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创新
摘要 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用中国的话语体系来表述丰富的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二是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运行方式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究竟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预示着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创新的开端,为我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重新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公共管理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恢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当时叫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实际上就借鉴了很多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发展至今,我们需要对中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建设有一个重新思考和反思。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用中国的话语体系来表述丰富的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二是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运行方式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究竟有哪些自身的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各种解读也扑面而来。但是,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其内涵特征是什么?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个人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预示着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创新的开端,为我国公共管理话语体系重新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一是统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顶层制度”的问题,没有这个“顶层制度”我们就很难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难巩固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成果。因此,习近平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是创新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公认最早的中央最高领导谈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但是从这篇讲话的全文里并没有出现“政治体制”的字眼,通篇用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官方文件中最早出现“政治体制”概念的,是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为什么要用“政治体制”替代原来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其实有着当时的历史背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后面与之相适应的顺理成章就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政治体制”的提法,或多或少被绑架到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中来。为什么这么讲?因为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新旧体制激烈碰撞的时期。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必然触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既然经济领域引入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那么在政治领域是否也要随之作出调整。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但是随后的很多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最后并没有实现,并且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为我们创新政治体制改革赋予了更多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协商式民主、人民主体地位等。
三是继承传统治国理政的需要。习近平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卓越才能。所以,继承和发展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四是汲取他国先进理念的需要。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报告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目前,治理概念被延伸到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其基本特征包括治理内容的公域性和多样性、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和柔性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也需要不断学习他国治理的长处,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路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具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三是具有多元的治理主体,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筹协调各方共同参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在多元治理主体中,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统筹协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其他治理主体,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共同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是具有广泛的治理内容,即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国家治理能力包括治国理政、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依法治国、开拓创新、识才用贤等各方面治理能力的总和。
五是具有先进的治理手段,即充分运用现代政治、经济、法治、管理、科技等手段,使治理更加科学有效。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效运用现代管理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
三、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有待深入研究。目前理论界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很热,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党的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仍面临着严峻考验和各种风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尚未成熟和定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党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依法治国进程仍在进行中,各领域治理体系尚未聚合成为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是国家治理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比,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执行规范化和高效化、协同一体化和互助化、监督法治化和社会化等水平仍有待提升,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制度体系建设更成熟、更定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石。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建有效的制度程序,实现科学执政;引导全民广泛参与,实现民主执政;健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宗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更有获得感。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宗旨,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