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录2:1945—1966(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逐鹿中原(1945—1949)(6)

到了淮河时,邓小平提出,刘司令员指挥先行渡河,他负责率部阻击尾追之敌。刘邓大军冒险渡过淮河,刚刚走出5里多地,追兵就赶到淮河北岸,不料河水暴涨,可谓天助,数10万国民党军队只好望河兴叹。

“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

也就是在这一天,邓小平亲自起草了《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指出: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号召大家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完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在军事上,邓小平提出,我们在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胜仗。

他强调要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我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军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

刘邓大军要在大别山实施战略展开,面临重重困难:无后方作战;北方战士到南方生活不习惯;连续作战部队已成疲惫之师;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等等。

邓小平在向中原局和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通报目前形势与任务时,号召大家克服一切困难,重建鄂豫皖解放区。

他说,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一页!我们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解放区一定要建立起来!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邓小平反复向部队讲纪律问题,他针对有些部队一时呈现出来的疲惫和纪律松弛现象说,部队纪律这样坏,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

在光山县王大湾召开的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指出: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增强斗志,反对右倾情绪,克服纪律松懈现象是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实现党的战略进攻方针的根本环节。

10月的大别山,气候已转寒冷。刘邓大军12万将士,依旧穿着浸透了盛夏南征汗渍和雨露的单衣在山区转战。刘邓决心发动全体将士自己动手解决冬装。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人员、粮食、被服、弹药一切从敌军和新区取给”的指示,刘邓大军采取战略行动,把部队展开在长江边上比较富庶的地区,一边打击敌人,一边解决布匹和棉花的来源,并把弄来的布匹和棉花分到各部队。各部队还派出采购人员,根据规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众商购布匹和棉花。他们用树枝代替弹弓弹棉花,用稻草灰将布染成灰色,请当地老乡传授缝衣技术。在刘邓的带动下,全军上下一齐动手做棉衣。

不过十几天,刘邓大军都穿上了自己做的新棉衣。当某纵队首长送来几件机制的布棉衣给刘邓等首长时,邓小平笑着说:“你落后啦!你看我们身上的棉衣怎么样?合不合身?这可比你那里的被服厂还要高级呀!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手工艺品’。”

经过几个月的斗争,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胜利地完成了战略展开,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所指出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在此期间,陈谢集团挺进豫陕鄂地区,陈粟大军也进至豫皖苏地区。这样,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国民党南线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面对中原战局的这种变化,国民党统帅部惊恐不安。蒋介石改变战略,决心全力与我军争夺中原。争夺的重点,首先是大别山。蒋介石纠合33个旅的兵力,由白崇禧亲自指挥,对大别山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

邓小平敏锐地分析了形势,他指出:敌人对大别山的疯狂围攻,是垂死挣扎的表现。大别山是敌人的战略要害地区,敌人越是接近死亡,越要拼命争夺。敌人已没有战略进攻,只有战役进攻了。它对大别山的围攻,形式上虽然同过去对中央苏区的围攻相似,实质则完全相反:过去的围攻,是敌处于战略进攻,我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的围攻,是敌处于战略防御,我处于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并不表示敌人的强大,而只是敌人垂死前的回光返照。同时,我们跃进大别山,正是要吸引大量的敌人向我进攻。把敌人吸引来得越多,我们背得越重,对其他兄弟战略区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和进攻就越有利。而各兄弟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也正是对我们坚持大别山斗争最有力的支持。

邓小平满怀信心地鼓励全军将士:只要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的方针,在全国各兄弟战略区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一定能够粉碎敌人的围攻,把大别山根据地巩固起来。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采取“避战分兵”的方针:以主力部队留在大别山区,在内线进行小的斗争和游击战,牵住敌人;以总部机关带一部分部队分兵而行,跳出包围圈,转入外线,向大别山以西的桐柏、江汉一带实施战略展开。邓小平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

邓小平率部坚持内线斗争,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我军“反攻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邓小平后来回忆说:

我一个,先念一个,李达一个,带着几百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那时,六纵队担负的任务最多,在大别山那个丘陵地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

由于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相互的战略配合,积极作战,我军把南线敌军的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牢牢地吸引在中原战场,并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围攻。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说:“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

指挥三军 逐鹿中原

1948年春,中原战场大军云集,战云密布,一场逐鹿中原的大战正在密云不雨中。

1月、2月间,国民党为了加强其中原防御,将中原战场重新划分为第四(菏泽)、第五(信阳)、第六(商丘)、第八(合肥)、第十三(南阳)、第十四(阜阳)、第十五(襄阳)、第二十一(宜昌)8个绥靖区,组成邱清泉、胡琏、孙元良、张轸、裴昌会、张淦6个兵团,总兵力有37个整编师,连同非正规军共86个旅,66万余人。这些兵力分属徐州司令部司令官顾祝同、九江指挥部主任白崇禧、武汉行辕主任程潜、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挥,目的是重点摧毁大别山根据地,巩固长江防线,确保江南统治区的安全。

4月,刘邓大军主力从大别山转到平汉路西后,蒋介石对他在中原的兵力部署又做了调整:以十几个旅继续“清剿”大别山;以整编第四十七军,胡琏兵团的整编第十八军及整编第九师分别位于郑州、漯河、南阳地区,监视进入豫陕鄂地区的解放军主力;以张轸兵团的整编第十、第二十、第五十八和第八十五师等部“扫荡”桐柏、江汉地区;以整编第五十六师守备襄阳、樊城地区;邱清泉兵团的整编第五军等部在鲁西南地区监视正在濮阳一带休整的粟裕兵团。

解放军方面,洛阳战役后,刘邓大军主力、陈谢兵团、华野的陈唐兵团三支大军在豫西地区胜利会师。经过短期的整训和补充,正在寻求新的战机,而华野粟裕兵团也正在积极完成休整,准备加入中原作战。

当时的中原战场,就像布局严密的棋盘,牵一发而动全局,一着走对,步步皆胜;一着走错,全盘皆输。

4月16日,中央军委分析了中原战场的形势后致电刘邓:平汉路敌人比较集中,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即将结束休整准备机动,你们“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以西,以利粟裕行动”。并指示,到豫西南及汉水流域去的兵力不宜太大,在补充了新兵、弹药、夏衣之后,即可“早日向西南,首先夺取宛西4县,然后出汉水”。

宛西4县指南阳以西的镇平、邓县、内乡、淅川。该区为豫陕鄂三省要冲,北通武关,南傍汉水,唐河、白河、潦河、赵河诸河流流贯其间,是河南省主要产粮区之一。这里的封建势力、地主武装很强大,全区有28个保安团,是蒋介石亲手扶植的“模范区”。由于宛西处在豫陕鄂和桐柏解放区之间,是解放军进一步向汉水流域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刘邓决定,发起宛西战役,首先摧毁解放区中心的这一封建堡垒,巩固中原的后方,控制汉水中段,使豫陕鄂区与桐柏区连成一片。

在接到中央电报的当天,刘邓在叶县以东的郭店镇召集陈赓、谢富治、陈士榘、唐亮等将领开会,研究部署宛西战役。确定由陈赓统一指挥这次战役。

邓小平对负责指挥这次战役的陈赓说:

“这次战役,是我们三军会师、逐鹿中原的第一步棋,一定要出奇制胜,掌握中原战场的主动权。打下宛西4县,我们的后方就有了可靠的依托。今后,我们主力在中原机动作战,就无后顾之忧了。”

他思忖了片刻,又接着说:

“南阳地区是别廷芳的老巢,别廷芳在此实行‘宛西自治’多年,对人民很有欺骗性。至今,那里的群众对他仍颇有好感。部队进入南阳后,在宣传和执行政策上一定要讲究策略,坚决执行新区政策和纪律,把工作重点放在打击极少数反动武装头子和地主恶霸身上,避免打击一大片,逐步争取群众。”

战役从5月2日开始,到17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和保安团队2.1万余人,解放了宛西城镇10余座。从此,中原解放军有了更深远的后方,既可向西、西南机动,威胁国民党长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线,又便于向东作战,可寻机大量歼灭敌人。

宛西战役后,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休整完毕暂不向江南作战略行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集中力量歼灭中原之敌,粉碎中原敌人防御体系。同时指示刘邓,牵制临颍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十八军,使其不能东援,为粟裕兵团渡黄河南下创造良机。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刘邓决定以围城打援的办法组织宛东战役。以第一、第三、第六纵队组成东集团,由陈锡联指挥,佯攻确山,吸引敌整编第十八军南下增援,以利于粟兵团南下。以第二、第四纵队、华野第十纵队和桐柏军区部队主力、豫西第七军分区部队组成西集团,由陈赓指挥,协同东集团,在羊册以东地区对由南阳东援的敌张轸兵团实施夹击围歼。

5月25日,东集团佯攻确山,敌整编第十八军南下增援,张轸亦率3个整编师由南阳东援。当张轸兵团主力行至赊旗镇以南的埠口时,遇到第四纵队的阻击。刘邓遂令东集团主力离开确山,兼程西进,参加围歼张轸兵团的作战,同时令华野陈唐兵团和中野第九纵队阻击敌整编第十八军。

这时,西集团的指挥陈赓鉴于东集团尚未赶到,而敌人队形过于密集不易割裂,所以于29日命令第四纵队主力稍向北撤,纵敌东进,准备在东集团赶到后,夹击该敌。但这一意图很快被敌人察觉。狡猾的白崇禧让他的参谋长在电话中故意对张轸说:“确山形势危急,你们明天拂晓必须东进,以解确山之围。”张轸回答:“我们坚决东进。”然后,白崇禧的参谋长又用日语说:“确山敌人主力一部已向西前进,宛西敌主力全部东进,你们立即回南阳。”张轸也用日语说:“我们立即回南阳。”当时,陈赓的监听人员不懂日语,只将对话的前半部分报告陈赓,而用日语对话的情形却未向陈赓报告,致使陈赓作出敌人要继续东进的错误判断。

31日凌晨,当陈赓命令部队东进的时候,敌张轸兵团却突然掉头向南阳逃跑。西集团猝不及防,又未能按计划在南阳、赊旗镇之间切断张轸兵团与南阳的联系,结果造成张轸兵团向南阳逃跑时无人阻击的局面。

当时,中野司令部有人懂日语,发现敌人回逃南阳的企图后,立即报告刘邓,但陈赓指挥部已开始向东行动,电台撤收,无法联系。

6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亲自赶到陈赓的指挥部——南阳附近的彰新庄。刘伯承一进门便火冒三丈地说:

“怎么搞的吗?部署得好好的,全乱套了!”

邓小平看着陈赓一语未发,但脸上的表情看得出来,他对没有组织好这次战役也十分生气。

当刘伯承了解到陈赓在发现张轸西逃后,已采取了应急措施,将敌人后卫部队分割包围在南阳以东的马刘营地区时,他的火气才平息了些。

6月2日,退回南阳的张轸兵团全力回援,遭到第四纵队坚决阻击。3日,全歼被围于马刘营地区的敌第五十八师师部及第一八三旅,战役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