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总设计师(1982—1989)(2)

从长远目标到近期目标,从具体内容到原则方法,既着眼于社会主义的长久发展,又充分考虑当前的客观实际,显示出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深思熟虑。把这个时期他的阐述与他1986年前后的有关阐述作个比较的话,完全算得上是完整、准确了。这意味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这时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而使我们党不仅开始重新重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真正将其摆上议事日程,而且拥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明确了方向。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和关于目标、内容的设想,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组织有关方面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专题研讨和论证工作。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论述,还在全国理论界引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讨论,讨论中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对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研讨小组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一年后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方案,其主要内容写入了中共十三大报告。

1987年10月,中共召开的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列入议程,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十三大报告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报告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改革措施:第一,实行党政分开。第二,进一步下放权力。第三,改革政府工作机构。第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第五,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第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第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很显然,中共十三大所提出的政治体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完全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

中共十二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近四年的全面拨乱反正和局部改革,促进了我国由“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转变。各项事业、各条战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纠正了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思想解放,使各条战线焕发出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在经济上,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调整了国民经济,改革开放起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经济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在政治上,揭批“四人帮”,消除其帮派势力和思想残余,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组织上,逐步调整、整顿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把一批优秀人才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党的组织逐步健全,党的威信不断提高。

这一切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所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国家已经基本消除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确定继续前进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与此相适应的具体方针政策,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等问题,迫切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上来。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1.审议通过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2.审议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3.按照新党章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邓小平在会上致开幕词。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回顾了党的七大以来的历史,阐明了党的十二大的历史地位,指出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他说,党的七大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党的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的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党的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对于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满怀信心地说:“现在这次代表大会和‘八大’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教育了全党。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和党的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党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的纲领,一定能够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我们党兴旺发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使我们的国家和各民族兴旺发达。”

开幕词中,邓小平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首次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的理论概括。

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它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在开幕词中,邓小平还指出: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项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邓小平的开幕词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听后给人以力量,使人振奋。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党在几十年的艰苦探索中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即现代化建设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全部理论思考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致开幕词后,紧接着,胡耀邦代表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政治报告。

报告在回顾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和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后,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作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报告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报告在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解决好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尽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中共十二大的主要议题之一。

9月10日和11日上午,大会举行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保留了邓小平等6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同时新成立了党史上没有过的中央顾问委员会。

这三个委员会的产生,尤其是顾问委员会的成立,体现了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关于设立三个委员会、进一步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的设想,顺利实现了党的领导班子的新老干部交替。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一个创举。这是中共十二大的一个重要功绩。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反映了到1982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并根据这一认识水平,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提出了实现这一蓝图所必须执行的大政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真正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开创的阶段。

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邓小平根据我们党的实际需要而倡导的一种史无前例的过渡性的组织形式,是我们党实现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离退休,最终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央顾问委员会始于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终于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共存在了十年的时间。

完成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是邓小平一直非常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们党在实践中一直没有彻底从领导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在邓小平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果断地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文革”期间混入干部队伍的帮派分子被清理出去,大批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大批老干部被解放出来,并重新回到领导岗位。这些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有丰富的治党、治国和治军的经验,是我们党和国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老干部复出时,大都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致使干部队伍的活力减退、效率下降,这是当时摆在我们党面前亟须解决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早在1977年,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年的12月,他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对在座的老同志说:“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年龄都比较大了,五年以后,五十岁以下的人,打过仗的就很少了。所以,我们这些老同志,要认真选好接班人,抓紧搞好传帮带。”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接班人问题时,再次提出:“我们老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眼光要放得远一些。”“选好接班人,带好接班人。这件事做好了,我们才有资格去见马克思,见毛主席,见周总理。”

1979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强调:“现在摆在老同志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选拔年轻人,选一些年轻的身体好的同志来接班。”他提出,老同志要有意识地退让。要从大处着眼,一定要趁着我们在的时候挑选好接班人,把那些表现好的同志用起来,培养几年,亲自看着他们成长起来。11月2日,他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又说: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干。谁来干?反正靠我们坐在办公室画圈圈不行,没有希望。现在真正干实际工作的还是那些年轻人。……老同志现在的责任很多,第一位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认真选拔好接班人。选得合格,选得好,我们就交了账了,这一辈子的事情就差不多了。其他的日常工作,是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