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汤(沈绍功方)
【药物组成】 紫金牛、黄芪各18g,半枝莲28g,石见穿、白花蛇舌草、枳壳、白术各16g,柴胡10g,藿香、鸡内金各11g,郁金、赤芍各13g。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温服。
【功效主治】 解毒清热,行气疏肝活血。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邪毒瘀阻,兼肝郁气滞型。
【方解方义】 清热解毒汤中半枝莲、紫金牛、石见穿、白花蛇舌草解毒清热;郁金、赤芍、枳壳、柴胡行气疏肝活血;黄芪、白术、藿香益气健脾、除湿;切合本方治证病机。
【病例详解】 沈某,女,45岁,患者因肝区隐痛腹胀1年3个月,于1999年5月22日来医院就诊。患者在1995年医院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大三阳”,无任何不适,不影响工作,未经治疗。近1年来觉肝区不适,检查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小三阳”,在本地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面色苍黄,右胁隐痛不适,纳呆,口干且苦,疲倦乏力,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体查:右胁下肝可触及,质软,有叩击痛。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20U,谷草转氨酶65U,余项在正常范围内;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中医辨证属湿热中阻型;治则利湿清热,活血解毒疏肝。以上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后,1999年9月13日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5U,谷草转氨酶12U,余均属正常范围,HBsAg(+), HBeAb(±), HBcAb(+)。湿热已除,证属脾虚肝郁,血瘀疫毒互结,治则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活血解毒。处方:柴胡、桃仁、重楼、枳实各13g,佛手、泽兰、白芍各11g,黄芪28g,贯众、太子参各16g,茯苓18g,甘草6g。配合大黄蜇虫丸4g,每天3次。1999年3月21日查HBsAg、HBeAb、HBcAb全部转阴,肝功能正常。嘱以大黄蜇虫丸4g,每天3次,坚持服药1年。服药期间未见复发。
【专家按语】 慢性乙型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而乙型肝炎病毒属中医疫毒范畴。孙同郊认为,疫毒多为湿热之性。慢性乙型肝炎系湿热疫毒之邪留恋,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所致。由于病邪的多重致病特性和患者机体素质的差异,疫毒侵入人体后其病理演变也颇为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疫毒内侵,化生湿热,壅阻中焦,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而见湿热中阻与肝郁脾虚之证;热为阳邪,灼伤肝肾之阴则见肝肾阴虚之证;湿热内阻最易使气血运行失畅而致脉络瘀阻,故本病多见瘀血阻络之兼证。湿热相合作祟,湿性缠绵,致使疾病迁延难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清热除湿既可祛除病邪,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又可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亦即张子和之谓“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因此立清热除湿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临床运用清热法时,孙同郊首重解毒,以祛除邪毒,消除致病因素。
【药方引自】 哈尔滨中医.2010.2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