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头部检查
头部及其器官是人体最重要的外形特征之一,是检查者最先和最容易见到的部分,但体检时仍需仔细、全面地视诊、触诊,必要时结合听诊检查。
第一节 头发和头皮
检查头发时,需注意颜色、疏密度、脱发的类型与特点。头发的颜色、曲直、疏密度可因种族遗传因素而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头发较稀疏,头发逐渐变白也是老年性改变。脱发可由疾病引起,如伤寒、甲状腺功能低下、斑秃等,也可由物理与化学因素引起,如放射治疗和抗癌药物治疗等,检查时要注意发生部位、形态与头发改变的特点。检查头皮时,需分开头发观察头皮颜色、头皮屑,有无头癣、疖痈、外伤、血肿及瘢痕等。
第二节 头颅检查
视诊头颅应注意大小、外形变化和有无异常活动。触诊是用双手仔细触模头颅的每一个部位,了解其外形,有无压痛和异常隆起、凹陷。头颅的大小以头围来衡量,测量时以软尺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头围在发育阶段的变化为:新生儿约34cm,出生后的前半年增加8cm,后半年增加3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第四年内约增加1.5cm, 4~10岁共增加约1.5cm,18时岁可达53cm或以上,以后几乎不再变化。矢状缝和其他颅缝大多在生后6个月内骨化,骨化过早会影响颅脑的发育。临床常见头颅异常疾病的特征见表1-3-1。
表1-3-1 常见头颅异常疾病的特征及病因
第三节 眼部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如下四大部分。
1.外眼 眼脸、泪器、结膜、眼球位置和眼压。
2.眼前节 角膜、前房、虹膜、瞳孔和晶状体。
3.内眼 包括玻璃体和眼底。
4.视功能 视力、视野、色觉和立体视。
一、眼部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眉毛 观察有无脱落或过于稀疏。
2.眼睑 有无水肿、倒睫、下垂、闭合障碍,双侧睑裂是否对称。
3.泪囊 请病人向外上看,检查者用一手拇指轻压病人眼内眦下方,即骨性眶缘下内侧,挤压泪囊,同时观察有无分泌物或泪液自上、下泪点溢出。有急性炎症时应避免做此检查。
4.结膜 有无充血、水肿、苍白、出血、滤泡、瘢痕。
翻上眼睑法:用示指和拇指捏住上睑中部的边缘,嘱被检查者向下看,此时轻轻向前下方牵拉,然后示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并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即可将眼睑翻开。翻眼睑时动作要轻巧、柔和,以免引起被检查者的痛苦和流泪。检查后,轻轻向前下牵拉上睑,同时嘱病人往上看,即可使眼睑恢复正常位置。
5.眼球
(1)有无凸出及凹陷。
(2)眼球运动:置一手指于受检者眼前30~40cm,嘱患者头部不动,两眼注视检查者的手指,并随之移动,一般以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顺序检查6个方向的眼球运动。
(3)眼球震颤:即眼球有不自主的短促往返运动。检查方法:嘱病人眼球随医生手指所示方向(水平或垂直)运动数次,观察是否出现震颤。
6.巩膜 有无黄染。
7.角膜 透明,有无混浊、云翳、白斑、疱疹、溃疡。
角膜反射:嘱受检者注视前内方向。检查者以棉丝从病人外侧轻触角膜(避开睫毛)。观察有无瞬目动作,如有,即角膜反射存在,否则为“消失”。
8.瞳孔 比较两侧瞳孔大小和形状、对称与否。
对光反射:请受检者双眼平视前方,检查者手持电筒从眼外侧迅速将光线移向该侧瞳孔部位(注意:同时用手挡在鼻中间,不让光线照到对侧眼),可见该侧瞳孔缩小,移开光线,对侧瞳孔扩大,此为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再将光线照射该眼,对侧的瞳孔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称为瞳孔的间接对光反射(同样方法检查另一眼)。观察瞳孔对光反射时,以“灵敏”、“迟钝”、“消失”记录。
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10cm),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眼部检查的异常详见表1-3-2。
表1-3-2 眼部检查异常的表现及意义
续表
二、瞳孔的检查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小孔,正常直径为2~5mm。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由动眼神经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扩大(瞳孔扩大肌收缩)。对瞳孔的检查应注意形状,大小,位置,双侧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及集合反射等。瞳孔的变化详见表1-3-3。
表1-3-3 瞳孔变化及其意义
三、眼功能检查
1.视力检查 测量视力应于两眼分别进行,一般先右后左,测量时可用小板遮盖对侧眼,但应避免压迫眼球。
(1)远视力检查:标准的照明,视力表安置在适当的高度,受检者距视力表5m,由上而下指点视力表上的字符,受检者应在3s内指出字符的缺口方向,能完全正确认清的最下一行的标志数字即为受检者的视力;如果最低视力行字符(0.1)仍不能辨别,嘱受检者逐步向视力表走近,直到认清为止。以受检者与视力表间的实际距离计算,如辨认清楚最大视标(相当于0.1)时的距离为3m,则测算出视力为:0.1 ×3/5=0.06;如走到距离视力表1m处仍不能分辨0.1的视标,则查指数,受检者背光而立,检查者每次伸出不同数目的手指,记录为距多少厘米指数,如指数/15cm;如距眼5cm仍不能正确数指,则查手动,在受检眼的眼前摆动检查者的手,记录能正确判断手动的距离,如手动/10cm;如受检者不能正确判断手动,则查光感,在暗室内用检眼镜或手电筒照射受检眼,受检者判断眼前是否有光亮,如判断正确,则记录光感/距离,否则记录无光感。检查时将对侧眼遮盖,不透光,还要检查光源定位能力。受检眼向前方注视不动,将光源放在受检眼前1m处及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九个方位,检测受检眼能否正确判定光源方向,记录各个方位光定位能力是否存在。
(2)近视力检查:应用标准近视力表,在充足照明下,放在该视力表定位的距离处检查,如近视力很差,可改变距离,直至获得最佳测量结果时,记录视力并标明实测距离。
(3)矫正视力检查:一般而言矫正视力是指戴眼镜后的视力,不戴眼镜所测得的视力称为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是指视力低于1.0者,用镜片矫正后测得的视力。
检查方法:任何一眼裸眼视力不足4.8者就必须检查矫正视力。加用排镜取最佳镜片测矫正视力,如果排镜矫正视力不能提高,试用插片,如经过矫正视力提高,记录矫正到4.8时的矫正屈光度。须用矫正镜片测视力,先填矫正视力,再填矫正度数。记录时先记下所用排镜的性质代码,凹透镜用“-”表示;凸透镜用“+”表示,再记录矫正镜片的度数。
(4)注意事项:检查远视力时,视力表要挂在光线充足处,表面须平整光滑,无污渍,无反光,悬挂高度应以1.0行视标与大多数受检者眼平行。利用自然光线检查时,必须要“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天气、定距离。也就是要固定时间及地点,选择晴天,距离应5m。检查视力时,一般先右后左,被检者要坐端正,眼睛睁大,不要眯眼、斜视或歪头。指字木棒一端应细些,并涂上红色以醒目。检查时应指在视标下方中部0.5~1.0cm处,速度不能太慢,平时每字应指3~5s(约等于1~2次呼吸),并应将视标的缺口不同方向都检查到。要求0.1~0.5每视标都要看清楚;0.6~0.9每排视标只错认一个仍可通过。检查时,应做到不偷看、不背表、不眯眼,若一时觉得视力模糊,可稍稍休息1~2min,闭一下眼再查。参加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应休息片刻再检查视力。
检查近视力时,检查时自然光线及人工照明应充足。检查距离应为30cm,若不能辨认时,可将表移近或移远,如20cm看清时,则记录为10/20cm。
(5)视力检查的临床意义:影响视力的常见疾病有屈光不正、角膜斑翳、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和眼底病。
2.视野 采用对比检查法可粗略地测定视野。患者与检查者相对而坐,距离约1m,两眼分开检查。如检查右眼,则嘱患者用手遮住左眼,右眼注视检查者的左眼,此时,检查者亦应将自己的右眼遮盖;然后,检查者将其手指置于自己与患者中间等距离处,分别由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位从外周逐渐向眼的中央部移动,嘱患者在发现手指时,立即示意。如患者能在各方向与检查者同时看到手指,则大致属正常视野。双眼视野颞侧偏盲或象限偏盲,提示视交叉以后的中枢病变;单眼不规则的视野缺损,提示视神经和视网膜病变。
3.色觉 色觉的异常可分为色弱和色盲两种。色弱为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减低;色盲为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丧失。色盲又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色盲是遗传性疾病,以红绿色盲最常见。后天性则多由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和球后视神经炎引起,蓝黄或紫色盲极为少见,全色盲更罕见。色觉障碍的患者不适合从事交通运输、服兵役(包括警察)、美术、印染、医疗、化验等项工作。
色觉检查要在适宜的光线下进行,让受检者在50cm距离处读出色盲表上的数字或图像,如5~10s内不能读出表上的彩色数字或图像,则可判断为某种色盲或色弱。
4.立体视 立体视是由双侧视网膜成像的水平差异所形成。具体检查法见眼科学教材。
5.眼底检查 须借助检眼镜才能看到,许多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眼底的改变。重点观察项目为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血管、黄斑区、视网膜各象限。
四、常用眼科器械检查
1.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1)适应证:结膜病、角膜病、前葡萄膜炎、晶状体病、青光眼、眼外伤和眼前节先天异常。
(2)注意事项:操作轻柔,勿刺激眼球;手部应清洁;避免长时间强光照射,眼球破裂伤时不勉强全面检查。
(3)操作前准备工作:①操作者清洗双手,衣帽整齐;②接通裂隙灯显微镜电源,检查设备是否完好;③ 调整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坐椅;④ 调整裂隙灯显微镜双目焦距;⑤实际操作中向病人说明检查目的,消除顾虑及精神紧张。
(4)操作步骤:被检查者面向裂隙灯显微镜坐好,下颏置于下颏托上,眼睁开,检查者通过目镜按层次依次检查结膜、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及前玻璃体。
(5)临床意义:见表1-3-4。
表1-3-4 常见眼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表现
2.直接检眼镜检查法
(1)适应证:适用于眼科常规检查,确定眼部疾患部位、病灶特征;了解全身小血管的病理改变及程度,如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妊高症血管变化等在眼部的表现。
(2)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前不要轻易进行散瞳,应初步检查排除青光眼的可能。凡40岁以上患者,虽因其他眼病前来就诊,一般都应做小瞳孔下眼底检查,以避免诱发青光眼发作。需要行眼底详细检查的患者,也应先做一下初步的小瞳孔下眼底检查,了解有无青光眼征象。对有青光眼征象或前房角窄患者应作相关处理后再行散瞳检查。如患者无青光眼可疑,可进行散瞳检查,以便了解全面眼底情况。一般用快速散瞳剂复方托吡卡胺、5%~10%新福林等,15~30min后瞳孔可充分散大,散瞳效果好,恢复时间短。对有青光眼征象或前房角窄患者查后可用1%匹鲁卡品缩小瞳孔。
直接检眼镜检查眼部时应注意检查者及被检查者的屈光度。
直接检眼镜观察范围有限,若要仔细观察周边眼底情况,应要被检者配合转动眼球,向被检查方向转动眼球,并保持一段时间注视,以利详细观察,或结合间接检眼镜检查。
检查时最好在暗室内检查。在暗室中检查可增加眼底像的颜色对比,并消除其他方向的光源引起的反光。
检查右眼时,检查者站在受检者右侧,右手持镜,以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时,检查者站在受检者左侧,左手持镜,以左眼观察。
(3)检眼镜的检查步骤:见表1-3-5。
表1-3-5 直接检眼镜的检查步骤
(4)常见疾病的眼底改变:见表1-3-6。
表1-3-6 几种常见疾病的眼底改变
第四节 耳部检查
耳是听觉和平衡器官,分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
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首先应注意外耳道内有无耵聍栓塞、异物,外耳道皮肤是否红肿,有无疖肿、新生物、瘘口、狭窄、骨段后上壁塌陷等。如耵聍遮挡视线,应清除之。外耳道有脓液时,须观察其性状和气味,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将脓液彻底洗净、拭干,以便窥清鼓膜。在鼓膜各标志中,以光锥最易辨识,然后相继观察锤骨柄、短突及前、后皱襞,区分鼓膜的松弛部和紧张部。除鼓膜的各标志外,还应注意鼓膜的色泽、活动度,以及有无穿孔等。
一、一般检查法
一般检查法见表1-3-7。
表1-3-7 耳部的一般检查法
二、功能检查法
临床听功能检查法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大类。
主观测听法要依靠受试者对刺激声信号进行主观判断,并作出某种行为反应,故又称行为测听。由于主观测听法可受到受试者主观意识及行为配合的影响,故在某些情况下(伪聋、弱智、婴幼儿)其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受试者的实际听功能水平。主观测听法包括语音检查法、表试验、音叉试验、纯音听阈及阈上功能测试、Békésy自描测听、言语测听等。在静室内嘱被检查者闭目坐于椅子上,用手指堵塞一侧耳道,医师持手表或以拇指与示指互相摩擦,自1m以外逐渐移近被检查者耳部,直到被检查者听到声音为止,测量距离。同样方法检查另一耳。比较两耳的测试结果并与检查者(正常人)的听力进行对照。一般在1m处可闻机械表声或捻指声。用规定频率的音叉(表1-3-8、表1-3-9)或电测听设备更精确,对明确诊断更有价值。
表1-3-8 音叉试验
表1-3-9 音叉试验结果比较
与主观测听法相反,客观测听法无需受试者的行为配合,不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故其结果客观、可靠。临床上常用的客观测听法有声导抗测试、听诱发电位以及耳声发射测试等。
三、耳部检查的常见改变
耳部检查的常见改变见表1-3-10。
表1-3-10 常见耳部检查的改变及其病因
第五节 鼻部检查
一、常见疾病的鼻部改变及其原因
常见疾病的鼻部改变及其原因见表1-3-11。
表1-3-11 常见鼻部改变及其原因
二、耳鼻咽喉检查前的准备
检查前的准备见表1-3-12。
表1-3-12 耳鼻咽喉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三、鼻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1.外鼻和鼻腔的检查内容及方法(表1-3-13)
表1-3-13 外鼻和鼻腔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2.鼻窦
(1)一般检查法:鼻窦检查主要包括一般检查、鼻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鼻窦的一般检查包括对鼻窦在颅面部表面相应部位行视诊、触诊、前后鼻镜检查、口腔检查以及必要的诊断性处置。鼻窦常见疾病的视诊、触诊表现见表1-3-14。
表1-3-14 鼻窦常见疾病的视诊和触诊表现
(2)前鼻镜检查:主要观察有否阻塞中鼻道引流的病变,如鼻中隔高位偏曲和黏膜结节,以及中鼻甲肿大或息肉样变。若嗅裂和中鼻道有脓液则表明鼻窦有化脓性感染。鼻窦肿物可使鼻腔外侧壁内移,或破坏窦壁突入鼻腔,后者表面触之极易出血。临床上疑有鼻窦炎的存在,但鼻镜检查未发现中鼻道有脓液,可行体位引流:首先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棉片置入鼻腔,收缩肿大的下鼻甲,然后再将棉片置入中鼻道,收缩中鼻道黏膜,促使窦口开放,疑为上颌窦积脓时,侧卧头低位,患侧在上;如疑为额窦或筛窦积脓,则取正坐位,10~15min后取出棉片,再行鼻镜检查,观察鼻道内有否脓液。
第六节 咽部检查
一、咽部视诊
1.面容与表情异常(表1-3-15)
表1-3-15 异常面容、表情与疾病的关系
2.口咽部检查 检查者应按顺序检查口腔及口咽部,先观察牙、牙龈、硬腭、舌及口底有无出血、溃疡及肿块,再用压舌板轻压患者舌前2/3处,使舌背低下,观察咽部的形态变化和黏膜色泽,注意有无充血、肿胀、隆起、干燥、脓痂、溃疡、假膜或异物等病变,并观察以下部位(表1-3-16)。
表1-3-16 咽部检查的部位及内容
二、间接鼻咽镜检查法
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用鼻轻轻呼吸。检查者左手持压舌板,压舌前2/3,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鼻咽镜,镜面向上,由张口之一角送入,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应避免接触咽后壁或舌根,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检查。检查时应通过转动镜面,按顺序观察软腭背面、鼻中隔后缘、后鼻孔、各鼻道及鼻甲后端、右侧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鼻咽顶部及腺样体、左侧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等结构。观察有无黏膜充血、粗糙、出血、浸润、溃疡、新生物等。咽隐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检查时应注意两侧对比,咽隐窝饱满常是鼻咽癌早期特征之一。
咽反射敏感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行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如仍不成功,可用软腭拉钩拉开软腭;或用细导尿管插入前鼻孔(两侧或一侧均可),其前端由口拉出,后端留于前鼻孔之外,将两端系紧、固定,则软腭被拉向前,可充分显露鼻咽,并可进行活检。
三、咽部触诊检查法
1.鼻咽指诊 受检者正坐,头稍前倾(如为儿童,应由助手抱好固定)。检查者位于受检者的右后方,左手示指紧压小儿颊部,以防止小儿咬伤检查者右手指,并用右手示指经口腔伸入鼻咽,触诊鼻中隔后缘、后鼻孔、下鼻甲后端及鼻咽后壁,注意后鼻孔有无闭锁,腺样体大小,有无肿块及其大小、硬度如何,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当撤出手指时,注意指端有无脓液或血迹。此项检查对受检者有一定的痛苦,事先应向其家长解释清楚,操作时宜轻柔,迅速而准确。
2.口咽部触诊 口咽部触诊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尤其对咽部肿块的触诊较视诊更为重要,通过触诊可对肿块的范围、大小、硬度、活动度获得认识,有利于作出诊断。方法是受检者端坐,检查者立于受检者右侧,右手带手套或指套,用示指沿右侧口角伸入咽部。对扁桃体窝、舌根及咽侧壁的触诊有助于这些部位肿瘤的诊断。此外,咽部触诊对茎突过长症、咽异常感觉的定位均有诊断意义。
第七节 喉部检查
喉位于喉咽之下,下连接气管。喉为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黏膜所组成的一个管状结构,是发音的主要器官。但声音的协调和语言的构成需肺、气管、咽部、口腔、鼻腔、鼻窦多方配合才能完成。喉、肺、气管、咽部、口腔、鼻腔、鼻窦任何部分的病损都可导致声音变异。急性嘶哑或失音见于急性喉炎。喉癌可引起慢性失音。而声带麻痹、失音常常与纵隔或喉肿瘤使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受损有关。
一、喉的外部检查
观察喉的外部有无畸形,大小是否正常,位置是否在颈前正中部,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前部,可用手指触诊,注意喉部有无肿胀、触痛、畸形,以及颈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或皮下气肿等。还可用拇指、示指按住喉体,向两侧推移,扪及正常喉关节的摩擦和移动感觉。如喉癌发展到喉内关节,这种感觉往往消失。在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喉的触诊尤其重要,可以环状软骨弓为标志,找到与其下缘连接的气管。
二、间接喉镜检查
间接喉镜检查是临床最常用、最简便的检查法(图1-3-1,图1-3-2)。将间接喉镜置于口咽部,观察镜中喉的影像。此法不但可检查喉部,还能观察部分喉咽部。
图1-3-1 间接喉镜检查法
图1-3-2 间接喉镜检查所见之正常喉象
方法:受检者正坐,上身稍前倾,头稍后仰,张口,将舌伸出。检查者先调整额镜对光,使焦点光线能照射到腭垂,然后用纱布包裹舌前部1/3,避免下切牙损伤舌系带,以左手拇指(在上方)和中指(在下方)捏住舌前部,把舌拉向前下方,示指推开上唇抵住上颌牙齿,以求固定。将喉镜伸入咽内,镜面朝向前下方,镜背紧贴腭垂前面,将软腭推向上方,避免接触咽后壁,以免引起恶心。检查者可根据需要,略转动和调整镜面的角度和位置,对喉及喉咽部作完整检查。首先观察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喉咽后壁、喉咽侧壁、会厌舌面及游离缘、杓状软骨及两侧梨状窝等处,然后嘱受检者发“衣”声,使会厌上举,此时可看到会厌喉面、杓状会厌襞、杓间区(位于两侧杓状软骨之间)、室带和声带及其闭合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喉及喉咽左右两侧对称,梨状窝无积液,黏膜呈淡红色,声带呈白色条状。发“衣”声时,声带内收,向中线靠拢;深吸气时,声带分别向两侧外展,此时可通过声门窥见声门下区或部分气管的软骨环。检查时应注意喉的黏膜色泽和有无充血、水肿、增厚、溃疡、瘢痕、新生物或异物存留等,同时观察声带及杓状软骨活动情况。(图1-3-3)
图1-3-3 发声及呼吸时的声带变化
(a)发声时声带内收(b)呼吸时声带外展
因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不能进行检查者并不少见。若咽反射确很敏感,可于腭垂、软腭和咽后壁处喷1%地卡因2~3次,表面麻醉黏膜后再进行检查。若会厌不能上举妨碍观察时,可让受检者发高音的“衣”声,可能易于暴露声门。若经上述努力仍检查困难时,可在黏膜表面麻醉后,让受检者自己拉舌,检查者用左手持喉镜,右手持会厌拉钩或喉用卷棉子将会厌拉起,进行检查。若根据病情必须作喉部检查,而间接喉镜检查又不成功,可使用纤维喉镜、喉动态镜或直接喉镜检查。
第八节 口腔检查
口腔颌面部常规检查如下。
1.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表1-3-17)
表1-3-17 口腔颌面部常规检查的准备
2.口腔常规检查方法
1)问诊 ①主诉:主要症状或体征、部位及时间;②现病史: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等;③既往史:既往患病史,重点是与本病有关的病史;④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是否曾患有本病。
2)视诊
(1)唇:有无红肿、糜烂、溃疡、包块、畸形及颜色改变、唇系带附着位置等。口唇异常改变及其意义见表1-3-18。
表1-3-18 口唇异常改变及其意义
(2)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检查应在充分的自然光线下进行,也可用手电筒照明,正常口腔黏膜光洁呈粉红色。异常改变与病因见表1-3-19。
表1-3-19 口腔黏膜异常改变与病因
(3)牙龈:正常呈粉红色,质坚韧且与牙颈部紧密贴合。牙龈异常改变见表1-3-20。
(4)牙齿:检查应注意有无龋坏、缺损、残根、变色、松动、缺失、义齿、咬合关系异常等(表1-3-20)。如发现牙齿疾患,应按规定格式标明所在部位。
附:乳、恒牙的标识与书写
牙齿的位置标识,采取面对病人,用“+”将全口牙齿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横线上方代表上颌,横线下方代表下颌。竖线左方代表病人的右侧,竖线右方代表病人的左侧。正常全口乳牙有20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五颗,从正中向两侧依次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和第二乳磨牙,分别以罗马数字Ⅰ~Ⅴ表示。恒牙共28~32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7~8颗,从正中向两侧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和第二双尖牙,第一、第二和第三磨牙,以阿拉伯数字1~8表示。
例如,左上第一乳磨牙书写为,右下第二双尖牙书写为。
表1-3-20 常见的牙齿和牙龈异常改变及病因
(5)涎腺导管开口:有无红肿、异常分泌物等。
(6)舌:舌的感觉、运动与形态变化常常继发于局部或全身疾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注意观察舌体、舌缘、舌根、舌腹、舌系带的附着位置、舌背的黏膜改变(表1-3-21)。
表1-3-21 舌的常见改变及意义
3)探诊 用探针检查并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和反应情况,包括检查龋洞、敏感区,检查牙周袋及结石,检查悬突及充填体的边缘密合度,还可以检查皮肤或黏膜的感觉,探查窦道的走向及深度等。
4)叩诊 用镊子柄垂直或侧方叩击牙齿有无疼痛,用以检查是否存在根尖周或牙周病变。叩诊时切勿用力过猛,且应先叩相邻正常对照牙,再叩患牙。
5)触诊 用手指或用镊子夹棉球进行,包括牙齿、牙周、根尖周的触诊、肿块的触诊、溃疡的触诊等。
6)嗅诊 健康人口腔无特殊气味。饮酒、吸烟的人可有烟酒味,如有特殊气味称为口臭,可由口腔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表1-3-22)。
表1-3-22 口臭的原因
7)咬诊 可检查牙齿咬合时有无疼痛,发现早接触的牙齿和查明早接触点。
3.颌面部常规检查方法(表1-3-23)
表1-3-23 颌面部常规检查方法与内容
第九节 腮腺
腮腺位于耳屏、下颌角、颧弓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正常腮腺体薄而软,触诊时摸不出腺体轮廓。腮腺肿大时可见到以耳垂为中心的隆起,并可触及边缘不明显的包块。腮腺导管位于颧骨下1.5cm处,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检查时注意导管口有无分泌物。腮腺肿大的原因见表1-3-24。
表1-3-24 腮腺肿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