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的个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

教学《杨修之死》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杨修死了,谁之过?”学生众说纷纭。

有的说,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惹得曹操心中大怒,自取其祸;有的说,杨修此人不懂得尊重领导的艺术,凡事抢在头里,不会突出领导的核心地位,动辄就让自己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你是中心,那么领导是什么呢?你颠倒了位置,错乱了伦次,自然就丢了性命;有的说,杨修动不动逞口舌之利,犯颜直谏,当众戳破曹操的面子,令曹操下不了台,不懂得尊重领导,他死在自己的“利口”之上;有的说,杨修善于点破领导心思,像一个探照灯天天把曹操的心灵阴暗之处照得晶莹透亮,令曹操的计谋和所想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和一个天天把自己看得如此透彻的人在一起,没有距离感,没有神秘感,多么令人厌烦,不杀他实在是不舒服。这些都是杨修自身方面的原因。

我顺势引导了一句:“追究问题的根源,不仅仅看到当事者自身的原因,还要看到其他方面的原因”,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就说,还有曹操的原因,曹操是个奸贼,他嫉贤妒能,看到杨修才高于己,心中不爽,必欲杀之而后快;有的说,曹操是个政治家,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琐事而动“杀修之心”,譬如,“阔门事件”、“分食一盒酥”、“揭秘曹操梦中杀人”这些生活琐事,仅仅引起了曹操心中厌恶(心恶之),而未有“杀修之心”,直到杨修揭秘曹丕阴谋,教导曹植斩杀门吏,教导曹植作答教,参与了宫廷权力斗争,影响到曹操的政治布局,正是在这个夺嫡之战中站错了队伍,影响到曹操政权的延续和稳定,才让曹操生了杀心。

学生的回答,全面而丰富,看上去似乎都是杨修的死因。

这是学生从课本上获得的有限信息,是学生从现有的片段信息中,未加系统化的探究而得出的肤浅结论,没有从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上认识杨修的死因,从历史考证的翔实性和确凿性上,我觉得,我们还没有教给学生思维的真正方法,那就是“具体地、历史地分析人物”,杨修之死有着触发危机的种种原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的探究才是透过表象深刻认识本质的过程,我们应该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杨修之死,如果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我觉得应该从曹操屠杀的“士人”的典型案例(杀孔融,杀祢衡,杀荀彧,杀崔琰等)的背景开始分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问鼎皇权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通往获得政权的道路上,笼络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为其摇旗呐喊,鼓噪前进,制造舆论,笼络民心,获得民众的支持,是他在政治上的先着,因此,曹操此时,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广泛笼络天下士人,孔融、祢衡、杨修、荀彧、徐庶、许攸等尽在被征召之列,这些人无论在智谋或文学造诣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就成为曹操起用他们的重要原因。

这些士人(知识分子),为了名利和地位,名义上归附了曹操,但是他们的心并未完全依附,有一种思想在他们脑袋中根深蒂固,那就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他们骨子里都继承了西汉董仲舒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教传统,竭力维护既有的封建王朝统治,从内心里他们是汉家天下的犬鹰,他们嘴上不说,但内心里一直有着“拥刘反曹”的思想。曹操,作为一个臣子,有觊觎政权的野心,被普天下的知识分子所嫌恶,被当时的士人公认为“奸贼”,在通往皇权的道路上难免有当道的,为了清除异己,曹操难免多些杀戮,又被这些士人认为是残暴的,而这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曹操的行为又有一定的距离,尽管曹操重用这些文人,但是从意识形态方面,并未统一思想。譬如,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祢衡呢,因为更看不起曹操,曹操召他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祢衡大为不满,穿着不合礼仪的衣服来敲鼓,却被负责礼仪的官员训斥,说鼓吏应当着特殊的服装。祢衡来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脱下自己的衣服,直脱到一丝不挂。曹操尴尬得下不来台。在他人劝说下,祢衡又去见曹操,意思是去认错。哪知道祢衡穿着一件单衣,头顶破葛巾,手拿一根木棒,一副放浪形骸的样子,走到大营门口,一边用木棒敲地,一边放声大骂,骂得毒辣刺耳。曹操暴怒,就借刀杀人,将祢衡推送给荆州的刘表,刘表又推送给江夏的黄祖,祢衡被性情粗暴的黄祖所杀。祢衡之所以如此羞辱曹操,根源就是曹操不是汉家政权的合法继承人,属于“逆子贰臣”。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过:“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统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儒家思想。”所以,如祢衡、如孔融、如杨修、如崔琰等,打心眼里不肯膺服于他的知识阶层的精英,在表面表示合作的意向时,也是吃香喝辣,优礼有加的;后来,梗起脖子,坚持异见,跟他较劲儿,对不起,就采取断然措施,刀起头落,横尸街衢。

虽然从秦始皇起,所有杀知识分子的帝王,都会背上千秋万代的骂名,但好像也从未见哪位放下刀子,立地成佛过,照杀不误。曹操是文人,当然更知道文人之杀不得,但是,当他曹氏统治的安危受到威胁时,文学家的曹操,就要让位于政治家的曹操。到这时候,他无法手软的,于是乎,还是得诉之于杀头这一招。所以,文人在与统治者的这场老鼠逗猫的游戏中,输牌是早已注定的。

实质上,曹操和这群知识分子之间不是生活琐事的龃龉,而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

曹操对于政敌的容忍,肯定的有限度的,所以隐忍不发,自然是时间不到。只是军事上的强敌袁绍未灭,江山不稳,才未对他们下手罢了。一个统治者,可以不理会与当局不合作的知识分子,但不合作而且捣乱的知识分子,就不会轻轻放过的了,不过时间早晚罢了。

由此观之,杨修的死,不完全在于他的自作聪明,也不在于其口舌之利,更不在于他得罪领导,真正让他掉头的,还在于他抱着正统思想而顽固不化,成了曹氏集团获取政权的绊脚石。

回想当时,这些文士们为了心中理想,为汉室的苟延残喘,出谋划策,最后才发现只是为曹操一人,因此分崩离析,想走异路,被杀势在必然!

藏得最好的是贾诩,真的是太聪明了,跳到曹操这里,收起傲气夹起尾巴做人,关键时又帮了魏文帝一把,得到魏文帝重用,最后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