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朝 盗版君臣·诸葛亮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隆中策的对与错

先取荆州立足,再取益州鼎足,最后图谋中原。这是总结概括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草庐对》之精髓。

由于诸葛亮为一代名臣,该内容理所当然地被陈寿载入了《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有人说,《草庐对》即《隆中对》,但《隆中对》的说法并非由陈寿提出,而是后人添加的。

很显然,此乃《隆中策》第一错也。错在“隆中”,对在“草庐”。且不说其所策内容的对与错,标题首先就已经错了。

再看其“策”内容。第一步拿下刘表,第二步吞并刘璋,第三步称霸天下。与刘备初次会面,诸葛亮就为其出此之策。此策,究竟是对?是错?结合前因与后果,我们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见得。

在诸葛亮蜗居的茅庐中,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局势,然后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刘备与诸葛亮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并非是唯一的。其实,在此前的几年,当鲁肃被周瑜推荐给孙权的时候,鲁肃与孙权也有一个东吴版的《草庐对》,史称“东吴对”。只是这两次“对话”,一个在诸葛亮的草庐中,一个在孙权的吴府中。中间虽然相隔几年,其“分裂”和“统一”华夏的大致意图还是一样的。

这两个版本的《草庐对》,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几乎可以说,那三步走战略是打开一个朝代大门的钥匙,它让当时和后世看到了一幅三国鼎立的历史长卷。

本来,刘备这支小军阀已经奄奄一息,可一遇到诸葛亮,却忽然间僵尸还魂,且日见坐大,直到后来的三分天下。这中间的巨大转折,主要得力于诸葛亮这一对策。对于整个时代来说,诸葛亮携着他的《草庐对》登上政治舞台这是一件福祸参半的事。

我们先看看西蜀版的《草庐对》,在历史中究竟是如何“对”的。诸葛亮的思路很清晰,概括起来大致是以下四点——

第一,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交锋”。

第二,孙权“拥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第三,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第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这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把刘备说得一愣一愣的。刘备呢?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字——“好!”

诸葛亮把天下的形势分析得很是到位,但是紧接着,笔锋突然一转,大谈起人才的重要性,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一篇六百多字的《草庐对》,忽然加进了一大段这样的内容,诸葛亮这是在向刘备暗示什么呢?

当然是在打广告推销自己!其暗含的意思是,你要终止四处逃窜的困境,要想“三分”甚至“一统”天下,就得依靠区区在下了,我这条卧龙正是你要找的人。刘备肯定能听得出诸葛亮的言外之意,但为了那个一代名相和三分天下的梦想,诸葛亮与刘备也“合二为一”了……

孙权这边,从袭职到赤壁大战前,吴国与朝廷一直维持着上下级的关系。孙策每年还向朝廷贡献方物。孙策死后,托孤大臣周瑜向孙权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鲁肃,并安排两人见了面。鲁肃来到孙权的府上,两人相谈甚欢。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出去了。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地给召回来了,二人合榻对饮。

对什么呢?——二分天下的对策。

孙权请教道:“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与诸葛亮相比,鲁肃更为直率,他在吴府中指天划地、高谈阔论——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抛出了一个东吴版的二分天下的对策。很显然,他这是在暗示孙权割土分疆与中央对抗。孙权是何反应呢?他告诉鲁肃:“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也。”然而他却听不进张昭说鲁肃年少轻狂的坏话,反而还给鲁肃优厚的物质赏赐。这个时候,孙权已经在心底开始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了……

西蜀有了三分天下的路线、方针和战略步骤,殊不知,东吴早已把这事儿提上日程,并且开始实施了。而且,鲁肃还建议孙权与曹操划江而治,来个南北朝对立。这二分天下的构想是比西蜀早了点,不过,鲁肃算漏了一方诸侯。

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由于孙权不姓刘,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缘故,所以鲁肃毫无顾忌,大胆而直率地告诉孙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由于东吴与西蜀的处境不同,诸葛亮、鲁肃在分析天下形势时,侧重点自然不同。

鲁肃着眼于曹操和荆州,他强调不应再做东汉王朝的愚忠之臣,也不能向北扩张,而只能巩固父兄基业,夺得荆州,占领长江沿岸一带。曹操既然“不可卒除”,那就与他来个南北对立。

北方不是“多务”吗?那多多益善,等天下变吧。最后嘛,如果曹操北方收拾不住,我们再一统天下也不迟。由此可以看到,鲁肃在这里压根就没提刘备的事。他还不知道,三国竟然还有刘备这根葱。

鲁肃是先二分天下,然后再一统天下。

诸葛亮则要刘备避实击虚,即躲开实力雄厚的曹操,另外寻求立足之地。他更看重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既然是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又具有父兄三代基业。那么,也只有三分天下了。北方多务,天下也许还会有变。最后嘛,如果天下真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我们再一统天下。

诸葛亮是先三分天下,然后再一统天下。

天下能在三国被一统吗?诸葛亮和鲁肃心里都非常清楚,那只是一种幻想而已。但即便是幻想,也要用来激励和鼓励一下他们的主公。

两者相比,鲁肃的眼光似乎更为深邃,雄心更大,“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发出的东汉王朝死亡通知书。表面上看,这比诸葛亮“汉室可兴”的“盲目推断”似乎高明了许多。其实,诸葛亮心里也很清楚“汉室不可复兴”了,他只是为了自己和刘备的私利而自欺欺人而已。或许,他的“此汉室”非“彼汉室”也……

在对天下形势剖析过以后,诸葛亮、鲁肃并没有屈从于显现的天下大势。这二人怎么做呢?为了其主和自个儿的未来,他们绞尽脑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似乎无望中寻找“希望”,在政治夹缝中探索“机会”。

几年过去,刘表去世,刘备南逃,曹操打过来了。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刘备出现在了鲁肃的视野。

曹操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如今机会渺茫啊,对孙权、刘备来说,形势很严峻。现在他们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归顺,要么毁灭。在这生死悬于一线之际,两国的谋主鲁肃与诸葛亮,在非此即彼中犀利地发现了第三种出路的可能性——孙刘联盟共同抗拒华夏“统一”的大势!

天下形势是定型的,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草庐对》。这“对话”是已经“对”过了,那么,东吴和西蜀分割天下的策略各是什么呢?

诸葛亮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鲁肃说:“若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在诸葛亮看好孙权的同时,鲁肃也将赌注下在了刘备身上。君子所见略同,孙刘联手分裂华夏的蓝图,诸葛亮、鲁肃各自独立地勾勒出来了。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孙刘间的友谊之手之所以相牵,是他们出于自身发展壮大需要而形成的暂时联盟,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并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因为,这两个版本的对策都把荆州、益州算进了自己的囊中。有利益冲突在,联盟当然也不可能长久。

西蜀和东吴两个版本的《草庐对》,不但“对”出了二分或三分天下的“策略规划”,也“对”出了一统天下的“战略步骤”。

西蜀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占领荆州。第二步再夺取益州。第三步呢,一旦“天下有变,派一上将出荆州夺取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那时必将出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刘备的局面。

东吴呢?也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鲁肃大力鼓励孙权割据称雄。第二步,“因其多务,剿灭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之极,据而有之”。如能如愿,先同曹操共分天下,搞成一个南北对峙的局面。第三步,那就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诸葛亮最终的目标是让刘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鲁肃最终的目标是让孙权像刘邦一样统一天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鲁肃的“草庐对”“东吴对”,虽然不尽符合实际,但仍不失为一个精彩的策划案。再者,这两位忠臣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鉴。不管放到历朝历代,想必诸葛亮和鲁肃,都是帝王之臣的最佳人选。

但是,如果不顾及给整个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那么,这个策划案就要画上一个问号了。本来,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已经让劳苦民众无法正常生活下去了。灾荒战祸将中国折腾得哀鸿遍野,山河破碎,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如今,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两个“草庐之策”,看来这华夏大地是别想安静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是对的,分也是对的。合与分本来就无所谓对错之分。但对于战争与政治而言,对与错却只有一把客观公正的标尺,也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就是人民大众的幸福安康!

如果我们仅仅将标准确定在某一个人、某一个政治集团的利益上,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可言。当然,我们也不能纯粹地用成王败寇的陈腐观念定成败。

不错,三国是成就了几位历史名人,树立了几位贤君和良相的楷模,也极力挽救了老军阀刘备和新军阀孙权。但是,从长远的民生问题出发,从既定的历史现状来看,《草庐对》之策和它的创始人已经难辞“分裂”华夏的罪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