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管子》其书
《管子》的结集
《管子》这部书与齐国的稷下学派有关系。稷,是齐国国都一处城门的名称,好像是西门;稷下,就是国都附近,国君在这里面设立了一个学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差不多吧,相当于是官办的高等学府,我们说就等于是“国立大学”了,始建于齐桓公。《史记》里面记载,当时稷下学派里面有七十六个人被列第为上大夫。这就说明这个学派非常兴盛,有好多人获得了国家的高官俸禄。然后在它存续的一百五十年间,好多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就包括《管子》。
这个《管子》,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一些篇章,比如说《牧民》,确信是管子本人叙述的内容,还有一些是他的门人、后人(未必是直系的后人,就是后面的学者)根据历史史料或者当时参与国家管理的情况记述下来的。已经形成了一个定论,《管子》当中的经济概念和思想的奠基者是管仲,但是,它是很多人在长时间里面,一直到战国才完成的,不是管子一个人自己写的。这在春秋时期是很正常的,就像《论语》也不是孔子写的,弟子们慢慢地记述,后来经过几次结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就是《鲁论》二十篇,鲁国的《论语》二十篇。所以现在说《管子》是现存七十六篇,七成以上讨论经济,台湾李勉不同意这个观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不同意,实际上八十六篇都在,只不过就混入到了某些篇章里面。
对《管子》的评价
已故的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授胡寄窗先生认为,《管子》这部书是以商品货币关系为论述的核心,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新生事物发展的经济政策。可是现代人经常就是以分科的学术思想观念去解读《管子》,比如说批评管子“把国家变成前资本主义市场”“使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采用资本主义商业的经营方法”,这些话是受“文革”思维的影响。
为了能够理解《管子》的内容,并应用到当下,我们通过思考几个问题,寻找古今社会的共通之处。
首先,国家有没有抽象之后的?
其次,正常范围内的人性是否有差异?
然后,国家社会是不是都要公平公正?都要追求道德规范?
实际上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有时代的国家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说吃穿住行,是不是?然后古代的两千五百年前的人性跟我们今天的人性大体上差不多,国家一定要公平公正,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国家说我就是要追求不公平,追求不公正。好像即使很差的国家,口头上也会说追求公平公正、追求道德规范。但实际上生产贸易和资本生利构成了最主要的内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面说,“某些古代的著作家毕竟对一定的经济现象曾经做了天才的陈述”,这句话被中国学者引用过来评价管子,叫“天才的陈述”;胡寄窗教授说,“在《管子》中,出乎一般人想象的卓越经济见解,是美不胜收的”。
《管子》的篇目与学习
人们通常认为刘向编定《管子》时,全书一共八十六篇,今本实存七十六篇,其余十篇仅存目录。按照李勉先生这本书里面展现给我们的内容,这十篇已经混入到了其他七十六篇的某几篇当中。
《管子》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至于分类,我们不做学问,因为以应用为上,所以根本就不必去细记、细究,那种驳杂的看法会障碍我们对《管子》的学习。
我们要学习的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相当于上午告诉大家的,制度经济学或者法律经济学,或者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经济学,直接讲怎么让国家开始建立好的基础,在一个法制范围之内建设一个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管子》篇目有《牧民》《权修》《立政》《形势》《霸形》《霸言》。《形势》包括政治形势和政治策略;《霸形》《霸言》指政治战略。
第二层开始谈君臣是不是信任,如何处理消费不振的问题,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也就是经济政策、经济制度背后的内容。相关的篇目有《侈靡》《君臣》《治国》与《枢言》。
第三层就追溯到这些经济制度是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做出来的、谁做的那个主、从哪里来的,就追究到了心,心的层次。这部分要涉及的篇目是《心术》《白心》《内业》和《小问》。
我们这三天,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是逐层深入,也可以说,重点放在前面。因为像《心术》《白心》这样的篇章被后世认为是道家的文化,而《牧民》这一章毫无疑问古今中外所有学者都认为就是管仲自己直接叙述的,这个内容是可靠的,所以我们将重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