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谋远虑港台路
灵活政策回归香港 毛泽东身在延安窑洞,却是心系天下,在运筹、指挥“三大战役”时,仍然关注、谋划着香港的回归和台湾的统一。他从世界格局、海洋特点和国家未来发展考虑,看到香港、台湾这些海岛既是西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又是通向外部世界的“驿站”。他认为“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恐怕利用这两地原来比较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从事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
1949年10月,解放军解放广州后,勒马深圳河畔按兵不动,严格执行对香港“维持现状”的决策,使英国成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封锁的缺口。
毛泽东决定“另起炉灶”,对香港采取“维持现状”的方针,后来概括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针,这是毛泽东从战略视野思考的崇论闳议。
1974年5月,毛泽东同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举行了会谈,达成了“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的重要共识。毛泽东还风趣地指了一下周恩来说:“那时我们就不在了。”随后又指了指邓小平等人说:“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去办了。”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手中,等于在资本主义阵营中加入了一个楔子,等于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跳板,这是一个全球视野、瞻望未来的战略决策。
1997年,香港实现平稳回归,中、英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保持了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并成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
调整台湾统一方针 毛泽东把解放台湾视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役,也预见到美国绝不会甘心在中国遭到的失败,一直寻找机会,企图卷土重来。考虑到美国会保护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我军渡海作战将遇到困难。所以,毛泽东加速准备解放台湾的部署,突击培训飞行员,筹集登陆舰船,以便掌控台湾海峡的制空权,下达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以最终完成伟大的解放战争事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用“联合国军”名义直接出兵朝鲜,公然宣布“台湾未来地位尚未确定”,赤裸裸地命令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我军解放台湾。由于共和国刚刚诞生,难于同时开辟南、北两个战场同美国正面作战,朝鲜战争打乱了中国解放台湾的战略计划。
1954年12月,美蒋签了《共同防御援助协议》,台湾问题更为复杂。毛泽东只得相应调整了对台方针。1955年5月,周恩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毛泽东指出:“台湾海峡的斗争,是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宣传的斗争。”统一台湾问题僵持至今,造成解放战争既不战又不和的“畸形”局面。
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后,毛泽东亲自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的主权,美国、联合国都无权过问”。呼吁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把金门、马祖留为中国人两岸之间的桥梁,为“和平统一”台湾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