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竞争中的经济引力原理
引言
在当代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一国内部的区域之间,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竞争力大小的问题。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该经济体在国与国之间或一国内部区域之间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竞争力大的经济体活力更强、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人气更旺盛。如现在的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以及京、津、唐地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种经济资源不断地向这里集中,有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感觉。竞争力小的经济体内部,部分资源要素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外部区域的作用下,不能发挥作用的内部要素不断游离出境,使该地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更乏活力、人气更低,如我们的中西部地区很多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和县城以下的地区,人才流失,资本流失,连普通的劳动力也流失了,这些地区被迫到处招商引资而效果又不佳,颇有“运去英雄不自由”的被动感觉。这种普遍存在的表象的竞争力其黑箱内部到底是什么力量和规律在起作用,本文将这种力量称为经济引力,其运行规律称为经济引力原理。本文主要是对经济引力的原理中的引力形成、构成要素、特点、不同引力区的划分及引力逆转等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问题剖析清楚,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各种经济区域的政府部门更加理性地做好宏观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工作,尤其在其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有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一、经济引力形成与作用过程
经济引力首先是一种经济力量,这种力量总是通过区域之间的竞争力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差的区域其内部的各种资源总是不断地被竞争力强的区域所吸纳,并转变成竞争力较强区域内的经济要素的组成部分。这种经济资源不断被吸纳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力量就是一种经济引力。经济引力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经济团,这个经济团就是指一个区域,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其核心是城市,就像一个不断滚动的雪球球体。经济引力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然条件决定阶段。在人类社会的诞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总是在分工过程中以各种方式进行聚集,最初这些聚集区即城市,总是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这种自然条件的优势主要是交通优势、气候优势和水资源优势。现在我们放眼世界,仍然能看到历史留下的痕迹,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城市无不建在交通便捷、环境良好的区域。随着商业的兴起,分工的扩展,产业链条的分化与拉长,使这些城市充满了机会和活力,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引力,吸引着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要素资源向这些城市集中。如我国的杭州、武汉、苏州、泉州,西亚的巴格达,欧洲的伦敦、巴黎、罗马在历史上盛极一时,都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明显的自然优势。有些城市的经济引力减弱甚至整个城市消亡,也与这种优势的减弱或消失有关。如我国的古楼兰,就是由于沙漠化和水资源的缺乏而消亡。第二阶段为生产力布局决定阶段。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自然优势仍然是重要的引力要素,但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分工过程中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产业链的不断增加,生产力的布局逐渐成长为经济引力的核心要素,自然优势这一传统的首要引力要素逐渐演变并退却为引力要素之一。
经济引力原理是什么?经济引力原理就是指经济引力的运行过程与规律。经济引力是怎样运行并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的呢?在工业化及由此而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的城市由于引力大小的不同扮演着引力区的核心角色,在每一个引力区内由于自然的、历史的以及现实的条件作用下都成长起了工业产业链条,工业产业链条的数量和每个链条的长短构成一个立体的横向和纵向的链条网络,在网络内形成无数的网络结点,这些网络结点就是微观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这些网络结点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行而形成连接关系,同时这些结点为了保证自己的运行,又必须不断地吞吐各种资源,吞吐资本、吞吐原材料和产品、吞吐人力资源、甚至创造和吞吐信息等等。自然这些结点就成为各引力区内吸纳资源的场所。一个引力区内,结点的多少,决定其吸纳资源的量的多少,结点多的地区不仅本区域的资源能在流动中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而且其他地区的资源也能在这些众多的结点上寻找到自己的配置场所;结点少的引力区不仅吸纳资源的量小,还使本区域内很多资源寻找不到配置的场所而被迫游离出境,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引力的作用过程和规律,这一作用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城市竞争力。
二、经济引力的构成要素
从现代社会及经济环境来看,形成经济引力的要素可以分为生产力布局、自然条件和硬件设施、文化与信息、政府运作方式与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其中前两项为硬要素,后三项为软要素。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可以用如下数学模型来表示:
式中,M——区域引力值;
X——生产力布局;
Y——自然条件和硬件设施;
A——文化与信息要素菜;
B——政府运作的方式与效率;
C——发展潜力。
该数学模型主要是告诉我们,区域引力的大小不是各要素间的简单相加,而是软硬要素的乘数效应。其每一具体要素的内容如下:
(一)硬要素之一,生产力布局
生产力布局在这里也可称为产业构架或者产业链条。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力布局更明显地成为引力原理中的核心构成要素。生产力布局如果更具体地讲就是产业构架和布局,有了完整的现代产业构架与布局,社会生产的链条就会更长、更完整,生产的环节就更多,服务的环节也会更多,给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机会也更多,各种资源在社会生产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场所和位置,使之能做到尽量优化的配置。经济引力中的这一要素的运动状态,规模大小使不同地区的经济引力很直观地表现出来。不同区域很多现象产生都与之有关,如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和有工业生产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活力总是更加充沛,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的使用更加充分、合理,吸引外资的能力和水平很高。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由现在占38%提升到2010年的50%和2020年的65%。到2020年,中国会在3%的国土面积上,产生出占国家总财富三分之二的GDP,真正形成世界大国中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和中国财富积聚的战略性载体[1]。而很多内陆地区的城市和县镇由于没有工业生产力,或者说工业生产力的链条短、规模小,使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等要素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被迫向更具活力的区域转移,人们的创新和开拓意识也无法展现。现在,很多中西部地区都制定了相当优惠的支持创业的政策,但无论是行政干部还是其他社会成员都没有积极响应,因为即使有了部分创业资源,大家还是无法在这短短的产业链条中寻找到自己的投资场所。
(二)硬要素之二,自然条件和硬件设施
自然条件是传统经济引力的核心要素,交通条件及城市硬件设施虽然是传统要素,但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它已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因子,尤其是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使它的自然属性相对减弱,并始终是经济引力中的主要构成要素。自然条件与硬件设施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的好坏仍然是区域经济引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当我国加入工业化的潮流中以来,全球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不断上升,自然资源条件的重要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区域自然资源量的多少已开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引力的变化。很多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的地区现在已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地区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是经济区域与外部区域的交通连接条件。我们可以把交通比作网络,那么该地区网络愈完整,经济引力就愈明显;越是处在网络的中心区,城市的地位越重要,经济引力自然越大;越是处在网络的边缘区,城市就越不重要,经济引力自然越小。在国际上比较,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就比较典型,两国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国内的硬件设施相比较,印尼略为超前,但投资主体在比较两国环境时,更看好中国而不是印尼,原因是印尼是一个岛国,国土被大海分割,交通不便,资源配置的效率与速度都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而中国国土完整,交通方便,即使城市基础设施差一点,但自然优势总体超过印尼,且长远趋势肯定会更好。在国内比较,这种例证更是比比皆是,湖北如孝感和恩施,前者无自然资源但地理和交通的自然优势明显,后者虽有可资开发的资源优势,但地理和交通是明显劣势,前者的引力自然大于后者。很多中西部的城市和县镇经济引力太小,人力资源大量外流,甚至资金也外流,引资困难,经济凋敝,都与自然条件和和硬件设施这一引力要素有很大关系。三是引力区内部的硬件设施与条件。现代经济以及区域经济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因此,无论国家经济还是区域经济,把它说具体一点,就是城市经济。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现代经济形态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成为人类自身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最佳、最集中的场所,是经济活动中物流、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一个城市内部硬件与基础设施的好坏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速度,反过来影响着物流、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的流量。
(三)软要素之一,文化与信息要素
文化与信息要素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长期发展的与其他区域不同的产物逐渐成为引力要素。从文化要素来看,它作为经济引力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与人的结合而构成的人的素质要素,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状态、现代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创新和开拓意识强;有的地区则守成意识强、小富即安的思想重,有的地区人们文化素养较高,现代意识强,法律制度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好;而有的地方则文化素养偏低,现代意识不浓,法律制度意识和科技素质也不高。两者一比较即很明显,前者经济引力强,后者经济引力弱。根据这一要素分析,我们对照国与国之间,如海湾地区很多国家的国民,非常懒惰。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很多伊拉克士兵懒到了将应该埋起来的地雷直接丢在地上,让人贻笑大方,这就是海湾地区国民性格的普遍映射。而有的国家的国民如韩国、日本和我们中国一部分地区的人民则非常勤劳守纪,当然在国内,不同地区的人民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也不相同,如温州人敢闯敢冒,不怕风险,而我们中西部地区的普遍状态是守成有余,安平乐道,小富即安。精神状态的不同、法律意识和科技文化素养的不同肯定会使不同城市经济引力不同。二是文化与物的结合构成的人文景观,具体包括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特色人文景观,它们都是包含着众多文字符号和信息的物,前者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长城、北京故宫、泰山、武当山、曲阜孔庙、云南丽江古城等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后者是我们现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上海的现代都市景观、十堰市的汽车文化、海口、厦门的海景热带风光等,这些人文景观愈有特色,其经济引力作用就愈大。这种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文明景观只要保护和利用的好,并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很容易形成庞大的无烟工业——旅游业。信息既是文化的,更是经济的要素,尤其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不断形成大量的信息,由于不同引力区的差距,出现了信息生成区与信息接受区,信息生成区的信息量越大,其吸引资源的能力就越强,信息接受区获得的信息虽然多,但由于外部信息过多,造成区域资源的外流就越明显。同时由于信息生成与传递存在时间差,最快获得信息的区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趋利避害,因此,信息获得的速度也决定着城市引力的大小。
(四)软要素之二,政府运作方式与效率
政府运作方式就是指政府及部门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具体行政方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地位和具体行政方法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具有根本性差异,有的则具有表层差异。所谓根本性的差异就是有的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的不是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而有的则采取顺应市场经济的方式。这种根本性的差异有的是制度原因引起的,如有的国家本身采取的是非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有的国家采取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同时在一国内部由于观念与行为因素也能引起差异,如我国虽然采取的就是市场经济的体制,但由于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时间短,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时间长,形成了很多定势观念,造成我国各地方政府运行体制改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在有的城市在体制和行为模式上较早地采取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温州、深圳,较早地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引力。但中西部很多地区仍然采取了一些违背市场规则的运行方式或者说自觉不自觉地沿用老办法,这样就始终无法通过行政运行的方法和效率的改变来调节自己的引力。
(五)软要素之三,发展潜力
发展潜力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可称为人气。发展前景无非两种可能,即不变和变。发展前景不变即指未来该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及内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或者说既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机遇,也没有遭遇大的挑战,可预测的经济引力要素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不变。但很多时候也会发生变,即内外环境均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一个经济体有时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局。小到一个城市,如湖北省十堰市,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镇,其社会经济形态完全处在农业社会形态,随着东风汽车公司建设和发展,使这一地区出现了传统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的大跃进,并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还有四川的攀枝花市,由于发现了巨大的金属共生矿,使这个偏僻的山区崛起了一座钢铁城,云南的丽江则是由于她古文化建筑保存完整,生态环境良好,很快就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大到一个国家,如韩国,在二战结束后,成为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前线,成为美国主要援助国,韩国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会,经济几十年的奋斗,终于以新兴的现代化国家展现在世界面前。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或者挑战作为一种可预见的要素会极大地改变未来的前景,增强或者减弱经济引力。
三、经济引力的特点
经济引力的五大要素,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引力的大小,一个区域经济引力的大小决定了它在整个大的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要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引力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相对稳定性
所谓相对稳定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段内其经济引力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宣传,我们的国家或者我们所在的城市在一定的时段内是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的。第二层是指即使出现变化,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引力也不会出现彻底的扭转和改变,如武汉和上海之间,虽然武汉近几年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经济引力不断增强,但它绝不会发生超越上海的根本性改变;再如宜昌和武汉,虽然三峡工程在宜昌投资1000多亿元,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存量,使宜昌市的经济引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无论其引力变化有多大,也不可能超过武汉市。
(二)可调节性
所谓可调节性就是指经济引力大小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和优化的,如通过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政府的服务方式等,都是可以增强经济引力的,但如果社会不稳定,政府又无能为力,经济引力就可能减弱。在国际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尼,该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其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经济引力得到了增强,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其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使投资主体的生命财产均无法得到保障,经济引力不断下降,投资主体纷纷撤离,从而使印尼经济长期不能恢复。
(三)藕合性
藕合性是指经济体内部相互衔接的好坏。产业规模愈大,产业的门类愈多,那么产业的链条就愈长,横向链条的连接也会越充分,人才、资本、信息和物流等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分配的就愈合理,愈加有效率和效益。各种资源也很容易在市场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产业规模小,门类少,那么必然是链条短,链条的横向连接也不充分,各种资源通过市场也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比如新毕业的大学生,在上海、广州等特大型中心城市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工作,但如果到一个山区小县,就可能失业了。在引力弱的区域就会出现一种错觉,一方面资源无法利用,被迫流出本区域,另一方面又感觉到没有资源,需要到外面去招商引资引人才,这是工业化不充分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四)政府主导性
一个区域引力大小虽然有众多要素,各要素也非常重要,但这些要素的调整与调节,谁最有主动权呢?政府最有主动权!现代市场经济学已经形成共识,即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既是守夜人,也是经济运行的参与者;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稳定性就愈加重要,政府参与经济运行与调节的必要性也愈大。政府可以主导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握有政策力。一国、一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会极大地增强经济引力。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在当时很多经济学家、科技专家都认为不可行,但美国通过政策力的作用,不但实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的潮流,而且还打败了竞争力最强的日本,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二方面是政府握有经济力。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既掌握着财政的力量,也掌控着金融力量,还有发行国债、调节利率、控制汇率、实行财政赤字或者黑字等等各种调节手段。即使地方政府的经济力有一定的限度,也还是有很多调节经济的具体办法。第三是政府握有宏观信息力。即使在信息社会,信息仍然是不对称的。主要是国家掌握着宏观信息,而企业与居民则无法即时掌握。经济引力的调节,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边地区的形势来作出相应的对策反应,自身的总体情况、国家经济的总体趋势和周边地区的应变态势说到底是庞大的宏观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和决策,这种工作既不是企业的工作,也不是其他市主体的工作,前三项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委托的部门来做,而决策则只能由政府去做。
四、经济引力区的分类与不同引力区的功能(以国内为例)
根据以上对经济引力要素和特征的分析,可以根据国内各区域经济的功能和引力强弱对不同区域进行经济引力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即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和边缘区。
一级引力区:产业链条多而且单个产业链条长,各种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各链条结点吸纳各种资源的能力强大;其他经济引力要素优势明显,如交通便捷,便于与国际市场链接,信息生成与接受方便,应付从容,城市基础设施良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政府运行规范、高效。就像一个大雪球一样,自身很大还在不断地滚动变得更大。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其产业链条众多,有庞大的石化、钢铁、汽车、轻工、纺织、电子、高科技、航空航天、医药、船舶、金融证券,在20世纪初就已成为远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庞大的产业群、信息生成能力、交通优势、科技优势以及政府的高效运行,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引力最强大的城市,与江苏、浙江一起,构成活力充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其他沿海城市如广州、深圳、北京、苏州、青岛、杭州、武汉等都属于一级区。
二级引力区:产业链条较多,单个产业链条较长,各种资源的配置较为充分,其他要素如交通、自然环境、人文科技等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与一级区相比,各要素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无法与一级区相抗衡,沿海地区的很多城市和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属于二级区。如温州,虽已形成了服装、鞋类、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民用灯具、商标徽章、剃须刀、锁具等等众多的轻工产品,GDP总量也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政府运作方式也能超前,但其经济引力与一级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其积累的大量资本出现外流上海、杭州这些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的现象,中部地区如郑州、长沙,西部地区如兰州、乌鲁木齐都属于二级区,但西宁、拉萨还不能属于二级区。
三级引力区:有产业链条但不多,只有少数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各种资源能得到一定的配置,但配置不充分,其他引力要素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二级区差距较大,按产业分工能吸纳部分资源,但同时又有部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被一级区、二级区所吸纳。如宜昌,产业链条较完整的有水电、旅游,不完整的还有钢铁、电焊条、化工、纺织、白酒、电子、医药、烟草、商贸以及农产品,但由于多数链条不完整,其引力还无法与二级区相比,湖北的十堰、襄樊、荆门、宜昌、攀枝花、绵阳等都属于此。
边缘区:产业链条少且均不完整,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其他要素也无明显优势,属经济引力的边缘区。我国绝大多数乡镇和很多县镇均属于边缘区。但并不能就此认定边缘区就没有作为了,随着边缘区劳动力资源的继续转移,必将使人均自然资源不断扩大,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工业化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使农业作为整个工业链条的基础作用日益明显,使边缘区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也将得到明显地改善。
五、经济引力的作用与区域经济竞争力长期动态变化
(一)经济引力的极限作用与区域经济组团的形成
由于各经济区引力要素的不同,使不同引力区的引力大小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使优势区域在吸引外部资源、保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无论哪种引力区,由于其区域面积的局限、与相同区域产业结构相同而引起的竞争环境的恶化等等,使区域内经济引力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内存在一个上限值,即经济引力存在极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将会出现由具有互补特点的多个引力区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区域经济组团。当前在国内出现的珠江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出现的武汉城市圈,还有美国东海岸都市圈、德国的鲁尔经济区等等都属于引力极限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经济组团。城市群组成的区域经济组团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时代经济引力运行的最高形态,这一形态的出现,将使城市经济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变为更大区域之间的联合与竞争。区域经济组团的作用巨大,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的结论,中国城市发展将呈“三维分布”,即培育三大城市群(面)、创建七大城市带(线)、发展中心城市(点)。这一格局形成后,将有全国人口的55%、全国GDP的75%、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5%以及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这些地域产生[2],这里所讲的三大城市群就是指我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由此可见,在经济引力的作用下,在中国这种大国内形成以城市为依托、以城市群共存共荣共竞为特征的更大的区域之间的竞争,将是国内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形态。
(二)经济引力的作用与区域竞争力转变
经济引力的作用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完全是弱者更弱,强者更强。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硬件要素、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变化以及对各流动要素吸引力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无序,而是有其规律可寻,为了将其间规律作用的过程更准确地描述,我们不妨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一下必要的区分。大家都知道,经济运行总是各种与之相关的要素结合及作用的结果,大体可分为流动要素和固定要素,如优势人力资源、资本、技术成果、信息等等,均可称为流动要素;而土地、水资源、城市硬件设施乃至劣势人力资源等均可称为固定要素。流动要素总是在寻找优势固定要素并与优势固定要素相结合并一起发挥作用,从总体上讲,短期内在一级、二级、三级引力区,优势固定要素相对较为突出,吸引流动要素的能力明显呈梯次分布,而边缘区则没有太大的经济引力,但从长期角度来看,除自身调节的能力外,流动要素和固定要素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固定要素,随着其内部固有的流动要素的不断流出,其固定劣势要素就可能转变为优势要素。如落后地区或者说边缘区的山场资源和土地资源,在其他流动要素还没有转移时,尤其是流动要素中的人力资源过剩时,人均土地、山场资源较少,因而无法进行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人们所提供的农产品的商品量比例无法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也就无法实现,随着边缘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各种土地和山场资源出现了抛荒,从表面上乃至一定时期看,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乃至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这正是边缘区现有固定要素由劣转优的前提条件,即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向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首要前提。由此可见,这种固定要素由劣转优的最终结果会使一部分地区经济引力由弱转强。因此地区经济引力的长期作用并不是使各经济引力区朝单一的方向转变,而是随着固定要素自身优劣的转变、流动要素的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趋势。
六、结语
在我国,发展区域经济仍然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当前,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出现了太多的困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努力的回报不大,还有的地方因引资造成重大损失,使很多领导干部视发展为畏途,谈引资而色变,在与东部地区差距继续拉大的现实面前,该怎样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行政行为要想达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既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去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本区域的全面小康目标,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经济蛋糕做大。经济引力原理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区域经济运行的规律问题,这一原理的提出,或许让中西部地区的人们多少感到有些失望,但更准确地说,可以使我们更多的人冷静下来,潜心研究本区域的问题,打造自己的经济优势,提高自身的经济引力,倘使如此,就达到了本文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连玉明.中国数字报告(2004)[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中国城市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M].商务印书馆,2004.
[3] 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3(1).
[4] 毕玉惠.区域经济投资乘数论[J].理论学刊(济南),2003(1).
(作者:常永清 十堰市委党校
蒋龙军 十堰市房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