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极大地冲击了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着系统的破坏和颠覆,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进行着无声的迫害和驱赶,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障碍。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1.农村环境污染阻碍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农村环境污染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基本物质——农地,造成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些水资源比较紧张的地区,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污水也成了利用对象,污水灌溉被大面积采用。但是,由于缺少废水处理设备,大量的外排城市污水没有经处理就直接灌溉到农地上,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农地造成污染。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以及在农地周围堆放的工业和农村生活垃圾等都对农地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制约和阻碍着农业的持续发展。
(1)水污染触目惊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突出,它可以导致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可以导致农作物有毒物质富集,降低农产品质量,甚至完全丧失使用价值;可以导致渔业受损,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污水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可以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如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多年来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但由于灌溉的是奎河的污水,质量差,有怪味,当地农民只好改种小麦,可是,小麦又岂能逃脱污染!
(2)土壤污染加重,作物受到显著影响。目前,全国约90万~107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污染,近1/4陆地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界状况,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占5%。土壤污染使作物遭受严重污染。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和46%,江苏高邮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广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丹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3)草地破坏严重,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我国草地退化严重,生态功能下降,生态承载力减小。2004年,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且每年以13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全国草原鼠虫害总面积为521万公顷,其中,鼠害面积为260万公顷,虫害面积为261万公顷。2004年全国鼠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1.98亿元。
(4)土地沙化迅速、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沙化土地发展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平方千米,后5年则达到3436平方千米。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
2.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民的饮水、食品安全均构成严重威胁,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危害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导致多种疾病爆发。在我国,农村饮用水多是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而成,因水源被污染,相当多数的农村人口长期饮用着不合格的水,饮用水中的高氟、高砷、苦咸超标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我国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据调查,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往往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驼背病等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我国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有3800多万,长期饮用导致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饮水不安全直接引起各种疾病频发,如“氟病村”、“矮子村”都有所耳闻,血吸虫病、伤寒、霍乱等疾病也纷纷卷土重来。据调查,我国88%的患病人口和33%的死亡人口与饮水不洁净有关。
(2)农产品农药残留广泛存在,农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尽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强制性标准已是食品安全的最低标准,但仍有大量的食品达不到这些标准。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全国大约10%的粮食、24%的农畜产品和48%的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动物的各种疫病更是令人担心。与城市食品安全监测相比,农民的自产粮食(包括自产蔬菜等)农药残留几乎无人关注。因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致使我国农村还有大量食品,诸如粮食、蔬菜、水果等达不到安全标准,这无疑也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一直较低,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2004年发生的淮河污水事件使江苏胎县水产品就损失掉3亿元,可见环境破坏的最终结果还得广大农民来承担。[17]
3.农村环境污染加重农民经济负担
环境污染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郑易生等人估算,1995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至少为819.6亿元,相当于当年5196万农民的纯收入;郭士勤等人估算,1998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达125亿元,相当于当年2294万农民的纯收入。1995年和1998年两个年度,全国农业污染损失分别为当年农业税的2.9倍和1.7倍。在2004年7月淮河污水事件中,仅盱眙县就有半数水产品(价值3亿元)化为乌有,损失非常惨重。
生态破坏威胁农民的财产安全,是农民贫困的重要根源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而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经济损失。1993年5月,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特大沙暴,造成4省区72个县(旗)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12万只牲畜受损,34万公顷农作物受灾,仅甘肃、新疆两省区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近4亿元。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几乎都分布在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
4.农村环境污染扰乱农村社会的稳定
环境污染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就一国内部而言,某些个体或群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在生产和消费中过多排放污染物,侵犯了其他群体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的权利,从而引起群体间的社会矛盾。
生态破坏迫使部分地区大量移民,影响农村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世界4大流动沙漠之一的腾格里沙漠每年以15m的速度向南、向东推移,先后有数万亩农田被吞噬,近百个村庄被湮没,使当地群众成为“生态难民”。内蒙古自治区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大量的生态移民严重扰乱了农村的正常秩序,也给接受移民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农村环境恶化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一方面,某些企业为了逃避环境保护限制搬迁到农村,在生产过程中无度排放污染物,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形成污染企业和村民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农村大部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都处于无管理状态,在没有垃圾收集场所和污水处置设备的情况下,这些污染源不仅污染了环境,破坏村容村貌,还给农民邻里之间带来矛盾。如今,农村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保纠纷事件增长迅速,已成为继拆迁或征地之后又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新因素。
因此,从更加贴近现实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问题比那些以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形式施加于农民的“负担”更为沉重,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