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支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引言

巍巍蒙山,历经着几多春秋寒暑。

滔滔沂水,流淌着历史恢宏气度。

几千年来,蒙山松涛造就着历史豪杰的悲怆;近百年来,沂蒙热土发生着壮烈的征战、奔驰的生命、豪放的呐喊、英勇的献身。

沂蒙老区,无私奉献。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沂蒙山啊!人民的母亲,你大慈大悲,大爱无言!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你是找不到沂蒙山的,因为她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梁,而是一个区域概念、一个人文概念、一种精气神,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符号。

绵延起伏的七十二崮是沂蒙山脉的峥嵘头角,是造物主于天地混沌中从大海的浴盆里捧出的奇绝的杰作。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曾在战火颤栗;每一条溪流都曾在硝烟中抽搐;每一片土地都曾留下斑斑血迹,用热血和苦难谱写的历史,往往更能震古烁今,摇魂荡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蒙山沂水间曾发生过大小战斗四千多次。巍巍青山掩埋过十万将士的忠骨。

战争年代,沂蒙百姓,见危受命,毁家纾难,戮力支前。

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琢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陈毅元帅深情地感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沂蒙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这片贫困闭塞的大地上,善良质朴的沂蒙百姓爱党、爱军队,“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看似柔情似水而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是沂蒙人民支援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

这种大仁、大义、大爱,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人民,属于组织和发动沂蒙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更属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而却不屈不挠的民族。在抗战最困苦、最艰难的危急时刻,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跟着共产党走》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伴奏曲。伴随着各种电影、戏剧、舞蹈作品,“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沂蒙也名扬四海。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

沂蒙红嫂心地善良、胸怀宽广、慷慨无私,用汗水、乳汁和鲜血喂养了革命,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正是对沂蒙精神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冒着严寒来临沂视察调研,带来了对沂蒙人民的亲切慰问。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时,习总书记细细聆听讲解,仔细观看展品,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沂蒙红嫂故事深深打动了总书记,他饱含着热泪,动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诞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沂蒙精神发展于如火如荼的建设岁月,沂蒙精神丰富于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9年,时任临沂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1990年2月2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在莒南县与王渭田等临沂地委领导一起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

2001年,有关专家曾经将沂蒙精神扩展为“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二十四个字。

如今,最常见的是运用了2004年7月沂蒙精神第三次研讨会上的提法,这是临沂市委1997年提出在2001年被拓展后,李群书记去北京征求姜春云、迟浩田等老领导的意见后重新恢复的,也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而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特征的沂蒙精神“一锤定音”,深刻指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将其上升到全党精神的层面,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我们不断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也实现了沂蒙老区人民多年来企盼的将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并举的政治梦想。

沂蒙精神发源于沂蒙老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沂蒙精神不是地域性概念,而是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旗帜和灯塔,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实的宗旨意识、坚强的党性修养、严格的组织观念、深切的为民情怀、坚韧的责任担当、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对党绝对忠诚、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当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我走进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东朱团村,深入基层,实地采访一位82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朱崇敏同志。

朱崇敏同志曾经长期担任东朱团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老支书不是有三头六臂的强人,他经历的苦痛比一般人都多,但是他却干出了一般人不能干出的成绩,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股力量,有一种信仰,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从1959年到1984年,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26年里,老支书带领东朱团村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推行稻改、整地大划方、创新小麦苫播技术、架电、修路、建水塔、通自来水、建排房,挖大口井、种红麻、栽桑养蚕、发展多种经营、办工厂……苦干实干加巧干,在老支书带领下,以前那个脏、乱、差、穷的东朱团村变了,变成了沂蒙美丽乡村的榜样,乡村善治的模范,践行沂蒙精神的代表。

为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老支书做到了?

老支书说:“信仰比什么都重要,人要有信仰。我的信仰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点事,全心全意跟党走。”“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我当共产党员就是一种信仰。入党时说过的话,有没有记住,干工作有没有为老百姓着想,这是检验一个党员的标尺。没记住,没想到等于没兑现承诺,等于放弃了信仰。”这既是老支书对党的信仰的坚持,更饱含他干好事业的坚定信心。这种信仰和精神就是砥节砺行、不屈不挠的共产党员怀着无私的胸怀和大爱,追寻生命的意义。

1984年,东朱团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老支书“让贤”,卸任村支书一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他不甘心守着脚下的这点土地过下半辈子。他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带领儿女们转身投入商海,艰苦奋斗,开拓奋进,无私奉献,从在临沂城开烟酒糖茶副食品商店到南坛销售氧气;从生产乙炔气到经营生产多种钢瓶……

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标杆企业。当年,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曾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点名表扬鲁南制药厂和临沂永安钢瓶公司,说这两家企业虽然占地面积小,但按每亩创造的价值来算,在全市是最高的。

2014年,全国著名国企北京天海公司向老支书的永安钢瓶公司抛出了橄榄枝,力求强强联合,实现双赢。联合后的山东天海集团生产的钢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连年攀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企业发展了,效益好了,老支书不忘初心,始终惦记着东朱团村的老百姓。每年中秋、春节两个节日,他都要给全村3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每次村里修路、建卫生室,他都率先慷慨解囊……

老支书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为社会树立了一位真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老支书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就图老百姓说咱共产党好。要想让群众说党好,咱作为党员干部,不管干什么都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感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追求,但总有一些精神财富会超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都受到激励,都去珍惜。

今天,当我们面对又一个全新的改革起点,当密切联系群众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声、人民的期盼,沂蒙精神将顺应“大时代”的召唤,再次鼓舞沂蒙人民和所有怀揣中国梦的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