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湖北茶叶简史

(一)湖北省的地理特点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湖北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处长江中游,境内长江两岸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10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猿人栖息,5000年前神农炎帝诞生于此,春秋战国时期所创建的荆楚古国曾占据整个中国南方达800年之久,由此形成的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格局中,处于承东联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具有特别的重要地位。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和京广铁路穿贯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具有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湖北历史上和当代发展茶叶生产与贸易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

按我国茶树种植的区划,湖北长江南部和北部分别属于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江南茶区无疑是适宜茶树生长的,江北茶区虽然纬度较高,已接近北方不产茶区域的边缘,但仍然较适宜茶树生长。而且,湖北产茶区极富自身特点,长江三峡的神农架原始森林等名山名水众多,以“茶圣”陆羽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这些都为湖北省出产各类名优茶叶,提供了先天的人文和环境条件。

(二)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对湖北茶叶的论述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成书于8世纪60~70年代,距今1200余年,这部书为历史上和现代的茶人所推崇。在撰写《茶经》以前,陆羽曾经对全国茶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茶区当然也包括了湖北茶区在内,因此《茶经》中多处涉及到湖北茶叶。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充分证实湖北茶叶的悠久历史。

1. 在《茶经·一之源》中的记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到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据现代人考证,文中巴山峡川,就是现在的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也就是说湖北西部在唐代就有原始大茶树,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始野生大茶树曾经是学术界研究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现在茶树原产地的学术问题也有了定论,茶树原产地就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大体上是指云南、贵州、四川几个省。湖北西部在地理上毗邻这一地区,而且气候及地势地貌也与之相仿。陆羽的这段记述,说明湖北茶树生长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据我国著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茶学教授庄晚芳先生研究:“巴山峡川是长江水流的巴山周围和长江三峡两岸一带的山地,这一带人迹罕至,秦莽之间未经砍伐,自然生长长期遗留下来成为数十尺的大茶树很多。照唐代度量衡标准,每尺等于现在的30cm,数十尺一般是20~90尺,即几十尺,起码按照3尺为1m 计算。树高当在10~30m 之间,可见径围粗到有2~3m,这样直径也有1m多了。大茶树生长缓慢,这样粗的大茶树按年轮估计,树龄当在千年左右。据此推算,这样的大茶树可能在公元前200-300年,也就是说起码在秦朝或之前已经在此地生长了。”另外,学术界对云南西双版纳大茶树进行了考察,树高曾达32.12m,径围2.9m,其树龄估计也在1700年。按以上说法分析《茶经》的记述,湖北这样的茶树至少距今有2000多年了。

2. 在《茶经·七之事》中的记述

陆羽写道:《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薅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广雅》系三国时代魏人张揖(公元三世纪)所撰。这段文字翻成现代白话文,也就是:“鄂西、川东一带,把茶叶制成饼形,老叶要加米糊才能做成饼茶,再将饼茶烘烤成红色,然后捣成细末放在瓷器里,浇上沸水,盖好,并用葱、姜、橘子等掺和调味。饮了能醒酒,使人不能入睡。”公元3世纪时,湖北一带,对茶叶的加工和饮用已有如此高的水准,确是难能可贵的。我国历史上茶产区的扩展,大体上是沿南方的主要水系,成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湖北由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居长江中游,因此制作和利用茶叶的历史也应该是较早的,同时也证明了《广雅》记述的可信。

3. 在《茶经·七之事》中的另一段记述

《续搜神记》:“晋武帝时,宣城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这是陆羽记述的一则古代神话,大意是古时有人进入武昌山采茶(武昌山即当今的鄂州、咸宁一带)遇见“野人”的故事。正如吴觉农先生主编《茶经述评》中所指出:神话是虚构,但并非绝对空想,是和实际生活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在湖北的神农架原始森林,至今还有发现‘野人’的传说,现在还在进行科学调查。因此,对《续搜神记》中所说的武昌山上的‘毛人’,也不能轻易加以否定。同时湖北现今也发现了野生茶树,这个秦精采茗的神话故事,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

湖北茶叶曾经是古代神话的内容,也说明了湖北茶叶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4. 在《茶经·八之出》中的记述

陆羽在论述我国唐代茶叶产地时,其中提到湖北的部分有: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

“淮南,……蕲州、倾黄州又下。”

“江西,生鄂州……。”

陆羽在这里提到当时湖北的茶叶产区,大体包括了现在的几个主产区,历史和现状基本对应。特别是对各个茶区的茶叶品质评价,有褒有贬,对湖北西部地区包括现在的鄂西、宜昌、襄樊等市州的茶叶品质评价要好于对湖北的东部地区,这一看法和现代的看法是相似的,同时也说明了湖北在唐代是有好茶的。

(三)“汉口茶市”是湖北茶叶的重要一页

古代的荆楚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光辉篇章,历史上的“汉口茶市”也在我国茶叶贸易上占有辉煌的一页。由于封建社会重农轻商的偏见,对于历史上的茶叶流通贸易较少研究,“汉口茶市”的历史状况鲜见茶史文籍。现在我们回顾这一段茶叶贸易史,对其内外贸易巨大规模的形成,对其促进我国茶叶生产和扩大出口的巨大贡献进行必要的探讨,一定会有益于我们当今的工作。

1.“汉口茶市”形成的历史背景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并进行经济掠夺,1861年后汉口对外开埠,外国瞄准华中重镇、长江中游的大城市汉口,迅速兴起洋行,一方面收购农副原料,一方面倾销洋货。使汉口不仅成为重要的国内贸易市场,而且成为十分繁荣的国际贸易商埠。20世纪初,汉口港的出口曾经仅次于上海,给武汉带来了商业贸易的大繁荣。在十分活跃的各商行中,茶行就是一支重要的贸易行业。

2.“汉口茶市”的巨大规模

从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的资料看出,19世纪70年代汉口茶叶出口已到50多万担,成为国内主要出口口岸。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上升到70万~80万担,占当时全国出口的40%左右。19世纪90年代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一直到1916年,大部分年份是80万~90万担,1903年达到出口100万担,占全国出口的50%~60%。经过一段低谷以后,20世纪的20~30年代,出口规模又恢复到50万~60万担,占当时全国的50%~60%。

应该指出,“汉口茶市”这种创纪录的茶叶出口贸易水平,为历史上国内其他口岸所罕见,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口岸所未达到的规模,确实十分惊人,汉口也因而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内茶叶口岸中独占鳌头。

3. 红茶和砖茶在“汉口茶市”中的主导地位

“汉口茶市”的兴起,开始是英国商人,设洋行收买红茶,然后转运西欧,同时也有俄商竞购,美商德商参与,品种上是以红茶为主,占60%~80%,其余为砖茶。19世纪80~90年代以后,英国转向印、锡茶区,俄商代替了英商,砖茶比重明显上升,青砖茶年出口高达20万担左右,米砖茶高达30万担左右。这一鼎盛时期的主要茶商,一是汉口的俄商洋行,二是羊楼洞山西帮砖茶厂,三是广东商人在汉口办的砖茶厂,这些砖茶厂每年共产砖茶75万箱,供应出口和边销。总的看来,有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汉口茶市”茶叶品种一直是红茶和砖茶占据主导地位。

19世纪60年代俄商在鄂南办的砖茶工厂,后迁往汉口的压制砖茶厂,据历史学家确认,是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工业,这也成为鄂南砖茶厂的另一个功绩。

4.“汉口茶市”对产销区集散地形成的促进作用

“汉口茶市”的繁荣带动了产区的茶叶贸易,出现了一批以汉口为中心的集散地,仅就湖北而言,有鄂南砖茶产区的羊楼洞、羊楼司、崇阳、柏墩,红茶产区的五峰渔洋关、恩施芭蕉、鹤峰等。而内销市场也有鄂西北的襄樊、老河口等集散中心。“汉口茶市”在推动湖北省茶叶贸易包括建立产销区的集散市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以上所述说明,湖北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历史上的茶叶贸易也十分繁荣,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为发展我国的茶叶流通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