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和技能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所谓产业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学计划。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特征和资源禀赋,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农业产业布局,逐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

一、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正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农业产业规划,对于挖掘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1.实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是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必须突破资源紧缺、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制约瓶颈,实施农业产业规划,实行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能够强化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面,促进产业链延伸,有利于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2.实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和结构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实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最适应乡(镇)生产最适应的农产品,合理安排种养业制度,配套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挖掘资源、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增产潜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

3.实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当前特色农产品出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消费的新趋势,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有利于把适宜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使有竞争力优势的农产品保持出口的良好势头。

4.实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手段

我国农业人口多,三次产业结构“中间小、两头大”,农业收入持续增长困难重重,农民收入与城镇的差距大,农产品价格比较效益日益下滑,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实施农业产业规划,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产量滑坡,保证粮食安全生产最低防线,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防止农民收入滑坡。

二、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掌握农产品供需的阶段性特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有效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面向国内外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引导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同时,切实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调整布局,政策扶持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增强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耕地、形成块片特色产业发展区域方向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原则

充分认识优势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部门联合协作,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协调、和谐发展。

4.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基本方法

1.SWOT分析法

与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有着同样地位的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任何发展模式的确定都要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将以县域经济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审慎地分析县域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可以在尊重客观可能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县域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最佳组合,为制定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打基础。

2.钱纳里区域经济比较研究方法

美国著名学者钱纳里以人均GDP为标准将一国或区域的工业化阶段划分为起始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五个阶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就可以选择自己应该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判断该区域目前所处的阶段,为该区域选择自己应该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3.行业经济六因素分析法

行业经济六因素分析法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人口、环境等六方面因素对行业经济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判研行业发展的趋势前景。

行业经济六因素分析法:

政治是指政策/法律,主要包括行业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省级发展规划,高新技术投资政策。

经济主要包括省级及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宏观经济,国家贸易影响等。

文化主要包括市场规模结构,消费心理及其他。

技术主要包括产业技术变化,生产方式变化,核心技术变化。

人口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等。

环境是指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环保和节能等。

通过钱纳里区域经济比较研究方法为各地选择自己应该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后,再运用行业经济六因素分析法对行业发展的趋势前景进行分析,使农业产业规划的制定更具有可行性。

4.规范分析法

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先通过对本地社会经济的现状、制约因素、优势和机遇的分析,然后提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再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法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