福、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权利。

四、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马克思的批判性概念是基于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的批判,马克思是基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矛盾而进行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和本质特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活动就是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场本身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和批判,改革开放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地自我革新的过程。邓小平把改革看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计划经济体制脱离了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需要以更加彻底的批判精神披荆斩棘,完成自我革命的历史重任。因此,当代中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在很多方面深化了对改革的认识。习近平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再如,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调节由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当然,无论怎么改,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体现了对自身的不断批判和革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身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方面,对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出台这些制度、开展这些活动的核心是要求国家公职人员查找、反思自身的问题,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有力整治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批判思维,要有质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也就是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设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外,在对待国外经验上要有批判思维,习近平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五、共享与包容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利益多元、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多元表达成为这个时代的回声。多元表达就会有不同意见包括不同政见,难免产生碰撞或者说对立,分歧过大就会造成社会的分裂。这与我们追求和谐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在多元表达的时代,要追求国家社会和谐,必须把握好两个理念——共享与包容。这一哲学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式的表达,它是指中国的发展最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

在共享方面,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拥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发展红利,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阐释中国梦时指出,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推动共享发展,在政策和措施上具体体现为:一是实施协调发展。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匹配等问题,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协调发展,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防止矛盾激化。二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因人因地施策,满足贫困地区、贫穷人群的物质生活需求,共享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原则,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四是完善分配制度。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减小收入差别,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五是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维护好个人权利。

在包容方面:一是坚持思想信仰自由,维护人民群众充分表达意愿和意见的权利。现在,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更加开放亲民,公开表示欢迎不同意见者的批评声音,也呼吁“包容对待异质思维”。中国公民主动表达自己意见的意识逐步提高。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民众表达意见的方式更加便捷。当然,还要引导公民正确理性表达意见,不能就某些公众事件恶意炒作。二是维护多民族之间的包容与团结。倡导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三是坚持一元主导,求得最大公约数。一元主导与多元表达是不冲突的,是相辅相成的,要在多元包容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一元主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对建设多元包容和谐的国家和社会具有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大意义。

六、依存共生

世界各国是一个大家庭,如何看待这个大家庭,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这一思想用中国哲学表达就是——依存共生。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要素的和合统一,“同”是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中国哲学主张事物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关系,而是依存共生的关系。中国崇尚正确的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讲究道义为先,义利兼顾。这些价值观念都反映了事物间的依存共生思想。

基于依存共生的理念,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出自己的方案,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整体上看待整个世界,多次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所主张的实现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基础,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坚持对话协商,不搞霸权主义。中国历来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主张用对话而不是对抗处理分歧。习近平指出:“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58.html.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说,“中国不认同 ‘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称,“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维护世界普遍安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恐怖主义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蔓延、毒品泛滥等问题,没有世界各国的合作,这些安全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习近平指出:“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58.html.

三是坚持合作共赢,谋求世界共同繁荣。中国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利益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惠及其他国家的发展,我们走自己的路,但绝不断别人的路。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思想,就是要走共赢共享之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发展对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某些国家损害多边贸易、逆全球化不同,中国以自己的方式维护和推动世界全球一体化。

四是坚持交流互鉴,主张开放包容。在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同时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理性处理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差异,取长补短、择善从之,以交流交融化解对抗冲突。习近平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58.html.

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崇尚和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我们主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各国遵守实施《巴黎协定》,呼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58.html.

世界变局呼唤中国担当,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动力,事关世界人民的福祉。

以上当代中国哲学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精神气质和发展智慧。对这些观念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更深层次、更透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行走的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