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上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有些孩子可能是智力发育比较晚,有些孩子可能是玩心比较重,表现得“不懂事”,不努力,从而导致某些方面暂时的落后,所谓的“在起跑线上输掉了”,实际上,并不影响这些人日后的成才。

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混日子,直到27岁方有觉悟,开始发奋学习,成为宋代的一大文豪,还培养出两个著名的儿子苏轼和苏辙。

齐白石,这位在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12岁学木匠,15岁做雕花木工,27岁才开始学画画。

英国首相丘吉尔,少年时很淘气。他小学时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师对丘吉尔的印象是:这个矮个子的红脸孩子是全班最淘气的孩子。甚至还认为他不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气包。曾因成绩差而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转考陆军士官学校而又两次落榜,第三次好不容易才考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小时候说话很晚,4岁时,父母甚至认准“这个孩子智力发育太慢”。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说话。上学以后,他父亲听老师说: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老师们轻蔑地称他为“笨蛋”。14岁,叔叔征得他父亲的允许,开始教他代数和几何学,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莫言,中国内地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22岁当兵,在部队才开始热爱文学,试着写稿,后来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显然,与同龄人相比,他们都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并不妨碍他们日后的成功。只要开始了起跑,什么时候都不晚!

2014年3月12日,中国青年网、未来网联合主办的“青年与全国人大代表委员面对面”访谈活动上,各位专家与广大青年、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互动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家长一直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到底在哪儿?在郑强代表看来,中国的很多孩子是被累垮在起跑线上的。现在孩子为了读书几乎把吃奶的劲全用上,那些题连大学教授都不能做的,让孩子去做,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及玩的权利。作为校长看待起跑,我们不是以高考作为起点的,读了博士学位也不代表你就怎么样,还有很漫长的人生。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透露,他的儿子什么班都没上过,就爱踢球,足球踢得相当不错。上了西部的一所普通大学,现在大学毕业了,还是坚持每个礼拜去踢球,也挺好。一人一个活法。“我们的人生不是短跑,是长跑,太看重了起跑线就会累死在起跑线上,这是害孩子的,人生长久的生命是特别重要的。真正爱孩子的家长要想长远一点。”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说,教育如果是没有价值观的教育,就是没有价值的教育。核心价值是教育的灵魂,也是灵魂的教育。要从德和品行来做起,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美国没有“起跑线”一说 日前《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最大的亲子育儿网站委托专家们做的调查发现,对“您认为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妈妈们的回复平均值是第18个月。18个月!这个数字,孩子刚学会走路,就已经蹲在起跑线上了。我很想知道美国家长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就要欢欢做一些了解,这是我和她交谈了解到的情况。

美国同事认为:不输起跑线其实很简单,每个家庭,不论贫富、不论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都可以做到。

把“起跑线”设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语言环境的不同带来语言能力的高低。语言能力是智商测验的一部分,而智商与学习成绩有很高相关性。美国的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带着录像机住进中产阶级家庭和贫民家庭,比较两者育儿方法的异同。他们发现,最大区别是语言环境的不同。一是数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讲的话语量远远超过贫民家庭。到3岁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平均听了3000万个单词,而贫民家庭只有1000万。二是话语质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的话语要复杂得多,而且很多父母经常念书给孩子听。三是态度不同,中产阶级父母更尊重儿童。比如,饭桌上闲谈时,他们的话题和语气,已经假设了孩子是要加入讨论的。而贫民家庭通常是父母决定,孩子执行。美国贫民区和我国没有可比性,但把“起跑线”设做父母和孩子间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语言交流,这一条还是有启发的,而且,这也是每个家庭——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是可能做到的。

把“起跑线”设做父母和孩子更内容丰富的familytime(家庭时间)。美国的很多家庭,人们下了班以后都会和家人一起,直接把车开到附近的一个河边、空地、郊野、公园,或骑着车聊天,或沿着森林小径慢跑,或躺在草地上呼吸,或在河边边吃着烧烤边看野鸭子戏水。因此,一般和同事或朋友相约吃饭的话都选在中午,而不是晚上,因为晚上是人家的family time。

与国内相比,这里一般家庭两三个孩子都是很普遍的,这些孩子们都是放了学和下了班的父母一起来公园过family time。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范围很广,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环境保护、动物饲养、粮食种植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许多都不用正经地在课堂上课,而是通过参观游览或亲身体验等方式来完成。课堂上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放了学或周末的时间了。这又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们国内的孩子们,七八岁的小学生除了一整天要正经八百儿地坐在教室里上6-7节课外,放了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写作业,周末当然是被各种培训班所“瓜分”了。

有一天,欢欢问一个美国妈妈,“你不怕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她一愣,在解释了半天后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含义,她反问欢欢“这儿有起跑线吗?”。

是呀,真的有起跑线吗?不知放牛的朱元璋、小混混刘邦、被学校开除的蒋中正、被老师骂作笨蛋的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以及现在炙手可热的人物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以及马克·扎克伯格,他们的起跑线在哪儿呢?

德国宪法禁止“提前起跑” 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绝大部分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一位来自中国的家长说: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家长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家长,似乎他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是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了,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家长们,我们要对“起跑线”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重新的认识了。“硬盘”的后果是毁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