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会独处: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在追求功名的社会生活中,人人都需要一方净土、一片宁静,让浮躁的心暂且沉淀下来,让灵魂得以净化。脆弱的人在独处中要学会战胜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坚强的人在独处中要学会了解自己,创造奇迹。只有感受到了独处的力量与魅力,才会透过表象和伪装来找寻最真实的自己。
1.人在社会中孤独地存在
当一个人行走在繁华的都市,无人陪伴会觉得孤寂;当夜深人静听着窗外淋漓的雨声,孤独会降临;当失落取代了所有的情绪,孤独会不期而遇……在社会中生存,独处是难免的。尽管有些时候很多人不希望孤独,但是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去面对孤独的自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痩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一生孤独的剪影,同样,唐代诗人李白心中也有孤独的一面,他在《将进酒》中这样写道:“古来圣贤皆独处,唯有饮者留其名。”我们都知道的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就是孤独的代表,因为孤独,他的才华才足以震撼人心,就像那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潍县县令郑板桥一生不追求名利,却关爱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廉如水的境界令人钦佩。鲁迅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英雄气魄成为多少人的精神支柱。
很多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但孤独并不代表着备受冷漠,那片独自守候的天地,正是人在世中的灵魂与精髓,耐得住孤独的人,安于平凡的人,才会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才会得到更多的掌声。而如今,繁杂的社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浮躁,在追求功名的世界里,有几个人能耐得住孤独、守得住最真实的自己呢?
会独处,你就体悟到了孤独是一种境界
耐得住孤独是长期的心理和性格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得以成功的必要前提。当有了一颗独处的心、享受宁静的心,这时,人就会冷静、镇定、从容,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也会必备超凡的毅力和耐力,抵挡住任何的诱惑,成为真正的强者!辛弃疾身处的环境就是非常孤独的,他曾在一首词中这样写道:“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虽然环境不尽人意,但是他依旧潜心写作,享受着生活,正如这句诗:“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所以,要学会和孤独相处、享受孤独,才可以心安地接受独处,如此,生活才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因如此,很多人将追求安定、安宁设置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事实上,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享受孤独的境界。曾有一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长大成人起,我就一直在奋斗,这十几年里,我没有真正感受到安宁。我的一生就像是大海上的波涛,不由自己操控。”不得不承认,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害怕孤独的,他们希望自己的身边有声音、有人陪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获得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其实,在浮躁的社会中,人们每天都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摸爬滚打了一天,为何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尝试着与自己独处呢?因为在享受过热闹的狂欢后,那种孤独感会更为强烈,如果你缺乏独处的能力,你就只能被孤独吞噬。
无数个独自一人的暗夜里,孤独像一张看不见的网将我们笼罩,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发出询问:孤独到底来自哪里?有人认为孤独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感悟;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性格或是情绪;还有人说孤独只是一个人悲伤的表现。实际上,孤独是一种心境。很多人会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忙碌,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恐怕很难享受到那种孤独的感觉,了解那种心境。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过孤独,只是在孤独的时候,并不是谁都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滋味。很多人行走在得失计较中,内心浮躁的他们是无法体会到孤独的宁静、领略独处的情怀的,只有安于平凡的人才能感受到宁静致远的独特魅力。不可否认,很多人的灵感往往都是来自于“孤独”,很多伟大的著作都是在独处中创作出来的,因为在独处时,思维会开阔、灵动,这时,就会萌发很多的思想与情绪,给自己带来收获。
孤独与杂念、与悲观、与新的自己
当身处孤独境地的时候,你可以放下心中的杂念,全心地投入到生活中,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情怀,只有独处时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让自己的心灵在浮躁中歇息一下吧,想象自己躺在云朵之上,无忧无虑地飘荡,没有烦恼和忧愁。不要害怕孤独来临,用心去接受它、感受它,它会带给你一方净土。在生活中,要懂得给自己留一块空间,仅仅是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被任何人所控。只要感受到了独处的魅力,那么就会享受孤独的感觉。当独处不期而遇时,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迎接它的到来——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放几首音乐,或是看一看夜空,让自己的思绪停滞或是快转,回忆那些美好的画面。这时你会发现,平时不曾注意到的月光变得皎洁,星空变得耀眼,同时,烦闷的坏心情也会一扫而空。在宁静中陶醉,享受难得的宁静,远离世俗的纷扰和痛苦,让心中多一份美好的回忆。
不可否认,孤独的魅力并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个人的决心和领悟。脆弱的人会在独处中消磨自己的意志,坚强的人会在独处中发现新的自己,所以,独处有时能毁灭一个人,有时也能重塑一个人。很多人在孤独的时候会选择怀旧,回忆过往种种的经历和磨难,那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那些繁华甚至落寞,都会像魔鬼一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情,于是,独处变成痛苦地煎熬。所以,在独处时,不要一味地回忆那些悲伤,生活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回忆痛苦只会让自己更为痛苦,这是一个死循环。在独处时,试着想一些愉悦的事情,憧憬美好的未来,让自己的情愫得以超脱,你会看到一个超脱于现状的更好的自己。
另外,孤独并不代表着荒废光阴,在孤独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创造生活和价值。如果你有了勇气面对孤独、面对独处的时光,那么恭喜,这说明在孤独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寂寞和空虚,反而会让自己成长得更为强壮。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心灵找到了新的出发点,你会感受到新的人生。将孤独融入自己的生命里,让它汇成一幅幅只属于自己的风景,用心去欣赏、感受,领悟,让灵魂在宁静中沉淀、净化、升华。
当面对独处时,你的心要变得强大起来,把独处当作心中最美好的风景,当成一个与自己对抗的挑战,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迎接独处,你就会发现独处的魅力与意义。
2.独处的最高境界
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者,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经常与自己的心灵独处。所以,如果你想要在纷扰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那一方净土,就要学会像思想者一样耐得住寂寞,释放自己的心灵,就应该学会把独处作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去享受。
人生的三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所指的含义是:想要做成大事,第一点要有信念和追求,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且朝着目标的方向执着地前进。也可以理解为人在迷茫的阶段,要勇于独自寻找并追求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那些大的成就,不会轻易得到,为此,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要做到废寝忘食,直至连人变瘦变憔悴后也不会感到后悔。这个阶段代表着人在孤独追求中需要坚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意思是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具备敏锐的思绪、专注的精神,不怕跌倒、不怕重复,当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和汗水,自然就会有所收获。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人实现目标的最终阶段。
独处是人生的第四个境界
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超越寂寞、守得住寂寞,继而在寂寞中冷静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就成了人生的第四个境界。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人。
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曾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孤独的旅客”,他曾说:“我并没有一心一意地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人和朋友做贡献,因为我知道,无论在谁的面前,我都需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让自己保持孤独的状态。”如他所说,很多的孤独是因为工作所迫,是事业上的需要,因此,在忍受了友情、爱情与亲情方面的空缺的同时,要把精力专注于事业上。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很多的风景并没有时间去欣赏,失去时,甚至会觉得有些寂寞,但要知道,有舍才有得,这也诠释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正因爱因斯坦拥有寂寞,又超越了寂寞,所以他才会有无穷的能力与精力,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之一。
“学会独处是重要的想象力”,这是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1917-1977)曾发表的观点;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也在他的书中写道:“思想者的心灵虽然独处,却并不表示着他平淡无奇,反之,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真正活跃、丰富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创作成艺术留给后人,让后人受益终生。”这就是独处的最高境界。《百年孤独》在文学史上被看成是经典的著作,书中告诉世人,孤独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意义,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是否还记得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孤独的身影下却突显出生命的可贵;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他的一生与孤独做伴,但却谱写出了足以震撼人们灵魂的交响曲……可见,如果在孤独中坚强,那么就会成为永恒,就像是那些遗迹——楼兰遗址、玛雅文化,这都是在孤独中不灭的灵魂。
一、宗教的最高独处境界者
独处可以产生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这一点在人类的远古文明中得以体现,因为这种充满宇宙智慧的结晶,就是独处的最高表现。2500多年前,释迦族太子悉达多端坐于一颗菩提树下,以独处的状态在吉祥草编织成的蒲团上禅修了七天七夜,最终获得证悟,了知了宇宙万法的一切实相,并将这种独处时了悟到的绝对真理传递给世人,使无数的追随者从中获得了启迪。获得证悟的释迦牟尼佛内心永远是富足的。因为不管是在灵鹫山的岩石上,还是独处在精舍中,他的心总是那样的自足和宁静。而其他的几个世界性宗教的创始人或者领袖——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也都从独处中得到了启发。
二、医学家的最高独处境界者
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一生都在钻研中草药,并亲历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本草纲目》就是他花费了29年写出来的经典。这29年里,他熬过了漫长的孤独、寂寞,只为了完成这一部伟大的著作,是他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坚持了下来。虽然他处在孤独的境地,但是他的心是知足的、快乐的,因为他在享受,享受心中的憧憬与宁静。每天,陪伴在他身边的没有亲朋好友,只有无数的花草树木,如果他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为自己做主的决心,那么他很难在岁月的长河中克服种种的磨难去完成《本草纲目》。所以,独处难能可贵,它赋予人们思考的时间,也能带给人们最大程度上的能量与憧憬。它是人生中宝贵的时光与财富。
三、科学家的最高独处境界者
被人们冠以“发明大王”称号的爱迪生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只为了一心发明电灯泡,他每天都孤身一人待在狭小的实验室里,尝试着哪一种材料才最适合做灯泡的灯丝,他每天都在尝试,最终,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试验了1000多种材料后才获得了成功。那段时期里,他是孤身一人的,他时常坐在实验室的木凳上思考,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扰到他的思路,正是那种宁静,让他感受到了希望,他知道,没有谁可以帮助他获得成功,只有自己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让自己达到巅峰。于是他不停地尝试、失败、反思……最终,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并成为一个奇迹。“沉思的人好比一种变了样的动物。”这是卢梭说过的一句话,他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不会思考,而人类可以。爱默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思考。”只有擅于独处的人,才能在难得的宁静中思考、分析,才能发现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事情。
获得独处最高境界的三部曲
独处并不是虚度光阴,而是提升自己的意志,展现自我价值与修养的一种方式。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和步骤,想要在独处中体味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一、在独处中认清自己
独处时给自己认清现实和自己的机会。在独处时,可以仔细地反思自己,考虑自己的得失,与此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这一点,只有在独处中才会倍加清晰。如今,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多人在形形色色中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所以古希腊的箴言——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当感受到孤独的那一刻,就是最不孤独的瞬间。”这是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正是孤独,才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魅力与美好。独处是很宝贵的财富,因为寂寞会让人知道,人所拥有的一切,都应该好好去珍惜。当了解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会领略独处的最高境界。
二、在独处中做简单的自己
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做不到享受孤独的,他们总是把一些消极的字眼灌输在孤独的思想里,比如痛苦、悲哀、失落等等,我们要抛弃这种理念,把孤独当作一丝甘泉,在你饥渴的时候给你一丝问候和力量。要知道,正因为孤独,才可以在浮躁的生活中感受到片刻的平静,可以让受伤的心灵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疗伤,可以让沉重的大脑过滤掉一些琐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常常把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下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很多人会因为下雨而情绪低落,这都是因为自我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所以,在享受孤独时,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思绪放空,这样才能感受到孤独真正的滋味。
三、在独处中创造自己
学者周国平曾说,阅读、写作和信仰是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三种与心灵的交谈,他们会创造人类精神的财富、心灵的财富和上天给予的财富,而这三种财富,都是在独处中创造的。还有人这样说:“人这一生若没有学会与自己独处,那便是不完整的人生。”我们要相信,独处并不是消磨时光,独处不是虚度光阴,而是自我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一下,在一个美好的午后,一个人在房间里,让自己放下所有的烦恼,仔细思考人生,畅想未来,这是多么有益的一件事情。它能让我们提升自己的意志,展现自身的价值与修养,当我们不再惧怕独处,就一定会在独处时获得新的感悟,取得巨大的成绩。
总而言之,独处是一剂良药。当不再惧怕独处时,人们会从独处的时光中获得新的思绪与感悟,并从中挖掘到可用的信息,创造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学会有勇气与孤独为友,这才是人生的智者。要把独处当作一种享受,享受这种宁静和魅力,在独处的世界中,没有琐碎,没有烦忧,有的只是灵魂的洗礼,情感的升华。让我们在独处中成长吧,创立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3.做得再多,也要停下来想一想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差役奉命押解一个囚犯到外地去。县令同时交给他一封信,临行前再三嘱咐,让他务必保管好信、看守好囚犯,把这两样都安全送到目的地去。一路上,这个负责的差役每天都会清点三样东西,囚犯、信、我。只有这三样东西都清点过了确保都在,他才会放心上路。
有一天晚上,狡黠的囚犯把差役灌醉了,给他换上自己的囚服、戴上自己的枷锁,而他自己则趁机逃跑了。
第二天差役醒了之后发现囚犯不见了,大吃一惊。后来偶尔间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变成了囚犯的模样,于是知道囚犯还在就放心了。又看到信放在桌子上,也松一口气。但是他找来找去,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了。“我”到底去哪了呢?
看上去这个差役实在笨得可怜,一个人怎么会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呢?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是谁吗?更进一步来说,都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时刻守护住自我、不被外境所掩盖、不因诱惑而迷失吗?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上班忙工作理所当然,下班回到家忙着陪家人合情合理。周末忙着出去娱乐休闲也是应该的。即便偶尔有放空的时候,我们也不允许自己闲着,手机形影不离,隔十几分钟就要刷一次微信。在每天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我们的心已经被淹没了。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当我们偶尔停下来回望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离当初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年少时曾有的梦想早就被束之高阁,刚毕业时踌躇满志的事业心也被磨平了,甚至连3年前给自己列的计划清单一项也没有实现。不得不承认,我们如此忙碌,但是想做的事情一样也没有完成,我们终日在忙的都是自己本来不想去做的事情。偶尔的思考会让我们恐慌,越恐慌越不敢停下来,我们就这样在世俗浮躁的节奏中被外界和自己的双重压力驱赶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累。
是时候停下来给心放个假了,独处是每个人给自己心灵的一个最好礼物。如果我们确定,我们已经离自己内心的想法越来越远时,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梳理一下外在。当个体独处时,他所看到的人与物都会成为他内心深处的一道风景,每道风景便有了它的意义。它们在独处者的内心中有了生命,他看它呈现,听它诉说,仿佛它是独处者人生的知己,有无穷的话可以对它倾诉,有无穷的情谊可以向它讲述。心底浮起的声音如同晨曦中的微光,与早春的雨露,柔和轻缓,却形成回想。当个体独处时,这是他借助外界的力量与自己的对话。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独处者将变得平和安详,沉睡在内心深处的事情,记忆中生活里的细节点滴也会逐渐塑像。此时,我们不禁反思自己的历程,自己所处的生活,鼓起勇气,仿佛生出了翅膀,有勇气拥抱不远处的未来。独处的最高境界,会将自己置身于宇宙和时间的洪流之中,感悟着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茫茫的历史更替之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将这种哲学的命题审视自己的灵魂,让心灵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获得生命的信息,捕捉生命的能量。
一个经常独处的人,其内心一定是广阔和富饶的,他有着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和体验力,独处中所累积的自我感悟会在言语、说话、写作中体现出来。很多人文字苍白,语言贫瘠,是因为没有足够独处的时间去修炼语言和内心。
在孤独的时候,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寻找解决问题、实现理想的方法,不妨试着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究竟想要什么?
2.我是否真的适合从事这份工作?
3.谁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4.如果放弃,我还会快乐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只要是想到的问题,都问上一遍,难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内心反复地问,听从自己的内心,不被他人所左右。只有真实的想法才能告诉你真实的答案。一旦获得了真实的答案,那么你要充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不再怀疑自己,把这条路走到底。
选择合适自己的独处方式和方法
当你准备停下来在独处的时间里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并没有那么顺利,你会发现自己无法从不安宁的环境中脱身,总是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这时候,你可能是用错了独处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建议不妨一看:
一、大自然是最好的独处老师
对许多爱独处的人来说,再没有比大自然教会我们的更多了:头顶无垠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森林、连绵起伏的山脉或者四周是无限伸展的地平线,踩在脚下有松软的泥土都在向我们讲述数百亿年的地理历史和演变。即使是半私密的后院,甚至只是在楼房之间拥有一片小小的或共有的绿地,它们的光合作用也会不自觉地给你带来清新氧气。它们如同沉默不语的导师,告诉我们独处的奥义,留给我们需要独处的人最有用的思考。
二、在忙碌、开放的办公室、办公时间中,寻找独处的时机
现如今,办公室都消除了私人空间,只剩下那些独立的模块、嘈杂凌乱的小隔间。没有自己办公室的人,几乎没有私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所有人的视线之中。假如要求自己的办公室空间的时机尚不成熟,就找个时间离开办公室,一套欧式桌椅,可以坐在上面喝茶读书;或者到工作大楼的平台,去看看川流不息的马路,让人和车变得更小,天空变得更大,这样的宁静也算是这个城市赠予我们的礼物了。
工作过程中,以下几条也能给你现在的空间带来一丝“我的空间”的感觉:
1.适当休息,当时钟显示让你休息或午餐的时候,不妨出去走走,选择去不同的道路,独自走走。如果你的休息时间不长,那就独自沉静下来,看本书或听听舒缓的音乐——这两样都会传递出一个讯息,“我此刻想一个人待着,不想被打扰。”
2.变换时间进行工作。尝试比你的同事来得早些,或者走得晚些,把某个工作日与周末的某一天调换一下,你会发现,办公室突然安静下来了,这样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思考和提高工作效率。
3.偶尔选择可以替代办公室的工作环境进行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将你的项目、文案或稿件带到无人的会议室,附近的图书馆也是不错的选择。安静环境带来的清新感觉、私密感会让你精神焕发,所有的灵感和创意说不定会在这一刻全都涌现出来。
要知道,做得再多也要停下来想一想,每天留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独自存在,多鼓励自己,给自己一点信心,要在各种环境中继续奋斗,哪怕每天都只是非常小的一步,离成功也就更近了一步。
4.学会面对自己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这是余秋雨在《关于友情》中写得一段话。其中的那个“他”,或许不是“高山与流水”,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在繁华落尽时,那一个没有了伪装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谁是不会感到寂寞的,也可以说,寂寞就像是人的表情和影子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形影不离。可是,很多时候,只有在独处中才会遇见真实的自己。独处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你以自我审视的方式思考自己、呈现自己。逐渐以独立、自主的人格去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样的自己不容易盲从,不容易迷失。
独处是一种心态,我们要建立独处的心态,自己要面对自己,不依赖,不盲从。我们需坦然,需探究,需思考,需实践,而这一切都是挑战自我,翻新自我的过程。在独处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认清自我,这一切结果都只为翻新自我、重塑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不能在独处中面对自己的最大表现:让自己“忙”起来
一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调查文章让人吃惊:你擅于不干任何事情、独自思考问题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是一个特别的人。这篇文章是哈佛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的成果展示,结论表明,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擅于独处思考问题,与其相比,人们更喜欢动手做点什么,哪怕是伤害自己的事情。实验操作者莱因哈德介绍说:“研究的初衷是为了验证独处思考问题是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休闲方式,但在做完实验后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独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们并不会享受思考的时光。”
41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者参与了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实验对象独自在房间的椅子上坐15分钟。在此期间,可以选择做一些不与外界沟通的事情。如果被分到了实验组,那么房间里将没有任何的东西,甚至连个钟表都没有,可以做的只有“思考”,并需要自己去估算时间。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并不喜欢独处思考的时间,并且表示很难集中精力去思考。除了学生以外,研究人员还对60多名中年人和老年人进行了测试,结果也是一样。
是实验室的环境让人感觉不适吗?于是研究人员让实验对象在家中完成这一项实验,真实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实验者在实验时偷偷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最后,文章的作者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实验室,人们都不喜欢独自思考。
这真是一个让人沮丧的实验结果。实际上,独处原本是智慧、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但为何人们会发现不了独处的魅力呢?如果仔细思索,或许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很多的诱惑,并且大部分的人都扮演着旁观者的身份。当有了闲暇的时间时,人们会选择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也许是看书,也许掏出手机开始不断刷新朋友圈。年轻人开始打开电脑和电视,沉溺于光怪陆离的游戏世界或者喋喋不休的电视剧。人们总是不甘愿独处的,因为他们恐惧无人陪伴的冷清,害怕失去与人群的联结。当不得不独处时,逃避自己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会有这么多的娱乐设施存在的根本原因。
如今,很多人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分心,那些越来越多的娱乐设施、五花八门的书籍、电影,这一切都代表着人们需要被娱乐,人们需要它们来填补寂寞和空虚的心灵,有时,为了逃避自己或是逃避寂寞,人们会来到教堂或是寺庙,为自己的灵魂进行洗礼等等。
有时人们会发现,当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没有手机,没有书籍,没有人聊天说话,会很容易感觉到寂寞,可是明明自己有事可做,为什么会感觉到无聊呢?其实,无聊的根源就是孤独,正是因为想要逃避这种孤独感,所以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被娱乐,让娱乐充实自己的内心。所以,如果内心是孤独的,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是旁观者,相反,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孤独并且勇敢地战胜它,那即使是独处,也不会感到无聊和孤独。
从更深一层的角度上看,很多人选择找伴侣或是选择其他类的社会关系,根本原因也在于他不希望独自生活,当然,并不是说单独生活是人们应该面对的,而是说当一个人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而选择了另一半时,实际上是因为无聊寂寞才选择了另一半,那么这个人的人生除了令自己分心、自欺欺人以外,并不会真正意义上摆脱孤独的阴影。很少有人能真的超越孤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放弃超越就等于放弃了人生的珍宝,很难获得最大的成功。
试着独处=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勇敢起来,接受面前的孤独吧!尝试着独处,并且享受它。可能现在还有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孤独的含义,但是大多的老年人对此是十分了解的。那是一种忽然与世隔绝、随之在心中升起彷徨、紧张的感觉。就好比没有任何人和事物可以依赖,自己无法走出那种自我封闭式的空间,这种由心而发的恐惧就是孤独的化身。当然,空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是一种得以解脱的境界,不需要被依赖的满足感,只有战胜了孤独,才可以感受到空寂的意义。这时,人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坚强。
当孤独来临时,试着独处吧,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安静地让它降临到自己的身边,去感受它、品味它。不要惧怕那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当我们不再逃避,不再利用分心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时,就会真正地了解它,面对它。当战胜了孤独的恐惧,人们会发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无聊的时候,我们不再需要一些娱乐让自己分心,甚至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觉得无聊,而那种孤独的恐惧,也会从我们的身边永远离去。
其实,除了寂寞与孤独带来的恐惧之外,还有不少的理由和借口让人们排斥独处——“我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实际上,只要你愿意给独处留些时间,并在心理上从当下的情境中跳脱出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觉察自己、觉察正在做的事情,你就一定会有时间。因为这个心理时间与外部的时间并非矛盾。“别人会认为我性格孤僻”,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喜欢独处的人有些古怪,但也有可能他们会理解你的选择。实际上,我们的心需要我们独处,这就是理由,你不需要再去找额外的解释了。
当然了,拥有独处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用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了,如果早事先满足了别人所有的需求,那么就会消除很多质疑的声音。打个比方,如果你在准备晚餐,就多叫几份外卖并事先熬好汤。有时只需要一点点额外的付出,就能享受独处带给你的回报。
5.几种体验:痛苦、挣扎与快乐
已经结了婚的多数人都渴望独处,很大原因是因为家庭繁杂的琐事和吵闹的环境让他感受到了无以言语的窒息感,他希望,甚至渴望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让自己好好地与自己相处,让身心得以放松,享受安宁带给他的惬意。这种突如其来的念头很多人都曾在脑海中闪过,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于排斥孤独、害怕寂寞的人来说,即使想要独处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李君很排斥孤独、寂寞的感觉,成家后他基本上再也没有独处过,平时忙于工作,到了周末就陪伴妻子和孩子,他几乎已经忘了独处是什么滋味了。但是后来,他因故不得不重温了两次独处的滋味。每一次他都是在愤愤不平中来到不得不独处的地方,不情愿地过着独处的生活。
第一次独处时,对李君来讲就是一场噩梦。当他躺在床上,守着空旷的屋子,几乎一整夜都无法安稳地入眠。他总觉得四周的白墙像是监视器一样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甚至连头上的吊灯他都觉得会随时落下来要了他的命。他将自己藏在被子里,躲在里面辗转反侧,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头,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这个事实。
这对李君来说很痛苦,尽管他是一个强壮的男人,但是他也感觉到心中的那份脆弱,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凉意遍及他的全身。其实,李君并不信鬼神之说,他知道,令他害怕的只是那海洋般无边无际的孤独。那种凄凉、酸楚、痛苦的滋味让他不寒而栗!那一晚,就好似上帝对他的折磨,他再也不想体会到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
但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中一样发展,很快,他就迎来了他的第二次独处。这一次,他做足了思想准备,他认为上一次孤独带来的恐惧主要是因为房间里太过安静,因为安静,他很容易感到恐慌,从而放大自己的恐惧。为了不让自己那么痛苦,他准备了几张音乐CD,还准备了几本不同类型的读物。到了夜深人静,他放上动听的轻音乐,瞬间,房间里冰冷的感觉一扫而空。
为了让自己不再想那些恐怖的画面,他决定做点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看了一会儿杂志,又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紧接着,他扫了扫地又擦了擦桌子。房间干净了,他的心就变得舒服多了。
随后,他躺倒在床上,在优美的轻音乐下继续阅读那些书籍,此时的他觉得孤独的恐惧离他远去,反之,他忘却了很多的烦恼,甚至觉得悠然自得。后来,他甜甜地睡去,还做了一个美梦。
虽然是在不断地挣扎和矛盾中才体验到独处的快乐,但是李君心里却因了这回的体验,对独处产生了一种乐此不疲之感,并且开始期待下一次的独处了。
由此可见,会独处、能独处,从排斥到接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是一种心理的成长。当一个人知道了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且难以躲过孤独的处境,那么当孤独来临时,也就不会感受到自己是如此孤独卑微了,他会试着接纳孤独;而当他能够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孤独共处的有效方式后,他就能学会安于独处,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快乐。当一个人具备了孤独和执着,当他可以勇敢地将孤独的恐惧踩在脚下,那么他的思想和灵魂就会得以升华。
如果错误地理解了独处的含义,一味地认为独处是无能、消极、凄惨的化身,那么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整个思维。在无形中,它好似一个巨大的阴影,将自己笼罩在其中,又好似把自己锁在一个狭小的笼子里,拒绝外界的介入,也不让自己的灵魂得以解脱。最终,这种错误的观念会让人痛不欲生,甚至出现心灵上的扭曲,你永远无法正常地走完独处的“痛苦、挣扎、快乐”的流程,也就说你无法获得独处的快乐,那么你的正常生活便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体会不到独处的真正意义,把自己封闭在消极的笼子里,那么久而久之,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无法获得成功。
有时,独处是心中的彼岸,它就在我们受伤、疲惫的时候,成为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让自己安静下来,恢复自己受伤的心灵,那个我会重新地坚强起来,更加勇敢和自信地面对人生接下来的磕磕绊绊。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辛酸与磨难,正是有了那些失败和复出的经验,才会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对于未来,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
如果还没有办法让自己在独处的时间摆脱那些不好的体验,那么还可以让自己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让自己暂时从焦躁的头脑中解脱出来
读一本好书
一本枕边的好书,就好像是一个知心的朋友一般守护在你的身边,它会与你交流、沟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害怕的时候,给予你最大的鼓励和温暖,同时,它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奇幻世界。你可以从中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人情世故,可以了解你想要了解的一切,可以走进某一个人的心里,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有时候只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你就会了解一个人的思想。甚至他的一生,学习到他毕生所领略的经验和人生智慧。一本好书会带你穿越时空,让时间快进或倒流,你可以把读书当成一场足不出户的旅行,让自己在放松的同时,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头脑得到了升华,你的很多创意被激发了出来。更主要的,它会让你开始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看一部优秀的电影
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它们也会协助我们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走进影院,挑选自己喜欢的位置,手捧着爆米花坐在舒服的座椅上,当灯光暗下来的时候,这里就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整个电影院里只有你一个观众,那种放松感会更强。但即使很多人坐在你的身边,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对于彼此大家都是不熟悉的陌生人。电影开始时,你会看到一片草原或是一个房间,这时,不要浪费掉这个电影制作者精心打造出的氛围,随着灯光、音乐一起好好地感受吧,当你投入到电影中,你的世界会变得不一样,你可以因为感动而落泪,因为开心而开怀大笑,但无论你有着怎么样的感触,那对你来说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总之,在我们感受到孤独带来恐惧时,就是寂寞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时,我们可以从外界的鼓励中找回自信,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当不再害怕时,可以尝试着关上门窗,把宁静留给自己,把喧嚣留在门外,勇敢地战胜心中的恐惧,找到最有价值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受得到更多的幸福,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喜悦。
6.思想与行为的自由
思想与行为似乎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虽然相互影响作用,但是往往在自由这件事上难以达成统一。不过,当你领会了独处的妙处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思想自由了、你的行为也获得了释放。
现实带给我们的束缚和打压
身处喧闹人群当中时,思想和行为是无法真正自由的。我们不得不专心倾听他人的话,专心感受他人的种种感受,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姿态等等,以符合这个社会在文化和道德等各个层面对个体的束缚和期待。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看上去正常的人,我们都希望拥有社会归属感,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因此,我们在与人交际时,自觉不自觉地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期与别人达到更多的共鸣。
但也有这种情况,就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怎么试图精准、礼貌地表达自己,我们仍然会被曲解、被误读,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打压。
独处带给思想的自由
1914年的瑞士苏黎世有这样一个孤独的灵魂。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放弃了大学教师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成了一名给人看病的小医生。很多时候,他喜欢一个人独处,每天夜里,他都会仰望星空。很多人觉得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忽然之间放弃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变成了一个收入微薄的“怪人”,追求那种百无聊赖的生活,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得了心理疾病,或是重度忧郁症患者。其实,这个人就是卡尔·荣格,那时候他正在做一项实验,而自己是他唯一的实验对象。在实验中,他利用了“自我催眠”的原理,让自己沉浸在一种“无意识状态”。后来,他的实验被记录到了他的传记《回忆·梦境·反思》(Memories,Dream,Reflections)这本书中,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就好像是灵魂升到了云朵之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样,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集体无意识”,很难想象,眼前的现实只是人大脑中的无意识层次之外的世界,那些画面一一在脑中浮现,包罗万象。除此之外,他还把不同的性格归了类:和蔼的家人、狡猾的劫匪、无谓的伟人……
借用安德里恩·里奇的话来说,当一个人沉醉在独处时,表明上风平浪静意味着他的内心惊涛骇浪,很有可能他的内心和灵魂已经到达了另一个世界和境界。好比在荣格身上表现的那样,看起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所以,想要瞥见独处者内心中的智慧光芒,我们更需要用心,而不是眼睛。
独处带给行为的自由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创造者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那么他将不会带来社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未来也会无法想象。所以,创造者的独立性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由此可见,个人的独立性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人不具备独立性,那么社会的发展将很有可能止步不前,也很有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富强。但是如今,具备这种独立性的创造者少之又少,因为在繁华的今天,人人都放不下那颗浮躁的心。
研究证明,在人群中,那些格格不入、喜欢独处,给人感觉到寂寞的人实际上更具独立性和创造思维。他们是社会中的“独立者”,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这些人或许是交际圈中不受欢迎的群体,甚至会受到排挤,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到,这些小群体因为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他们有着更为活跃的创造力,这种精神也正是社会得以进步的精髓。
普通人或许都以为,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他在寂寞中苦熬出来的。其实,那只是外人对独处的误读。只要自己内心欢喜、安于独处,在独处中度过自己的大部分人生并寻求更多的创造,那么成功就不会离自己太遥远。
社交以外的交流或许更加自由、广泛
当我们真的发现了一位爱独处、会独处的人,我们应该尝试去了解他、观察他、欣赏他的创作,甚至挖掘他的想象,这或许是一个充满闪光点的宝藏。实际上,爱独处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他曾与我们有过交流,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比如那些书籍、画作、音乐、文字等等,都是他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可见,爱独处的人并不擅于与外界沟通,对他们来说,社交是一个很困难的平台。
或许有一天,你会被一首歌曲打动到落泪,或是因为一篇文章夜不能寐,那么你会觉得,你已经和创作者有了灵魂上的碰撞,这就是除了社交以外的交流。不可否认,这种美妙的感觉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更容易体会得到,因为只有在独处时,人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充满想象。
寻求自由的必经之途
对于一般人,刚开始学习独处、适应独处,并非立刻就能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自由随意的状态。我们可以在刚开始学习独处时,尝试以下几点。
在独处时,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需要受他人的控制,看他人的脸色,也不必把精力浪费在他们的身上。也不必为了迎合大家,而伪装自己,给自己戴上面具,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放松下来,做最自在的自己。
独处时,可以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一本好书、欣赏一部电影,给自己养的植物浇浇水,只有这时,才会真正地做自己的主人。
同时,独处是心灵最安静的时刻,那时,生活中的琐事将远离我们,身边没了人群的澎湃、拥挤,也没了那些七嘴八舌,我们可以安静地品味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其实,在独处时也是最安全的时候,因为不必担心被打扰、被训斥、被攻击、被排挤,或是出现任何的意外,并且也不用担心自己会伤害到任何人,这个时候,人才能更加放心大胆地生活。
不可否认,独处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因为那份安宁会让我们浮躁的心平稳下来,让所有的思绪全然投入到学习中,这个时候,耳边没有唠叨,也不会感觉到任何的负能量,能够更快地找出学习的乐趣。
宁静致远,可以理解为在独处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创造未来。只有独处,才会让思想更加清晰、开阔,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新的突破。
最后,独处的关键一点在于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养,我们可以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做,还大脑一片空白和自由呼吸的空间,可以抛开所有的一切,安静地注视着某一个角落,这样,可以很快地让自己放松下来。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太多的人和事,很多的烦恼像影子一样随行,他们折磨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疲惫不堪,所以这时,我们需要独处,只有独处,才会让我们彻底放松下来。
珍惜每一个独处的时光吧,它会成为生命中难以忘记的美好瞬间!
7.人的忍耐力
耐得住寂寞,追求宁静而致远的生活,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人们很难达到。但事实上独处是一种“储备工作”。想象一下,野兽在捕获猎物的时候首先要做什么——它们不是莽撞的追捕,而是在捕获猎物之前,待在一处静静等待。只有找到最合适的时机,它们才会出动,不然很有可能失去这个猎物。同样的道理,在做事之前,也要沉住气,要学会在寂寞中等待最好的时机。
“在这个世界上,越强的人越孤独,能够在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这是一位著名的西方哲学家所说的话。他认为,独处是一种不会轻易被人察觉的品质,想要拥有如此的品质,头脑中必须要存在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只有远离诱惑,约束住浮躁的心,才能练就如此品质。
可以这样理解,唯有孤独,才能造就成大事之人。原因在于,当人的心不再浮躁,不再因为世俗所困惑,那么人的思想才能自由,发展新的创造力。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伟人都是孤独的,他们沉迷于书海,耐得住寂寞,有一颗甘于淡泊的心。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把所有的精力用于思考、创造,最终成了一个个奇迹。在古时候,状元也是如此,为了金榜题名,他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日夜夜寒窗苦读,想一下,如果他们守不住那份浮躁的心,他们会在众多人的考试中拔得头筹吗?
那么,人在独处中的忍耐力到底有多强呢?这些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做出解答:
在一部电视系列片《行星地球》中有这样一个珍贵的镜头,镜头中人们可以欣赏到无拘无束的雪豹,这些画面全部来自于在巴基斯坦大山里驻扎的摄影师的观察成果,很少有人知道,仅仅是这几分钟的镜头,摄影师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
一提起爱独处的人,大家头脑中往往是这样一个剪影:一个消瘦的人,每日坐在电脑旁,他黑着眼圈,哈气连连,看起来没有一丝的精神和对生活的向往。可是现在我们可以推翻这个想象,要知道,想真正了解爱独处的人,仅仅是看表面的现象是不正确的。假设我们看到了一个摄影师孤独的背影,他坐在简陋的屋子里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甚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几个小时里,他连呼吸都没有声音,可以想象,这个画面会让我们觉得无聊甚至厌烦,但是当看到他们拍摄的那一张张照片,你就会产生感动,以及感激。
《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他在大英博物馆里埋头苦写了40年;《天体运行论》的作者哥白尼,写这本书花费了36年;摩尔根写的《古代社会》,花费了40年之久;歌德创作《浮士德》,写了60年;《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写这本书花费了20年;托尔斯泰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写了37年之久;司马迁的《史记》,写了15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了27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写了10年之久;徐霞客创作的《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在这一串串的数字中,我们发现,人对独处的忍耐力似乎可以无限延长,只要他所专注的事情是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
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繁华的今天,即使周围人声鼎沸,但人还是有空虚寂寞的那一刻。这是由人的独立属性决定的,任何人无法改变,那个时候,人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忍耐和接受,要为了寂寞,而耐得住寂寞。如果无法忍受寂寞、无法接纳寂寞,人会不断被这种排斥感、恐惧感驱使着到处去找点事做,这个时候,理智会渐渐减弱,人会最终被自己的本能欲望所打败。诸如现代社会中日益泛滥的一夜情、吸毒、各种危险的赛车竞技等,成为很多年轻人面对寂寞时的消遣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健康的婚恋关系、渴望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沟通感,但是,当一个人无法面对哪怕一刻钟的独处时,他会被寂寞逼得发疯,转而在各种畸形的人际关系中寻求暂时的慰藉。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且每个人天生也都是能够忍受孤独的,或许对孤独的排斥感会大大降低。
独处不是消磨时光,而是能使人储备巨大的能量,它像浩瀚的星空,只有用心去挖掘,才能看到最耀眼的那颗星,只有用心领悟、体验,才能挖掘出人生最大的愉悦和成功。只有当我们接纳孤独,并借由不断的独处而提升自己对孤独的忍耐性,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独处的美妙滋味。
8.独立思考的意义
人在社会中生存,有很多的身不由己,人们在逼不得已中学会了很多的生存法则,但是在繁忙中,人却忘记了心中最宁静的自己,忘却了人们生来具备的独自思考的能力。
其实,当仔细回想时,人们会发现,在生活中人们还是有很多的时间是独自一人的,只是那些时间里,人们在玩手机、聊语音、打游戏,并没有做到完完全全地独处。某网站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时间都去哪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访的1万人中,有70%的人表示:“不知道。”剩下的人则表示,他们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和学习,很少会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其实,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这点和社交大同小异。可是很遗憾,现在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独处,越来越少的人具备这种能力。
不得不说,在如今的生活中,人是群居的状态,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人们是为了团体而活,而失去了独自生活的意义,所以也会失去独处的需要性。其次,当今社会给予人们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人习惯了相互协助的感觉。一部分人认为独处是浪费时间的一种方式。还有,现代人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欣赏力和感受力大不如前,所以人们无法体会独处的美好。最后,人们对于独处的意义在认识上有所偏差。很多人认为,独处就是离开人群自己生活,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其实不然,独处只是让自己有很多的自我空间,并不代表着与社会脱节。
和想象中不同,独处非但没有坏处,还有很多的优点。因为能独立思考是人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独处正好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曾发表言论说:“花上小部分时间用来独处,这是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因为这会训练自我的思考能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你会发现它带来的好处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独立思考的多重意义
具体来说,独立思考都有哪些好处呢?以下几种是较为明显突出的。
一、降低疲惫感
面对周遭复杂的环境和繁多的信息源,总是会令人应接不暇,你的思维似乎总被别人和那些与自己并无太多关联的事情牵引,也常常听从别人的意见、去尽力理解别人的长篇大论,你在思考个不停,但这并不是独立思考,因为你的思绪一直在被干扰、被干预、被人引导,同时也可能被扼杀。人的大脑一旦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得不到休息,那么很容易产生疲惫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当感觉到疲惫时,独处是一种很有效的解决方法,你可以什么都不做,还大脑一片空白,这样会很快让你感到放松下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造新的灵感
很多人喜欢冥想,也有很多人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但其实它是一种对自身有益的交流方式。唐朝诗人杜甫教导我们,想“下笔如有神”,必得先“读书破万卷”,意思就是,灵感并非无水之源、拍拍脑袋就来的,必得经过大量的阅读和训练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个修炼过程,绝不可能在喧嚣热闹的人际交往中得来。只有自己独处时下苦功夫,才有可能取得日后的成功。曾有100位科学家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独处会不会让自己富有新的创造力。实验证明,当给自己一定的时间独处,你会发现,身心得到放松后的冥想,很多的灵感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可以解决很多的难题。所以当面对挫折或是难题时,不妨让自己独处,这样你的思维会变得天马行空,更快地解决问题。
三、锻炼大脑
总是热衷于交际闲聊而不去独立思考会让人越来越笨,因为独处思考时,人的专注力、各类情感反应等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长期独自思考对于锻炼大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怡人的环境中独自思考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独处时走进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表明,如每周进行三次以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增加大脑中的记忆体,这也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方式之一。
四、赶走烦恼
当你烦恼时,处在喧嚣热闹的聚会上并不利于你的情绪稳定,虽然你可能暂时会忘却烦恼,但是当聚会过后再次独自一人时,你的烦恼往往会让你情绪崩溃。凯利·麦克戈尼格尔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他曾说:“独处时的宁静有利于自我的反思,当一个人安静下来时,会抛开很多的负面情绪。”所以独处更有助于人们忘记烦恼,消除疲劳。
五、改善人际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会和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争吵,甚至会在争吵后觉得后悔。这些人多数都缺少理性,他们的大脑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这种问题时,先不要急着冲到人群中对自己的交际技巧进行强化训练,而应该先在独处时对自我的各种人际障碍特别是自制力进行梳理和解决。独处能让人变得从容、理性地对待人际交往,最大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因此独处是训练自我控制力的最好方式。
六、提高创造力
现代社会,独处的空间本就被大大压缩了。所以,当你有机会独处时,把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一并从手机、电视剧、闲聊当中抽离出来吧。每天给自己保留一段时间进行心灵的沉淀和清理是必须和必要的。
时时处处皆可独立思考
假设你还是感觉独处时的独立思考很艰难,那么或许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一、尝试专注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忙碌感来填满独处时的空缺,但前提是,你必须要专心地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很毛躁的同时做很多件事情。比如,可以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文章,甚至整理一下书柜。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安静的事情,而不是打打游戏那么简单。
二、自问自答
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融入集体当中,这时,我们还需要同时学着如何一个人独处。生活习惯的忽然改变或许会让人感觉到很苦恼,那时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一直盼着有人陪在自己身边?如果感到恐惧,那可以找一些事情来做,比如喝杯咖啡,听听音乐,让自己放松下来,慢慢克服恐惧的心理。
三、懂得拒绝
很多时候,一些鸡肋般的社交活动会浪费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你不想参与这次的社交时,要懂得拒绝。
四、寻找快乐
很多人寻找快乐,会到游乐场、酒吧等人多的地方,但是人多并不等于快乐,并不等于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如果想要放松,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比如河边、公园的角落,甚至自己家中的阳台,只有让心中感觉到宁静,才可以真正地放松下来,感受到独处的愉悦。
五、回忆好事
科学家认为,每一天至少要给自己半个小时的时间独处,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但其实,哪怕是几分钟也会带来同样好的效果。你可以在独处时想一些自己觉得愉快的事情,或是回忆一下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会让身心感受到愉悦。
由于每个人对独处的理解不同、独处方式不同,所以独处对每个人的助益也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只要自己在独处中感受到了自由、放松,发觉到了不同于交际的另一种乐趣,就已经将独处有效利用起来了。不必怀疑,那就是独处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