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五种分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猝死型。
一、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与长期抗凝治疗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5)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限制活动或长时间输液有关。
(6)焦虑/恐惧:与心绞痛频繁发作、担心预后、害怕死亡有关。
(7)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二、护理措施
(1)活动和休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充分保证足够的睡眠。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
(2)镇静和止痛:症状发作时患者多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濒死感;护士应主动及时听取患者主诉,给予安抚和心理支持,指导患者放松、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予镇静止痛剂。
(3)吸氧:患者憋喘或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缓解疼痛。
(4)使用硝酸酯制剂时注意:避光,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控制静脉输液速度,防止不良反应(面部潮红、头晕、搏动性头疼、心动过速、低血压、晕厥)的发生。
(5)抗凝治疗:坚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波立维等);使用前注意病人有无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或肝功能不全等;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凝血指标,定期采血化验;教会病人自我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黑便、血尿等出血倾向;听取患者主诉,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6)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三、健康指导
(1)调整生活节奏,减轻身心压力。
(2)避免劳累、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饱餐、感冒等诱发因素。
(3)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少食多餐,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4)适量运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宜,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
(5)教会病人使用硝酸甘油及其保管方法,熟悉药物副作用,并告知其随身携带。
(6)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7)规律服药以及定期门诊随访。
第二节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一、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4)潜在并发症:猝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5)焦虑:与剧烈疼痛伴濒死感有关。
(6)自理能力缺陷:与医疗限制,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7)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二、护理措施
(1)休息:发病12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限制探视。卧床期间,做好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
(2)吸氧:吸氧2~5L/min。
(3)监测: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及时、定时检测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
(4)镇静和止痛: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剧烈疼痛、压榨感,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5)输液: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准确记录24hh出入量,防止输液过量、过速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肺水肿,加重患者的病情。
(6)饮食:起病4~12h给予流质饮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少量多餐。
(7)保持大便通畅:除饮食指导外,无糖尿病者每日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饮,适当的腹部按摩,遵医嘱用缓泄剂或灌肠。
(8)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专人陪护,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坚定战胜疾病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提供安静、安全、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并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三、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及激动。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
(2)饮食应低盐、低脂,少量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3)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做到循序渐进,以不出现任何不适为限。
(4)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诊。平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有不适及时门诊就诊。
第三节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心悸或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2)潜在并发症:猝死。
(3)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
(4)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
(5)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二、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律/心率变化,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2)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同时注意电解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钾的测定。
(3)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频发(每分钟在5次以上)、多源性、成对的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发房颤、窦性停搏、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立即报告医生。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洁皮肤,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1~2天更换电极片1次或电极片松动时随时更换,观察有无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反应。
(4)备好除颤器及抢救药品: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备好心脏起搏器,准备随时安装起搏器。
(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焦虑、恐惧情绪。
(6)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饱,避免情绪波动,戒烟、酒,不宜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饮浓茶、咖啡等。保持大便通畅。
(7)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三、健康指导
(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等。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撤换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2)定期随访,检测心电图,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3)教会病人自我监测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min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适当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锻炼,预防感染。
(5)正确选择食谱,应选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少量多餐饮食。
(6)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应随身携带诊断卡。
第四节 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是指在心脏电生理技术进行心内标测定位的基础上,将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或异常路径区域内,通过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后,促使该区域内心肌细胞脱水,变性、坏死(损伤直径7~8mm,深度3~5mm),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根治心律失常的一种心脏介入治疗技术。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栓塞,与心内膜损伤、股动脉、静脉创伤导致栓子形成有关。
(2)感染:与有创操作有关。
(3)出血及血肿:与病人自身凝血机制或用抗凝剂有关。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RFCA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疑虑紧张心理,告诉患者家属手术日务必到院。
(2)根据医嘱完善各项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凝血、感染七项、胸片、心脏超声等。房颤患者于术前须进行食道超声检查,以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3)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手术中不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口服胺碘酮者,需要停药一个月后药物才能完全排出体外。
(4)手术当天暂停注射抗凝药一次。
(5)指导患者术前一日晚练习床上排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
(6)备皮:颈部、腹股沟及会阴部。
(7)术前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
(8)术前6h禁食,可少量饮水。
2.术后护理
(1)监护: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行床旁心电图检查。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2)平卧12~24h,患侧肢体制动。穿刺静脉处加压包扎6~8h;穿刺动脉处加压包扎12~24h,砂袋压迫6h。
(3)观察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的温度、颜色、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等。
(4)严密观察有无心慌、气短、恶心、胸痛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心脏压塞、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血胸等术后并发症。
(5)术后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抗凝药。
(6)卧床期间间断给予手术肢体被动按摩,术侧下肢足部间断主动进行内翻、外翻、背屈等活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7)卧床期间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容易引起腹胀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用力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8)按时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地活动,告知患者下地前缓慢坐起,于床上静坐15min。无头晕、眼花、大汗等不适症状后方可下床,于床旁站立30s后无任何不适后方可行走活动。
三、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自行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如有变化应及时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做十二导联心电图,以备复诊参考。
第五节 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常规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目前我国将高血压定义为按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
(2)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视物模糊、意识改变或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关。
(3)疼痛: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
(4)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高血压用药知识有关。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血压的监测:定时测量血压做好记录,密切观察及早发现高血压危象和心、脑、肾等靶器官受累的现象。
(2)血压高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午后控制水分的摄入,以减少夜尿次数。科学地安排治疗、检查的时间,避免干扰休息。
(3)适量运动:坚持体育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从轻度或中等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2.饮食护理
(1)限制钠盐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量不超过6g。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减少含钠盐调味品。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多吃蔬菜,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
(3)维持足够的钾、钙摄入。应用利尿剂患者尤为重要。
3.症状护理
(1)头痛,头晕:除因高血压疾病本身所致的头痛外,部分病人在接受扩血管治疗后会产生头痛和直立性低血压。
1)评估病人头痛的情况,如头痛程度、持续时间、是否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伴随症状。
2)头痛时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从卧位到站位前先坐一会儿。
3)血压不稳定或症状加重时必须卧床休息。
4)尽量减少或避免引起或加重头痛的因素,保证充足的睡眠。
5)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变化时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给予处理。
(2)恶心,呕吐
1)协助病人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保持床单位整洁。呕吐后协助病人清洁口腔。
2)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
(3)高血压急症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动,保证良好的休息环境。
2)监测血压、吸氧、尽快应用适宜的降压药,防止血压过度降低引起肾、脑或冠脉缺血。
3)安抚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4)多巡视,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4.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变化、药物疗效、不良反应。
(1)利尿剂: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速尿、螺内酯等。
(2)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动过缓,抑制心肌收缩力,增加气道阻力、诱发支气管哮喘。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
(3)ACEI类:可引起干咳、皮疹、血细胞减少、血管性水肿。常用药物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4)钙拮抗剂:可引起面红、头痛、头晕、皮肤瘙痒。常用药物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6)a受体阻滞剂:可引起眩晕、头痛、直立性低血压,常用药物有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三、健康指导
(1)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稳定情绪。提高高血压病人自我保健能力。
(2)指导患者学会观察血压,教会病人或家属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血压固定体位,做好记录,每次就诊携带作为医生调整药量或选择用药的依据。
(3)适量运动,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减去年龄。运动强度、时间、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竞技性和力量性运动。
(4)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指导病人熟悉降压药的治疗效果,辨别其副作用;嘱病人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突然停药;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5)预防便秘:养成每天解大便的习惯,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取量。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6)急症处理:突发血压升高、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夜尿增多、少尿等,均应及时就诊。
第六节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alan giography, CAG)是用特形的导管经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送到主动脉根部,分别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少量含碘造影剂,通过影像学方法在不同的投射方位下摄影可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得到清楚的显影。可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组治疗技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 oustransluminal coronaryan gioplasty, 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ntracoronary stentim-plantation)、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等。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与动脉伤口及使用抗凝剂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医疗限制有关。
(3)知识缺乏:与特定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二、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
(1)向患者和家属进行CAG、PCI术相关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术前至少4h禁食;不禁水/药。
(3)术前行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肝肾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等检查。
(4)术前做碘过敏试验。
(5)备皮:常规进行会阴部备皮,穿刺部位在桡动脉者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6)对于肾功能异常者术前12h进行水化。
(7)术前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8)协助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2.术后护理
(1)监护:通知医生看病人,遵医嘱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行床旁心电图检查。
(2)休息:卧床休息,患侧肢体保持伸直,避免弯曲。同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如发现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发凉或肢体肿胀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行桡动脉术者,应嘱其患肢抬高减少活动,随时注意患肢皮温及有无肿胀情况。常规6h撤除压迫器。
(3)补液1000~1500ml或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代谢。
(4)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疼痛等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污染时应及时更换。留置鞘管时,应注意鞘管周围有无渗血,术后4~6h拔除鞘管。拔除鞘管后砂袋加压包扎6h,绷带包扎12~24h。
(5)下肢股动脉伤口行封堵术或缝合术者,术后患肢制动6h,并遵医嘱砂袋压迫6h,12~24h拆除绷带。
(6)持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者,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7)定时巡视观察病人,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
(8)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满足患者的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
(9)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半流食为主。尽量不食易胀气食品如豆浆、牛奶、甜食等。
三、健康指导
(1)坚持药物治疗,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如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 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药物等。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勿暴饮暴食。
(3)严格戒烟限酒,起居规律,情绪稳定,劳逸结合;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4)根据气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5)定期门诊随诊。
第七节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护理常规
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
(2)疼痛:与手术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医疗限制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1~3天,保持平卧或略向左侧卧位,避免右侧卧位。必需搬动时应注意平稳,避免患侧上肢外展及颈部过度牵拉。
(2)伤口观察与护理:伤口处沙袋压迫4~12h,保持切口皮肤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换药。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感染情况。
(3)监护: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律变化。如心率低于起搏心率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监测术后体温情况,遵医嘱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5)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进食时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污染伤口。
(6)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或开塞露等药物,防止因用力排便发生意外。
(7)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满足术后基础护理。
三、健康指导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尽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
(2)穿着柔软宽松的衣服避免对伤口或起搏器造成压迫。起搏器植入处避免撞击,洗澡时勿用力揉搓。
(3)患者应远离高压电的设备,禁止做核磁检查。
(4)术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6个月内不抬举大于2.5kg的重物。
(5)随身携带“心脏起搏器的识别片”诊断卡。
(6)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诊,查心电图和起搏器的功能。新装起搏器患者在2个月以内每2~3周门诊随访1次;2个月至1年内1~2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2个月随访1次至起搏器电池耗尽前半年,最后半年每月复查1次,直至更换起搏器。
第八节 心包穿刺引流护理常规
经皮穿刺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术是近几年临床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的新技术。以检查心包积液的性质,协助诊断;排除心包积液,解除填塞症状。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心包填塞;感染。
(2)引流管堵塞或脱出:与引流液的性状、置管的位置及活动有关。
二、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每日引流量及出入量。
(2)术后保持伤口周围皮肤及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伤口,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伤口敷料,引流袋,如有异常等应及时更换,防止感染的发生。
(3)防止留置管脱出:患者可适当床上活动,但动作要轻柔,勿用力过猛,以防引流管无意脱出或移位,并做好生活护理。
(4)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心尖搏动的强弱。
(5)遵医嘱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氧气吸入。如出现气急加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有发热,遵医嘱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6)每班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有堵塞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7)做好心理护理,讲解引流的目的及意义,缓解紧张情绪。
(8)如引流量连续少于10ml/日,可拔管。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拔管后消毒伤口,予无菌敷料覆盖。
三、健康指导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2)定期门诊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第九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各种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的大血管内膜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炎症。局部赘生物的形成是其特征之一。以心瓣膜受累最为常见。
一、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栓塞。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长期发热导致机体消耗过多有关。
二、护理措施
(1)观察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动态监测体温变化情况,每4~6h测量体温1次。
(2)正确采集血标本:告知病人及家属为提高血培养结果的准确率,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量较多,在必要时甚至需暂停抗生素,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对于未经治疗的亚急性病人,应在第1天每间隔1h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根据体温情况进行采血。急性病人应在入院后立即安排采血,在3h内每隔1h采血1次,共取3次血标本后,按医嘱开始治疗。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每次采血10~20ml,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
(3)饮食护理: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鼓励病人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
(4)发热的护理:高热时卧床休息,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可采用冰袋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出汗较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增加舒适感,并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病人受凉。
(5)抗生素应用的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观察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注意保护静脉,可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病人痛苦。
(6)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指导病人坚持完成足够剂量和足够疗程抗生素治疗。教会病人自我监测体温变化,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三、健康指导
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致病菌侵入途径。嘱病人平时注意防寒保暖,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冒,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安排休息。
(黄玉兰 薛仕珍 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