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亲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但王维诗中的茱萸到底是何物,一直困扰着人们。
茱萸是一味中药。茱萸分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一般用于寒湿脚气、高血压、口疮、湿疹等病的治疗;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作用,多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的治疗。那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身上插的是哪一个茱萸呢?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考证,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插的应该是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叶子大,有香味,与有关史料的记载一致。
中医观点
1.吴茱萸
【来源】吴茱萸,又名吴萸、淡吴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的果实。
【功用】中医认为,吴萸性味辛、苦、热,入脾、胃、肝经,有散寒止痛,疏肝行气,和胃止呕之功,本品能温中散寒而止痛,又善解肝经之郁滞,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呕吐吞酸及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泄泻等,尤以止痛、止呕效果显著。《本草纲目》言其“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也”。《神农本草经》言其“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吴茱萸辛香气浓,内服外用均可,对各科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山茱萸
【来源】山茱萸,又名山萸肉、枣皮,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功用】中医认为,山萸肉性味甘、酸而温,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本品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为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名医别录》言其“温中,下气,止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雷公炮炙论》言其“壮元气,秘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药性论》言其“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药理研究表明,萸肉含苹果酸、没食子酸、酒石酸等,而酸能收涩,故收敛止汗是其又一特点。水煎剂有利尿、降压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养生提示
吴茱萸与重阳节
农历九月,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的时节。他们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产生了许多推理和传说。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夏小正》言:“九月内火(大火星休眠)”。《黄帝内经·素问》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述约》言:“约之以九,以见其极”。认为这个月阴盛阳衰,万物凋零,生命将到尽头。但从数字上看,九又为至阳之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是为重九,亦是重阳。根据中医物极必反的理论,此灾难可登高而避之。重九登高,是先民为逃避洪水猛兽,瘟疫传染等灾难不得已的举措。佩茱萸,饮菊花酒,则是借药物的避邪防病,益寿养生作用,以消阳九之厄。“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踏春(踏青)”一样浓重,皆是全家族倾室而出。
据文献记载,以重阳日作为月令的活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帝王进行田猎习武、歌舞野宴、祈祷祭祀等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正式把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则是汉代的事。到了唐代,随着人们对自然事物认识的提高,对重阳登高,逃避灾难的意识也日趋淡化和削弱,逐渐演变为将重阳佳节作为人们登高眺远,饮酒赋诗,祈求长寿,寻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动。
重阳节与人们养生防病的关系非常密切。《齐人月令》言:“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梦梁录》载:“今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风土记》载:“茱萸九月九日熟,色赤可爱,俗于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荆楚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人长寿”。《淮南万毕术》载:“吴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子于屋,辟鬼行五行志,增年除害”。据诸文献介绍,茱萸,名越椒,香味浓烈,能杀虫、祛邪、逐秽。菊花,利五脏,调四时,治诸风,头眩,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重阳节的本意含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老、爱老、孝老的文化精髓。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现在,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已成为人们孝老敬老、旅游健身、亲朋欢聚、诗人骚客把酒临风、赏菊赋诗的休闲活动,当然也是放松身体,调节心情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