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赶集
隔天一大早,李玉兰就带着一个小屁孩站在路边等许大娘家的牛车,至于为什么是两个人,当然是李安一大早醒来,就吵吵嚷嚷的跟着要去不去都不行。
“哎呀,这不是李家阿姐吗?怎么今个这么早就到这来?也是去赶集的吧。”
人未到,声先至。听这爽朗声音就知道是许大娘的隔壁许二娘。
李玉兰回头看见人,淡淡的笑道“是的,许二娘也去赶集吗?二娘准备买些什么?也让我好些参考。”
许二娘摆摆手,爽朗道:“没什么不好说的,还不是那些老三样,买些油盐米的,这不开春了,要开始播种了,去年收成又不是太好,种子没留到多少,顺便买些种子什么的。”
“说的也是,我也需要买一些种子,不仅仅是水稻种子,其他的一些种子也需要买。”
“是啊,祈祷今年的老天爷开开眼,不要大旱大灾了。”
“许二娘,李家阿姐,快过来,在这边上车。”扭头看见杨茂坐在牛板车后面,扬起手向这边招呼。
“诶,来了,等会。”
“来了。”
李玉兰应声之后顺手牵起李安的手往那边走,许二娘则在前方先走一步。
杨茂看着她们走过来,在李玉兰把弟弟放上来时顺手掐着李安的咯吱窝提上来放下坐好,刚转过身便发现李玉兰向后仰倒了一下。
“小心!”眼疾手快的拉住李玉兰,把李安旁边的位置让出来让她坐,
李玉兰拍了拍胸口“有点吓人,谢谢你啊。”
“没事,下次小心点就好。”杨茂往前拍了拍徐伯的肩膀大声道“徐伯,下次先让人上齐坐好了再出发,不然容易出事。”
“得嘞。”徐伯手拿鞭子催促牛赶路,听到杨茂的话大声回道。
“担待着点,徐伯耳朵有点听不清,只能大声说话。”杨茂看到李玉兰往后远离声源的动作解释。
从卯时到巳时,才看见城门口。只见高达十几米的城墙外面由石头包住,巍然耸立,底下是接近十米的护城河。城门口有士兵把手,城楼上有士兵瞭望,进城前还会有士兵检查村长允许进城的通行证。
李玉兰等人下了牛车,在检查通行证的地方拍起了队。
“军爷,这么俺们的通行证,您请过目。”
“进城之后只能在西市买卖,不得在东市闲逛,看管好小孩,要是磕了碰了哪位达官贵人可别怪我没提醒你,好了,进去吧。”士兵低头检查完通行证,又抬头核对了人数,发现只多了一小孩便提醒道。
杨茂在士兵检查通行证抱着李安一言不发的跟在后面,听到这句提醒后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又低下去,跟着大部队往西部走去。身后李玉兰亦步亦趋的跟着,第一次见到官家,跟自己以前接触到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人民子弟兵不同,心理还是有些胆怯,现在更真切的体会到了这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即使有相对完善的律法约束,但是如果平民百姓遇到一些骄横跋扈的贵族子弟,轻则拳打脚踢,重则非死即残。
一行人进了城便往西边走去,路上都是往集市走的人,有的穿着麻布衣服,家境较好一些则穿着材质更好一些的棉布,颜色大多以黑、灰、蓝等沉稳色调为主。而家族子弟则以材质更好的布料制作的衣服,颜色则更加鲜艳些。
大约走了一刻钟便走到西市,热闹的街道映入眼帘。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约好回去的时间与集合地点后,则各自逛起了集市,买卖东西走的方向也不一样。
刚走进集市,李安便被一阵香气吸引住了全部心神,即便走开也是一步三回头。李玉兰挨不住便给买了一份桃花糕,糕点口感软糯,带着淡淡的桃花清香,仿佛把春天的气息都融入其中。
李玉兰在买种子的途中,多次扯着李安过去,站在香喷喷的包子铺前的,蹲在
制作工艺活灵活现的陶俑摊位前的,呆呆看着精彩的杂耍表演的……
“阿弟,再不走我们就买不完东西了,我们下次再看好不好?我保证下次也带着你过来!我们现在去买面粉,回去给你做香喷喷的肉包子好不好?”李玉兰蹲在李安面前牵着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保证道。
“好,你跟我拉钩,不能骗我哦!”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清脆的声音异口同声,眼神交汇中,满是郑重。
“那我们可以走了吗?”
“可以,阿姐,我们还有什么东西没买?重吗?我也帮你拿!”
“没事,我们先去打听,谈好价格之后一起去拿,拿不了的话回来多拿几趟。”
李玉兰买了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还有一些糙米粟米和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调料品。
杨茂卖完自己猎的野味之后便在街上闲逛了起来,顺便看看还需要买什么。
不知不觉到了贩卖首饰及一些小玩意的地方,看了一会李玉兰拿着木发簪来回比对,刚好看到旁边有卖桃花糕的小摊,便买了一份准备带回去给小妹吃。
“杨大哥,你的事情办完了吗?”
“哦,办完了。你买好东西没有?要不要尝一块,挺甜,适合你们女孩子。”杨茂递过去几文接过糕点,顺势拨开油纸递到李玉兰面前。
“哦,不用,谢谢。我买的差不多了,但是东西有点多,杨大哥可以帮忙拿一下过来吗,东西现在还在店里。”李玉兰摆摆手道其实是觉得这个糕点不便宜,几文钱才那么几块,肯定是买回去给自家阿妹吃的。
“可以,没问题。我先去问问徐伯什么时候回去,你先去那边树根下等着。”杨茂说完往旁边的大榕树指了一下便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李玉兰一行人回到村里时已经申时,太阳已经偏西,火烧云红的艳丽,映在村民们的脸上。
杨茂看着李玉兰熟络的和村民打招呼聊家常,有些微的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