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绪论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

我国当下的国家安全形势,总体而言,比较严峻,我们当居安思危。挑战和危机是必然的,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有些东西靠我们的努力,是能够化解与克服的。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通过积累,依靠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样就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威胁。

一、当前国家安全形势

1.政治安全

我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制度、国民意识形态、执政安全等。在这方面,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1)部分人对社会缺乏认同感

主要表现在:有些人企图在中国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中国的民族精神进行瓦解和分裂;以“打、砸、抢、烧、爆、毒”为主要手段的恐暴势力,破坏社会和谐,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一些黑恶势力的触角深入政治领域,为既得利益集团牟取非法利益等。

(2)国土安全受到威胁

在东北亚和东亚,美日、美韩联手在中国东北的陆地疆域和东部海域形成一道实力强大的军事包围圈。在北部边陲,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之梦重新燃起,加之蒙古国大民族主义倾向,给这一地区的稳定增添了无形但巨大的隐患。在中亚和南亚,地区恐怖势力蠢蠢欲动。在我国的海洋安全上,特别是南部海域,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威胁着我国海域安全。

(3)军事威胁

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一脉相承。我国与周边国家在领土纷争上,一直僵持,久拖不决。

另外,我国周边存在“核威胁”,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是有核国家,朝鲜、日本是准核国家,有核计划、核技术、核武器生产潜力的国家或者地区有伊朗、韩国、中国台湾,有重新制造核弹头条件的国家有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

2.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主要挑战在于:

(1)自然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世界上“资源民族主义”日趋兴盛,资源的跨国公司垄断程度日趋集中(世界锡矿的80%、铜矿的75%、金矿的57%、锌矿的57%,分别被行业排名前十位的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占有),这将严重削弱资源消费国的资源贸易能力。

(2)科技人才流失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被削弱,对国际高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3)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外资正加紧对我国农业领域大举渗透、中国农业用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降、农业仍停留在粗放生产方式上、水资源危机严重,都可能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4)“过度依赖出口导向”与“未富先老”两大问题叠加

我国因为“出口导向”战略所遭受的社会财富外流、自然资源外流、人才外流等整体收入损失特别巨大。据人口专家测算,我国人口红利期将在2030年结束。之后,社会总抚养比将迅速上升。

(5)我国国民财富积累能力被削弱

举例来看,截至2014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95万亿美元,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就至少为1.975万亿美元。如果按照5年期国债计,2009年6月26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16.8328,2014年6月26日1:6.1538元,汇率差值为0.679,以1.975万亿美元为基数,五年间中国就损失13410.25亿美元,2013年末全国人口约为136072万人,人均损失985.5美元,折合人民币6064.73元人民币,这可能比一场特大灾害的损失还要惨重。

(6)庞大本土“热钱”无序流动威胁我国经济安全

至2012年7月末,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达12940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已达3877亿美元,而且无论流入还是流出,递增趋势都在成倍地加快。可见,“热钱”的规模之大、流动之快。“热钱”过快地流入,则加剧国内通货膨胀、促使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增加、抑制经济体的健康发展;“热钱”过快地流出,则流动性风险呈现、信贷风险增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金融体系的安全受到威胁。

3.文化安全

中国的文化安全,来源于3个方面的隐患:

(1)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激烈的人才争夺

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于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

有的西方政治家提出,要着眼于“在中国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中间阶层”“社会精英”,并力图以西方价值观、政治观、民主观乃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影响、征服这些人。

(3)我国对自己的文化传承和挖掘还不够

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正在人们的漠视下,慢慢丢失。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毛泽东思想,国外很多军事院校或者高等学府,都在如获至宝地加以研究,但是,在中国却稀松平常地对待这些宝贵遗产。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安全问题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高校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万分之0.5至0.7。至于失窃现象,近年来以单车、书包、手机、钱包等物品被盗成为热点和焦点的话题比比皆是,更是破案工作的难点。学生失窃后,情绪受到影响,家长怨声载道,同学之间人心惶惶。严峻的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

此外,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接触、交流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甚至自谋职业打工赚钱。在这样的情况下,缺乏社会经验尤其缺乏安全常识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相当薄弱。案发事后,大学生往往选择“自我沉沦”,在反击的黄金时刻写一纸投降书,更有甚者与犯罪集团同流合污,不以自我为例,反将痛苦强加给更多的同龄兄弟姐妹。

2.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现在的学生大都住校,在相对来说较为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和学生家长普遍忽视了法律、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而学校在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又重管理、轻教育,多处理、少规划。

(2)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

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何种运行机制,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三是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在校接受的整个教育中,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

(3)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明确

哪些影响安全因素是主要的,哪些教育内容是必需的,研究得不够充分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领域,国家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和法规,如知识产权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等,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到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中去,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已经广泛涉及的问题。

(4)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不得力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多年来未有较大改进,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传统的安全教育措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更谈不上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有临时应付倾向

在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对安全教育采用临时应付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上级安排了安全教学任务,就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力度不够,大多流于形式,实践性不强等。

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高校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而越来越突出,新时期社会发展也对高校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时代的新挑战

1.新时期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显著改善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市场经济对利益价值的偏重,使得无论高校内的师生员工还是高校外的社会人员都把个人利益最大化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来自家庭、学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特别是安全知识和技能匮乏。

(2)高校开放办学和后勤社会化

高校开放外在表现为高校趋于“泛社会化”,即高校逐渐与社会融合,高校在人员、科研成果、资金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交流密切;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互动增强。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开放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对高校影响较大的一种趋势。高校的开放和后勤社会化,在给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减轻高校管理负担的同时,也加大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2.新时期大学生有新的特点

(1)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生活自理和独立能力差。在进入大学之前,与社会接触很少,对社会上存在的安全风险没有正确认识,无法恰当处理与规避可能对自己造成侵害的人和事。

(2)法律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大学期间接受过相对比较系统的法律基础教育,这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维权意识。然而,由于对法律内容理解的偏差,部分学生在维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尽的义务,这样可能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麻烦,同时也为他们走入社会埋下了一定安全隐患。

(3)心理压力大和心理承受力差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都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心理也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调节方法,在面对外界压力和挫折时,常常会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导致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

(4)情商与智商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情商和智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调适能力差的现象。造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因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不懂得分享、谦让和包容;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所致,即从小学至高中,学校往往只片面地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

二、安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1.贴近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除了学习,很多学生更愿意把业余时间用在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上。而安全教育所能提升的安全素质虽然贯穿于人的一生,但由于一直以来都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下,把安全教育与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

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应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案例的特点是生动、形象,易于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往往能对他们产生深深地触动,引发对某一安全问题的思考,便于吸取经验和教训,达到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的目的。

传统的安全教育常常采用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展板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由于各有局限,宣传教育的效果往往达到预期目的。安全知识属于应急知识范畴,是一种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学习的知识。因此,一直以来,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被动接受较多,主动学习较少,这也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改变安全教育的这一现状,需要调动大学生自己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在大学生中推广并深入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传统的安全教育主体是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主要采取集中性说教的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呈现出诸多与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特点脱节的问题。传统安全教育模式已趋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

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面来。这一方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要求自主参与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高校民主改革的趋势,体现了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目标。通过探索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服务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达到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目的,以点带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素质,减少各类案(事)件的发生,维护好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这也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随着教育和管理效果的逐步显现,也利于化解学生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误解,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安全意识的养成首在法治思维

当前,大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很大部分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现阶段高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安全意识

1.审视生命,认识生命与安全的意义

当今大学生存在生命安全意识淡薄,不尊重生命的不良现象。由于各种矛盾处理不当,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抑郁等,草草结束自己生命、甚至他人生命,以摆脱窘境或肆意发泄。比如,发生在2013年4月16日的上海某大学投毒案,可谓轰动一时,引发了不少专家和高校的思考。被告人林林(化名)和受害人黄立(化名)是室友,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并未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被告人林林在校友们的印象中是阳光、开朗、热情的同学。然而由于家境和性格等因素,他内心充满自卑、压力、与女性关系处理不好等问题,无法排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再比如清华大学机电系刘海洋伤熊事件等。这些不良现象和事件向我们警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充足,但是他们的生命安全意识淡薄,对生命漠视,最终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不仅害人害己,也给社会带来不良风气。

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忘却了人生目标。虽然学到了“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忘记了思考“为何而生”。他们把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作为生命追求的目标,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本身带有的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感到彷徨、消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生命的存在产生怀疑甚至轻易放弃。因此,作为大学生应当重视学习生命与安全的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当他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以及人生中种种失落与痛苦时,才能正确而客观地接受困难迎接挑战,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认清社会环境安全形势,严格遵守校规校纪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历史时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继而引发多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乃至刑事犯罪和恐怖事件不断增多,加之世界的动荡和极端势力猖獗也给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比如,2014年3月1日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那血腥的场面至今让人历历在目、不寒而栗,我们为逝去的同胞惋惜,为受伤的群众祈福,然而仅仅几天后的3月8日便发生了马航客机MH370失联事件,我们一百五十四名同胞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还有4月30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造成了很多无辜群众伤亡。

整个社会环境的安全形势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安全问题。大学生首先应该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不能盲目跟风,被不法分子利用,做出有悖于大学生道德和伦理的事情。其次,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的各项要求,减少意外伤害发生,争做一个文明合格的大学生。

3.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个人信息通常指的是涉及个人身份(包括图片资料、身份证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各种信息资源。个人信息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恶意利用,给个人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和损失。泄露的近几年,大学生信息安全问题凸显,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缺乏;二是缺少个人信息安全知识;三是个人信息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

二、培养法治思维

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养。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开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扩大,大学生违法乱纪的行为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众所周知,运用法律武器的前提首先要知法、懂法,然后才能实现依法维权。由于高校学生大多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日常的法律安全常识的学习。

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学习,树立遵纪守法意识,遵,守社会基本准则和规范,严于律己,依照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增强安全防范技能,包括防火灾、防溺水、逃生、急救、防盗、防诈骗等方面的安全技能,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报警求助方面的技能。

处于科技高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必须明白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在遇到不法侵害的威胁时,除了凭借自身的力量进行防范外,一定要及时向公安保卫部门报警,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切不可“私下了结”,否则易出现受害后违法的结局。

再如,我国法律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大学生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正当防卫,实施正当防卫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及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后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等。这样,大学生才能掌握好这一法律武器,在遇到抢劫、行凶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善于运用正当防卫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既明确了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的行为规范,也规定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必然履行的义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的高度重视,把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由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因此,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