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匈奴本部的地理环境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诸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东胡所居的地方,应该是现在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一带。楼烦、河南应该是现在山西北部与陕西北部。月氏原在河西走廊,也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一带。此外,匈奴还控制了现在的新疆,置僮仆都尉去管理,势力一直伸张到乌孙、大宛或葱岭以西的大夏、康居等地,也就是现在中亚细亚的咸海、黑海一带,向北到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这是一个大帝国,或所谓的“百蛮大国”。可是,我们在这里叙述的匈奴所在的方位与疆界,是注重于匈奴本部的地区,就是现在所说的蒙古高原地带,这是在冒顿及其后代征服东胡与月氏或西域诸国之前的匈奴疆域。

匈奴的东边是东胡,所居住的地方是现在的察哈尔一带,后来称为“乌桓”。所以称为“乌桓”,据说其所居地为乌桓山,因而得名。东胡后来也称“鲜卑”,则据说是因为其所居的地方有鲜卑山。在匈奴与东胡之间,有所谓“瓯脱”之地。《史记·匈奴列传》说:


(东胡)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匈奴传》记“瓯脱”约有好几处,历代学者对“瓯脱”这个名词的含义又做了很多解释,我们不准备在这里讨论。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瓯脱”是指两国比较荒芜的边地。尽管这只是弃地,可是冒顿也当这个地方为国之本。有人说,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国界的观念,对于匈奴的冒顿来说,这是不正确的。

匈奴南边的疆界应与楼烦、林胡接壤,但这两个国家所占的地方可能不大,而且曾为匈奴所并后,又为赵国所破。《史记·匈奴列传》上说:“当是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所谓的“三国”,就是指燕、赵和秦,在战国末年,这三国的北部边境可以说以长城为界,匈奴狐鹿姑单于曾遗书汉朝皇帝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其所指的界线就是长城。在战国时代,燕、赵、秦既边于匈奴,这些国家都筑了长城,以拒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说:“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又说:“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以高阙为塞。”又说:“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统一天下后,把过去各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修筑。《史记·匈奴列传》说: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史记·蒙恬列传》也说:


始皇二十六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到了汉代,据《汉书·匈奴传》说:“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是岁,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也。”到了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汉武帝时占领河西走廊之后,障塞也伸张到甘肃西北部以至新疆境内。

长城是防御匈奴的伟大建筑物,也可以说是匈奴最南的边境。《汉书·匈奴传下》载匈奴单于对汉使者说:“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单于有之。”说明匈奴认为这是两国的边界。但是实际上,靠近长城以北地区的匈奴人不见得能随便地居住或往来。

匈奴西边的边境大致是以阿尔泰山为界,这是一条天然的疆界。

匈奴的北境,是在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汉书·李广苏建传》说,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北海”应就是贝加尔湖。虽然这里是无人之处,但同时又说匈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后来这位王死了,“人众徙去”,丁零盗苏武牛羊。同处又说,匈奴单于曾使李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劝苏武投降,苏武拒绝了。李陵使妻赐苏武牛羊,后来又到北海告诉苏武武帝逝世的消息。可见这个“北海”并不是没有人往来的地方。贝加尔湖之北与西北当为丁零与坚昆的领土,所以丁零人也到这个地方去盗苏武的牛羊。应该指出,在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之前,汉朝的使者郭吉出使匈奴时已曾被匈奴迁之于北海。

上面是叙述匈奴帝国的方位与其四至,我们现在要简单地说明匈奴的自然地理情况。

匈奴本部从地理上来看,就蒙古高原而言,自成一个单位或地区,也可以说是高原中的一个大盆地。周围多有山岭为屏障。东有兴安岭,东北有肯特山,南边有阴山、贺兰山,西边是阿尔泰山,西北是唐努山。唐努山略取东西走向,然后折向西南,延长为杭爱山脉,杭爱山脉隆起在蒙古高原的西北部。

在古代,人们把这个盆地大致分为幕南与幕北。《史记·匈奴列传》说:“汉谋曰,‘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又说:“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又说:“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这里所说的“幕”,是沙土或荒漠的意思,所以“幕”也就是“漠”。班固在《汉书·匈奴传》最后说:“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内外也。”这说明“幕”与“漠”同,所以上引“咸约绝幕击匈奴”,“绝幕”者,就是深入荒漠之地,或是到了漠北的地方。

这个荒漠地区,在汉代也叫作“翰海”。《史记·匈奴列传》说:“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史记集解》中引如淳曰:“翰海,北海名。”而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按,翰海自一大海名,群鸟解羽伏乳于此,因名也。”张晏与如淳的解释是错的,本文明云出代、右北平两千余里,则其地正在大漠,安能及绝远之北海哉?清人齐召南说:“翰海,《北史》作瀚海,即大漠之别名,沙碛四际无涯,故谓之海。”见《史记会注考证》。齐召南的说法是很对的。

这片荒漠地区,现在叫作大戈壁,范围很广,几乎占了蒙古高原盆地的全部,包括了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形状好像一个斜置的胡瓜。自东北向西南伸张,东西最长处约为两千公里,南北最长处约为一千公里,面积达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这片荒漠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相比,却有不同之处。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上层覆盖了很厚的流沙,风一吹来容易流动,往往成为沙丘,一堆一堆地排列,或星散于地面。这种沙质地松柔,行走其上,不仅寸步难行,而且脚步往往下沉。在这种沙漠上,交通很为困难。至于蒙古高原的戈壁,土质含有石质,露出地面,有的地方满布砾石,有时也称为“石沙漠”,人在上面行走,没有什么困难。在这种荒漠上,不要说修路,汽车也可以随便跑。从呼和浩特过了大青山以后到百灵庙的途程中,汽车在地面上不一定循着公路,而是可以自由往来。而且,这个地方在较低的地面上可以生长草类。所以在这条路的两旁,已有不少地方被开垦为农田。

这个盆地的地势,从整个来看是西北高东南低,可是也有高低间隔的地方。从南向北的人有这样的印象,就是越北越高,从远处看是一个高坡,可是上了高坡又是平原。比如从呼和浩特上大青山,是爬上很高的山岭,可是到了山顶一看,山的北面是平地,好像与山顶差不多一样高。明朝永乐帝北征,经过兴和(今河北省北部的张北县)的时候说过:“汝观地势远见似高阜,致即又平也。”见金幼孜《北征录》,《豫章丛书》本第九函。可说是这一带地形的写真。秦汉的匈奴人侵袭汉族,自北而南,所谓居高临下,南下牧马,就是因为地势使然。

大戈壁的土质虽为砾石质,可是也杂有不少泥沙。风一吹,细沙就飞扬起来。在较强的北风吹来时,粗的沙石被北风吹到附近的地方堆积下来,其细粒可以一直被吹到华北各省,所以华北的沙土有不少是来自大戈壁。《史记·匈奴列传》说,卫青围攻匈奴于幕北时,日暮大风起,匈奴单于与少数骑兵突围遁跑,可能也是利用滚滚的沙尘作为遮掩而遁跑的吧。

在大戈壁中有很多小盆地,其中较大的有三:其一在东边,在大兴安岭以西,东西宽约三百公里,南北长约五百公里;其二在中部,在呼和浩特以北,东西长约五百公里,南北宽约三百公里;其三在居延海一带,东西长约三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居延盆地虽然有流沙,但有额齐纳河从南边的祁连山经河西走廊流入这个地区,所以沿岸一带水草比较丰茂。额齐纳河古称“弱水”,又称“黑河”,其源流主要来自祁连山的雪水。上游的水沿途用以灌溉,到了这个盆地已经减少,每年三月冰融,水量较多。这个地区在前汉时代很为重要。公元前121年,就是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曾带兵经过这个地方而攻祁连山,《史记·匈奴列传》说:“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又说,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使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可见,居延一带是汉与匈奴交战的重要地区。直到后汉安帝的时代(公元107—119年),始置居延县,属张掖。汉朝占据了居延,不仅河西得以安宁,对于控制西域也有很大的作用,可见居延当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除了大戈壁中的这几个大盆地,在蒙古高原上还有几个盆地。一为色楞格河流域,二为科布多盆地,三为唐努乌梁海盆地。色楞格河流域在大戈壁之北,科布多与唐努乌梁海之东。这个地区包括杭爱山与乌兰台戛山以东,肯特山与阿尔唐乌鲁桂山以西和乔伦以北。乔伦是草原地带与戈壁地带的分界,乔伦之南,沙碛渐渐地多起来,而进入大戈壁地区。在这个区域里,肯特山与阿尔唐乌鲁桂山是色楞格河与克鲁伦河的分水岭,两山之东是克鲁伦河流域,两山之西则是色楞格河流域。这个区域除河谷两旁与一些山区外,多为草原,是即古代的“幕北”。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是这个区域的大城市,位于土拉河北岸。土拉河是色楞格河的支河,在今日是经济政治的重镇,在古代应该也是幕北的要地。

科布多盆地位于大戈壁的西北部,东边是杭爱山,南边与西边是阿尔泰山,北边是唐努山,中间地形低下,河流向内流,是一个闭塞盆地。图尔公山是这个盆地的最高山,也是蒙古高原最高的山。山上有雪田冰川,有森林,有草地。从这个地区的南边,可以越过阿尔泰山到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北边有好多山口,西北循科布多河与西伯利亚接壤。

唐努乌梁海盆地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部,南边有唐努山与科布多盆地为界;北边有萨彦岭与西伯利亚分界;东部较高,有哈尔特沙迪克山和乌拉山,两山之东,河流东流入色楞格河,两山之西,河流西流入小叶尼塞河。这个盆地向北通往西伯利亚的交通比较方便。

匈奴在强盛时代,其势力的伸张固是指向西与西北方向,就是在失败的时期,也是要往这个方向迁徙。大戈壁的居延盆地乃成为匈奴与汉族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匈奴从这里到河西走廊,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并进一步去控制西域诸国,即现在的新疆一带。但是,他们也可以通过科布多盆地与阿尔泰山的山口,长驱而入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或是从科布多盆地与唐努乌梁海通过丁零、坚昆而西走。在强盛时代,匈奴可以经过这些地方,控制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西域诸国以至葱岭、乌孙、大宛以西的康居、大夏等处。在衰弱的时代,匈奴也可经过这些地方而退向葱岭、乌孙、大宛以西各地。

蒙古高原的山岭很多,上面已大致说及,其较重要者是东部的兴安岭、东北的肯特山、西部的杭爱山与阿尔泰山,以及南部的阴山、狼山、贺兰山。兴安岭自黑龙江北部边境向南至内蒙古中部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延绵一千五百公里,高度在一千至二千米之间,东坡较陡,西坡较缓,向大戈壁倾斜。兴安岭以东为松花江、嫩江流域及其平原,兴安岭之西就是茫无涯际的大戈壁。兴安岭的东坡(尤其是北部)森林茂盛,可以从事农垦;西边虽然也有海拉尔河总汇了山谷中流出的溪水,但景色与岭的东边完全不同,这里比较干寒,没有树木,只有碧绿广阔而平坦的草原。

肯特山像上面所说,是色楞格河与克鲁伦河的分水岭。色楞格河流域一带是丘陵地带,除肯特山外,地形较为平坦。肯特山的山坡也较为平缓,最高峰海拔只有二千八百米,可是这个地区的海拔多在一千六百米以上,所以肯特山的高峰离地面往往也不过几百米。

杭爱山海拔在二千至三千米之间,两侧崎岖,山谷之中有平地,所占的面积相当广阔,北边得了北冰洋的水汽,雨量较多。故森林颇为茂盛,林间也有野兽,其景色与西伯利亚相似。这条山脉是好多河流的发源地,匈奴时代的幕北王庭似乎也曾到过这条山脉所流出的河水旁边,应该是史书中所说的“幕北”的重要地区。

阿尔泰山是一条很长的山脉,自西北向东南长约一千六百公里,西段高而东段低,但海拔均在三千米以上。在科布多境内,阿尔泰山的西部与唐努山相接,其东段自西向东,还有四条山脉。阿尔泰山的北坡有森林,南坡没有,东段伸入大戈壁,无论是南坡还是北坡都没有森林。

新疆的北部,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就是准噶尔盆地。这里地势低陷,来自西北的海洋水汽可以深入,雨雪较多,大部分成为草原。古代天山以北的西域的一些国家,都在这个盆地建立。著名的乌孙国,就占据着这个盆地的西侧。匈奴可以通过阿尔泰山的山口来到这个盆地,役属这些国家。

阴山在大戈壁的南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略与黄河平行。阴山是匈奴与汉朝的交界地区,北为匈奴,南为汉朝。所谓“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乘火车赴呼和浩特与包头,过了集宁就隐约地可以望到一条从东向西延伸的山脉,这就是过去的阴山。阴山乃是大青山和狼山的总称,高出海面虽约为二千至三千米,但高出附近的地面只有数百至一千米。从阴山的北坡来看,更显得不高。阴山沿黄河折向西南就是贺兰山,贺兰山从南到北,走向与这一带的黄河平行。

阴山是古代抗拒匈奴的屏障。阴山之南有一片狭长的平原,从下面来看,阴山不仅可以挡住匈奴人,而且可以挡住酷冷的北风。山北与山南景物完全不同。以呼和浩特附近为例,从山南到山北要越过险峻的蜈蚣埧,由山南至埧底村约为十公里,全为山沟,由埧底逾蜈蚣埧至后埧约十五公里。这是前山与后山的分界处,现在有了公路,行车时仍要小心,有公路之前当更险要。

我们上面曾指出,在战国时代,燕、赵、秦在其北边筑了长城。现在还有一段古代长城的遗址,绵亘在大青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这一段长城,应该是战国时赵国所建。为占夺这个地方,赵国与匈奴曾有过长期而激烈的战争。后来赵国打败了匈奴,占据了山南的平原,于是在山上筑长城以拒胡。

现在的大青山,十余年来,除了在山南种植不少树木,山上树木不多。可是在古代,这里却是森林地带,应该说,直到13世纪时这里还有森林。“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的意义是“青色的城”,“包头”是蒙古语译音,意义是“有鹿的地方”。鹿或禽兽出没的地方,应该是有树林的地方。原来阴山的森林,经过数百年的砍伐,已使青色的山变得光秃。

我们若把历史回溯到西汉时代,阴山的树木必当很多,深密的森林布满在这条绵长不断的山岭之中。这片森林对于匈奴来说是很有作用的。《汉书·匈奴传》引侯应的话说:


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


阴山的树木,不仅可以用于做弓矢,也可以用于做车与穹庐的架子及其他用处。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阴山有禽兽,是匈奴人打猎的地方,是其依靠以取食物的地方。这样看起来,不仅备战要靠阴山,就是日常生活也要靠阴山,这里可以说是匈奴人的生命线。因此之故,匈奴在与汉朝的争夺战中失败后,阴山为汉朝占领,匈奴人之过阴山者都哭起来。《汉书·匈奴传》又引侯应的话说:


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按,指阴山一带),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阴山不仅是狩猎的场地,而且是匈奴在军事上的屏障与隐蔽的地方。匈奴失了阴山,可以说是匈奴帝国衰败的开始。

阴山保不住了,匈奴在幕南就难于立足。他们跑到幕北,就是越过大戈壁而到了蒙古高原最北的地方。在这里,地既平又少草木,多大沙。地平则难守,少草木,多大沙,对于随水草而生活的民族是极为不利的,这也就是《汉书·匈奴传上》郭吉所谓“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自此,匈奴不仅在军事地理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经济条件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幕北既不容易生活,再加以汉朝的不断攻击,匈奴就不得不逐渐往西迁徙——迁往天山之北(现在的准噶尔盆地),再迁往乌孙与大宛的中亚细亚地带,以至欧洲东部的黑海地区。可见,阴山的争夺战与匈奴的兴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上面是叙述蒙古高原的山岭,我们现在谈谈这里的河流。

这个地区东北部的最大河流是克鲁伦河。这条河发源于肯特山麓,先向南流,然后折而向东,最后注入呼伦湖。河水大时,可与额尔古纳河连接起来,成为黑龙江的上游。这条河的两岸,除沿河一带略有草原外都是沙漠,河水主要来自肯特山的雨雪,所以河水深处不过一二米。在肯特山以西,有鄂尔浑河下游的三条支河:依罗河、哈拉河与土拉河。这三条河发源于肯特山的西麓与南麓。土拉河是蒙古水系的重要分界,河之南是内流区域,方向是自北而南,河流很少,从山麓的草原逐渐而至戈壁;其北属外流区域,方向是自南而北,河流很多,由草原逐渐而至森林地带。

在蒙古的正北,或是贝加尔湖之南,主要河流是色楞格河,这条河上游有三条支河:北边一条是穆棱河,发源于汗泰加山脉西麓;南边一条是乔鲁图河;中间一条是伊第尔河,是色楞格河的正源,与乔鲁图河都发源于杭爱山的北麓。在此以东还有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平行,上游也有很多支河。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汇合于买卖城(今阿尔丹布拉克附近),最后注入贝加尔湖。

唐努山与汗泰加山脉的北部,是小叶尼塞河及其上游施什锡德河的发源地。这条河自唐努乌梁海盆地向西流,到了奇悉尔与自北向南流的大叶尼塞河相汇,然后再向西流,又与自西南来的赫姆奇克河相汇,流入西伯利亚,所以这个地方是外流区域。

西部科布多盆地的最大河流,是科布多河与札布汗河。前者发源于阿尔泰山北麓,注入慈母湖(哈腊乌斯)与喀拉湖(哈腊湖);后者发源于杭爱山南麓,是盆地内最大河流,自东南流至西北,注入吉尔吉斯湖。

在中南部,自杭爱山南麓流出的水,成为翁金河、图音河与拜达里格河。翁金河在东,图音河在中间,拜达里格河在西。这三条河的走向都是自北而南。翁金河是这三条河中最长的,自西北向东南,潴为乌兰湖。这条河深入蒙古的中部,水量有限。图音河注入鄂罗克湖,拜达里格河注入邦察罕湖,都是很小的湖泊。

西南方面,发源于祁连山的额济纳河,上游为弱水与临水,二者经过河西走廊,流至宁夏北部,潴为居延海。此外,蒙古最大和最多的湖区在西北部的乌布苏诺尔与科布多省。

大致而言,除了杭爱山脉稍居于偏西北的中部,蒙古盆地四周皆围有山岭或高原,中间地势较低,海拔约一千米或数百米。山岭高原地带为河流之所出,唯除正北及西北一些河外流,其余多是内流河。中间的广大区域则是大戈壁。

大戈壁的周围河流很少,而且这些河流水量有限,有的在中途就消失了。至于大戈壁的中部,差不多完全没有水。所谓湖泊地乃是风蚀的洼穴,一年之中除雨季积了些水外,大部分时间干涸。然而像上面所说,这个戈壁也不像塔里木的戈壁那样一望无垠、丘陵起伏、松沙干燥、深地无水。相反,在这个戈壁中,稍向下掘地往往有水,低洼有水的地方易形成草原,加上土壤中含有盐分,长出的草很宜于饲畜,所以住在这里的人民绝大部分都以畜牧为业。

在大戈壁的边缘地带,尤其是河流较多的地方,草类或其他植物也较多。在雨雪较多时,这里的草原便扩展范围,向戈壁地带发展,使戈壁的面积缩小。雨雪较少时,草原缩小了,戈壁遂扩展开来。这与畜牧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水草丰富,则畜牧繁盛;水草缺乏,畜牧便受到影响。所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往往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所谓“逐水草而居”,就是这个意思。

从整个蒙古的地理来看,荒漠地带所占的比例最大,草原因雨雪的多少而时大时小。然而,植物之中生长得面积最广的还是草类。有些地方虽也可耕种,但是地域既小,能种的农作物也主要是大麦与燕麦。山区地带也有森林,但是高山(如阿尔泰山)在海拔三千三百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已属于永久积雪,在这些地方,连植物的影子也不见。

在匈奴的本部里,现在看来也有不少湖泊,但是史书所记载的湖泊并不很多。“居延泽”现称嘎顺诺尔,是史书屡载的湖泊。但这个泽或海,在匈奴时代来说,是匈奴出河西走廊与西域的交通要冲。在交通上与军事上,这是个重要地方,在经济上的作用可能也有一些,但不明显。自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阻断了匈奴这条通路及公元前102年路博德筑遮虏鄣以防备匈奴之后,在这个海边,汉人曾从事农垦,但直到现在,这一带还是地广人稀。居延海的水来自祁连山,下游称额济纳河,流经张掖、鼎新等处,然后北流到内蒙古的西部而潴为居延海。居延海分东、西两海,东海小而西海大,东海淡而西海咸,东海还产有不少鱼,海边芦草丛生,也有树木。

在大戈壁的地区中,除了居延海还有好多湖泊。如乌兰泊,是翁金河所潴成的湖泊,翁金河的水量减少,这个湖泊的水量就要减少。又如巴格布克多山麓的密堪泊,主要靠泉水汇流,遇干旱,地下水面低于湖床时,湖水也就要枯干。总而言之,大戈壁的湖泊多是低洼地方,雨天时候成为湖泊,一到旱季,湖水也就要干。

“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也是史书所屡记的湖泊。《汉书·匈奴传》中说到这个湖的有几处,说是一个很大的湖。在匈奴的时代,虽非完全没有人烟的地方,可是到过或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必定寥寥无几。匈奴的於靬王曾在这里狩猎,可能负有监视丁零人的任务,但是他死之后,并没有派人替代。他的士卒走了以后,几乎又是空无人烟了。

在色楞格河流域的西北角,有一个库苏古尔泊,南北长一百三十公里,东西最宽处约四十公里,是现在蒙古地区最大的湖。湖在四面高山之中,四周林木茂盛,色楞格河的上游额格河的水源多来自这个湖。在湖南部的木伦河与依德尔河之间,还有一个桑金达赖泊,是一个高山湖泊,没有出口,成为咸水湖。

在科布多盆地中,湖泊很多,著名的有慈母湖、喀拉湖与吉尔吉斯湖。慈母湖在科布多城东约四十公里处。喀拉湖在慈母湖东约五十公里处,形状狭长,北部水常流动,水味淡;南部水常停滞,水味咸。吉尔吉斯湖在喀拉湖北约八十公里处。

唐努乌梁海盆地也有很多湖泊,但面积很小。在盆地东南有德里湖,北部在贝克穆河中游有多齐湖、托罗湖与那雅湖。这些湖虽远不若科布多盆地或色楞格河流域的湖泊之大,但这些小湖盛产鱼类。

阴山以北是寒冷地带,史书称为“苦寒之地”。冬季来得很早,所谓“胡天八月即飞雪”,就是这个意思。《汉书·匈奴传》引严尤上书王莽说:“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又,《汉书·匈奴传》记李广利降匈奴,被匈奴杀死后,雨雪数月不停。同传又指出,常惠与乌孙击败匈奴之后,在一日之中,下雪深丈余。这都说明匈奴的本部是一个极为寒冷的地方。

当然,在这么大的地区中,气候也并非到处一样。比方大戈壁的冬季各月,气温下降到零下20度很为普遍,水都结冰,人们要用雪作饮料。霜雪在九月上旬就已下降。幕北的色楞格河流域则更为寒冷,史书中说幕北苦寒的地方很多。在这个地区,北边少有高山阻止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潮,所谓蒙古高压的中心就在这个地区,气候非常干燥、寒冷。在乌兰巴托一带,气温可以低到零下40度以下。一年之中,植物能够生长的时间只有约一百天。到了夏天,这一带平均温度虽为17.1度,但有时也高达34.3度,又可以说是酷夏了。不仅一年之中的气候差别若是之大,一日中白天与夜间气温相差有时也很大,白天似炎夏,而夜间则似严冬。住在蒙古高原的人们,夏天也带着一件皮大衣,是有其理由的。不过应该指出,就是在夏天,所谓酷热的时间也是极短的,严冬可以说是这个地区经常性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